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80-199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180-1997
中文名称: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883746
相关标签:
石油
天然气
地震
勘查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180-1997.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DZ/T 0180规定了石油天然气的地震勘查任务和工作设计;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的编写;质量检验及评价等技术要求。
DZ/T 0180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的地震勘查工作。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n 269石油储量规范.
GBn 270天然气储量规范
GB 12950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GB/T 14499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DZ/T 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 0076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SY 5171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3地质任务和工作设计
3.1勘查阶段的划分及相应的地质任务
3.1.1区域概查
在已有物探、地质、钻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各主要构造单元做区域大剖面,其主要任务是:划分坳陷和隆起,了解区域构造特征及主要断裂分布;划分和建立地震层序,了解各套地层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特征;了解基岩的起伏、性质及埋藏深度;提供参数井井位。
3.1.2普查
3.1.2.1查明坳陷内凹陷、凸起的分布和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及厚度变化;划分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带,并查明其形态、范围、构造发育史;对查明的凹陷和二级构造带的含油气远景进行初步评价。
标准内容
ICs 07. 060
备案号:206-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180—19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1997-03-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7-11-01实施
12/T 0180—1997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地质任务和工作设计
地资料采集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报告的编写利审批
质量检验及评价标准
9上交资料的项口和规格
附录A(提示的附录)海上地震工作的-些规定附录H(提示的附录)地震工作量计算与统计附录C(提示的渐录)
附录 D(提示的附录)
附图格式
DZrT 0180-1997
本标准的附录A,录B,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术标准由全同地插矿产标准技光委员会物化探分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负责起草。本标唯上要起草人:间增芳、周康、王照华、张照缸、遥申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批需勘查技术规范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压
DZ/T 0180—1997
本标推规定了石油天然气的地露嫩查任务和工作设计;地袭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的绵写:质量检验及评价等技术要求。本规范造用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的地震勘查工作。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拘成为本标谁的条文,本标准肥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版本的可能性。GBn269石油储量规范
GBn270天然气储量规范
GB12950地囊劫探爆炸安全规程
GB/T 14499地球物理勘奔技术符弓[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T>Z/T0076石油、天然气和煤山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摊SY5171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3地质任务和工作设计
3.1勘套阶段的划分及相应的地质任务3.1.1区域概查
在有物探,地质、钻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各主要构造单元做区域大面,其主要任务是:划分坳陷和隆起,了解风域构造特征及主要断裂分布:划分和建立地震层序,了解各套地层的就积原度和沉利特征,了解基岩的起伏、性质及埋藏深度;提供参数并井位。3.1.2普杏
3.1.2.1查明谢陷内凹陷,凸起的分布和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及厚度变化;划分.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带,并查明其形态,范围,构造发有史对查明的凹陷和二级构造带的含油气远景进行初步评价。3-1-2.2对有意义的一级构造带、沉积体系或局部构造带进一少开展工作。查明生要断裂利土要日的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并初步查明主要构造的形态和分布规律,对“级构造带目的层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提供参数与探并井位,
3.1.3详查
查明國闭的类型,影态,范国,幅度和断层的性质,产状,延伸长度等娶素+对各类圈闭及地霆异常进行综合解释、综合评价、确足钻井井位。3.1.4精查
查明储集层形态与空问展布,厚度变化、断层位置、延伸长度,产状要素等:利用物性参数研究储集层和油气特征为储量计算和制定开发方案提供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7-03-19发布KAIKAa
1997-11-01实施
3.2地期查1设计
3.2.1测线布置
DZ/T 0180.-1997
3.2.1.1根据地质任务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对全仅进行整体规划部署,左测线应垂支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平行构造走向,测线长度应足以控制构造形态及边缘的接触关系:3.2.1.2踏期选线时,测线应避开复杂的地表条件,并按直测线施工3.2.1.3测线应通过钻井位置。
3.2.2测网案度
测网密度由地勘查成集图件的比例八和地质任务及地质条件决定。各勘查阶段的测网密度要求见表1。
表 1 测网密度
谢查段
风域概查
比例尺
1 2方
1+20--1:10
145万
注:精查阶段宜采用三维地覆勘查3.2.3技术设计内容
主测线距
akm~2km
2 km--1 km
联络渊线距
1H km4 km
1 k)~2 k
a)在分析已有的地质,物探资料的基础,根据地质任务提出技术思路,明确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及成果图件的基本要求,提出相应的方法和质量指标。b)根据不间的勘查研究阶段,应对各年度的投资计划,下作量段进展情况颠期放果,队伍和人员安排.仪器装备,经济技术指标和提交报告的时间作出安排。)提出年度各工区的地质任务和技术质量指标皮工作剪指标,队伍部署、测线布音、施工方法和试验工作,
3.2-4施工设计内穿:地质征务,工区地震地质条件.试验方案、工作方法、施工计划,对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务项质量指标,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措瘾、人员组织,设备改材料计划等。3.2.5技术设计应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出任务承担单位组织编写:施工设计由地囊队技术负责人纽织编写,必须坚持先设训后施工的原则。3.2.6设计应由本单位组织市查,报任务来源单位(甲方)审批后方可执行。工作中若设计有重大改变,应报请批准单位同意。
3.2.7儿个单位在一地区施工时.必须统一部署;施丁设计与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解释、成果报告及其质量和技术要求应统。
3.2.8附图和附表
3-2.8.1技术设计应附有关的地质、物化探图件和工作流程。3.2.8.2施丁设计应以物探资料图为背景,并标出工区内的钻并位置和已完成的测线,重要地物、工业设施测量三角点,各类地下设施,高输电线、设计的测线网(每条测线应标号)。三维地袭勘查设计应附有线束改理论覆盖饮数的分布图,图幅应有经纬度和座标网等。附图按\DZ/T0076\的要求编制:1)本经特别标明的地方,本规范中的地癌勘查均属地囊反射法。2)总体设计是指对项目的规划.包括各种物化探、钻、采等各种勘查手段的设计。2
4地资料采集
4.1测量工作
D%/1 0180-1997
4.1.1地露测线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测量。测线号和桩号以干米(km)或米(m)为单位.由西尚尔从南歪北递增。测线编号应反映工作地区、观测的年份等。4.1.2在按设计测线施工中遇到大的障碍物时,可以转折;转折段与设计测线的方位角之差不大于8°,偏离设计测线的垂直距离不大于测线距的三分之;并应回到原设计测线的位和厅做上。转折点应设在罄道数上。
4.1.3宽线地震勘查的卡,辅测线的炮点与检波器点均应实谢坐标和高程;测线开始施工的第一号炮并和第一道检波器位置,均设在测线施工前进方向的间--过。4.1.4弯曲测线地勘查应通过计算确定炮点位置,并保证登加数均匀。测线转折方位角宜小丁30.应在测线拐弯处设置炮点和检波点,实测高程利垒标.绘制大于1:5万比例尺的平面布置图。4.1.5三维地震勘查应按大十12.5万的精度实测炮点.检波点的坐标与高程,所有相邻接收点、激发点之间.接收线、激发线之间及激发线、接收线交叉点的水平位移不得大于接收点距的5火,4.1.6不同年度纵,仪器型号作同一条测线时,应统桩导利方位,衔接处磁至少重复12个满覆盖CMP共中心点!
4.1.7附加段应实测并计算测量或果。4.1.8炮点.将渡点的标志应明显可靠。4.1.9在需要进行高程静校正的地区及相邻两个检波点,炮点高程变化大于2时,必须实谢婉点利检波器(中心坑)的位暨和高程。4.1.0应保证测线交点的精度,并计算交点桩号,4.1.11每测完条测线(段),应及时提交画有详细地形、地物的草图。4.1. 12每条测线完成外业观测后,在日内提交测量成果。测线展点应以首尾 CMP 点的证号为准,展图时应标注满覆盖起,止扯号。4.1.13,沙膜区施工时,应记录原炮点,检波点的高程及移动后补测的高程,4. 1. 14测量施工的技术指标
)相对误差
控制基线为1/5000;
接收线和炖线为1/1000,
b)基线方位角闭个差不超过士45\√(为测站数);般测线方位角闭合差不超过士1。心商程闭合差Www.bzxZ.net
一维地震应≤3m,三维地震应≤2m。dl)三维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实际平面位骨与测网的理论值的误差在 L5 m 以内。4.2仪器设备
4.2.1检波器
)每月至少检香一次检波器工作性能,并做实测记录备香。检波器串要编号。)野外敲击(用纸记录检查):以检波器中进行敲击检查,纸记录上应有完好的同相轴:幅度差在一10%~10%以内;相位差为(0上2)m㎡%;对地绝载电阻人于50M2。c)用检波器分析仪测试:自然颊率误差在一5%~5%以内+失真度小于(.2%;单个赖波器绝缘电阻人于50M0,成串检波器大于20M录敏度误差小下5为:阻尼系数应按出广指标要求。4.2.2电缆每月至少进行一检查并作记录,对地绝缘和道间绝缘每百米应大于50M只,宜使用500V摇表测量。
4.2.3仪器
KAONIKAa
DZ/T 0180-1997
4.2.3.1按规范发求搞好检修保养,确保仪器工作正常。4.2.3.2仪器和各环节的设备,每天工作后应清洁保养。4.2.3.3对监控系统的检修及硬.软件要求必须与仪器.计算站排适应。4.3二维地震资料采集
4.3.1基础上作
4.3.1.1低速带和降速带的测定
a)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加追逐的规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速带和降速带总厚度的8一10倍。选拯偏移距和检波点距时应号虑低速带、降速带和高速层,各层至少有四个点。初至清晰+排列,点距应实测。折射点宜每隔1 km~5km 作一个,b)微地震测并,每层至少有三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相密观规测。井口观测(邀发时,地面按波器(袭点)设胃在离井口1 m处。4.3.1-2+扰被调套:采用个检波器和小道距5m~10m固定排列接收:移动炮点连续追踪足够长度,用设计规定的固素激发,宽频接收。求出各组干忧被的主要参数。4.3.1.3环境噪音的观测:在记录信噪比较低,随机十扰较强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旁,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径。
4.3.2野外试验
4. 3.2. 1根据设计放地质任务要求,结合地震地质条件或以往丁作经验及荐在的问题,经过论证后制定试验方案。
4.3.2.2试验应日的明确,因素单一,针对性强。试验点(段)的位置必须实测。试验后及时处理,分析研究,确定相应采集参数,并经过审批后方能小式生产。4.3.2.3采集参数的选择
)激发条件
1)并巾激发深度-殿在潜水面以下3m~5m:选择合适的岩性。2)组合方式中理论计算和试验决定,使有利于制干优,突出有效波。3)炸药震源应采用地震勘查专用需臀(延迟时小于1ms),组合爆炸应保证各药包的起爆时间一致。
4)可控露源试验:在选定叠加次数,偏移距、道间距、检被器的组合形式后,要对囊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打描长度、垂肖叠加饮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试验b)检波器组合
1)根据干扰波及环境噗音调查资料,方向特性曲线及不同组合方式的试验资料进行选择。2)纽合基距和组内距的选择,应突出十要日的层有效波不畸变、不削弱,在较觉的频带中对十扰波有较好的制作用。
观系统
在新工区应做观测系统试检,并进行多种叠加次数的对比试验1)根据空间采样的要求确定道距,应保护所需费的高赖成分。防止在额率一波数域处理中山现空问假频。
2)能比较有效地压制多饮波和在不影响记录有效波的条件下避开面被。3)有利于进行速度分析。
4)应适合工区的特点,获得浅,中,深层的资料,能圆满地完成地质征务。5)宜采用下倾发,上倾接收的方法施工。d)根据地质任务要求和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仪器因素。在同一工区内仪器录制和回放因素及质最监控系统的主要因索应保持不变4.3.3对4.3.1和4.3.2中规定的儿项基础T作和野外试验,必须及时整理、处理,计算,分析研究,并4
DZ/T 0180-1997
作出明确的结论,编写相应的报告,蔚一套完整的图表和临控剖面。4.3.4施工的技术要求
4.3.4.1地震钻升
a)钻并应确保质鼠,保证炸药包中心下到设计深度。h)位应准确,必须移动时+沿线方向移动不得超过5m。乖直测线方向的移动不超过1个道间距。计位移动后的实际位应雅确填入班报)遵予钻井操作规程,安全规定和技术要求+摘好安全生产,严禁在高压线下打井,认真填写钻井班报,严禁虚报井深。
4.3.4.2激发
a)爆炸深度和药基准确+严格执行-GB12950\中的有关规定。b)井井深小于10m时药量不超过10kg:若需加人药量,应采用深片或多并组合操燥炸+在组合爆炸时应尽盘保证各药包位置的海拔高度-致+需管必须中联。c)每天施丁前应检者爆机的技术性能工作时保证爆炸机的规定充电电压爆炸信号准确:最大时差不得超过1m8。
d)采用浅并组合或空巾放炮激发时,必须在指定的炮位,按规定的组台形式布管,中心点应对准。
囊源车工作时应保持H设计组合图形,不允许原点震动。儿台震源的工作频率,相位致性符e)
合要求。
4.3.4.3检波器
a)挖坑埋置检波器,做到*交、直,深,准、不灞电”,同道内的检被器姗置条件致·高差应不大于1㎡.特殊的埋暨条件应记人班报,b)严格按规定的组合图形埋置,中心点必须对桩号。)爱护检波器,不准拉导线,不准摔,搬站(移动)时要短路。d)井口检波器应距并口1m。
e)激发接收时应认真搞警戒工作。4.3.4.4电缆
a)电缆在收、放和运输过程中、不允许打结和拖,拉,躲、坐、压。施工巾小线夹了悬空,插头中不能进水,以防漏电。不充许采用直流电表测量通往仅器的电缆。b)排列经过河流、道路和村庄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当电缆的绝缘电阻小丁1M2时,及时捡修或更换。d)电缆上的极性标志应猜楚,插头接触良好。4.3.4.5采集系统
a)按设计要求和试验结果,正确选用仪器因索。b)极性:要求能量的初至在磁带上产生个负数,经计算机显示,监视记录初至下跳。在一个卫区内进行采集的每台地震仪的录带极性要统一。不允许在野外采巢时对磁情记录加增益控制或混波。)要求原始磁带无批伤,需保留数据的磁带应摘去节环,带的皆、尾应留出大于4.8m士0.6的空白段。
d)使用两台仪器双站工作时,型号,性能应一致,互换性良好,盖开关效在相向位置,由一台仪器发出敬炮指令,两台时启动。e)操作员应认真分析监视记录,及时发现、排除存在的人为缺陷,保证采集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必须认真,准确、工整地填与班报,注记要齐全。4.3.4.6其他注意事项
a)应及时回放每炮的监视记求,在工区内的第一条测线与反射资料连续变坏段必须通过现场处5
DZ/T0180-.1997
理机进行质量监控。如需改变工作方法.应做充分的试验工作。b)检波器和电缆整个外线路,在采架时绝缘电阻应达到400k2500k以上特殊情况下不低于2)2(如沼泽地区),并不允许出现漏电相逆问感应)一条测线空炮率一般地区不应该超过分之四(不允许理续空炮超过三跑,叠加院数应保证在设计的80为以上。空炮、空逆原因如实填入班报,4.4三维地震勘查资料采
4.4.1宜采用*策状观测系统”,在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采用方形,环形或批他不规则观測系统。施T中,“渠状观测靠统的后策测线虚节少要事复前束线的一条线,4.4.2根据地表与地下地震地质条件设计观测累统和采集方法,要求提商倍噪比通间和廣向分辨能力。面元间的爱盖茨数,炮扮距,方位角均约.4,4:3接勘香的层的发杂提摄研定共中心面儿网络密度,感注意共中心面汇分布均均并防止隔移收频。
4.4.4,道间距的选择,应防止产生偏移假频和叠前处理时的空间假频,4.4.5束状观谢系统沿纵测线(接收线)方向的炮间距(数道).为一条接收线的道数的二分之一除以纵测线方向的叠加次数。横测线方向炮间距为接收线间距的整危数,4.4.6接收线距宜为道距的二倍,若须加大时,要小于第·菲浑尔半径。4.4.7纵向(沿接收线方向最无炮检距的设计应满足速鉴别精度的要求,动校正拉伸对信号频率影响较小便反射系数稳定·压制多次被等因素。最小炮检距应考虑最浅目的层的叠如饮数和避强面被千扰等国素,
4.4.8提供详细、准确的静校正资料,并均句分布在工区内。4.4.9严格按设计的要求布设线和检被器接收线,不充许有人为偏移,指必须修改观测系统,应严格比算,并报原设让批准单税周意。4.4.10接收线方向应与目的层的倾向一致,接收点、线和激发点,战及实际桃号,线按西.南小,东、北大的原则编排
4.4-11绘制山1:1万比例尺并标明止规坐标网的平面施工布贸图,图1应标明炮点,检波点(主道):小折射点和微测点等,
4.5多波勘查
4.5.1.1爆炸震源激发横波时.应用二排销片分别爆炸(先间后左右)。4.5.1.2可控爱源激发,必须使振动器和地而保持良好的耦台。横波可控露源的娠动方问应垂直测线,4.5.2接收
4.5.2.1接收横波‘号转换波(-SV)时,应采用三分量或二分单检被器4.5.2.2应在同台地震仪上记录(双台仪器时,其要求和纵波地震仪相同)三个(或二个)分量的信息。每个接收道的各种因素应一放:仪器与检波器连接的排序应固定。4.5.3采用震源检波器的最纽合图形和最件的观测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削弱面波干扰,增强有效波能量。
4.5.4检波器必须挖坑理胃:预面星水平状态,各分量的方问应回定。4.5.5必须采集测区内纵波与横波的静校正数据。4.56必须在现场进行波场分离,以检查横波(转换波),纵波、干扰波的情况。4.5.7应使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三分量采集。且试验确定检波器的最伟观测方位,以采集最传的有效被能量。
4.6折射法地震资料采集
4.6.1应采用相遇的对比折射法或共深度面元折射勘查法(利用多个续至波,采用多次叠加法)。DZ/T 01801997
4.6-2针对日的层的深度进行接收参数的试验。记录时必须保证初至区无干扰。4.6.3测线弯折度应小十5,规测系统应采用其炮点、共接收点等,炮点位貿只允许在垂直测线的50lm范周内移动。
4.6-4初至和续至垒波观测时,十要日的层位应在初至区内4. 7 除 4. 4,4. 5,4. 6 列出的要求外,应遵照 1. 2、1 3 执行,4.8虾外地震资料的整理
4.8-1仪器班报应与测量,爆炸(囊源)钻井、技工等班报核对,各种班报和图件,记录按测线装订城册。班报式样见表 C1、C2、C3,C4、5。4.8.2监视记录与监控面
4.8.2.1每卷的第张监视记录或整条监控剂面应加盖登录章(见丧C9),并填写齐全+其他记录可贝填写期、测线号、记录号,坨(震源)点桩号。当中途收变采集国素时·则应在相应的记录上注明每张试验记录都应按登求章要求的内容填写齐企。4.8.2.2在记录侧每隔0.5标注时间,在井道的信号旁标出并口信号时间,用红笔标明死道和上作不正常道用号\×\表示),反道(用\表系)标记。4.8.2.3生产记录按测线·试验记录按试验点段分别整理成卷,三维记录应按每束线的各条检波器线对应其案炮线整理成卷。卷外粘贴标签,式样见表C6。4.8.3数字磁惜和磁带箱用统一规格的标签粘贴,其式样见表7,4.8.4观测系统图(见图11)
4.8.4.1摊号应自左至右增天第-~炮的15°线首、端注明接收道序号,每隔1km应标出一个桩号。4.8.4.2空炮不空号,空炮,废炮应编人统一的炮号内,分别用红,兰线表示清楚。4.8.4.3观测系统图下部标出相应的高程,卡要地物、激发岩性并深和升口t值(见图D1)。多波勘的资料应在相应位宵注记清楚静校正值。4.8.4.4弯断测线应有全部检被点,炮点的实际坐标和检波点的简化号。4.8.4.5用宽线方法施工,应提供主测线的观测系统图个井门7销曲线的下面,对应各个炮(囊源点)号画出炮(震源)点平面分布阁,那标上实际炮号,在登录章的旁边画上测线方位角租宽线形式示意图4.8.4.6三维地强期查时,要画出炮线和检波器(接收)线的平面分作图(标上炮号)-静校正值变化平面图。
4.8.4.7规测系统图的标笠格式见表C8。4. 8.5折射资料
4.8.5.1记录的头部或监控剂面的-端注明队别、工区、测线号,寸期.测点桩号和观测形式(道距分配等)。
4.8.5.2记录上应注明设数位置和时间。4.8.5.3绘制初至的相遇时距曲线图,计算各层的速度值和厚度值,并标注在相对应的炮点下方。4.8.5.4绘制沿测线利全上区的低速带速度、厚度及同样比例尺的地形(标高变化图。4.8.6微测并资料
4.8.6.1每张记录上应注明井号、炮序号、检波点或炮点的深度,炮点或检波点到并口的距离、各道的初至时间。
4.8.6.2绘制垂直时距曲线图和层速度图(深度比例尺为1:100或1:200,时问比例尺为1cm代表10 ms).
4.8.6.3沿测线绘制层速度变化图。4.8.6.4结合小折射资料,绘制低带,降速带变化图。计算并打印出静楼止,按测线存入软盘,并制作出地表模型。
4. 8. 7 干扰波调查资料
KAONIKAa
32/T0180
4.8.7.1按试骏记录和监控剂面疼座-并标明道间距.偏移距和调香Ⅱ期4-8.7.2对1扰波进行分析研究,计算行关参数,研究5制干扰波的方法,5地霆资料处理
5.1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5.1.1处理单位缩写设计书,内穿包括5-1.1.1地质任务,主要日的层,对处理质量的要求,5.1.1.2地质情况及地震地质条件。5.1.1.3采集的基础资料的质量,接收和激发因素,十扰波分析以及表层静校正资料和高程基雅面的选择情况。
5-1.1.4资料处理计划
a)试验计划
1)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作试验段.既要考虑反射质量好.波连续、突出的地段,又要考虑信嗪比低的地段,这两种地段应是连续的衔接2)试验项目根据任务确定,选择模块、参数和流程。3)在分析试验资料的基础上,主管处理人员与用共同确定批处理的最代的参数,最台适的模快,最的处理流程\。
b)批基处理计划
11处理进度和完成口期;
2】对最终剖而和图件的要求
5.1.2资料进站检验
5.1.2.1采集的资料进站时,应见备测线能置图,观测系统图,仪器班报,野外原始记录磁带,表层静校正资料,现场处理两监控韵面,射除道,炮及反道的·览表,时变,空变参考速度以及特殊要求的说明。5.1.2.2三维资料还应提供
a)三维工区测线位肾图及区内一维勘查的或果;控制测点的坐标和高程及炮点,检波点的偏离数据(必须经整理和检查合格后记在软盘上提h)
)连并测线应提供井位坐标
5.1.2.3宽线应提供标明测线、检波点、炮点排列方式的测线位智图。5.1.2.4资料重复处理时.除5.1.2.1~5.1.2.3中所需要的资料外还应提供已处厘的成果削面及参数测试情况:
5.2一维资料处理
5.2.1处理的基本内容
5. 2.1. 1 预处理。
5.2.1.2受前处理包括:补偿,2:噪音反积,叠加速度及剩余静校正量求取及应用等。5-2.1.3共巾心点叠加和倾斜时差校正叠加。5.2.1.4登后处理包插;去噪首、反耀积、偏移等5.2.2一维处理质量控制
5-2.2.1预处理
a)检套宽行列表和相避件,确保输入数据准确,观测系统定义止确:1) 最生流程,量佳参数五条标准:日的悬波组突出,连续性好;信噪比高;分辨率好;断点清晰;势射被收敏·偏移位正确。8
D7./T 0180- 1997
b)对可控震源资料,应选择正确的扫描信号做相关,显示相美后的记录c):解编炮数与道长婴和处理设计书一致,5.2.2.2校
a)核实野外静校正数据输入的王确:)若做至折射静校交点静校山量应闭合且与地表模型吻合:)剩静校正后的登圳前面虚有所改善。5.2.2.3亞如速度和偏移速度
a)沿测綫选取速度谱点时,应选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层倾角平级,反射波品质优良及波纽齐全的地段(应在初步叠加剖面上选最),并根据构造形态、断翠尖火等地质特征适当加密谱点:!速度错的扫描获围应不谢掉实除速度情,速度谱拾取的速度值,应是可靠的能量团处,同时要考恶合理性及横向变化的规律胜,对速度跃点附要加密谱点并分析原因;d)速度谱拾取速度值碲有困难时-应做速度打描:倾斜时差校正登加应采用恢斜时差校正速度:f)检查偏移速度试验资料的效果。偏移剖面除两端和底部外,无严再画弧案。5.2.2.4信噪比和分辨率
a)显示端鞋后的道、炮记录检查编辑的正确生:h)切除参数合理正确;
)反褶权参数(或子波处理参数)、滤波参数、振幅补偿参数应和选定的一教:d)叠如剖面应无明显规则平挑波·无强的噪音背景;e)检查经振州补偿后浅、中、深层能最的合理性。5.2.2.5相对振幅保持处理,应做好前补偿(振幅,相位),避免破坏振幅相对关系5.3三维资料处理
5.3.1三维资料处理的基本内容
5.3.1.1预处理
5.3.1.2叠前处理包括:补偿、去噪音.反裙积、登加速度效刻余静校正量求取等。5.3.1.3共中心面元餐加和频斜时差校正登加。5.3.1.4叠后处理包括:2噪音,反积,三维数据体插值和偏移等。5.3.7.5三维数据体显示,
5.3.2三维处理质量控制,除5.2.2的要求外,还应做到5. 3.2. 1、预处理
共中心面元道集分选正确,面元大小合理;b)检查炮-检平面位置图、最大和最小炮检距图,覆盖饮数图、共中心面元分布图等:c)提供线性动校正剖面。
5. 3. 2.2静校正
检查静校正数据,并绘制有关的图件。5. 3. 2. 3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检查水平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模型的合理性,并绘制等速剖面,等时速度切片等图件。5.3.2.4三维数据体拼接和插值时,应消除能垫差、时差和保持被形-致。5.4、多波勘查资料的处理
5.4.1多波处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预处理,波场分离,偏振分析,PP波、SS波,I'S波处理,深度剖面处理等。
5.4.2多波处理的要求
KANIKA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