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 DZ∕T 0348-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菱镁矿、白云岩
DZ∕T 0348-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348-2020

中文名称: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菱镁矿、白云岩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1434KB

相关标签: 矿产 地质 勘查 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348-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菱镁矿、白云岩 DZ∕T0348-2020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73.020;73.080
D13;D41;D52;Q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348—2020
代替DZ/T0202—2002菱镁矿部分代替DZ/T0213—2002白云岩部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菱镁矿、白云岩
Specifications for magnesite and dolomite mineral exploration自然资源标准化信息系统
2020-04-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0-04-30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勘查目的及任务
3.1勘查目的
3.2勘查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任务4勘查研究内容及研究程度
普查阶段
4.2详查阶段bzxZ.net
勘探阶段
5勘查工作程度
勘查类型划分
勘查工程间距
控制程度
6绿色勘查要求
基本要求
勘查设计
勘查施工
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
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测量工作
地质测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7.3
遥感地质和物探工作
探矿工程
取样、加工及分析,测试工作
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8可行性评价工作
概略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
9资源储量估算
工业指标
资源量估算要求
DZ/T03482020
DZ/T0348—2020
9.3资源量和储量的分类与转换
9.4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G(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菱镁矿,白云岩矿床工业类型及矿石类型.菱镁矿.白云岩产品质量标准
矿坑涌水量计算
菱镁矿,白云岩矿床规模划分标准菱镁矿.白云岩矿床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菱镁矿、白云岩矿床一般工业指标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及其转换关系自然资源标准化信息系统
DZ/T0348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替代DZ/T0202一2002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中菱镁矿部分和DZ/T0213-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中白云岩部分。本标准生效之日起,所有菱镁矿,白云岩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本标准与DZ/T0202一2002、DZ/T0213一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一对引用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进行了更新(见2);取消了预查阶段,更新了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相关内容(见3、4、5);修订了勘查类型划分依据(见5.1和附录E):一增加了各勘查阶段提交资源储量最小比例要求(见5.3.2);增加了“绿色勘查要求”(见6);修订了各类样品的采集、加工,分析、测试工作的质量要求(见7.7):修订了资源储量相关内容(见9);增加了菱镁矿矿床工业类型、白云岩矿床工业类型及白云岩矿石类型(见附录A);增加了矿坑涌水量计算(见附录C):一增加了菱镁矿、白云岩矿床规模分类表(见附录D);增加了菱镁矿白云岩产品标准(见附录E):增加了白云岩冶镁、玻璃等用途的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见附录F.1):补充完善了菱镁矿露天开采技术指标(见附录F.2):增加了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及其转换关系(见附录G))。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南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辽宁总队。本标准起草人:谭建农、李朝灿、袁长江、庄石云、颠文琴、陈正国、高利民、刘永华、宋春振、李会洋,申锡坤、常志强、朱刚强、袁潇、曾小春、周冬冬、李健、李竞雄。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Z/T0202—2002菱镁矿部分:——DZ/T0213—2002白云岩部分。1范围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菱镁矿,自云岩DZ/T0348—2020
本标准规定了菱镁矿,白云岩勘查目的及任务,勘查研究内容及研究程度,勘查工作程度,绿色勘查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菱镁矿,白云岩各勘套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资源量估算与储量转换及其成果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2719
GB/T13908
GB/T14848
GB/T17766
GB/T18341
GB/T25283
GB/T33444
DZ/T0033
DZ/T0078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地下水质量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信息系统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079
DZ/T0130(所有部分)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75(所有部分)岩矿鉴定技术规范DZ/T0338(所有部分)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
3勘查目的及任务
3.1勘查目的
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为勘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勘查开发的投资风险,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3.2勘查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任务3.2.1勘查阶段划分
依照GB/T13908,菱镁矿,白云岩地质助查工作划分为普查,详查,期探三个阶段。勘查工作一般应1
DZ/T0348—2020
按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即使合并或者跨阶段提交勘查成果,也宜参照各勘查阶段要求分步实施。3.2.2各阶段的勘查任务
3.2.2.1普查阶段
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寻找、检查、验证、追索矿化线索,发现矿(化)体,并通过稀疏的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初步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以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初步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对矿床(体)开发的可行性做出评价,估算推断资源量,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
3.2.2.2详查阶段
在普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区规划,勘探区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做出是否具有必要转人勘探的评价,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做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3.2.2.3勘探阶段
在详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加密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深人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井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以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控制、探明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证实储量。4勘查研究内容及研究程度
4.1普查阶段
4.1.1成矿地质条件
准化信息
全面收集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资料,根据菱镁矿、白云岩的成矿理论,分析、类比研究确定成矿的有利地质条件及地段: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基本查明普查区内地层层序、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特征,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初步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矿点的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
4.1.2矿体特征
初步查明矿体的数量及各矿体的形态、产状,厚度,规模;大致查明夹石、项底板及覆盖层的性质、分布范围及厚度;大致了解成矿后构造、岩浆岩等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情况。4.1.3矿石特征
初步查明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品位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查明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参见附录A):大致查明矿体在走向倾向上矿石质量变化特征。4.1.4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利用勘查主矿体的工程,大致了解共生,伴生矿产的物质组成,赋存状况及回收途径,并对共生,伴生2
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可能性做出初步评价。4.1.5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DZ/T0348—2020
对发现的矿体,应道过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类比,对新类型或组分复杂的矿床,应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可选性试验,以初步了解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4.1.6开采技术条件
研究影响矿产开发的外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a)全面收集影响矿床开发的各类建设及规划信息,以避开禁止勘查及矿产开采、开发区。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大致了解普查区内矿床开采技术条件,b
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区,应对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研究,进行地表水体调查和简易水文观测,大致查明矿床主要含(隔)水层特征,泉水流量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并大致查明矿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4.2详查阶段
4.2.1成矿地质条件
研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特征,控矿条件,并对详查区和其外国的主要矿点做出比较,分析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其成矿远景;了解区域内其他矿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厚度、标志层、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及控矿作用。
基本查明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成矿后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种类、b)
期次及其空间分布,研究后期岩浆岩对矿体的破坏程度和对矿石质量的影响。e
基本查明变质岩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d)
基本查明覆盖层的分布,厚度变化:查明覆盖层的种类,物理性能,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胶结程度。
4.2.2矿体特征
确定矿床勘查类型,采用合理的勘查工程间距,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手段,系统的取样工程对矿床进行控制,基本查明矿体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基本查明详查区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b)
基本查明主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主矿体内的夹石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镁质碳酸盐岩中的品质菱镁矿矿床需要研究控制矿体形态、富集和贫化的地质因素:对超基性岩中的风化淋滤型隐品质菱镁矿矿床,除要求研究超基性岩的特征外,还应研究风化壳的类型、分布特征、垂直分布和保存程度以及矿床富集规律等。
基本查明矿体及围岩中岩溶的形成条件、形态、规模,分布范围和变化规律,研究岩溶发育层位。d
地段和程度,研究岩溶的充填程度,岩浴充填物的种类,评价岩落对矿产资源估算和开采的影响。
DZ/T0348—2020
4.2.3矿石特征
基本查明矿石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基本查明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共生关系,粒度及其变化和分布特征。b)
基本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特征。基本查明矿石中伴生有用(益)、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及其分布。针对不同用途测试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能,评价矿石的工业利用性能。d
e)划分矿石类型(参见附录A),并研究其分布规律。必要时,划分矿石的品级。4.2.4综合助查综合评价
应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研究共生矿产的种类、物质成分及含量,赋存状态,对于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有矿产,应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划分矿石类型并估算资源量。共生矿产的勘查与评价,参照GB/T25283执行。4.2.5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4.2.5.1应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选性实验,并对照产品质量标准(参见附录B),评价矿石可选性能,以基本查明区内主要矿石类型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矿石工业利用性能做出评价。4.2.5.2老矿区外围已有类似矿石的生产工艺资料,并可进行对比时,可少做或不做可选性实验。对新的矿石工业类型或组分复杂的矿床,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4.2.6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2.6.1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研究水文地质特征,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如下内容:调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矿区矿坑充水因素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a)
基本查明含水层的性质、厚度,分布范围,水位,水质,富水性,渗透系数,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b
联系。
基本查明断裂破碎带的导水性,富水性。d)
基本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老隆的充水条件。e
基本查明岩落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D
基本查明隔水层的性质,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g)
根据矿床可能开采、开拓方案,初步计算矿坑涌水量(参见附录C)。h)
提出供水水源方向,并对矿山供、排水结合的可能性做出评价。4.2.6.2工程地质条件
研究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基本查明矿床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
依据矿层,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力学性质。b)
基本查明矿体和围岩的结构类型,岩体质量,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对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c)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指出矿山场地工程建设的有利地段。4.2.6.3环境地质条件
基本查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了解矿区及相邻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污染源,土地利用现DZ/T0348—2020
状,地质灾害特征;提出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情况及新构造活动特征,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划分抗袁等级,对矿床的稳定性做出评价。4.3勘探阶段
4.3.1成矿地质条件
详细研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特征、控矿条件、分布规律,归纳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及其成矿远景,提出外围找矿远景区;说明区域内其他矿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详细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标志层,详细研究含(控)矿岩系的岩性,岩相,厚度及分布规律,查明地层中有无影响矿石质量的非矿夹石。b)
详细查明主要地质构造的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成矿后破坏影响程度:镁质碳酸盐岩中的晶质菱镁矿矿床需要研究控制矿体形态,富集和贫化的地质因素:对超基性岩中的风化淋滤型隐品质菱镁矿矿床,除要求研究超基性岩的特征外,应详细研究风化壳的类型,分布特征,垂直分布与其保存程度以及矿床富集规律等e)对于风化淋滤型隐晶质菱镁矿矿床,应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详细研究后期岩浆岩对矿体的破环程度和对矿石质量的影响。
详细查明变质君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详细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4.3.2矿体特征
研究矿体,围岩(夹石)及影响矿体的构造与岩溶,详细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
详细查明助查区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分布范围,顶底板君性。详细查明主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b
详细查明主矿体内的无矿地段和夹石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主矿体边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详细查明断层、岩浆岩,岩溶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d)
详细查明矿体及围岩中岩溶的形成条件,形态,规模,分布范围和变化规律,研究岩溶发育层位e
地段和程度,研究岩溶的充填程度,岩溶充填物的种类,研究岩溶对矿产资源量估算和开采的影响。
4.3.3矿石特征
详细查明矿右特征,包括如下内容a)详细查明矿石矿物组分和化学成分,并划分矿石类型参见照附录A)和品级。详细查明矿石矿物组分的种类、含量、粒度、嵌布特征及其共生关系:研究有用组分、有害组分的b)
种类、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c
详细查明矿石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对近矿围岩和夹层、脉岩应采集适当数量的样品,了解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以便考虑开采贫d)
化或为综合利用提供资料。
4.3.4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共生,伴生矿产,除详查阶段的要求外,还应研究其分布规律,富集规律,并按有关矿种勘查规范和伴5
DZ/T0348—2020
生有用组分综合利用的规定,估算其资源量,做出综合评价。具体按照GB/T25283执行。4.3.5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4.3.5.1应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并对照产品质量标准(参见附录B),评价矿石的选治技术性能,以详细查明勘查区内主要工业类型矿石的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对矿石工业利用性能做出评价,并提出工业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为矿山建设设计推荐合理的矿石加工工艺流程4.3.5.2对选冶技术成熟,可类比的矿石类型,可不进行矿石加工、选冶技术试验。对新类型或组分复杂的矿床,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性试验。4.3.6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3.6.1水文地质条件
4.3.6.1.1
在调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a)
详细查明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理藏条件,裂原或岩落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详细查明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空间位置,稳定性和隔水性。d)
详细查明断裂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分布、导水性、富水性、与地表水及含水层的水力联系。e
详细查明老隆的分布范围水量,充水条件。详细查明矿区地表水体的分布,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详细查明矿坑的充水因素,进水方式及途径。g)
详细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4.3.6.1.2
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收集相关数据,计算未来矿坑涌水量:a)对地下水位以上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收集气象资料,调查矿区及其附近地表水体和当地最高洪水位,调查矿区地表汇水边界和面积、自然排水条件,估算采矿场最大汇水量。对地下水位以下露天开采的矿床,除上述工作外,还应详细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b)
确定矿坑充水因素:计算首采区或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并认定它的精度级别和可信度。c)矿坑涌水量的计算,可参见附录C。4.3.6.1.3对矿床疏干,排水,矿山供水向题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对矿床疏干排水及矿坑水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
4.3.6.2工程地质条件
研究矿床工程地质特征,详细查明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如下内容:a)研究矿体和国岩的工程地质条件,测定矿石,国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详细查明矿体和围岩的结构类型,岩体质量、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b)
深度,以及岩(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对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确定矿床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指出矿山场地工程建设的有利地段。c)结合矿山工程建设的需要,对露天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适手露天开采的矿床要研究矿体覆盖层的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及与矿体的界线,并确定剂采比。
e)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勘查。4.3.6.3环境地质条件
研究矿区地质环境及影响因素,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做出评价,包括如下内容:DZ/T0348—2020
调查矿床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情况及新构造活动特征,参考全国地震烈度分区,对矿床的稳a)i
定性做出评价。
调查矿床内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及有害物质含6
量,结合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矿床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和评价矿床开采过程可能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的现象,如山体开裂,塌陷、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体污染及其他地质环境效应等,提出防治意见:并对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和复垦措施提出建议。
d)对矿床开采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对人身健康有害的粉尘,尾矿、废渣,废水及放射性物质等,应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防治建议。4.3.6.4其他技术指标
开采技术条件的其他技术指标按GB/T12719执行。5勘查工作程度
5.1勘查类型划分
5.1.1菱镁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矿床规模(参见附录D)、矿体形态、矿层厚度稳定程度,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五个因素确定:白云岩矿床助查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岩浆岩与变质君发育程度,岩溶发育程度五个因素确定。
5.1.2通过对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地质因素的影响程度分别赋值(以下称“类型系数”)、汇总,用以表示矿床的总体复杂程度,并根据类型系数和值的大小,将菱镁矿,白云岩矿床的勘查类型划分为I(简单),Ⅱ(中等),Ⅲ(复杂)三个勘查类型(参见附录E)。5.1.3应以矿床中占70%以上资源储量的主要矿体(一个或几个矿体)特征为依据,划分矿床勘查类型,根据不同矿体的特征,确定不同矿体的期查类型:当同一主矿体的不同地段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差别较大时,可分段划分勘查类型。
5.1.4划分矿床勘查类型时,不应局限于类型系数,应考虑矿床的实际情况若矿床规模小,或矿石质量变化特别大,或矿区构造特别复杂时,应直接划定为Ⅲ(复杂)勘查类型,不应局限于类型系数。5.1.5勘查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及类型系数参见附录E.1.E.2.E.3。5.1.6矿床勘查类型确定标准及矿床实例参见附录E.45.2勘查工程间距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首先应考虑矿床的勘查类型及勘查阶段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于勘探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手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当采用工程间距大于供参考的间距时,应进行不同期查工程间距验证,试验确定最佳工程间距探求控制资源量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可参见附录E.5。探求探明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可在基本7
DZ/T0348—2020
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根据控制矿体连续性的需要适当加密。5.3控制程度
5.3.1矿体地质特征
5.3.1.1一般应首先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总体分布范围、相互关系。对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破坏矿体和影响开采较大的构造要有适当的工程控制。5.3.1.2对育矿体应加强对百矿体买部边界的控制。对主矿体附近的,能与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小矿体,应注意控制其分布范围。
5.3.1.3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矿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的顶底板及延伸情况。5.3.1.4勘查深度应根据矿床特点和当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考虑。对于矿体延深不大的矿床,最好一次勘查完毕,对延深很大的矿床,其勘查深度一般在400m~600m之间,在此深度以下,一般只用少量深钻,控制矿体远景,为矿山总体规划提供资料。5.3.2资源量比例
对各勘查阶段探求的资源量做如下要求:a
普查阶段,推断资源量的比例一股大手或等手50%。b)详查阶段,控制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大于或等于30%: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控制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大于或等于50%
c)勘探阶段,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占比应大于或等于50%,资源储量规模大型(参见附录D)以上的矿床可适当降低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查区,其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应满足规划矿山最低服务年限内生产的需要,其中探明资源量应满足矿山(首期)建设还本付息的需要。6绿色勘查要求
6.1基本要求
6.1.1应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于矿产勘查设计,施工,验收、成果提交的全过程,实施勘查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6.1.2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污染和破坏。倡导采用能够有效替代槽探、井探的勘查技术手段,鼓励采用“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少占地的勘查技术。6.1.3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落实绿色勘查要求。6.2勘查设计
6.2.1勘查设计应充分体现并明确提出绿色勘查要求。6.2.2勘查设计前,应进行实地踏勘,对勘查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程度做出预判。勘查工程布置应合理避让生态环境致感地段:6.2.3勘查设计中,应统筹勘查目的任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宜的勘查方法,技术手段。设备,工艺和新材料,合理部署助查工程,并对场地选址,道路选线,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理,客项工程施工、环境恢复治理等勘查活动各环节的绿色勘查工作做出明确的业务技术安排,制定明确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