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10-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210-2020
中文名称: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硫铁矿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9166026
相关标签:
矿产
地质
勘查
规范
硫铁矿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210-2020.Specifications for iron sulfides mineral exploration.
1范围
DZ/T 0210规定了硫铁矿(系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三者的统称)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及其质量、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
DZ/T 0210适用于硫铁矿地质勘查工作、资源储量估算及其成果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 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T 33444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DZ/T 003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
DZ/T 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 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 0130(所有部分)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 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 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 0336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
DZ/T 0338(所有部分)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
DZ/T 0339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
DZ/T 0340矿产勘查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程度要求
标准内容
ICS73.020;73.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0—2020
代替DZ/T0210—2002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硫铁矿
Specifications for iron sulfides mineral exploration2020-04-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0-04-30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3.1查目的
3.2勘查阶段
4勘查工作程度
4.1勘查控制要求
普查阶段要求
详查阶段要求
勘探阶段要求
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复杂和小型矿床的勘查工作程度要求5
绿色勘查
基本要求
勘查设计
勘查施工
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
6勘查工作及其质量
矿产勘查测量
地质填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化探工作
探矿工程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集、加工及化验分析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可行性评价
基本要求
概略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
资源储量类型条件
资源量
DZ/T0210—2020
DZ/T0210—2020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9.1、矿床工业指标
9.2资源量估算一般原则
储量估算一般原则
对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5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G(资料性附录)
附录H(资料性附录)
附录I(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固体矿产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及其转换关系硫铁矿矿石技术指标
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勘查类型基本勘查工程间距
硫铁矿一般工业指标
硫铁矿矿床伴生矿产综合评价参考指标硫铁矿矿石工业类型
硫铁矿矿床工业类型
硫铁矿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DZ/T0210—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Z/T0210—2002《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本标准与DZ/T0210—2002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见1);
修改了勘查目的任务,取消了预查阶段,并按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修改了各勘查阶段的内涵(见3);
修订了章节安排,将勘查研究程度与勘查控制程度合并为勘查工作程度(见4);修改了勘查类型划分依据,增加了品位变化系数(见4.1.1,附录C);一增加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程度要求(见4.1.4);增加了详查阶段和勘探阶段的资源量比例一般要求(见4.3.7,4.4.7);增加了绿色勘查要求(见5);
将光谱全分析修改为定性半定量全分析(见6.6.3),增加了物相分析(见6.6.3.3);修改了分析质量检查要求,补充了化学分析、内检、外检的具体要求(见6.6.4);修改了可行性评价要求(见7);修改了资源储量类型条件(见8);修改了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见9);修改了附录A,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修改为“固体矿产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及其转换关系”
修改了勘查控制程度要求,调整了煤系硫铁矿沿走向控制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见附录D);一修改了硫铁矿矿床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参考指标(见表F.1)。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章单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调查总院、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内蒙古地质勘查院本标准起草人:郑厚义、钱洪夫、林国宣、焦森、孙月君、姚超美、高利民、李代荣、商朋强、王开虎、关辉、王永明、李晓亚、刘丙秋、陈春发、曹光远。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Z/T0210—2002。
1范围
硫铁矿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0—2020
本标准规定了硫铁矿(系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三者的统称)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及其质量、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硫铁矿地质勘查工作、资源储量估算及其成果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
GB/T13908
GB/T17766
GB/T18341
GB/T25283
固体矿产地质期查规范总则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GB/T33444
DZ/T0033
DZ/T0078
DZ/T007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130(所有部分)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41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0227
DZ/T0336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
DZ/T0338(所有部分)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bZxz.net
DZ/T0339
DZ/T0340
矿产勘查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程度要求3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
3.1勘查目的
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硫铁矿矿床(体),为勘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勘查开发的投资风险,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2勘查阶段
3.2.1勘查阶段划分
勘查工作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一段应按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即使合并或者跨阶段提1
DZ/T0210—2020
交勘查成果,也宜参照勘查阶段要求分步实施。3.2.2各阶段目的任务
3.2.2.1普查
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异常查证或在煤及多金属矿等探采过程中发现硫铁矿富集线索的地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方法,检查、验证、追索矿化线索,发现矿(化)体;并通过稀疏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初步查明矿体地质特征以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初步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转人详查的评价,并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
3.2.2.2详查
在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填图和各种有效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区划分、勘探区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转人勘探的评价,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3.2.2.3勘探
在详查的基础上,通过钻探等各种有效勘查手段,加密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深人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体地质特征、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右加工技术工艺,以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证实储量。
4勘查工作程度
4.1勘查控制要求
4.1.1勘查类型
4.1.1.1勘查过程中应合理确定勘查类型,以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和部署勘查工程,对矿床进行有效控制,对矿体的连续性进行有效查定。4.1.1.2矿床勘查类型应根据主要矿体的地质特征确定。一般将资源量从大到小累计超过勘查区总资源量60%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确定为主要矿体。4.1.1.3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应着重考虑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的主要因素。硫铁矿型、多金属型硫铁矿矿床主要考虑矿体规模大小、矿体形状的复杂程度、矿体厚度的稳定程度、矿床构造复杂程度及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因素;煤系沉积型硫铁矿矿床主要考虑矿体规模大小、矿体连续程度、矿体形状的复杂程度、矿体厚度的稳定程度、矿床构造的复杂程度及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因素。各因素的详细划分条件参见附录C。
4.1.1.4矿床规模较大时,可根据不同地段的勘查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4.1.1.5硫铁矿型、多金属型硫铁矿的勘查类型划分如下:a)I类型:矿体规模大型、形状简单一较简单、厚度稳定一较稳定、构造简单一中等、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勾一较均匀的大型矿床。2
DZ/T0210—2020
b)Ⅱ类型:矿体规模大型一中型、形状较简单、厚度较稳定一不稳定、构造中等一复杂、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大中型矿床:矿体规模中型一小型、形状较简单、厚度较稳定、构造中等、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中小型矿床。Ⅲ类型:矿体规模中型一小型、形状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中等一复杂、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c)
匀的中小型矿床。
4.1.1.6煤系沉积型硫铁矿的勘查类型划分如下:a)I类型:矿体规模大型、形状简单、厚度稳定一较稳定、连续性好、构造简单、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一较均匀的大型矿床。
Ⅱ类型:矿体规模大型一中型、形状简单一较简单、厚度较稳定、连续性较好、构造简单一中等、b)
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大中型矿床。c
血类型:矿体规模中型一小型、形状较简单一复杂、厚度不稳定、连续性差、构造中等一复杂、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中小型矿床。4.1.2助查工程间距
4.1.2.1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方法如下。a)类比法:根据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的探采对比资料总结的勘查工程间距,按照矿床勘查类型采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合理的勘查间距值。b)
地质统计学法:对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用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佳期查工程间距值。
勘查工程验证法:对于大型矿床(矿床规模参见附录I),可选择代表性地段采用不同勘查手段的加密工程验证,确定最佳工程间距。4.1.2.2应根据勘查类型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各勘查类型的参考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圈定控制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参见附录D。探明资源量、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一般分别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于1倍,具体矿床以满足相应勘查工作程度要求为准则。勘查工程的布置应尽量考各相关期香阶段探矿工程的衔接和利用。4.1.2.3根据矿体沿走向和沿倾斜变化及矿体出露情况,可以变换或调整沿走向和沿倾斜的工程间距。4.1.3查深度
根据矿床可能建设的规模和服务年限确定勘查深度。鼓励有类比条件的,通过类比确定勘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的,通过论证确定勘查深度。勘查深部矿体应适当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1.4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1.4.1各勘查阶段均应对矿床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具体按GB/T25283执行。4.1.4.2详查和勘探阶段,对于资源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同体共生或异体共生矿产,应与主矿产统筹考虑,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相应评价,其勘查工作程度,详查阶段一般应达到相应矿产勘查规范规定的详查工作程度要求,勘探阶段视具体情况确定;对资源量规模为小型的共生矿产,视控制主矿产的工程对其控制情况和需要进行加密控制,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评价。4.1.4.3对伴生矿产一股利用控制主要矿产的工程进行控制,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且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对虽未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或未列人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可在矿石加工选冶过程中单独出产品,或可在某一产品中富集达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途径,并进行相应的评价。3
DZ/T0210—2020
4.1.5勘查控制程度要求
4.1.5.1一般情况下,普查阶段采用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控制,详查阶段采用系统的(按一定的勘查工程间距并有规律)取样工程控制,勘探阶段在详查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密控制。各阶段的勘查控制程度应满足勘查研究程度的需要。4.1.5.2勘查时应注意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较大的基底起伏、无矿带,破坏矿体及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陷落柱、老隆,以及矿区界构造等的产状、规模应有工程控制;对能随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小矿体应适当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应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4.2普查阶段要求
4.2.1矿区地质
4.2.1.1全面收集矿区的区域地质、物探、化探、矿化点、矿点及周边矿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特征。4.2.1.2初步查明勘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与成矿的关系。4.2.1.3初步查明矿点、矿化点及各类异常的含矿性、分布和资源远景。4.2.1.4对沉积、沉积改造和沉积变质及煤系沉积硫铁矿矿床(详见附录H),要研究含矿地层层位、岩性组合、含矿性、厚度变化及含矿层的主要对比标志。4.2.1.5对火山岩、矽卡岩和热液交代及多金属硫铁矿矿床,要研究含矿岩体的类型,岩性、规模和岩相组合,研究断裂、近矿围岩蚀变与矿床(体)富集及分布的关系。4.2.2矿体特征
4.2.2.1初步查明矿体的数量、形状、产状、厚度、规模及总体分布规律,矿石品位在走向、倾斜和垂向上的变化情况。
4.2.2.2初步查明近矿围岩蚀变与矿体、矿化的关系。4.2.2.3初步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岩浆岩及其分布范围。4.2.2.4初步了解矿体氧化带类型、特征、标志及其分布范围。4.2.3矿石质量
4.2.3.1初步查明硫铁矿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4.2.3.2初步查明硫铁矿矿石的化学成分、品位,了解其他有用组分、主要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点。4.2.3.3研究矿石中夹层及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4.2.3.4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硫铁矿矿石化学成分的差异性。4.2.4矿石加工试验
般与邻区或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影响矿山生产相关指标的全面类比研究,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做出评价。对无类比条件的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选性试验。具体按DZ/T0340执行。
4.2.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2.5.1收集研究勘查区主要含(隔)水层的岩性、分布、厚度、产状、水位、水质、泉水流量等。4
4.2.5.2研究和初步了解近矿岩石的工程地质条件。4.2.5.3收集研究勘查区有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情况。4.2.6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DZ/T0210—2020
利用勘查硫铁矿的工程,通过取样分析,初步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含量、赋存特点,类比评价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具体按GB/T25283执行。4.3详查阶段要求
4.3.1矿区地质
4.3.1.1对沉积、沉积改造和沉积变质及煤系沉积硫铁矿矿床,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分带、厚度、含矿性及其富集规律,含矿地层层位、主要对比标志,矿体与顶底板岩性、基底性质的关系;研究矿区变质作用、蚀变作用和风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研究矿区地质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关系,阐明破环矿体的断裂性质和分布
4.3.1.2对火山岩、矽卡岩和热液交代及多金属硫铁矿矿床,基本查明含矿岩体类型、岩性、产状、形态、规模及岩相组合,主要含矿相带或矿体产状、含矿性变化及其与岩体形态、分异作用、变质作用、蚀变作用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关系;研究成矿的岩浆岩和断裂对矿体的影响。基本查明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岩性、物质组分、分布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与矿床(体)富集、分布的关系。4.3.2矿体特征
4.3.2.1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产状、厚度、规模、形态、内部结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矿石品位在走向、倾斜和厚度上的变化情况,阐明主矿体的赋存规律。基本查明矿体中的夹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范围。了解沉积硫铁矿矿床底板的隆起、冲刷、陷落柱、薄化带、无矿带等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其对矿体的影响程度。4.3.2.2基本查明破坏矿床或矿体的较大地质构造的性质、落差、褶幅、产状、分布范围及其影响程度;对于较小的断层,要着重研究其分布规律。4.3.2.3基本查明硫铁矿矿体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的性质、类型及分布范围。4.3.3矿石质量
4.3.3.1基本查明硫铁矿矿石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研究其分布规律。4.3.3.2基本查明硫铁矿矿石主要有用组分和共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参见附录E和F)及其赋存状态,初步划分矿石品级和工业类型4.3.3.3研究矿石中夹层及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含量。4.3.3.4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其氧化特征。4.3.4矿石加工试验
对具有已开采可比对象的矿床或易加工矿石,可进行类比评价;对需要选矿富集的矿右,应在矿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加工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具体按DZ/T0340执行。4.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3.5.1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DZ/T0210—2020
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本查明矿区含(隔)水层、主要构造、破碎带、风化带等的a)
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调查研究岩溶、地下暗河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调查研究地表水的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历年最高b)
洪水水位及其淹没范围。
调查勘查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含水层的关系,以及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c)
水方式或途径,进行钻孔抽水试验,预测计算矿坑涌水量。d)
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方向。e)基本确定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3.5.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划分勘查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质,基本查明构造、岩溶的发育程度、岩a)
体风化、蚀变程度以及软岩和软弱夹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b)
研究开采影响范围内岩矿右稳固性和露关采场边坡的稳定性。调查勘查区老隆和采空区的分布情况,初步圈定采空区范围。c
d)基本确定勘查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3.5.3环境地质条件
环境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调查岩石、矿右和地下水(含酸性水、热水)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有害元素、放射性核素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强度);预测矿坑水、选治废水排放及采矿废石、尾矿堆放等可能造成的污染,对采矿废石、尾矿的堆放及利用提出建议。煤系沉积型硫铁矿床需评价瓦斯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建议,调查研究硫铁矿矿石氧化速度、地温状况和矿石氧化自热自燃情况。b)
调查了解勘查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分析预测矿床开发时可能产c)
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d)基本确定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别。4.3.6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通过取样分析,基本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物质组分、赋存状态和与主矿产的共生、伴生关系:基本查明共生组分的含量。具体按GB/T25283执行。4.3.7资源量比例
详查区一般探求控制资源量与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一般应不少于总资源量的30%。第Ⅲ勘查类型矿床控制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可适当降低。4.4勘探阶段要求
4.4.1矿区地质
4.4.1.1对沉积、沉积改造和沉积变质及煤系沉积硫铁矿矿床,应详细划分地层层序,详细查明含矿地层层位、岩性组合、岩相分带、厚度、含矿性及富集规律;含矿层在剖面中的位置及对比标志;与顶底板岩性、基底性质的关系;研究矿区变质作用、剥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详细研究矿区地质构造与6
DZ/T0210—2020
矿体的空间分布关系,阐明破坏和影响矿体的断裂性质、先后次序和分布特征,对划分矿段的断层要用工程加以控制。
4.4.1.2对火山岩、矽卡岩和热液交代及多金属硫铁矿矿床,要研究控制岩体(带)分布的地质特征,详细查明含矿岩体的类型、岩性、时代、产状、形态、规模及岩相组合;主要含矿相带或矿体的产状,含矿性变化及其与岩体形态、分异作用、变质作用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关系;岩体中其他矿产与硫铁矿的空间分布及富集规律;研究成矿期后岩浆岩和断裂对矿体的影响。4.4.1.3详细研究矿区(床)有关的岩浆岩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对首采区破坏矿体的较大岩体,应研究和控制其产状和分布。
4.4.2矿体特征
4.4.2.1详细查明矿体的数量、层序、产状、厚度、规模、形态、内部结构和空间位置,详细研究和控制矿体的膨缩、分叉、相变、尖灭及其构造或因剥蚀出现的变异地段,及矿石品位在走向、倾斜和厚度上的变化情况。对于直接位于古侵蚀面上的矿体,要研究古侵蚀面特征、矿体厚度变化规律和工业矿体的连续程度,对内部结构复杂的矿体要研究矿石类型、夹石性质和其他连接标志。对形态复杂的矿体,要研究矿体产状和形态变化特征,对于富硫铁矿矿石[w(S)≥35%],要研究产出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4.4.2.2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褶皱和断裂的性质、规模、形态、产状、断距,特别是位于矿床首采区和影响矿床开采总体设计的地质构造,要研究其空间展布、相互关系和发育程度,研究构造与矿体的关系。详细研究小断层或小褶皱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4.2.3揭露和研究确定矿体氧化带发育程度、发育规律和氧化带的界线及分布范围。4.4.3矿石质量
4.4.3.1详细查明硫铁矿矿石的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分、含量、粒度、结构构造、嵌布特征。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研究其相互关系、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4.4.3.2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划分矿石品级和矿石工业类型。研究工业类型与自然类型的关系。当矿石中有害组分超过充许含量时,要研究其分布范围和变化规律。硫铁矿矿石工业类型分类参见附录G。4.4.3.3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中夹层及底板围岩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4.4.3.4详细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和氧化特征。4.4.4矿石加工试验
4.4.4.1易加工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较易加工矿石一般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难加工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性试验。具体按DZ/T0340执行。4.4.4.2对有用和有害组分较高的精矿,必要时尚需做矿石焙烧试验,为烧渣综合利用提供依据。4.4.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4.5.1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调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详细查明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矿床顶底板隔水层a)
的稳定性,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及地下水的水头高度、水力坡度、径流场特征与动态变化,
DZ/T0210—2020
b)详细查明构造破碎带、节理一裂隙等的导水性和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对岩溶发育的矿床,着重研究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形态、类型、充填程度及其与岩性、构造、地c
形地貌、水文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岩溶、地下暗河分布及其对矿床破环和充水的影响。阐明地表水、采空区积水、地下水等的分布与水文特征,地表水与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及其对矿d)
床充水的影响。
阐明勘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行单孔或多孔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边界,矿床主e)
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和途径,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预测计算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预测下一水平涌水量的变化情况。对矿床疏干排水及矿坑水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供水水源方向。f
对赋存有地下热水的矿区,要研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及其利用的可能性。g)
h)确定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价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4.4.5.2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研究矿体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工程地质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各类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软弱层等)的发育程度和组合特征。b)
采样测试矿右、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c
评价矿体和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或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d)
确定查区工程地质期查类型,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4.4.5.3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收集地震活动史及新构造活动资料,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a)
b)调查勘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开采的影响,以及地温异常对开采的影响,预测因开采和疏干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研究可能形成的条件和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c)评价岩矿石和地下水(含酸性水、热水)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有害元素、气体及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当超过允许含量时,应测定其分布范围。煤系沉积型硫铁矿矿床需评价瓦斯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防治建议。研究确定硫铁矿矿石氧化速度和地温状况。d)
评价矿床开采时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对采矿废石、尾矿的堆放及利用提出建议。e
f)确定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别。4.4.6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4.6.1通过取样分析,基本或详细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富集条件、与主矿产的相互关系,基本或详细查明共生组分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具体按GB/T25283执行。4.4.6.2煤系沉积型硫铁矿矿床,应注意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矿、铝土矿、黏土矿的综合期查、综合评价。4.4.6.3硫铁矿型、多金属型硫铁矿矿床,应注意共生、伴生Fe、Cu、Pb、Zn、Co、Au、Ag、Se、Te等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硫铁矿矿床伴生有用组分的综合评价参考指标参见附录F。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