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05-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205-2020
中文名称: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岩金矿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694105
相关标签:
矿产
地质
勘查
规范
金矿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205-2020.Specifications for hard-rock gold exploration.
1范围
DZ/T 0205规定了岩金矿地质勘查的目的及勘查阶段、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
DZ/T 0205适用于岩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及其成果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GB/T 13908固体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
GB/T 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 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T 33444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DZ/T 0033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 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 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 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程
DZ 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 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 027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3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3.1勘查目的
地质勘查目的是发现和评价矿产资源,探求资源储量,为投资决策及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3.2勘查阶段
标准内容
ICS73.020;73.06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05—2020
代替DZ/T0205-2002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岩金矿
Specificationsforhard-rockgoldexploration2020-070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0-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3.1勘查目的
3.2勘查阶段,
4研究程度
地质研究
4.2:矿石特征研究
4.3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5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
5控制程度
5.1矿床勘探类型
5.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5.3勘查方法、施工原则、控制程度6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6.2地质填图
物探、化探工作
6.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6.5
探矿工程
岩矿鉴定取样、制样与鉴定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样、加工和测试,次
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要求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样品的采集与测试要求6.10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勘查信息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
可行性评价
基本要求。
概略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
8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类型
DZ/T0205—2020
DZ/T0205—2020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工业指标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一般原则
几何方法,
地质统计学及其它方法。
特高品位处理
矿体的圈定
资源储量类型划分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数值的修约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G(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岩金矿床规模划分标准
矿床勘探类型划分及划分方案.
勘查工程间距
岩金矿及其伴生组分工业指标
岩金矿矿物
金矿物的力度及形状分类
岩金矿床工业类型
DZ/T0205—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Z/T0205一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规范》。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一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修改了资源储量分类、类型;将勘查阶段划分改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修改了勘查目的及各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
-对控制程度与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章节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换。进一步明确了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的研究程度要求。修订了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研究要求-增加了各勘查阶段资源量比例的一般要求:详查阶段,控制资源量大于50%;勘探阶段,探明资源量与控制资源量之和大于50%,其中,探明资源量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的需要。-增加了小型矿床勘探及研究程度要求。一将“普终”和“详终”纳入勘探阶段,作为勘探阶段的特例对勘探阶段增加了“首采区的控制程度”、“边界的控制程度”、“构造的控制程度”、“小矿体的控制程度”、“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控制程度”、“复杂与极复杂矿床的控制程度”要求及“岩金矿最密的勘探工程网度”。
增加了共生、伴生矿产的控制程度,合理的勘查深度的一般要求。修订了勘探类型的确定、勘查方法的选择、各阶段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等内容。-修改了各勘探类型对应的勘查工程基本间距。-充实了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要求内容:增加了绿色勘查要求。一修订了采样及样品加工流程的一般要求;修订了粗粒、巨粒金矿石的加工流程。-修订了岩金矿一般工业指标
一修订了矿体圈定、特高品位处理的相关要求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起草人:汪汉雨、张北廷、刘景财、刘勇强、王元升、张鸿禧、高利民。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Z/T02052002。
-DZ/T0152—1995。
-DZ/T0074—1993。
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一1984。DZ/T0205—2020
1范围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岩金矿
DZ/T02052020
本标准规定了岩金矿地质勘查的目的及勘查阶段、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本标准适用于岩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及其成果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12719
GB/T13908
GB/T17766
GB/T18314
GB/T18341
GB/T25283
GB/T33444
DZ/T0033
DZ/T0078
DZ/T0079
DZ/T0130
DZ0141
DZ/T0227
DZ/T0275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固体矿产查工作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程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3.1勘查目的
地质勘查目的是发现和评价矿产资源,探求资源储量,为投资决策及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3.2勘查阶段
3.2.1勘查阶段划分
岩金矿地质勘查工作按GB/T17766、GB/T13908划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勘查阶段可以调整:可按三个阶段顺序工作,也可合并或跨越阶段一次勘查完毕。3.2.2普查阶段
DZ/T0205—2020
采用地质简测、物探、化探及稀疏的取样工程,寻找、追索矿化线索,发现矿床(体),初步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特征:初步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初步查明矿石质量特征:初步查明矿石的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初步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提交普查报告,作出是否具有经济开发远景的评价,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对有价值的地段圈定详查范围。
3.2.3详查阶段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合适的勘查手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工程揭露和取样工作,基本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特征: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矿石类型,以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赋存状态:基本查明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提交详查报告,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作为勘探工作、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3.2.4勘探阶段
通过加密采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及近矿围岩蚀变特征;详细查明码体及夹石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及其关系:详细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矿石类型,以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其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详细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控制、探明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证实储量。提交勘探报告,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4研究程度
4.1地质研究
4.1.1普查阶段
4.1.1.1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简测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4.1.1.2对有重要找矿意义的物探、化探异常进行I~IⅡ级查证,研究解释引起异常的原因4.1.1.3初步控制主要矿体。地表有稀疏的取样工程控制,深部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初步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初步查明主要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分布规律;初步查明氧化带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
4.1.1.4通常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推断资源量。4.1.2详查阶段
4.1.2.1通过1:50001:1000地质测量,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4.1.2.2基本查明矿区(床)主要控矿构造的类型、性质、数量、规模、产状、复杂程度以及对矿床(体)的控制和破坏作用。对矿体破坏较大的断层,要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加以控制。4.1.2.3基本查明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岩相分布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基本查明岩体的形态、产状、规模,侵入(喷出)时代及其与矿床形成的关系。对矿体破坏较大的岩体、脉岩,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工程加以控制。
DZ/T02052020
4.1.2.4基本查明变质作用的特点,变质岩的岩性、时代、相带分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4.1.2.5基本查明围岩蚀变的种类、强度、规模、组合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4.1.2.6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空间分布和赋存特点,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4.1.2.7按特征矿物的氧化特征及氧化率,基本查明氧化带的发育程度、氧化特点,基本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对选(治)有影响时,应分别圈定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分布范围。4.1.2.8采用论证确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4.1.3勘探阶段
4.1.3.1在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床)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基础上,开展进一步勘查及地质研究工作,使其达到详细查明程度。4.1.3.2详细查明主要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内部结构以及厚度、品位变化和控矿地质条件、矿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4.1.3.3详细查明矿体夹石的岩性、规模、形态、产状、分布、含矿性以及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含矿性。
4.1.3.4根据特征矿物的氧化特征及氧化率,详细查明氧化带的发育程度、氧化特点,准确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对选(治)有影响时,应详细圈定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分布范围。4.1.3.5采用优化论证确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推断、控制、探明资源量。4.1.3.6对小型矿床,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其勘探及研究程度。4.1.3.7对于复杂矿床,当采用40m×40m的工程网最高只能估算控制资源量时,提交“详查最终报告”,对矿体的研究程度达到详查:当采用40mX40m的工程网最高只能估算推断资源量时,提交“普查最终报告”,对矿体的研究程度达到普查。“详终报告”和“普终报告”,对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程度均应满足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达到勘探。4.2矿石特征研究
4.2.1普查阶段
4.2.1.1初步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4.2.1.2初步查明矿石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及金矿物的嵌布特征,矿石品位。初步划分矿石类型。
4.2.1.3初步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4.2.2详查阶段
4.2.2.1基本查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基本查明矿石化学成分、品位及其变化特征。
4.2.2.2基本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石工业类型。4.2.2.3基本查明金的赋存状态、金矿物粒度、形状、成色。4.2.2.4基本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其关系。4.2.3勘探阶段
4.2.3.1详细研究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共生组合: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品位及其变化特征。
DZ/T0205—2020
4.2.3.2详细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石工业类型。4.2.3.3详细查明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研究载金矿物与金的生成联系。4.2.3.4详细查明金的赋存状态、金矿物粒度、形状、成色。统计裂隙金、粒间金、包裹金各自的比例,粗粒、中粒、细粒金等粒级比例及金粒形状比例。4.2.3.5绿泥石、高岭土等泥化矿物对选(治)工艺有影响的,应详细查明泥化矿物的种类、含量。4.2.3.6详细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其关系。4.3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4.3.1基本要求
4.3.1.1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程度要求取决于不同的勘查阶段、矿石加工选冶难易程度及矿产资源储量规模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4.3.1.2生产矿山深部与外围勘查区新发现矿体的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试验及研究,可根据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成果与生产矿山相关资料的比对结果确定。对矿石性质总体一致、能利用已有加工选治设施处理矿石的:普查阶段或小型资源储量规模的,可进行类比研究,大、中型资源储量规模的,应采用矿山现行加工选治工艺流程进行验证试验,必要时进行可选性试验研究;对矿石性质总体不一致的,则应按照不同勘查阶段要求,开展相应的试验研究工作。4.3.2普查阶段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初步查明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工业利用十分成熟的易选矿石可以通过类比进行评价,不做选(治)试验;对无可类比的和新类型的矿石,应开展可选(治)性试验。
4.3.3详查阶段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基本查明其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对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类比;对一般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冶)矿石或矿石性质复杂、伴生有益组分多、有害组分对环境保护影响较大的,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4.3.4勘探阶段
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详细查明其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对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一股矿石在实验室流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难选(治)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
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www.bzxz.net
4.4.1普查阶段
4.4.1.1在进行地质调查或地质填图的同时,应收集区域和测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开展放射性顺便检查,调查了解工作区中各类保护区、居民聚集区,重要基础设施等资料,初步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必要时编制相应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简图,作为详查工作依据。
DZ/T0205—2020
4.4.1.2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同类型矿山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出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理藏深度、水质、水量等:对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注意收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资料。4.4.2详查阶段
4.4.2.1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平、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量、历年最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基本查明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调查老隆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4.4.2.2基本查明矿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基本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并评价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划分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4.4.2.3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和矿石特征,划分矿区(床)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的力学参数。
4.4.2.4基本查明矿区内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情况,评价矿体及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
4.4.2.5对露天开采矿床的采场边坡稳定性提出初步评价意见。4.4.2.6基本查明围岩风化、蚀变程度及软岩、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开采的影响。4.4.2.7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及其危害程度。调查并搜集矿区及邻区的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资料,分析评价矿床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4.4.3勘探阶段
4.4.3.1详细查明矿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矿床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详细查明区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4.4.3.2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溶洞等的位置、规模、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富水性、导水性及其变化,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调查老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计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防、排水的建议。4.4.3.3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淹没范围,分析论证地表水对井巷充水方式及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对地表水防治的建议。
4.4.3.4对地下开采的矿山,一般要求计算最低开采中段及其以上各中段的正常涌水量。需要疏干的矿山,还应计算疏干至各中段标高时,其相应的疏干降落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静水量。对露天开采的矿山,除计算露天采场封闭圈内的地下水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外,还应按规定的暴雨频率标准计算由露天采场四周汇入采场的正常降雨汇流量和最大暴雨汇流量。4.4.3.5对矿坑排水的利用和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出供水量、水质等有关资料。
4.4.3.6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安息角、节理裂隙密度等,分析矿体顶、底板岩层的稳定性。
DZ/T0205—2020
4.4.3.7详细查明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老隆或溶洞的分布及塌陷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4.4.3.8详细调查矿区内地震、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对放射性异常进行详细查定,确认有无工业价值,同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的程度做出评价。4.4.3.9详细调查由于矿坑排水引起的区域水位下降,并、泉干对当地用水的影响,提出对策及建议。
4.4.3.10评价矿床采选(冶)过程中废水、废气的排放,废石堆、尾矿的堆放等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评估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并提出防治建议。4.4.3.11其他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勘查、调查、评价工作及其质量的要求,参照GB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执行。4.5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
4.5.1基本要求
在金矿地质勘查各个阶段,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具体按GB/T25283执行。4.5.2普查阶段
大致了解共、伴生矿产的物质组成、赋存状况及回收途径,并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初步评价。
4.5.3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特定条件下也可初步查明)共生矿产、初步查明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矿石量、物质组成、赋存状态,划分共生矿产的矿石类型;进行矿石加工选治性能试验研究,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评价。
4.5.4勘探阶段
详细或基本查明共生矿产、基本查明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深入进行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治性能试验研究,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详细评价,以满足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
5控制程度
5.1矿床勘探类型
5.1.1划分矿床勘探类型的目的
矿床勘探类型,即“为勘探目的而按地质复杂程度划分的矿床类型”。划分矿床勘探类型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勘查方法、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网度,有效地控制矿体。5.1.2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依据
5.1.2.1矿床勘探类型根据矿体的规模、形态变化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体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度和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划分。附录B给出了诸因素的参考数据或描述性特征。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