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 DZ/T 0202-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DZ/T 0202-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202-2020

中文名称: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7289328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202-2020.Specifications for bauxite mineral exploration.
1范围
DZ/T 0202规定了我国铝土矿地质勘查的目的及勘查阶段、勘查工作程度、绿色勘查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类型条件、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DZ/T 0202适用于铝土矿各勘查阶段的地质勘查及其成果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 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T 33444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GB 51060有色金属矿山水文地质勘探规范
DZ/T 003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
DZ/T 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 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 0130(所有部分)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 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 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 0336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
DZ/T 0338(所有部分)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
DZ/T 0339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

标准图片预览

DZ/T 0202-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DZ/T 0202-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DZ/T 0202-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DZ/T 0202-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DZ/T 0202-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标准内容

ICS73.020;73.06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02—2020
代替DZ/T0202—2002铝土矿部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Specificationsforbauxitemineral exploration2020-04-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0-04-30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原矿…
3.2净矿
3.3全巷重量四分法·
4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4.1勘查目的·
4.2勘查阶段
5勘查工作程度·
5.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
普查阶段要求
5.3详查阶段要求
勘探阶段要求
供矿山建设设计复杂和小型矿床的勘查工作程度要求5.5
6绿色勘查要求
基本要求
6.2勘查设计免费标准bzxz.net
勘查施工
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
7勘查工作及质量
勘查测量
地质填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7.3
7.4物探、遥感
7.5探矿工程
7.6岩矿鉴定取样、制样与鉴定·7.7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制备与测试.7.8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7.9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测试7.10原始资料保存、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8可行性评价
8.1基本要求
概略研究
DZ/T0202—2020
DZ/T0202—2020
8.3预可行性研究
8.4可行性研究
9资源储量类型条件
9.1资源量
9.2储量
10资源储量估算
10.1工业指标·
10.2资源量估算基本要求
10.3储量估算的基本要求
10.4资源储量类型确定
10.5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G(资料性附录)
附录H(资料性附录)
附录(资料性附录)
附录J(资料性附录)
附录K(资料性附录)
附录L(资料性附录)
附录M(资料性附录)
附录N(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铝土矿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铝土矿矿床勘查类型基本工程间距铝土矿矿床类型
铝土矿矿石类型
铝土矿矿物组成
铝土矿矿石品级标准
铝土矿矿石产品质量要求
工业加工技术对铝土矿矿石的质量要求铝土矿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及铝土矿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堆积型铝土矿全巷重量四分法采样方法和要求…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及其转换关系铝土矿矿床一般工业指标
堆积型铝土矿资源量估算特殊处理国外红土型铝土矿
DZ/T0202—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Z/T0202-一2002《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铝士矿部分。与DZ/T0202-2002铝土矿部分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3);取消了预查阶段,并删除了其相关要求,修改了各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见4);一勘查研究程度与勘查控制程度融合为勘查工作程度,增加了充许存在过渡勘查类型、资料收集利用的要求,修改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要求,修改了勘查深度(见5);-增加了主要矿体的确定标准(见5.1.2.1)、确定勘查类型的“三条线原则”(见5.1.2.6);修改地质研究为成矿地质条件,修改了各勘查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见5.2,5.3,5.4);增加了“供矿山建设设计复杂和小型矿床的勘查工作程度要求”(见5.5);增加了“绿色勘查要求”(见6);-增加了堆积型铝土矿全巷重量四分法采样方法和要求(见7.7.2.3,见附录J);修改了可行性评价工作具体要求(见8);修改了“资源储量类型条件”(见9);修改了沉积型铝土矿基木查类型工程间距(见附录B):一增加了铝土矿石产品质量要求,删除并代替铝土矿用作电熔刚玉和高铝水泥时的质量要求企业标准(见附录G);
增加了“铝土矿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及铝土矿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见附录I);增加了“堆积型铝土矿资源量估算特殊处理”(见附录M);增加了国外红土型铝土矿矿床特征、工业指标等内容(见附录N)。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评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青、李庆华、宋开本、卢光辉、陆景宇、高利民、刘炳胜、黄行、黄国有、黄俊、陆建辉、刘武文、徐文忠、乐兴文、黎修且、李玉权、李忠阳、姚双秋、覃全光、史建儒、王学文、向磊、徐海棚、黄如兰、李亚、龙明周、谢娜倩。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Z/T0202-—2002。
1范围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铝土矿
DZ/T0202—2020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铝土矿地质勘查的目的及勘查阶段、勘查工作程度、绿色勘查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类型条件、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手铝主矿各勘查阶段的地质期查及其成果评价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19
GB/T13908
GB/T17766
GB/T18314
GB/T18341
GB/T25283
GB/T33444
GB51060
DZ/T0033
DZ/T0078
DZ/T007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有色金属矿山水文地质勘探规范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130(所有部分)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0141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27
DZ/T0336
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
DZ/T0338(所有部分)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DZ/T0339
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矿rawore
一般指堆积型或红土型铝土矿,由风化自然形成的铝土矿矿块(粒)和泥质、砂质、岩屑等组成的混合体。
3.2净矿netore
指原矿经筛洗等工序分选出的符合矿石质量要求的矿块(粒)。1
DZ/T0202—2020
3.3全巷重量四分法quarter一samplingbyweightonwholepitting由全巷采样法改进形成的一种常用于堆积型铝土矿的采样方法。4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4.1勘查自的
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助查或开采的铝王矿矿床(体),为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勘查开发的投资风险,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4.2勘查阶段
4.2.1勘查阶段划分
勘查工作按GB/T17766、GB/T13908划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一般应按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即使合并或者跨阶段提交勘查成果,也宜参照勘查阶段要求分步实施。4.2.2各阶段的目的任务
4.2.2.1普查
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寻找、检查、验证、道索找矿线索(矿点、含矿地质体等),发现铝土矿矿体,并通过稀疏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初步查明矿体(床)地质特征以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初步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转入详查的评价,并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4.2.2.2详查
在普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基本查明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区规划、勘查区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转入勘探的评价,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做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4.2.2.3勘探
在详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加密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以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探明、控制、推断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和证实储量。5勘查工作程度
5.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
5.1.1资料收集利用
各勘查阶段均应全面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特别是勘查区及周边地质、物探、遥感、矿产、探矿工程、取2
样测试、试验资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利用。5.1.2勘查类型
DZ/T0202-—2020
5.1.2.1勘查过程中应合理确定勘查类型,以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和部署勘查工程,对矿床进行有效控制,对矿体的连续性进行有效查明。5.1.2.2矿床勘查类型应根据主要矿体,即作为未来矿山主要开采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的特征确定。勘查阶段一般根据矿体的资源量规模确定主要矿体,将资源量(一般为主矿产,必要时考虑共生矿产)从大到小累计超过勘查区总资源量60%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确定为主要矿体。5.1.2.3普查阶段矿体的基本特征尚未查清,难以确定勘查类型,但有类比条件的,可与同类矿床类比,初步确定勘查类型;详查阶段应根据影响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确定勘查类型;勘探阶段应根据影响助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的变化情况验证期查类型,经验证不合理的,应调整勘查类型5.1.2.4一般根据矿体规模大小、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构造对矿体影响程度五个主要地质因素,将矿床划分为简单型(I类)、中等型(Ⅱ类)、复杂型(Ⅲ类)三种勘查类型,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主要地质因素划分标准和矿床勘查类型划分参见附录A。5.1.2.5确定勘查类型时,应从矿体的整体规模入手,根据各矿体的地质特征确定各矿体的勘查类型,根据主要矿体的特征和空间相互关系确定矿床的勘查类型。当主要矿体的勘查类型不同时,应综合考虑各主要矿体特征和矿床整体控制研究程度的要求,合理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对于规模巨大且不同地段勘查难易程度相差较大的矿床(体),可分段(区)确定勘查类型。5.1.2.6原则上某一矿体确定为某种勘查类型(Ⅲ勘查类型除外),应能以相应勘查类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连续布置3条以上勘查线且每条线上有连续2个以上工程见矿。5.1.3勘查工程间距
5.1.3.1矿床勘查时应充分考虑矿床自身特点,根据勘查类型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满足不同勘查阶段对查明矿体连续性的要求。铝土矿矿床勘查类型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参见附录B。5.1.3.2探明资源量、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一般分别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手1倍,以满足相应勘查研究程度及矿体连续性的要求为准则。在实际勘查过程中,详查和勘探阶段应通过类比、地质统计学分析、工程验证等方法,论证工程间距的合理性,并视情况进行调整。5.1.3.3当沉积型铝土矿矿体沿走向或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应适应其变化;沉积型铝土矿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勘查工程间距宜适当加密,以深入研究成矿控矿规律,指导深部勘查。5.1.4勘查工程部署
5.1.4.1沉积型铝土矿一般地表用槽探、井探和浅钻工程揭露,深部以岩芯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处可用坑探揭露。堆积型和红主型铝王矿一般用井探工程。当沉积型铝王矿在矿体和矿石特征基本查明,红王型铝土矿矿体和矿石特征基本查明且无须计算含矿率,进行加密取样时,如果采取岩粉(屑)样进行分析能够达到勘查目的,可以采用空气反循环钻探进行取样,但应深入研究矿与非矿的变化,严格控制取样间隔。
5.1.4.2勘查工程的布置应由已知到未知、由浅而深、先稀后密,各阶段工程布置应考虑后续勘查工作的衔接。勘查过程中,应先开展地质填图、物探、遥感等面性工作,以指导、优化探矿工程的布置和施工。探矿工程施工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求一工程多用,兼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需要。5.1.4.3根据矿体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勘查工程的布置应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可选用正方形、矩形、菱形、三角形、梅花形等几何网格布置)。5.1.4.4一般情况下,普查阶段采用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控制,详查阶段采用系统的(按一定的勘查工程间距并有规律的)取样工程进行控制,勘探阶段在详查阶段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密进行控制。3
DZ/T0202—2020
5.1.4.5勘查时应注意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较大的基底起伏、无矿带,破坏矿体及影响开采的构造、岩溶、老隆,以及矿区边界构造等的产状、规模应有工程控制;对能随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小矿体应适当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应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关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边界;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5.1.5勘查深度
5.1.5.1矿产勘查工作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沉积型铝土矿矿床的勘查深度一般不超过800m,水文地质复杂的不超过600m。堆积型和红土型铝土矿矿床勘查深度应达到矿体最低赋存标高之下的基岩面。
5.1.5.2有类比条件的,鼓励通过类比确定勘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的,通过论证确定勘查深度。勘查深部矿体应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5.1.6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1.6.1各勘查阶段均应对矿床进行综合勘查、评价。具体要求按GB/T25283执行。5.1.6.2详查和勘探阶段,对于资源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同体共生或异体共生矿产,应与主矿产统筹考虑,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相应评价,其勘查工作程度,详查阶段一般应达到相应矿产勘查规范规定的详查工作程度要求,探阶段视具体情况确定,对资源量规模为小型的共生矿产,视控制主矿产的工程对其控制情况和需要进行加密控制,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评价5.1.6.3对伴生矿产,一般利用控制主要矿产的工程进行控制,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且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对虽未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或未列人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可在矿石加工选冶过程中单独出产品,或可在某一产品中富集送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途径,并进行相应评价。5.1.6.4沉积型铝土矿共生矿产有:耐火黏土、熔剂灰岩、硫铁矿(或山西式铁矿)、铁矾土、煤矿等。对于共生的高铝黏王和达到耐火黏土工业指标的低铁型铝主矿,一般按优矿优用的原则圈定和评价。红土型铝土矿共生矿产有:钻土矿、刚玉类宝石。5.1.6.5铝土矿伴生矿产有镓、锂等。5.1.7放射性检查
勘查过程中应进行放射性检查,存在放射性异常时应按要求采样测试。当矿体或围岩中核素含量超过充许限值文不能被回收利用,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且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时,不宜转入后续工作。
5.2普查阶段要求
5.2.1成矿地质条件
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地质填图,遥感解译、露头检查,数量有限的工程揭露,研究成矿地质规律,对比已知矿床,探讨矿床成因,总结找矿标志,初步查明地层、构造特征,划分含矿岩系的层序,研究其岩性特征及相变规律;初步查明铝土矿含矿岩系底盘古风化侵蚀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铝土矿矿床类型(参见附录C),对其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时应有所侧重:
1)黏土,旧称粘土。
沉积型铝土矿侧重地层、构造和含矿岩系的层位、岩性、岩相古地理。a
DZ/T0202—2020
b)堆积型铝土矿侧重地层和含矿岩系的层位、岩性、岩相古地理、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c)红土型铝土矿侧重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岩性、分布范围、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5.2.2矿体特征
5.2.2.1通过矿点检查、必要的取样工程等,对勘查区内的找矿线索逐一进行验证、检查、追索和评价,发现矿体。
5.2.2.2对发现的矿体,特别是主要矿体,地表及浅部运用少量槽探(剥土)、并探或浅钻等工程稀疏控制,沉积型铝土矿深部关键部位还应用稀疏钻(坑)探工程进行证实,不要求系统控制,但应尽可能兼顾与后续勘查工程布置的合理衔接。当矿体出露地表时,应根据需要开展比例尺为1:2000~1:1000的矿床地质填图。通过控制研究,对矿体的连续性做出合理推测,初步查明勘查区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主要矿体的数量、产状、形态、长度、厚度、可能的延深和空间位置;初步查明成矿控制因素。5.2.2.3对沉积型铝土矿侧重含矿岩系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对堆积型铝土矿还应侧重基底地层及褶皱的控矿作用、第四纪岩溶发育程度和地貌对铝土矿的控制作用;初步查明对矿体起破坏作用的断裂性质。
5.2.3矿石特征
通过稀疏工程的取样鉴定、测试、分析,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初步查明矿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和赋存状态等矿石特征。初步查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堆积型铝土矿还应初步查明各粒级净矿石特征。5.2.4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一般开展可选性试验。对易选矿石可进行类比研究;对较易选矿石一般进行类比研究,必要时进行可选性试验;对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一般进行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初步查明勘查区内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5.2.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收集、研究区域和勘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与开采技术条件相似的矿山进行类比,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适当布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以勘查区地表水体分布特征、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分布及其特征、地下水埋深及其与矿体的相对位置、构造破碎带和软岩的分布情况、矿体顶底板围岩稳固性和露天开采场边坡岩(土)层的稳定性、地质环境现状等为重点,初步查明勘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类型。5.2.6资源量估算
发现矿体时,在符合地质规律的前提下,按初步确定的勘查类型和与其相应的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无类比条件且无法确定勘查类型时,可按Ⅱ勘查类型),估算推断资源量。5.3详查阶段要求
5.3.1成矿地质条件
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应有较全面的了解。在普查的基础上,通过比例尺为1:10000~1:2000(必要时为1:1000)的勘查区地质填图,系统的槽、井、钻(坑)探工程等有效方法手段,对勘查区进行较详细的勘查,基本查明勘查区地层层序和含矿5
DZ/T0202-2020
岩系的层位、岩性、厚度、标志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矿床的控制作用;基本查明与矿床有关的岩浆岩特征、风化壳的类型、风化壳风化程度分带及其对矿床的控制作用;基本查明对形成红土型和堆积型铝土矿矿床有重要作用的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特征;对成矿的控制因素、矿床分布和富集规律应有基本认识。
5.3.2矿体特征
确定矿床勘查类型,采用合理的勘查工程间距、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手段、系统的取样工程对矿体进行控制,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连接对比条件、分布范围、产状、厚度、规模、形态特征、品位及其变化特征,堆积型铝土矿还应基本查明含矿率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矿体赋存规律,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基本查明矿体中的夹石、无矿天窗及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和分布情况,5.3.3矿石特征
5.3.3.1通过系统工程的取样鉴定、测试、分析,基本查明矿石的矿物组成、含量、粒度、嵌布特征、共生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及有益、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特征,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5.3.3.2铝土矿矿石类型划分参见附录D,矿物组成参见附录E,矿石品级划分参见附录F,铝土矿矿石产品质量要求参见附录G。
5.3.4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
5.3.4.1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一般开展实验室流程试验。对易选矿石视情况进行类比研究、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较易选矿石视情况进行可选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一般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基本查明区内主要工业类型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矿石工业利用性能做出评价,推荐矿石的加工选冶工艺流程。工业加工技术对铝王矿矿石的质量要求参见附录H。5.3.4.2一般开展实验室流程选矿试验及不同加工选冶方法或两种以上联合加工选冶工艺流程的研究和对比。
5.3.4.3进行初步可溶性试验,以基本查明矿石中AlO3的可溶性及赤泥沉降性能;已有类似矿石的生产技术工艺资料并可进行类比时,可少做或不做。5.3.4.4堆积型铝土矿一般还进行原矿可洗性能试验和矿石抗压性能试验;有类比条件的可进行类比研究。
5.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3.5.1水文地质条件
5.3.5.1.1收集、研究气象、水文资料,开展区域和勘查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开展必要的抽放水试验、渗水试验和水样测试等工作。
5.3.5.1.2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范围一般应包括勘查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勘查区水文地质调查范围应包括矿床蔬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5.3.5.1.3研究区域内各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区域地下水类型、分布特征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强含水层与矿床充水含水层的关系。5.3.5.1.4基本查明勘查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特征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基本查明勘查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动态变化特征,矿体分布地带地下水埋深及其与矿体的相对位置。
DZ/T0202—2020
5.3.5.1.5基本查明勘查区构造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情况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及地下水、地表水水质。5.3.5.1.6基本查明矿床充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露天采场的岩(土)层渗透(导水)性,勘查区开采的自然排水条件和露天开采场地表汇水条件。5.3.5.1.7地下开采且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结合地质勘探工程研究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压、渗透性和富水性,研究顶板隔水层的分布、厚度、隔水性,研究顶板间接含水层、采空区积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5.3.5.1.8预测主要矿体开采矿坑正常和最大涌水量。对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初步评价,初步确定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指出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和矿山供水水源方向。5.3.5.2工程地质条件
5.3.5.2.1开展勘查区工程地质调查,对勘查区主要岩(土)体[矿体及顶底板围岩、露天开采场边坡岩(土)层进行控制性采样与物理力学性质测试。5.3.5.2.2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基本查明各工程地质岩组的工程地质特征;基本查明构造破碎带、裂隙发育带、风化带、岩溶发育情况及分布,分析其对顶底板围岩稳固性、露天开采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本查明软岩、软弱夹层的分布;基本查明岩(土)体的完整性、主要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初步确定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稳固性、露天开采场边坡岩土层的稳定性。5.3.5.2.3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初步评价,初步确定矿床工程地质勘查类型。指出矿床开采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5.3.5.3环境地质条件
5.3.5.3.1开展勘查区环境地质调查。重点调查、收集岩石中有害组分含量。5.3.5.3.2调查分析区内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活动,依照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初步评价区域稳定性、地震基本烈度。5.3.5.3.3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调查、收集岩、土、水中对人体有害组分和含量;调查勘查区土地、森林植被、人居状况、供水水源等环境条件;按要求开展放射性检查。5.3.5.3.4对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做出初步评价。指出矿床开采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5.3.5.4供矿山设计开采的小型详终矿区供矿山设计开采的小型详终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研究程度应达到勘探程度要求。5.3.6资源量比例
5.3.6.1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上,一般探求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一般应不小于总资源量的30%,控制资源量一般应集中分布在可能首先或先期开采的地段。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详查(最终)报告,控制资源量占查明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矿山建设设计要求。5.3.6.2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般不进行深入工作,可对成矿远景做出评价。5.4勘探阶段要求
5.4.1成矿地质条件
5.4.1.1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勘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勘查区各勘查阶段所获得的新资料,通过综合研究,闸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主要矿因素,对主要共生、伴生矿床的区域成矿远景做出DZ/T0202—2020
评价,并指出今后的找矿方向。5.4.1.2在详查的基础上,视需要修测勘查区地质图、矿床地质图,必要的加密控制工程及详细的地质研究,详细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根据矿床类型不同,研究应有侧重点。a)地层:研究地层的岩性特征、厚度、产状,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岩相分带、标志层,确定含矿层位;研究岩石、岩相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与成矿的关系。沉积型铝土矿还应研究沉积环境与成矿的关系,研究含矿岩系底盘古风化侵蚀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堆积型铝土矿和红土型铝土矿还应研究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构造:研究大地构造特征;研究与矿有关的主要构造的规模、形态、产状、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b)
育的先后次序,以及小构造的发育程度;详细查明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成矿后破坏影响程度。
c)岩浆岩:红土型铝土矿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岩体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5.4.1.3根据勘查区的地质背景,运用成矿理论,研究、分析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阐述其与成矿的关系。
5.4.2矿体特征
5.4.2.1在详查系统工程控制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和手段,对矿体进行必要的加密控制及取样分析测试,详细查明勘查区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分布范围和主要矿体的相互关系。5.4.2.2详细查明主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的无矿地段和夹石的种类、岩性、规模、形态、厚度、产状及分布规律5.4.2.3详细查明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和分布情况,主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及矿床的次生富集现象和富集规律。
5.4.2.4研究控制、破坏、影响矿体的主要构造的规模、形态、产状、性质、断层断距(落差)等特征,以及构造对矿体的控制、破坏和影响情况。5.4.3矿石特征
5.4.3.1详细查明矿石的矿物组成、含量、粒度、嵌布特征、共生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5.4.3.2详细查明矿石化学成分,有用、有害组分的种类和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分布规律,同时查明Al,O3、SiO2、FezO、S等的赋存状态。不同类型矿床的化学成分研究应有所侧重:a)沉积型和堆积型铝土矿应查明Al,O3、SiO2、FezO3S、烧失量(LOI)等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同时查明Al,O、SiO2、FezOS等的赋存状态,计算铝硅比值(A/S);当矿石中伴生黄铁矿、白铁矿时,应查明S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对用作电熔刚玉、高铝黏土及高铝水泥的铝土矿石还应查明TiO2、CaO、MgO、K,O、NazO、COz等成分的含量和变化情况。红土型铝土矿应查明AlO3、SiOz、Fe,O3、TiOz、烧失量等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同时查明b)
Al2O3、SiOz、FezO3、S等的赋存状态,计算铝硅比值。5.4.3.3研究、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矿石品级。5.4.3.4矿体的近矿围岩和夹层应采取适当数量的样品了解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以便考虑开采贫化或为综合利用提供资料。
5.4.4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5.4.4.1在详细研究矿石工艺矿物学的基础上,一般开展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易选矿石可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较易选矿石可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开展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难选矿石视情况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可进行半工业试验或工业试验。详细查明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为矿山建设设计推存合理的矿右加工选治工艺流程。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