DZ/T 0080-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080-2010
中文名称: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0-03-06
实施日期:2010-03-3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6674277
相关标签:
煤炭
地球物理
测井
规范
标准分类号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10-03-31
标准简介
主要规定了从事一般船舶和渔业船舶的合同设计至详细设计单位的设计条件基本要求和评价方法。 DZ/T 0080-2010 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DZ/T0080-201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80—2010
代替DZ/T0080-1993
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geophysical logging of coal2010-03-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10-03-31实施
DZ/T0080—2010
规范性引用文件
测并设计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施工准备
数据采集要求
方法技术要求
资料处理、解释
成果提交、验收
仪器与设备
安全施工、健康防护。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测井通知书.
井场基础数据记录筹.
《煤炭地球物理测井原始数据标准》(推荐性标准)测井成果簿
测井记录、处理盘(带)人库登记表10
本标准对DZ/T0080—1993《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有如下修改:建立了以单孔为基础,以勘探区为总体的煤炭地球物理测并工作理念。DZ/T0080-2010
确立了以地层、煤、煤层气研究为主体,以煤、煤层气资源开发为目标,全方位煤炭地球物理测并工作息路。
形成了以充分利用钻孔揭露通道,集数据采集、解释与煤、煤层气资源评价、开发相关的地质、水文、工程、环境等信息煤炭地球物理测并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设计、施工、资料处理与解释、地质成果提交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体系。沟汰了模拟煤炭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添加了一些新的相对成熟的数字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本规范发布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3年颁发的《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自行废止。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本规范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测井联合分会参与了编制工作。本规范起草人:孙升林、赵育台、刘付光、孙少平、孟明、李建伏、马祥山、张庆辉、张应文、凌毅平、李新胜、徐定国、段铁梁、彭连富。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负资解释。I
DZ/T0080—2010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自1993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以行政法规颁发以来,对规范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工作和推动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然而,随着地球物理测井理论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技术不断增加,尤其是数字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地球物理测并勘探精度,同时也拓宽了地球物理测井勘探技术的地质应用范围。另外,现行的《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所涉及的模拟测井仪早已淘汰,已经退出煤炭资源勘查各阶段。因此,有必要修订现行的《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进一步完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标准,形成包括各类分支方法在内的适应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各阶段的《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本规范是基于四十余年煤炭地球物理测井勘探的实际经验,并参考《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1993年版)等有关标准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经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是一部实用的地质矿产行业推荐性标准。本规范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技术,正确地运用本规范可以提高煤炭地球物理测井工程质量,获得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地质成果。1范围
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DZ/T0080—2010
本规范规定了煤炭地球物理测并的设计、仪器设备、测量技术、原始资料质量评价、资料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制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本规范适用于煤炭资源评价、煤矿基本建设、煤矿安全生产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关的煤、煤层气、水文、工程、环境等(以下通称: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地球物理测井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Z142—2002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GBZ19871—2002
DZ/T0069—1993
DZ/T0181—1997
DZ/T0196—1997
DZ/T0215--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勤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GWF02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3总则
3.1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钻孔应全部按本规范要求进行地球物理数字测井(以下简称:测井)。3.2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如涉及钻探工程,除在总体勘探设计中有相关测井技术章节外,一般应编写相应的测并工程设计(以下简称:设计)。3.3单孔测井工作结束后,一般应编制单孔测并成果说明书或按附录D表D.1要求填写单孔测井成果表,并在总体勘探设计和测并工程设计中其体明确。3.4勘查区工作结束后,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测井技术人员编制测井专业技术报告。3.5总体勘探报告中有关测井技术章节应由相关测并技术人员参与编写。3.6测并工作必须重视试验和综合研究,在掌握施工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选用经济技术合理的物性参数和方法。
3.7所有方法仪器必须进行定期刻度、测试及并场检查。3.8测并应测全各下并仪器可测量的全部信息。3.9测并地质任务的确定
3.9.1测井地质任务的确定应根据总体勘探地质任务需求,结合测并技术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选择,并在总体勘探设计中有相关测井技术章节和测并工程设计中具体明确。3.9.2测并一般可以完成以下地质任务:a)
确定煤层的埋深、厚度及结构,计算目的煤层的炭、灰、水含量,推断煤层变质程度,判别煤层煤种;
划分钻孔岩性剖面,确定煤岩层物性数据,计算岩层的砂、泥、水含量,推断解释地层时代;b)
进行煤、岩层物性对比,建立地层地质剖面;1
DZ/T0080—2010
确定地层倾角、倾向,研究煤、岩层的变化规律、地质构造及沉积环境;d)
测算地层地温,并分析、评价地温变化特征测算地层孔隙度、地层含水饱和度,确定含水层位置及含水层间的补给关系,测算涌水量和渗透系数;
测算煤岩层力学参数;
初步估算目的煤层的煤层气含气量、空度、渗透率,并定性评价其顶底板岩层的渗透性;确定钻孔顶角与方位角;
固井质量检查评价和套管校深;k)对其他有益矿产提供信息或做出初步评价。3.10资料的处理与解释,要综合各种测井方法、参数实测数据,同时,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地质、水文、工程、环境以及钻探、地面物探、化验等方面的资料,为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精确、合理的地质成果。3.11测井工作的组织形式、技术力量、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应适应测井的施工特点。同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参数,不断完善和发展测井技术,不断拓宽地质应用领域。4测并设计
4.1基本要求
4.1.1设计是指导和实施测井工作的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及报告编制、成果提交的依据,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测并技术人员依据本规范及项目合同要求编制。4.1.2设计编制前,应广泛搜集、研究施工区及邻区的测井、地质、水文、地面物探、钻探等有关资料。4.1.3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需要,并尽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以扩大地质应用范围,提高综合效益。4.2设计编制要求
4.2.1文字部分的主要内容
a)概况
说明测并工作所承担项日的来源、工作目的:说明测井工作所承担的地质任务、设计依据和执行标准;简述勘查区范围、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条件;简述以往测并工作,评价对本次工作的指导作用,b)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简述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水文、工程、环境及煤层、煤层气等特征;说明勘查区地球物理特征。
c)工作方法及工程量、工程质量阐述试验目的及试验内容,确定试验孔的数量、孔位;说明拟采用的测井方法和参数、数据采集技术条件及技术指标等;说明工程量及工程质量要求。
资料处理、解释及报告提交
简述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要求及预期目标;简述拟提交的地质成果内容、图件及报告提交时间。e)
主要技术措施
说明仪器设备的配备、人员和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安全与健康保证、环境保护等。经费预算
简述经费预算依据、预算标准及计算方法;说明预算结果及预算明细。
4.2.2主要附图
a)地形地质及工作布置图;
勘查区物性综合柱状图;
以往具有代表性的测并综合成果图;c)
d)其他图件。
DZ/T0080-2010
4.2.3对于一般小型(依据各省实际情况确定)或较低程度(预、普查)勘查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或只编制地质勘查设计的测井部分。4.3设计的审查、批准和修改
4.3.1设计应由总体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本规范及总体项目勘查设计组织评审,并报项目主管单位批准。未经审查批准的测井工程设计不得作为测井工作的作业依据。4.3.2测井设计批准后,应遵照执行。在施工中如有修改和补充,须以书面形式报送项目主管单位确认。
4.4测并方法、技术参数选择原则采用的测并方法、参数,应按煤种、煤层结构及地质目的进行选择,要求目的层物性特征反映明显,易于识别,主要原则如下:
凡探煤钻孔,必须选择测量电阻率、白然伽玛、补偿密度、自然电位或声波时差、井径、井斜等;a)
还可考虑选择测量中子-中子、地层产状、超声波成像等;复杂结构煤层或薄煤层的地区,还应选择采用垂直分辨率高的测井方法;b)
凡要求进行煤层气评价的钻孔,必须选择测量补偿密度、自然伽玛、补偿声波、补偿中子、双侧向、自然电位、双井径、井斜、井温等;还可考惠选择下列测井项目: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地层产状、超声波成像、核磁共振等;凡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评价的钻孔,还应选择测量扩散、流量、中子-中子、超声波成像等,并按d)
附录B中的表B.5要求测定井液电阻率;e)
凡要求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钻孔,还应选择测量声波时差、超声波成像等;凡要求进行地温评价的钻孔,还应选择测量简易并温、近稳态并温、稳态并温等;g)凡要求进行固井质量检查的钻孔,还应选择测量声幅、全波列(声波变密度)、磁定位等。4.5试验工作
4.5.1未充分掌握地质一地球物理特征的地区及需研究或推广新方法、新技术时,应在基准孔或选择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试验工作,确定有效的测并参数和解释规律。4.5.2基准孔必须全孔取芯,岩、煤芯长度采取率应分别高于75%和90%,其他试验孔的煤、岩芯的采样层段、采样方法、化验、物性测试内容应与试验目的相适应,煤层编号、厚度、结构、岩性、地质构造、地层时代及岩芯倾角等应正确划分、详细描述。4.5.3试验前应编写试验方案,试验后应及时写出试验总结。5施工准备
5.1测并通知书
5.1.1钻孔钻探工程完工后,由项目组向测井工程承担单位发出“测井通知书”约定,并经地质和测井负责人签字确认(测井通知书内容见附录A)。5.1.2电讯通知测井时,测井人员到达井场后,应及时补办正规手续。5.1.3测并人员应在约定时间前抵达并场。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到达,应将计划到达时间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5.2测并准备
5.2.1应根据设计要求、待测钻孔钻探资料,以及邻孔测井资料,分析钻孔地质情况。3
DZ/T0080—2010
5.2.2现场检查仪器工作状态,并按附录B中的表B.3要求填写检查结果。同时,其相关调校、测试的数据必须做数字记录和监视记录,并绘制相应图表妥善保存。5.2.3清点其他所需用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资料等;放射源罐必须加锁存放保证安全。5.2.4按附录B中的表B.1要求开展井液电阻率、并液温度、并液密度等测定、5.2.5开展电缆深度(记号)检查,并按附录B中的表B.5要求填写检查结果。5.3钻孔准备
5.3.1并场钻台前应有10m以上的开地,并能保证测井车辆的顺利进出及就位。5.3.2终孔深度必须保证所有下并仪器能测到最下目的层以下5m。终孔直径应大于下并仪外径20mm
5.3.3测并前,需将钻具下到并底冲孔,待测井人员和设备到达并场后提钻,保证下并仪器通畅。5.3.4一般情况下钻孔并液应注满到并口或套管鞋以上。5.3.5若钻孔条件复杂.应与有关人员研究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保证下井仪器安全。5.3.6测井期间,钻机应留有值班人员。冲洗钻孔所需设备及照明、防雨、避雷等设施必须完好。5.4井场布置
测井仪器设备应妥善安放,绞车与并口间距一般应大于10m,且能通视。5.4.15
下并电缆应从孔口中心通过,地轮槽应与绞车滚商轴线垂直,且对准滚简中点。5.4.3
地面的电源线与测量线必须分开布放,并防止踏破和投断。测量电极应放在与井液物化性质相近的液体中,并远离电话、避雷设施及仪器、设备的接地线。5.4.4
应使用与钻探一致的深度起算点,计算起算深度5.4.6下并仪器必须密封可靠,下并前应与地面仪器连接通电检查。6数据采集要求
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一股应包括:
井场基础数据记录;
并场原始测井数据数字记录存储介质:井场原始监视或回放曲线图;
煤层井场初步解释成果。
基础数据记录
井场基础数据记录簿必须及时、准确、齐全.清楚地填写(格式见附录B);原始记录严禁涂改,划改时应使原来的字迹仍可识别;严禁事后凭回忆填写。记录员不应由操作员兼任。
数学记录
每一个采样文件的文件头均应包含钻孔名称、测试日期、起始深度、终止深度、采样间隔、采样a)
点数等信息。每个采样点均应包含深度、速度、采样时间、方法测量值等要素。推荐按《煤炭地球物理测井原始数据格式标准》(WOS-I格式)存储(格式见附录C);原始测井数据应记录在能够长期保存的存储介质中,现场记录于硬盘或移动存储器上的数据,b)
返回基地后应及时转存;
c)存储介质丢、错码率不得大于1%,且不得出现连续丢、错码段。6.1.4并场原始监视与回放
所有有效测井方法在实际数据采集过程中均需实施纸质式监视记录,并获取相应的井场原始监视记录曲线。当监视记录失败时,必须进行现场回放,并获取相应的井场原始回放记录曲线;
DZ/T0080—2010
监视记录应选取能够长期保存的纸张和打印设备,一般走纸误差不大于1%;监视记录应标注纵横向比例,选用的深度比例尺应能满足对目的层、岩层分层判定的要求,一般可选用1200或1:500;
同一勘查区内,横向比例尺应力求统一。并能够清楚地识别煤层、岩层(包括松散层)、含水层、破碎带等。主要参数曲线三分之二的可采煤层的相对幅值不应低于4cm,与围岩没有明显差异的方法除外。对于侧向测并等数据动态范围大的测并方法,应选用对数比例尺记录;不同曲线应使用不同的线型或额色加以区分;目的层上不得出现断记;其他层段断记每百米不超过两处,断距不大于1mm;曲线不得出现畸变、漏电及其他干扰。
煤层井场初步解释
必须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定性、定厚物性参数,并按附录B中的表B.8要求填写煤层井场初步解释结果;
各物性参数方法,应按各自的解释原则解释,采用成果(即:初步解释成果)由各解释结果的平均值确定;
其初步解释成果与最终解释成果误差应符合表1要求。表1煤层及夹研解释误差要求表
煤层厚度
最低可采厚度1.30
3.51~8.00
测量范围
最大厚度差
最大深度差
单位为米
夹层最大厚度差
由最深目的层以下5m~10m至井口深10m~20m。特殊层段按设计或测井通知书要求进行。6.3采样间隔
目的层段不大于5cm,其他层段不大于10cm。待殊测井方法应依据所要求的测量精度及仪器性能确定并在设计中明示。
6.4采集方式
6.4.1一般情况下,除井斜、井液电阻率、井温等可自上而下外,其他方法应在提升电缆时连续记录。水文测并需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和设计要求确定。6.4.2分段观测时,衔接处至少重复观测20cm或两个测点。6.4.3
点测量时,测点处仪器停留时间,应大于系统阻尼时间的2倍。仪器测量速度(以下称测速)
常规测并目的层段最高测速不得超过表2规定或按下式计算:3600h
式中:
常规测井目的层段最高测速,单位为米每小时(m/h);Th
按不同测量目的规定的厚度值,单位为米(m)见表2;记录仪及探测器实测的系统阻尼时间,单位为秒(s)。5
0080—2010
普通电测井
自然伽马
载源核测并
普通声波测井
其他测井
不同目的层厚度对应测速推荐值厚度/m
系统阻尼推荐值/s
日的层段测速推荐值/(m/h)
测速依据仪器说明书或试验确定非目的层段的测速不得超过上式计算值或推荐值的1倍。6.5.2
测速变化不应大于5%。
深度测量及回程差
测并时须保持深度测量轮的清洁,防止打滑和轮径变化。6.6.1
校正后的各方法探管测量曲线间的深度差,孔深不大于500m时,不超过0.25m:大于500m6.6.2
时,不大于0.05%。
各方法探管的回程差不允许出现正值,且须准确记录。当回程差大于实测井深的0.1%时,应查明原因,必要时须重新测量。6.7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与验收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采用单孔单参数评价与单孔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参数原始资料质量评价分为甲、乙、丙、废四级。各级别质量标准指标见表3、表4。表3单参数原始资料质量评级标准(一)项
原始数据
丢、错码率
深度误差
采样间隔
监视或
回放曲线
仅器刻度
井场检查
单参数综合
符合本规范相
应条款要求
主要技术数据无遗漏,无涂改。不超过规定的1.5倍。
丢、错码率不大于2%;不超过两个连续丢、错码每百米不超过两处,且不在目的层及界面上,不超过6.6.2规定的两信。
应测自然伽马异常段为0.1m,其余符合6.3
要求。
走纸误差不大于3%,井整规则段声波跳动不超过规定的两倍;无畸变现象;目的层及其界面处无干扰。
距前次刻度间隔不超过规定的1.5借;刻度项目不少于规定的二分之一。
检查误差不超过相应规定的1.5倍。以上1~8项单项最低等为综合等级。说明:其他参数的质量评价标准指标可参考本表的相关要求执行。6
达不到乙级又不属于度品者
无使用价值
超过规定的2倍
丢、错码率大于5%
超过规定的4倍
均大于0.1m
走纸误差大于6%
目的层严重畸变
各项目的刻度间隔均
超过规定的3倍
符合本规范相应条款
符合本规范相应条款
符合本规范相应条款
单参数原始资料质量评级标准(二)表4
符合表3中7、8项要求,点距及最下测点与井底距离均不大于50m;检查点及加密点不低于应测数的三分之二,且检查误差不超过规定的1.5倍。
符合表3中7、8项要求,点距及最下测点与井底距离均不大于50m;检查点及加密点不低于应测数的三分之二,且检查误差不超过规定的1.5借。
符合表3中7、8项要求,点距及最下测点与井底距离均不大于20m;检查点及加密点不低于应测数的三分之二,且检查误差不超过规定的1.5倍。
说明,其他参数的质量评价标准指标可参考本表的相关要求执行。6.7.3
达不到乙级又不属
于废品者
达不到乙级又不属
于废品著
达不到乙级又不属
于废品者
DZ/T0080—2010
均末检查;检查点误
差超过规定的3倍
均未检查;检查点误
差超过规定的3借;
井斜大于5°时无方位
均未检查;检查点误
差超过规定的3倍
综合原始资料质量评价分为甲、乙、丙、废四级。各级别质量标准指标见表5。
原始资料综合评价
综合原始资料质量评级标准
(1)四种有效物性参数达到甲级或测量了五种及以上参数,其中三种达到甲级、其余两种达到乙级;并径、并斜达到甲级。
(2)设计要求的井温、扩散法、流量测井、双侧向、声波、中子等达到甲级。
三种有效参数达到乙
级或以上:井径、井斜
及设计要求的并温、
扩散法、流量测井等
达到乙级或以上。
达不到乙级又不
属于度品者。
全部参数方法数
据均无法利用;
或测斜为废品。
说明:因测井原始数据永久破坏,但对监视记录进行了数字化,且质量达到6.7.2要求者,原始资料综合评级最高不得高于乙级。
验收与评级
项目组应设专人对原始资料质量进行现场评级,评定单条曲线及全孔质量等级;测井后,项目组应及时验收、审定全部原始资料并办理有关手续。方法技术要求
自然伽玛测井
自然伽玛计数率单位为cps(脉冲/秒),经刻度校正后,自然伽玛单位为pA/kg。仪器下并前用刻度环或标准源进行检查,其响应值与基地读数比较,误差不大于5%。同时,在照射率相当于2.9pA/kg情况下,计算涨落引起的相对标准误差,其值不大于5%。7.1.3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1:50曲线测量。异常值达7.2pA/kg,厚度又在0.7m以上的岩层;厚度虽小于0.7m,但异常值与厚度的乘积大于5.0(pA/kg)·m的岩层;异常值超过4.3pA/kg的可采煤层。勘查区内有分布规律的异常层,经取芯化验分析确定无工业价值后,可不按7.1.3要求测量。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