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097-199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097-1994
中文名称: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28950
相关标签:
工程地质
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097-1994.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DZ/T 0097对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定。内容包括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象的应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与长期观测、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特殊岩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DZ/T 0097适用于已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水文地质普查的地区。对城市、矿山、工业建设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时使用。
2引用标准
ZBD14001-89(DZ/T 0095-94)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 : 50万~1: 100万)
ZBD14002-89(DZ/T 0096-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 10万~1 : 20万)
3总则
3.1 1 :2.5万~1: 5万工程地质调查是- -项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3.1.1为城市总体规划、 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3.1.2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3.1.3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
3.2 1: 2.5万~1: 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
3.2.1查明地貌特征, 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评价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
DZ/T0097—1994
Standard forengineeringgeological investigation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对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定。内容包括设计书的编与、遥感图象的应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与长期观测、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特殊岩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本规范适用于已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水文地质普查的地区。对城市、矿山、工业建设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时使用。
引用标准
ZBD14001—89(DZ/T0095—94)
ZBD14002—89(DZ/T0096—94)
3总则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3.1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3.1.1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3.1.2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3.1.3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3.2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3.2.1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评价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
*原专业标准ZBD14003-89改为行业标准DZ/T0097-19943.2.2查明各类岩、土体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工程地质分类评价其工程地质特征。
3.2.3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评价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2.4调查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及抗震地质条件,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3.2.5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岩、土体渗透性和地表水、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地下水资源。
3.2.6调查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3.2.7调查矿产资源、天然建筑材料及地质景观等各项资源,对其类型、成因、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长期保持件进行初步评价。3.3在进行综合性调查和评价时,应结合实际需要对某些特殊岩、土体和工程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等进行重点调查和评价。3.4在工程地质调查前,应充分搜集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3.5工程地质调查应重视使用遥感、物探、原位测试及电算等先进技术和新方法,以提高调查质量,加快调查速度。3.6要切实抓好野外测绘、勘探、试验的质量,特别要抓奸第一性资料的搜集、编录和整理:加强资料的综合分析,严格各级检查、验收制度。3.7工程地质调查地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可优先考虑下列地区:a.近期经济开发的城市和地区;b.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矿山和工业建设基地:c.新建、扩建和搬迁的城市及厂矿;d近期规划的重要工程建设地区;e.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
调查比例尺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范围根据需要、可按自然单元、行政区划确定,1:5万工程地质调查也可按国际图幅进行。3.8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程序:a.接受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的任务书,搜集资料,进行航卫片解译;b:根据任务书及本规范编写设计书,进行野外工作的准备工作:HTYKAONYKAca
c。按批准后的设计书开展野外测绘、勘探和试验;d.野外资料验收,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编制图件,编写报告、成果审批与出版。
设计书的编写
4.1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详细了解调查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规划和对工程地质工作的要求,充分搜集水文气象、自然地理、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评述其可利用程度:进行遥感图象解译和野外踏勘,编制研究程度图和工程地质草图,了解工作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4.2调查方法的选择、工作量的布置必须充分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往研究程度、工作条件和工程地质勘测技术的现有水平等因素。表1列出一般情况下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定额。
工程地质条
件复杂程度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定额表(每100km2)比例尺
1:5万
1:5万
1:5万
1:5万
1:5万
1:5万
观测点
(个)
30—50
100—200
40—70
200300
50—90
300—500
50—70
200—300
60-—80
300—400
70—100
400600
勘探点
(个)
5—10
10—15
6—10
15—20
5—10
10—15
原位测试
(孔组)
注:①应用遥感图象解译,观测点数量可按第5.3.6条规定减少。岩、土样
(个)
35—150
75—250
60—200
150——380
90—250
220500
(个)
6—10
8—12
②物探工作量及丘陵山区的原位测试,岩、土样和水样数量,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③收集的资料,经检验后能利用者,可计入正式工作量。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以下类型简单类型: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结构简单,岩性单一、产状水平或缓倾,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区域性地下水位基本稳定,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地质灾害不发育,无建筑物变形或其他“病害”现象。中等类型: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质结构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层数较多,产状常呈倾斜,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区域性地下水位波动较大,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已有建筑物变形或其它“病害”现象不多见。
复杂类型:地形和地貌类型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层数多,产状多变,岩士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各种类型的地下水之间关系复杂,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已有建筑物变形或其他“病害”现象多见,4.3设计书必须在充分研究工作区各种有关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任务书下达的任务和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编写,并经主管部门审批。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设计书作适当修改,重大变更部分应提出补充设计报主管部门批准,4.4设计书一般包括下述基本内容:4.4.1文字部分
a。绪言:目的、任务和调查区自然条件、经济概况及发展规划,工程地质研究程度等;
b.调查区工程地质概况: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等,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C.工程布置及调查工作方法:调查重点及工程布置的原则,主要调查工作手段及工作量,各项调查、勘探、试验的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及技术质量指标;d.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材料,经费预算和调查工作进度:e.预期提交的成果。bZxz.net
4.4.2主要附图和附表
a.研究程度图;
b.工程地质略图(附柱状图及剖面图);c调查工作布置图(附分类型的勘探剖面和典型钻孔设计图);d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e.设备、仪器及主要材料明细表:f.各种费用预算表。
TYKAONYKACa
5.遥感图像的应用
5.1基本要求
5.1.1工程地质调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工程地质解译,以达到减少野外工作量,提高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主要任务是对各种工程地质要素进行解译,以便在工程地质调香中和利用各种宏观信息5.1.2遥感图像的解译工作应先子工程地质测绘,并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使其成为设计编写、野外工作、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等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5.1.3通常应用的遥感图像是航摄像片和卫星象片。二者宜结合起来使用,以发挥卫星宏观概括性强、航片研究重点地段细节有利的长处。5.1.4遥感图像的应用方式,可根据相片的可解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地区研究程度而定。采用“重点地段法”进行调查工作的地区,应以遥感解译为主,补充必要的地面地质调查资料。5.1.5除运用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应充分发挥遥感资料动态分析的特点,并尽可能采用图像模拟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以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5.1.6室内解译成果应进行野外检验。检验工作应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紧密结合。野外检验内容包括:
a.解译标志的检验;
b:外推结果的检验;
C:遥感影像上难以获见的资料的野外补充。5.1.7遥感图像解译的最终成果,应提交与调查比例尺相应的工程地质解译图和文字说明。根据工作需要,可分别编制调查区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地貌及外动力地质图、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图、水文地质要素图、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水体污染等解译图及象片镶嵌图、典型相片图等5.1.8最终报告的验收,要注意检查遥感资料的利用程度与实际效果5.2解译内容
遥感图像工程地质解译内容,应密切结合工程地质测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定。一般在其他地质方法配合下,主要解译下列地质、工程地质内容:5.2,1划分区域内的不同地貌单元,确定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和主要微地貌的发育特征和分布,判定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5.2.2划分岩、土体的不同岩性和分布范围。解译黄土、膨胀土、红粘土、淤泥类士、盐渍士、冻士等特殊士体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5.2.3确定地质构造轮廓和主要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和浅理的隐伏构造等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解译新构造活动迹象,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影像依据。
5.2.4解译崩塌、滑坡、岩堆、泥石流、地面塌陷、河流和海岸冲刷与淤积、土石冻融现象、雪崩、水库岸、人工采空区等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形态特征,对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作出初步评价。5.2.5解译各种水文地质现象,重点解译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现象、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影响: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渗失::确定洼地、漏斗、落水洞、天窗、溶潭、溶洞等岩溶现象的出露、分布位置;圈定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古(故)河道变迁、浅层地下水相对富集地段等。5.3解译步骤和成果的应用原则
遥感图像工程地质解译,大体可划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建立解译标志、室内解译、野外检验和成果编写等阶段。5.3.1准备工作包括遥感图像资料搜集、相片质量评定和编录、仪器设备的准备、制作相片镶嵌图及编写踏勘计划等。5.3.2应尽量选用不同时间、不同种类和不同波段的卫星图像,卫星图像应尽量放大,航片比例尺以1:2万1:5万为宜。一般各搜集二套。其中一套作相片镶嵌图或典型样片用。必要时,可在重点研究地段或为专门目的搜集更大比例尺的航片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航片,或进行专门的遥感测量。5.3.3遥感图像相片质量评定内容包括:成像时间、影像清晰度、重叠度、航高倾斜角、可解程度等。遥感影像必须清晰或较清晰,无云或少云覆盖。5.3.4踏勘工作应同建立影像片的野外解译标志紧密结合起来。在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室内的详细解译,编制初步工程地质解译图,作为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设计书的主要附图。在设计书中应说明使用遥感图像类别、质量评定、比例尺、解译标志解译方法、图像处理手段、减少野外工作量的方案及初步解译存在的问题等。5.3.5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应把地面地质观测和图像解译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单张航片进行实地布点,以提高观测质量。5.3.6地质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遥感图像的解译成果。点、线的控制指标要根据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相片可解程度,按下列三种情况酌情减少。
TYKAONiYKAca
5.3.6.1解译效果较好的地区,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图像上能连续追索和圈定,地质观测以检验解译成果为主,重点是补充搜集遥感影像难以获得的资料,观测点可减少30%50%,其它技术定额可适当减少5.3.6.2解译效果中等的地区,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不能全部在图像上连续追索和圈定,观测点可减少10%~30%,其他技术定额一般不减少。5.3.6.3解译效果较差的地区,各种地质体解译效果不明显,图像上难以确切圈定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界线,观测点可适当减少,其他技术定额不减少。5.3.7进行野外资料验收时,应对图像的解译程度、野外路线布置的合理性、解译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评述。如发现地质解译不足,检验资料欠缺,不能满足室内资料整理要求时,应补作必要的作后,再验收。5.3.8编制最终工程地质解译图或基础性、专门性图时,应把单张相片或镶嵌图最终解译成果,转绘到与测绘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图上,同时要选定适当数量的解译点编制卡片,并在实际材料图上注记表示。5.3.9遥感图像解译应提交的成果资料:a:工程地质解译图;
b:代表性的解译卡片:
c典型相片图;
d.字说明
e.其他成果资料:根据遥感内容和工作需要,可分别编制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及外动力地质现象,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图,水文地质现象等基础性解译图和反映区内工程地质特点和问题的专门性解译图,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水体污染状况图、洞流侵蚀淤积速率图、水士流失分布图、斜坡结构类型图、滑坡类型图、地质景观资料图等。
工程地质测绘
6.1一般要求
6.1.1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调查中最基本的方法,其任务是调查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特别是现今活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和地质灾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6.1.2我国仅部分地区进行过1:5万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同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时,应充分利用有资料和航卫片解译成果,通过野外测绘加强感性认识,检验已有地质成果的质量,观察研究重点工程地质现象。6.1.3工程地质测绘应采用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做工作底图。6.1.4工程地质测绘司可分以下三个阶段:a.前期准备:进行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物质等方面的准备,搜集已有资料,进行航卫片解译及编制工程地质草图,制定工作计划;b.野外调查;
c.资料整理。
6.1.5正式测绘前,应首先实测代表性地质部面,建立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划分工程地质制图单元。如已有地层柱状图可供利用时,亦应进行现场校核,以加强感性认识,确定填图单位,统一作方法6.1.6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可能时划分到工程地质类型,其界线可与地层界线吻合,也可根据岩性、岩相和工程地质特征进行细分或者归并6.1.7测绘的精度要求:实测地质体的最小尺寸一般为相应图上的2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不足2mm者,可以扩大比例尺表示。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必须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界线通过野外核定。测绘的各种地质点位置的误差范围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为此,需在一定面积内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及观测线。观测点的布置要目的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界线的圈定采用路线穿越法,特别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观测点和观测线的密度要服从调查效果,其间距一般参照表1执行,但不可强求均匀分布,应视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适当加密或减稀。6.1.8现场填图内容包括: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界线,微地貌和动力地质现象,断层、层理和片理产状,节理、裂隙统计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露头,观测点、观测路线,实测部面、采样点、试验点及勘探工程等。其中对动力地质现象、微地貌等,视其个体现象规模大小,可按同比例尺圈定边界,或用符号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6.1.9观测点的描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反映点间的变化情况。文字记录要清晰简明,对典型或重要的地质现象,尽量用素描、照片与文字相配合。观测点的记录必须有专门的记录本或卡片,并应统一编号。凡图上所表示的地质现象,均须与文字记录相对应。TYKAONYKAca
6.1.10测绘过程中须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野外测绘结束后,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a.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
b.野外工程地质草图:
c.实测地层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及第四系综合剖面图;d.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
e.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f.并、泉调查统计表及动态观测记录表:g.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主要工程地质现象等专题内容一览表;h.岩、土、水样采样统计表及试验成果一览表;古生物化石采集登记表;孢粉、古地磁采样登记表:
i:地质照片图册:
j.文字总结。
野外工作结束,资料整理完毕后,应组织对原始资料的验收6.2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的过程,就是对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过程,必须重视和加强。
6.2.1地形地貌调查
测绘中要以各种成因的微地貌调查为主,包括分水岭、山脊、山峰、斜坡悬崖、沟谷、河谷、洞漫滩、阶地、剥蚀面、冲沟、洪积扇、各种岩溶现象等,调香其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和分布规律。同时又要调查各种微地形的组合特征,注意不同地貌单元(如山区、丘陵、平原等)的空间分布、过渡关系及其形成的相对时代6.2.2岩体工程地质调查
6.2.2.1岩体工程地质调查要在调查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的基础上,突出调查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其中包括:结构面的发育特点、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易溶成分及有机物的相对含量、成岩程度及其坚实性、岩石风化程度及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对软弱岩层的调查研究。在测绘中一般采用回弹锤、点荷载等来测定岩石的强度指标6.2.2.2对沉积岩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岩性岩相变化特征,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和层面构造(波痕、泥裂、缝合线等)特征,结核、化石及沉积韵律,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碎屑岩的成分、结构、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和胶结物的成分: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成分,结晶特点、溶蚀现象及特殊构造(鳞状、竹叶状等):软弱岩层(页岩、泥岩、岩盐、石膏、白垩、泥炭、煤层等和泥化夹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空间分布等。6.2.2.3对岩浆岩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关系,岩石结构、构造、原生节理特征,岩浆活动次数及序次,岩石风化的程度:侵入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和流面、流线构造特征,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析离体、捕虏体及蚀变带的特征;喷出岩的气孔状、流纹状和枕状构造特点,反映喷出岩形成环境和次数的标志(如蚀变带、风化夹层、沉积岩夹层等),凝灰岩的分布及泥化、风化特点等。
6.2.2.4对变质岩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变质岩的成因类型、变质程度、原岩的残留构造和变余结构特点,板理、片理、片麻理的发育特点及其与层理的关系,软弱层和岩脉的分布特点,岩石的风化程度等。6.2.3土体工程地质调查
6.2.3.1确定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和简易试验,鉴别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密实程度和含水状态,并进行初步定名。要注意观测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层理发育情况,搜集已有的勘探和试验资料,选择典型地段和土层,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测绘中要特别注意调查淤泥、淤泥质粘性土、盐渍土、膨胀土、红粘土、湿陷性黄土、易液化的粉细砂层、冻土、新近沉积土、人工堆填土等的岩性、层位、厚度及理藏分布条件。
6.2.3.2确定沉积物的地质年代
运用生物地层学法、岩相分析法、地貌学法、历史考古法和绝对年龄测定法(如同位素、古地磁等)来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绝对年龄或相对新老关系。如已测得绝对年龄时,可按Q1、Q、Qm、及Qv。四分法表示:如只测得相对年龄时,可按QIQ2、Q3及Q4四分法表示;如四分有困难时,可两分为更新世(Qq)和全新世(Qn)。6.2.3.3确定成因类型
运用地貌学和岩相分析法确定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测绘中主要根据沉积物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和成层性、特殊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动植物遗迹和遗体、沉积物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等来确定基本成因类型。常见的基本成因类型有: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沼泽堆积物、海洋沉积物、冰川沉积物和风力堆积物等。
TYKAONYKAca
实际工作中可视具体情况,在同一基本成因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如冲积物可分河床相、漫滩相、牛轭湖相等),或对成因类型进行归并(如冲积湖积物、坡积洪积物等)。
6.2.3.4确定土体的结构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和勘探,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岩性的沉积物在部面上的组合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按土体的结构特征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必要时还可细分:
a。均一结构类型:由一种土层构成。其中夹层的单层厚度小于1m,累积厚度小于总厚度的10%。
b.双层结构类型:由同一成因类型的两种岩性(如阶地的二元结构)或两种时代或两种成因类型的土层所构成:C:多层结构类型:由同一成因类型中三种以上不同岩性的王层构成,或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及不同岩性的士层所组成。6.2.4地质构造调查
6.2.4.1在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查明测区构造轮廓、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点、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测绘中要着重研究测区的褶曲、断裂(断层和节理裂隙)和新构造运动性6.2.4.2测绘中要调查褶曲的形态、轴面的位置和产状、褶曲轴的延伸性、组成褶曲的地层岩性、两翼岩层的厚度及产状变化、褶曲的规模和组成形式、形成褶曲的时代及应力状态。
6.2.4.3对断层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和规模(长度、宽度和断距),破碎带中构造岩的特点,断层两盘的地层岩性、破碎情况及错动方向,主断裂和伴生与次生构造形迹的组合关系,断层形成的时代、应力状态及活动性。6.2.4.4根据不同构造单元和地层岩性,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节理裂隙的调查统计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节理裂隙的产状、规模,密度和充填情况等。调查时既要注意节理裂隙的统计优势面(密度大者),也要注意地质优势面(密度虽不大,但规模较大)的产状及发育情况。6.2.4.5调查岩体中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和密度。进行结构体的分级和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是评价区域稳定、山体稳定和工程岩体稳定的基础。关于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分级以及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可参考ZBD14001(DZ/T0095—94)附录C(参考件)。6.2.5新构造运动、构造现今活动性及地震调查调查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6.2.5.1在分析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在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活动性及活动特征。6.2.5.2挽近地质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点,看重调查活动性断裂。注意查明断裂产状、规模、性质和破碎带特征,构造岩特征和变形情况,有无最新充填物及其变化情况,切割的最新地层;注意断裂两侧地貌单元、地貌景观和微地貌特征,第四纪岩性岩相、厚度和产状,以及地面标高等各种变化情况。有条件时可作年龄测定。通过宏观观察和微观研究,确定断裂活动的期次、时代、性质、量级和特征。6.2.5.3在区域地形变图的基础上,分析测区构造现今活动趋势和概况调查构造现今活动的形迹。收集重复水准测量资料,编制地形变剖面图,分析现今活动特征。踏勘已经布设的断层位移测量地点,收集资料,分析断层活动规律。6.2.5.4收集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分析本区主干断裂带在地壳深部的延伸情况。
6.2.5.5搜集历史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活动周期,研究区域主要地震构造带各段地震活动规律(3.5级以上有感地震),评价测区地震活动水平:编制整理测区3.5级以上的地震目录,包括发震的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和烈度等:搜集附近地震台站测震资料(包括13级微地震资料),了解地震活动规律;结合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特征,讨论发震构造背景,分析本区可能发震的断层及其复合部位,以及地应力场的特征。
6.2.5.6着重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和滑坡、地面开裂、断层及其运动特点,地下水动态变化、砂基液化情况,河流堵塞及改道现象等。
6.2.6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6.2.6.1河流、湖沼等地表水体的分布、动态及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6.2.6.2主要并、泉的分布位置,所属含水层类型、水位、水质、水量、动态及开发利用情况。
6.2.6.3区域含水层的类型、空间分布、富水性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环境水的侵蚀性。
6.2.6.4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岩性、透水性、厚度和空间分布。6.2.6.5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如土地盐碱化、冷浸现象等。TYKAONY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