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918-2010 海洋学综合术语
GB/T 15918-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918-2010

中文名称:海洋学综合术语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Oceanography general terminolog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1-01-14

实施日期:2011-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7591KB

相关标签: 综合 术语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 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5海洋学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5918-1995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48页

标准价格:76.0

出版日期:2011-06-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20

起草人:秦嗣仁、范振华、汤海荣、许莉莉、王海波、尹昭姝、钮因义、赵秀筠、郭小勇、袁玲玲、王玉红、李芳

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提出单位:国家海洋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标准简介

GB/T 15918-2010 海洋学综合术语 GB/T15918-201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学的常用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管理、科研、教学及相关生产活动。
本标准代替GB/T15918—1995《海洋学综合术语》。
本标准与GB/T15918—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充了标准的适用范围(1995年版的1,本版的1);
———调整了“海洋科学”与“洋与海”两章的顺序(1995年版的2、3,本版的3、2);
———将“海洋开发与管理”一章分为“海洋资源与开发”和“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两章(1995年版的4,本版的4、5);
———“洋与海”一章增加了23个术语和定义,修改了9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3,本版的2);
———“海洋科学”一章增加了20个术语和定义,修改了9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1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2,本版的3);
———“海洋资源与开发”一章增加了39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5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4,本版的4);
———“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一章增加116了个术语和定义,修改了4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1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4,本版的4);
———增加了参考文献(本版的“参考文献”);
本标准与GB/T19834—2005《海洋学术语 海洋资源学》、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 海洋生物学》、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 物理海洋学》、GB/T15921—2010《海洋学术语 海洋化学》等国家标准互相配合使用。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嗣仁、范振华、汤海荣、许莉莉、王海波、尹昭姝、钮因义、赵秀筠、郭小勇、袁玲玲、王玉红、李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918—1995。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洋与海 1
2.1 洋 1
2.2 海 2
2.3 海-陆界面 3
2.4 海-河界面 4
2.5 海-气界面 4
2.6 岛与礁 5
3 海洋科学 6
3.1 海洋科学技术 6
3.2 物理海洋学学科 7
3.3 海洋物理学学科 7
3.4 海洋地质学学科 8
3.5 海洋化学学科 8
3.6 海洋生物学学科 8
4 海洋资源与开发 9
4.1 海洋资源 9
4.2 海洋开发 10
4.3 海底矿产 11
4.4 海水水资源开发 12
4.5 海洋工程 13
5 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 13
5.1 海洋法律法规 13
5.2 海洋管理 16
5.3 海洋环境评价与保护 18
5.4 海洋预报 19
5.5 海洋调查与监测 20
5.6 海洋标准化 22
5.7 海洋计量 22
5.8 海洋仪器设备 23
参考文献 27
中文索引 29
英文索引 33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918-2010
代替GB/T15918—1995
海洋学综合术语
Oceanographygeneral terminology2011-01-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1-06-01实施
2洋与海
2.3海-陆界面
2.4海-河界面.
2.5海-气界面
2.6岛与礁
3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技术
3.2物理海洋学学科
3.3海洋物理学学科
海洋地质学学科
海洋化学学科
3.6海洋生物学学科
海洋资源与开发
海洋资源
海洋开发
海底矿产www.bzxz.net
海水水资源开发.
4.5海洋工程
5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
海洋法律法规
海洋管理
海洋环境评价与保护,
海洋预报·
海洋调查与监测·
5.6海洋标准化
海洋计量
5.8海洋仪器设备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TTKAONTKACa
GB/T15918—2010
本标雅代替GB/T15918—1995《海洋学综合术语》。本标推与GB/T15918-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扩充厂标准的适用范围(1995年版的1,本版的1)GB/T15918—2010
调整了“海洋科学”与“洋与海\两章的顺序(1995年版的2、3,本版的3、2);一将“海洋开发与管理”一章分为“海洋资源与开发”和“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两章(1995年版的4,本版的4.5);
“洋与海”一章增加了23个术语和定义,修改了9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3,本版的2);“海洋科学”章增加了20个术语和定义,修改了9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1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2,本版的3);
“海洋资源与开发”一章增加了39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5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4,本版的4);
“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一章增加116了个术语和定义,修改了4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1个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4,本版的4);-增加了参考文献(本版的“参考文献”);本标准与GB/T19834—2005《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GB/T15921一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化学》等国家标准互相配合使用。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计量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案嗣仁、范振华、汤海荣、许莉莉、王海波、尹昭姝、钮因义、赵秀筠、郭小勇、袁玲玲、王玉红、李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5918--1995。
1范围
海洋学综合术语
本标难规定了海洋学的常用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本标准适用于海洋管理、科研教学及相关生产活动。2洋与海
北冰洋ArcticOcean
GB/T15918—2010
地球上最小、最浅的洋,位于地球最北端,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有常年不化的冰盖,面积约131×105km2(含附属海),平均深度1296m。2.1.2
大西洋AtlanticOcean
地球第二大洋。北以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的连线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极洲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至南极洲的经线与太平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沟通,面积约933.63×105km(含附属海),平均深度为3627m。2.1.3
南大洋SouthernOcean
由南纬40°圈以内,所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部分、包括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诸海组成的,北面无陆界,且无固定面积的水域。面积约为770×105km2。
注,在海洋学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海域具有特殊意义。它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利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从海洋学的角度,将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海域称为南大洋。它并非是地理意义上的水域。2.1.4
太平洋Pacific Ocean
地球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洋。北起白令海峡,南抵南极洲;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至南极洲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西南边界始于马六甲海峡北端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南岸到新几内亚岛南岸的布季,越过托雷斯海峡澳大利亚约克角的边线,以及塔斯马尼亚东南角至南极州的经线(146°51E)与印度洋分界;面积约1796.79×10°km(含附属海),平均深度4028m。2.1.5
洋ocean
地球表面上相互连通的广阔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及其上部大气和覆盖的底土。一般远离大陆,深度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约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TTKANYKACa
GB/T15918—2010
印度洋IndianOcean
世界第三大洋,是地质年代最年轻的大洋。南部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通,分别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和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极州的经线(14651'E,20°0'E)为东、西边界,东北部边界北起马六甲海峡北端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南岸到新几内亚岛南岸的布季,越过托雷斯海峡大利亚约克角的边线,以及塔斯马尼亚东南角至南极州的经线(146°51E)与太平洋为界。面积约749.17×10skm(含附属海),平均深度3897m。2.2海
瀚海Bohai Sea
中国内海,东以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西角,经庙岛南端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为界,面积0.77×105km2,平均水深18m。2.2.2
东海EastChinaSea
位于中国大陆以东,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黄海为界:西北、东北以济州岛东端至九州岛的野母角连线与朝鲜海峡为界;东临九州琉球群岛及台湾岛;南以福建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岛南端鹅蜜鼻连线与南海分界。面积7.7×10°km2,平均水深370m。2.2.3
海sea
地球表面上相互连接、盐度为2以上的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隔的边缘部分,及其上部大气和波及的底质。
海洋marine
洋(2.1.5)和海(2.2.3)的统称。2.2.5
海域sea areas
一定界限内的海洋区域。
注1:包括区域内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注2:改写GB/T19834-2005,定义2.3.1。2.2.6
黄海Yellow Sea
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性浅海,东邻朝鲜半岛,西与中国大陆相邻,西北以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西角,经庙岛南端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与渤海为界,南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3.8×10km,平均水深44m。2.2.7
南海SouthChinaSea
位于太平洋西端,北靠中国大陆,东颜菲律宾群岛,南接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临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东北以福建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连线与东海分界,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与太平洋相连,东南部经民都洛海块、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通,南部经卡里马塔海峡、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连,西南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面积约35×105km,平均深度1212m的海域。
2.3海-陆界面
边缘海
marginal sea
陆缘海
GB/T15918—2010
位于大陆的边缘,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域,主要潮波和海流系统直接来自外海,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变化比大洋大2.3.2
潮间带interidal zone
位于平均大潮高、低潮之间的海水覆盖的区域,2.3.3
潮上带
supratidal zone
位于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和风暴潮海水可以淹没及激浪海水可以戏到的范围。2.3.4
潮下带
subtidal zone
水下岸坡
平均大潮低潮位以下向海延伸的潮滩区域。2.3.5
continentalmargin
大陆边缘
大陆和大洋之间的过渡带。
注: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按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2.3.6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地质地理学》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从海岸带开始向外延伸,至坡度由缓转为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为止,平均坡度0.107外延平均水深130m,平均宽度75km,全球总面积约27.1×10″km2。2.3.7
[大]陆架
continentalshelf
[大]陆棚
《海洋法》沿海国家的领海以外,以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边缘的,其宽度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nmile,则可扩大到200nmile的距离。2.3.8
[海]滨 seashore
[海]滩
潮上带(2.3.3)与潮间带(2.3.2)的统称。即自低潮的最低线的下界起,至最高潮位时波浪所能波及的陆上最远处的上界之间的地带。2.3.9
海峡channel
两端连接海或洋的狭窄水道,其主要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2.3.10
陆地岸线continental coastline海岸线coastal line
TTKAONTKACa-
GB/T15918—2010
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其随着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而变动。2.3.11
内陆海inland sea
陆间海
位于大陆内部,仅通过一个或几个狭窄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通的水域。2.4海-河界面
入海门河口
estuarine
河流的终段,与海洋受水体相结合的地段。注:人海河口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海洋白由沟通,海水在其中被陆域来水所冲淡。根据动力条件和地貌形态的差异,一般把河口分为河流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河流近口段以河流特性为主,口外海滨以海洋特性为主,河口段的河流因素和海洋因素则强弱交替地相互作用,有独特的性质。2.5海-气界面
大地水准面geoid
高程起算面basesealevel
假设没有外力作用,静止的海洋表面将与旋转地球椭球面的等势面一致,该等势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它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确定大地水准面是取验潮站长期观测资料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
注:因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勾,大地水准面也是起伏不平的。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以青岛验潮站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为中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称为青岛平均海平面或黄海基准海平面。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并构成原点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定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一0.029m。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7年5月以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的海拨高度都由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起算。2.5.2
[海]表层
sea surface iayer
海面下3m以内的水层。
海平面sealevel
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注:因潮汐、海水密度差、洋流和大气的作用,海洋表面处于不断波动之中,所以海平面通常是一种统计概念,将多处一段特征时段内海面高程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如日,月、年及多年平均值),以不同目的和方法,统计导出相对海平面和绝对海平面,地域性海平面和全球性海平面,大地水准面(geoid)、平均海平面、潮高基准面、最高海平面等。
[海洋]微表层/面
sea tiny surface layer
海洋表面膜
海洋表面微层
海洋一大气之间的微米级的薄层,为海洋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界面。注:由于受海气界面的动力学过程的作用,海洋微表层具有不同于海洋本体且变化迅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4
平均海平面
meansealevel
高程等于海洋水位观测结果平均值的平静的理想海面。GB/T15918—2010
注:按观测的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和多年平均海平面。某站的平均海平面通常是指用此验满站19年以上每小时的观测值求出的平均值,2.5.6
深度基准面
datum for sounding reduction海图基准面chartdatum
海图及海洋水深资料的测量深度的起算面。注: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的深度基准面,中国在1956年以后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即理论最低潮面)做为海图深度基准面。2. 6 岛与礁
岸礁shore reef
边缘礁
由大量生长的造礁石珊瑚骨骼所构成的,从海岸向海的方向生长并和大陆或岛屿相连的珊瑚礁。2.6.2
barrier reef
离岸确
由大量生长的造礁石珊瑚骨骼构成的、与海岸或岛屿平行或其间有宽而浅的泻湖相隔的珊瑚礁。注:改写GB/T18190—2000,定义2.7.32.6.3
[海岛弧 island arc
弧形列岛
大陆与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注:改写GB/T18190—2000,定义2.8.52.6.4
[海洋]岛屿islands and islets散布在海洋中,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按照面积大小,不足1km2的,称“屿\”;大于1km”甚至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称为“岛”。注:按其成因,[海洋岛屿可分为大陆盘、海洋岛和冲积岛,2.6.5
环礁atoll
由大量生长的造礁石珊瑚骨骼所构成的环形珊瑚礁,中间有不太深(100m以内)的鴻湖,出口较窄。
注:改写GB/T18190~2000,定义2.7.4。2.6.6
coral reef
珊瑚礁
在热带海洋的浅水区,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有抗浪性能的游底隆起。注1:有岸磁、堡磁和环磁三种类型。注2:改写GB/T18190—2000,定义2.7.1。TTKAONTKACa-
GB/T15918—2010
3海洋科学
3.1海洋科学技术
工程海洋[学]marineengineering应用海洋基础科学和有关学科、技术开发利用海洋所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3.1.2
海洋地理学marinegeography
研究海洋的环境空间结构、组成、动态和演变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地理学和海洋学交叉的边缘学科。3.1.3
海洋地球物理学marinegeophysics研究海底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球科学中其他学科之问关系的学科。3.1.4
海洋地质学marinegeology
研究海岸、海底的地质特性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沉积过程、构造演化和海底矿物资源的形成与分布。3.1.5
海洋化学marinechemistry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
[GB/T15921—2010,定义2.1]
海洋技术marinetechnology
用以研究、开发与保护海洋的各种技能和装备。3.1.7
海洋经济学marineeconomics
研究海洋开发和保护中各种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海洋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注:改写GB/T19834—2005,定义2.1.29。3.1.8
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socean sciences研究海洋(2.2.4)及海洋生物(3.6.4)的机体、性质、自然现象与其变化规律、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1.9
海洋生态学marineecology
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理化、生物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学科。[GB/T15919—2010定义2.4]
海洋生物学marinebiology
研究海洋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以及海洋环境条件对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等的影响,从而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的学科。6
海洋物理学marinephysics
研究海洋的(声、光、电、磁、热等)物理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3. 1.12
海洋学oceanographyoceanologyGB/T15918-2010
研究海洋(2.2.4)的机体、性质、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3. 1. 13
军事海洋学militaryoceanography研究海洋自然环境对军队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和海洋学在军事上应用的学科。3.1.14
卫星海洋学satellite oceanography空间海洋学spaceoceanography
研究利用空间平台遥感器观测海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注:卫星海洋学包括海洋遥感资料的处理、传输、信息提取等,3.1.15
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天体对海洋的影响,海洋的特性及分布,动力场及因此产生的各种运动的时空变化,海洋中的物质转移、能量交换和转换的学科。注:物理海洋学内容包括海洋水文学和海洋气象学。3.1.16
学regional oceanography
区域海洋学
研究一个海区各种海洋现象的学科。3.2物理海洋学学科
海洋动力学marinedynamics
动力海洋学dynamicaloceanography研究海水运动的动力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3.2.2
海洋气象学marinemeteorology
研究海洋水体和其邻近区域上空的大气现象、天气过程以及水气相互作用的学科。3.3海洋物理学学科
海洋光学marineoptics
海洋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光的辐射、传播和相互作用。[GB/T 15920—-2010,定义3.2.13.3.2
海洋声学marineacoustics
研究声波在海洋水体、底质、生物及其界面中产生、传播、衰减的规律和利用声波探测海洋、传输信息的一门学科。
注:海洋声学基本内容包括四方面:声在海洋中的传摇规律和海洋条件对声传播的影响;海洋声探测技术;海洋声通讯技术;海洋声学材料和仪器设备[GB/T15920——2010,定义3.1.1]TTKAONIKAa
GB/T15918—2010
水声学,acoustics
研究水中(特别是海洋中声波的发生、传播、接收、各种相互作用,和关于水下目标探测与信息传输技术的学科,
注:改写HY/T008—1992,定义03-001。3.4海洋地质学学科
古海洋学paleoceanography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和事件及其演变的学科。3.4.2
marinesedimentology
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类型、组成、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和发育历史的地质学分支学科3.4.3
海洋地层学oceanic stratigraphy研究大洋海底,浅海和海岸地层的形成顺序和相互关系,对其进行划分,对比和年代测定的学科。3.5海洋化学学科
海水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of seawater研究海水中各种物质、组分的分析测定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海洋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包括:海水样品的采集、预处理、贮存和分析测定方法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等。[GB/T15921—2010定义2.4]
海洋地球化学marine geochemistry研究海洋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分布、形态、转移和通量的学科。3.5.3
海洋生物化学marinebiochemistry研究海洋生物的化学组成、代谢和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发生的生物化学过程的一门学科,是海洋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GB/T15921---2010,定义2.10]3.5.4
海洋物理化学marinephysicalchemistry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问题的学科。3.5.5
河口化学estuarine chemistry
研究河口区化学物质的性质、形态、河水与海水在交汇过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迁移变化过程规律和机理以及迁移通量的一门学科,是海洋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GB/T15921—2010,定义2.9]
3.6海洋生物学学科
初级生产力
primary 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自养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GB/T15919—2010,定义2.64]8
海洋生态系[统]]marineecosystems由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GB/T 15918—2010
注:海洋生态系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构成。海洋生态系统有如下六个要素:自养生物(即生产者)、异养生物(即消费者)、分解者、有机碎屑物质、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水文物理状况。3.6.3
渔业海洋学fisheriesoceanography研究海水的物理、化学、底质因素和经济类海洋生物的生存、洄游、集散关系的学科。3.6.4
海洋生物
marine organism
海洋中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GB/T15919—2010,定义2.197]
4海洋资源与开发
4.1海洋资源
海岸带资源coastalzoneresources海岸带中一切能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物质、能量和空间的总称。注1:海洋天然物质是指在海岸带的大气、水体、海底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天然生成的生物及活性物质。注2:改写GB/T19834—2005,定义2.1.2。4.1.2
海底矿产资源】submarinemineral[resources海底沉积物和海底岩层中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物质的总称。注:改写GB/T19834—2005定义4.1。4.1.3
submarine resources
海底资源
底栖生物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的统称4.1.4
marine chemical resources
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水资源
seawaterresources
海水及海水中存在的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GB/T19834—2005,定义5.1]
海洋可再生能源
ocean reproducible resources海洋所具有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自然能源的总称。
海洋空间[资源]oceanspace[resources海岸、海面、海中和海底可用于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科研和娱乐等活动的空间。注:改写GB/T19834—2005,定义7.1,4. 1. 7
marineenergyresources
海洋能
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4.1.5)、化石能、地热及放射性同位素等资源的统称。注:改写GB/T19834—2005,定义8.19
TTKAON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