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132-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1132-2014
中文名称:入侵报警系统 无线(射频)设备互联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3888KB
相关标签:
入侵
报警
系统
无线
射频
设备
互联
技术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31132-2014 入侵报警系统 无线(射频)设备互联技术要求GB/T31132-2014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13.3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132—-2014
入侵报警系统
无线(射频)设备互联
技术要求
Intrusion alarm systems--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ofequipment using radio frequency(IEC 62642-5-3:2010,Alarm systems-Intrusion and hold-up systemsPart 5-3:Interconnections-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using radiofrequency techniques,MOD)
2014-09-0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5-02-01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6检验规则·.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安全等级
信号强度图
千扰测试配置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接收设备的通用测试配置附录E(规范性附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附录G(规范性附录)
附录H(规范性附录)
发射设备测试配置..
故意信息替换的计算
干扰检测测试配置
千扰时序图
GB/T31132-2014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GB/T31132—2014
入侵和反劫系统第5-3部分:
本标准采用重新起章法修改采用IEC62642-5-3:2010《报警系统无线(射频)设备互联技术要求》(英文版)本标准与IEC62642-5-32010的技术差异及原因如下:为使标准适用范围更加明确,对IEC62642-5-3:2010的第1章进行了修改;考虑到我国无线报警产品的现状,对射频链路监测要求,干扰检测要求和天线要求的安全等级1降低了要求;
增加了第4竞中4.1“频率要求”:增加了4.4.1\设备识别码数量”4.5.1\抗干扰测试通用要求”和4.6.1\射赖链路检测通用要求”
增加了第5章中5.1.2频率要求试验:增加了第6章\检验规则”;
增加了附录A”安全等级”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提出并中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广东安居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宏泰科技电子有限公司、霍尼韦尔安防(中国)有限公司、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戎玲、张波、鲍逸明、黄斌、昊雷、康新力、张瑞斌、李秀林、肖尚立、黄。1范围
入侵报警系统无线(射频)设备互联技术要求
CB/T 31132—2014
本标准规定了无线人侵报警领域中的术语、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防护区域内使用无线(射额)互联技术传输报警信号的人侵报警设备。本标准不适用于远距离无线传输的人侵报警设备,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见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EC62642-1报警系统入侵和反劫系统第1部分:系统要求(Alarmsystems-Intrusionandhold-up systems-Part1.System requirements)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报警信息alarmmessage
传递人侵、人为破坏,设备故障等报署内容的信息,3.1.2
使用频段
assigned band
报警设备经核准使用的工作频段。3.1.3
attenuation
系统安装运行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所导致的无线信号传输质量下降(例如,新障碍物的出现,空间布局的改变,以及信号的反射和吸收)。3.1.4
冲突collision
同一系统中的两个或多个射频通信设备同时进行传输造成射频信号受损或丢失的现象,3.1.5
冲突率
collision rate
冲实发生的概率,
communicationlink
通信链路
传输信息使用的所有本地设备、媒介及协议。rKacadiaiKAca-
GB/T31132—2014
干扰disturbance
可能导致数据传输质量与/或处理能力下降的系统内部或外部事件。注,干扰会对系筑造成故意或无意的损伤:干扰对信号影响的不同程度表现在:末损坏射频信号:
损坏射额信号,但未损坏报警信息:损坏射频信号,部分报警信息受到损坏;射频信号彻底损坏,无法接收。3.1.8
通信故障failureofperiodiccommunication无线链路信息无法传输的现象。3.1.9
identificationcode
识别码
用于识别系统中不同射频通信设备的代码。3.1.10
故意信息替换
intentionalmessagesubstitution以前弱系统安全性为目的,使用射频通信设备,采用相同协议蓄意传输虚假信息的现象。3.1.11
message authentication
信息验证
接收设备确认发送设备的唯一合法性的代码验证。3.1.12
监测信息
monitoringmessage
用于检查通信链路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信息。3.1.13
RF interference
射频干扰
由其他信号源发出的可能导致有效信号受损或丢失的射频信号,但不属于冲突或故意信息替换3.1.14
射频通信设备
RFcommunicationdevice
使用射频链路进行通信的设备。3.1.15
接收效率
throughputratio
接收设备正确接收的信息总数和发送设备发出的信息总数的比值。3.1.16
无意信息替换
unintentional messagesubstitution并非以削弱系统安全性为目的,其他系统的射频通信设备采用相同协议传输信息的现象。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TE:报警传输设备(AlarmTransmissionEquipment)CIE:控制和显示设备(ControlandIndicatingEquipment)RF:射频(RadioFrequency)
RL:基准电平(ReferenceLevel)TL:发射电平(TransmittedLevel)2
WD:告警装置(WarningDevice)4
技术要求
4.1频率要求
入侵报警系统无线(射频)互联设备使用频段应符合如下要求:a)
GB/T 311322014
使用频率:314MHz~316MHz,430MHz~432MHz,433.00MHz~434.79MHz#发射功率限值:10mW(er.p);
使用频率779MHz~787MHz;
发射功率限值:10mW(e,t.p)
使用频率:868MHz~868.6MHz;
发射功率限值:5mW(e.r.p)。
4.2抗衰减要求
系统安装后,周围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无线信号会出现短暂的不同程度的衰减,抗衰减等级划分见表1,
制造商应明其所采用的抗衰减措施安全等级见附录A。
表1抗衰减要求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4.3抗冲突要求
4.3.1冲突率要求
冲突率要求目的是确保报警信息和监测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可靠性,从而降低系统内不同设备之间产生干扰的概率,防止信号损坏和信息丢失。为保持尽可能低的冲突率,报警设备传输介质的占用率应满足表2规定的条件。表2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弱4
传输介质的占用率
最高占用率
iKacadiaiKAca
时间周期
240min
120min
GB/T31132—2014
设备运行过程中应遵守相关占空比的要求。为确保符合级别3和级别4设备的正常通信,接收设备应向发射设备确认其所接收到信息的类型(如报警信息,监测信息等)。如果报警信息和监测信息发生冲突,报警信息应在10s内收到。接收效率要求
接收效率是衡量接收设备的接收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接收设备应符合表3规定的条件。表3接收效率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抗无意和故意部件及信息替换的要求4.4
设备识别码数量
正确接收信息的最小数量
999每1000
999每1000
9999每10000
9999每10000
通常情况下故意信息替换使用虚假信息危害系统的安全性。无意信息替换通常会引发误报,并产生一些无意义的信息。
为防止无意和故意信息替换,系统中的每个通信设备都应拥有一个识别码。识别码的数量至少应满足表4的规定。
表4识别码数量
安全等级
级别1免费标准bzxz.net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4.4.2无意和故意部件替换防护要求级别4设备的CIE应具有部件替换检测的功能。4.4.3故意信息替换防护要求
识别码数量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00
为降低故意信息替换的风险,设备识别码在1h内被入侵者破译的概率应符合表5的要求。表5信息替换防护要求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破译概率
对于级别3和级别4的设备,接收设备应当具有信息认证的功能。4.5抗干扰要求
4.5.1抗干扰测试通用要求
抗干扰要求是检验接收设备区分有效信号和射赖干扰信号的能力GB/T31132—2014
抗干扰要求适用于所有射频接收设备。而针对下述定义的所有干扰信号,均不应引发误报警或周期性的通信故障指示,
在连续施加干扰信号的测试过程中,接收设备应能正确接收并处理所有的20个系统相关信息:其中,干扰信号强度的要求见4.5.2~4.5.4,面上述20个系统相关信息是由发送设备发射的测试信息,4.5.2级别1和级别2设备的抗带外干扰当在频率F和赖率F,受到强度为B的干扰信号干扰时(干扰信号强度B的说明见附录B),接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干扰信号强度B的值见表6。其中F,=F—5%F,F。是设备使用频段的最低频率,F.=F+5%Fmx.F是设备使用频段的最高频率
接收设备能够工作在多个使用赖段上,在每个使用题段上都应满足这一要求。表6级别1和级别2的带外干扰等级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4.5.3级别1和级别2设备的抗带内干扰强度B(在F时)
强度B(在F,时)
当在测试赖率F,受到强度为C的干扰信号干扰时(干扰信号强度C的说明见附录B),接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干扰信号强度C的值见表7。测试频率F,具体要求如下:
接收设备使用单一题率F·F等于Fb)接收设备使用同一使用频段中的多个频率,F,等于(F..+F)/2,F是设备使用频段的最低频率,而F是使用频段的最高频率,c)接收设备使用不同使用频段中的多个独立频率,应单独测试每个使用额段。表7
级别1和级别2的带内干扰等级
安全等级
锻别1
级别2
强度A的定义见5.1.7.3
4.5.4级别3、级别4设备的抗干扰强度在F,时)
强度A)-12dB
(强度A)-12dB
当在率F,F和F,受到干扰信号强度D干扰时,接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F,的定义见4.5.35
rKacaCiaiKAca
GB/T31132--2014
F.和F的定义见4.5.2。F、F和F,的强度D的值见表8表8
级别3和级别4的抗干扰等级
安全等级
级别3
级别4
4.6射频链路检测要求
射频链路检测通用要求
强度D(在F时)
强度D(在F时)
强度D(在F:时)
接收设备应负责监测射频链路且射频链路监测应满足对应的安全等级的要求。射频链路监测的指示或通告取决于设备的级别和状态以及电监测功能所检测到的干扰类型。设备应能检测到通信故障和干扰。
4.6.2通信故障检测要求
射频接收设备(CIE或ATE)应以表9规定的时间为周期向系统内的发送设备报告自身状态,同时判定是否出现通信故障
表9通信周期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为该级别的可选要求,
源自探测器
120min
源自WD
120mirn
源自ATE
120min
源自CIE
120min
若发生表9规定的通信故障,符合级别1和级别2的设备应触发人为破坏或设备故障报警,符合级别3和级别4的设备应触发人为破坏报警。在级别1、级别2、级别3和级别4中,当来自任何发送设备的最新通信状态信息超过表10中规定的时限时,则禁止更改系统警戒状态。表10设置警戒前的通信时限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表9和表10中的规定不适用于便携设备。6
4.6.3干扰检测要求
GB/T31132—2014
若干扰信号的强度达到足以损坏设备间正常信号传输的程度,并且持续时间超过表11规定的时间,则设备应能检测到干扰电平。表11
干扰检测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剧4
手扰检测(最大持续时间)
在任何60s时间内,千犹信号的总持续时间送到30s在任何60s时间内,干就信号的总持续时间达到305在任何20#时间内,就信号的总持续时间达到19s在任何20s时间内,千扰信号的总持续时间达到105对于所有级别的设备,在60s的周期内干扰信号的持续时间小于5S,不应产生系统指示和通告。若级别1和级别2的设备满足4.5.4中规定的级别3和级别4设备的要求,并且干扰信号的持续时间在5s和表11规定的时间之内,则可产生指示或通告若设备检测到表11规定的干扰信号,则级别1和级别2的设备应触发故障或人为破坏报警,级别3和级别4的设备应触发人为破坏报警。根据系统的级别,设备应满足表12规定的干扰检测要求表12设备干扰检测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系统状态
任何时间
任何时间
任何时间
任何时间
干扰检测
对于具有此功能的外部设备,其WD应满足4.5.4中规定的抗干扰性要求。ATE
干扰信号(见附录B中的说明)应按照附录C中图C.1图示的方式实施,IL是干扰设备产生的基准强度,见5.1.8.2,干扰信号强度E的值如表13所示。表13
干扰信号强度
WD或ATE
安全等级
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
“该条件为可选条件。
rKacadiaiKAca
人为破坏通告
强度E
I+40dB*
IL+30dB
IL+9dB
GB/T31132—2014
天线要求
使用外置天线的级别2的设备,其天线应符合表14的要求。表14天线要求
对于级别2的设备,应要求打开机壳之前无法拆除天线。天线性能受到人为弱
指示故障并禁止设置警戒
设备发出本地通告
自动发出人为破坏报等
对于级别3和级别4设备,其天线应与其他使用天线的设备一样满足防人为破坏的要求。5试验方法
5.1射频试验
5.1.1射频试验通用要求
除特别声明外,所有的测试都应使用dBm级的频谱分析仪进行测量。频谱分析仪输入端的射频信号强度应与送至天线的射频信号强度相同。测试用的所有电缆应具有相同的阻抗特性。制造商应提供测试用的接收设备,并同时提供用于测试的可产生报警,监测和其他射频信号的电子设备,或者提供与接收设备同时测试的相关发送设备。被测设备主要使用电池供电,应确保测试过程中电量充足。5.1.2频率要求试验
5.1.2.1频率测试
按照附录E的要求布置测试设备与环境。使被测试的发射设备连续发射信号,读取赖谱分析仪当前峰值为被测试设备的发射频率的中心频率。5.1.2.2发射功率测试
按图C.1的图示布置测试设备,试验步骤如下:a)去除dB刻度的衰减器,将被测发射设备的输出信号通过电磁耦合装置接人3dB耦合器的输人端;
3dB耦合器的输出接人赖谱分析仪:b)
使被测试的发射设备连续发射信号。c
被测试设备的发射功率为频谱分析仪当前频率的峰值功率加3dB。5.1.3确定基准电平
应确定被测接收设备的基准电平,并作为其他测试的基准。确定基准电平的步骤如下:
应按照附录D的方法测量基准电平。测试应在电波暗室中进行,接收设备和发射设备之间应a
保持3m的距离。
b)应使用附录D的方法,但可用适当的负载替换信号发生器。GB/T31132-—2014
基准电平RL应测量两次,一次将天线水平放置,另一次将天线垂直故置。在进行所有其他测试时,将天线置于基准电平最小时所处的位置。应使接收设备处于最灵敏的状态。d
为确定基准电平,应持续增加衰减直至被测接收设备达到以下条件·使发射设备每发送50个e
报警信息,接收设备仅能收到35~38个报警信息。基准电平的值为频谱分析仪的观测值加3dB。
预谱分析仅的当前观誉值为:一80dBm基准电平的值为:RL=-80dBm+3dB=-77dBm.5.1.4抗衰减试验
应使用与确定基准电平相同的方法测试设备的抗衰减特性。在测试之前,应按照制造商安装手册或设备维护规范的要求配置设备,试验步骤如下:发射设备发射电平(TL)的测量步骤:a)
1)被测发射设备应放置在附录E所示的电波暗室中:2)正常情况下发射设备发射电平(TLn)的测量,采用dBm表示;3)当衰减功能打开时,发射设备发射电平(TLi)的测量,采用dBm表示。b)接收设备基准电平(RL)的测量步骤:1)被测接收设备应放置在如附录D所示的电波暗室中;2)正常情况下接收设备基准电平(RLn)的测量,采用dBm表示:3)当衰减功能打开时接收设备基准电平(RLi)的测量,采用dBm表示。计算[(TLn一TLi)一(RLn一RLi)]的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表1中给定的值,确定设备抗衰减能力的安全等级。
5.1.5抗冲突要求试验
5.1.5.1冲突率要求的试验
系统的冲突率应由发射设备的最大数目、单个监测信号的传输时间和监测信号发送数量的数据导出。
计算中所需的发射设备的最大数量应遵守制造商的规定,制造商应说明该系统是如何满足表2的冲突率要求。
发射设备受触发后应发出监测信息和报警信息:测试应在电波暗室进行5.1.5.2接收效率要求的试验
接收效率要求的试验步骤:
a)测试应在电波暗室内进行。制造商应提供相应方法,以确保产生足够数量的报警信息。b)配置收发设备的基准电平。基准电平的值为按5.1.3中的测试方法确定的值加6dBe
将计数器连接至发射设备,以统计发射信号的数量。连接计数器后,应避免干扰正常的信号发射,
d)发射设备应具备连续发射1000或10000个含有效识别码的报警信息的能力。对于任何级别的测试,若丢失两个以上的报警信号,则设备测试失败。若丢失两个报警信息,则应重新进行测试,并确保没有报警信息丢失:9
iKacaia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