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CB/T 3837-2011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
CB/T 3837-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CB/T 3837-2011

中文名称: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for ship upgrading or launching relying on air-bag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11-06-15

实施日期:2011-10-01

作废日期:2023-11-03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647517

相关标签: 船舶 气囊 下水 工艺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造船和海上建筑物>>船舶和海上建筑物综合>>47.020.01造船和海上建筑通用标准

中标分类号:船舶>>船舶综合>>U06船舶工艺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CB/T 3837-1998;公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23年第27号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1-10-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造船工艺分技术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气囊上排、下水船舶时,对船舶及气囊、坡道、绞车等设施的要求,以及上排、下水船舶过程中的资料准备、方案编制、操作程序及安全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船舶采用气囊上排、下水操作。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47.020.01
备案号:32825-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 CB/T3837--2011
代替CB/T3837-1998
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for ship upgrading or launching relying on air-bag2011-06-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菜单
2011-10-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CB/T3837一1998《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本标准与CB/T3837-1998相比,主要有下列变化:增加了船舶分类的要求(见4.1);-增加了船舶上排、下水的安全保障措施(见第8章);增加了气囊布置方法(见附录A);删除了船舶落墩方法和注意事项(1998年版附录A)。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归口。CB/T3837--2011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菊香、赵华、黄立身、王玮、高学峰、赵光胜、王绍清。本标准于1998年12月首次发布。易小牛标准保姆
程序名称程序地址
F:texet通用抓.
F:AexeV小牛道
小牛道客
小牛碰碰
小牛翻译
牛载图
牛组题
F:texeV小牛碰
F:texe谷歌翻
F:exeV小牛载
F:texeV牛题
F:hexeV牛Ai
已.状态
每日始每日终启动
工作次数
多少工作重
启动主程
1范围
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CB/T3837—2011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气囊上排,不水般舶时,对船舶及气囊、玻道、经绞车等设施的要求,以及上排、下水船舶过程中的资料准备、方案编制作程序及安全措施等。本标准适用于船舶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
气囊问
的应用是必
本文件
期文件,其最
件。凡是不注日
CB/T3795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
上排up
工排、下水用
适用于本文件。
patntslip
船舶沿坡道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launchir
升到船台的作业
下水操作。
少的。
本(包
主日期的引
有的修改
文件,
适用于本
将在船台上建造或
修理的册舶沿坡道送入水域处于浮态的作业。3.3
移船movetheship
将船舶从水边向船台移位或从船台向水边移位的过程3.4
坡道rampway
用于船舶气囊上排或下水、带有一定坡度的道路,包括水中延伸部分。3.5
起墩downfromdockingblocks
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下水前,铺入气囊充气将船舶抬高,当船底高出墩木,撤出墩木,囊适当放气使船舶坐落在气囊上的过程。
CB/T3837—2011
4上排、下水船舶要求
4.1船舶分类
按照下水(上排)重量和长度将船舶分为以下四类:a)I类:下水(上排)重量大于5000t,或船长大于150m的船舶;b)Ⅱ类:下水(上排)重量大于3000t~5000t,或船长大于120m150m的船舶:c)Ⅲ类:下水(上排)重量大于1000t~3000t,或船长大于90m~120m的船舶:d)IV类:下水(上排)重量为1000t及以下,或船长为90m及以下的船舶。4.2上排船舶
4.2.1船舶上排前,船上货物应全部卸完并控制压载水,使其符合船舶上排要求。4.2.2船体水下部分附着海生物较厚的船舶,应采取气囊保护措施(例如用草袋包覆气囊),防止海生物外壳刺破气囊。
4.3下水船舶
4.3.1船舶下水前,水线以下安装的设备、阀件等应安装完毕,水线下工程全部结束,并经检验合格。4.3.2船底板和所有附件上的毛刺、焊瘤等均应磨平,并经检验合格。4.3.3船体外板及水线以下舱室密性试验结束,并经检验合格;全船可移动装置和物件应固定;带缆用系泊装置已安装完毕。
4.3.4船舶主尺度测量完毕,载重水线标志、水尺经检验合格。4.3.5船体外板涂装完工。
5设施要求
5.1坡道
5.1.1坡道表面应清洁,无铁钉等尖锐硬物。5.1.2坡道的坡度和长度应根据船型、船舶下水水域的水文条件等要素设计确定。5.1.3坡道承载力应达到气囊工作压力的两倍以上。5.1.4I类和IⅡ类船舶上排、下水的坡道应由专门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建成,左右高度差不应超过20mm;ⅡⅢ类船舶上排、下水的坡道应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左右高度差不应超过50mm;IV类船舶上排、下水的坡道可为土坡,但应经压路机压平,左右高度差不应超过80mm。5.1.5上排坡道接近水面的部分应有利于上排前预置气囊的布置,坡道的形状和几何参数应能满足以后船舶下水的需要。
5.1.6下水坡道由包括船台部分在内的主坡道以及延伸进入水中的副坡道组成。主坡道坡度应能使船舶在解脱牵引后自动下滑,副坡道的坡度与长度根据船舶类别、船舶下水时的水位高度、气囊直径等因素确定,并满足船舶气囊下水安全要求。5.2气囊
5.2.1气囊应符合CB/T3795的要求,并具有质量证书。5.2.21类和ⅡI类船舶上排、下水应采用高强度气囊,其单位长度承载力应不小于200kN/m。5.2.3气囊在每次使用前应作无载充气试验,充气压力取该气囊工作压力的1.25倍,保压时间不少于1h。
5.2.4船舶上排、下水时承载船舶重量所需气囊数量按公式(1)确定:N=K
式中:
气囊的数量,单位为只;
K系数,K≥1.2;
C,·R·La
船舶上排或下水时重量的数值,单位为吨(t);Q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单位为米每平方秒(m/s\);船舶方形系数;
每米气囊允许的承载力的数值,单位为千牛每米(kN/m);一在船舶触面处气囊囊体与船舶接触长度的数值,单位为米(m)。L
5.2.5船舶移位时应准备接续气囊2只~4只。CB/T3837—2011
5.2.6I类船舶下水前,应作起墩作业的计算,计算每只气囊承载力对船舶纵向重心之矩的总和,其值应小于船舶下水重量乘以两柱间长的1%。5.2.7船舶上排、下水时气囊襄之间的中心距可用公式(2)和公式(3)进行校核:L
式中:
船底能摆放气囊的实际长度的数值,单位为米(m);船底滚动气囊的数量,单位为只;k一系数,对于钢质船,k=1:对于木质船、铝质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船,k=0.8;D滚动气囊囊体公称直径的数值,单位为米(m)。(2)
...(3)
5.2.8船舶上排、下水与移船时气囊应垂直于移船方向摆放,当船舶需要弧线形移船时,气囊应垂直于弧线的切线方向摆放。
5.2.9气囊布置方式参见附录A。5.3牵引绞车
5.3.1船舶上排、下水选用低速绞车,其放缆速度为9m/min~13m/min。5.3.2船舶上排、下水用绞车及钢丝绳的受力情况见图1,上排移船时系船钢丝绳承受的最大拉力按公式(4)计算,下水移船时系船钢丝绳承受的最大拉力按公式(5)计算,绞车钢丝绳牵引力按公式(6)校核。
F=Q.g.sin a+μ-Q-g-cos a+Q
F=Q.g·sina-u-Q·g.cosa+
式中:
N。.cosβ
F-—船舶上排或下水移船时钢丝绳最大拉力的数值,单位为千牛(kN);(4)
.. (5)
CB/T3837—2011
5.3.3绞车
气囊承托的船舶在坡道上产生的倾角的数值,单位为度(°);气囊滚动阻力系数,由坡道坡度、地面材质、气囊结构、内压、摆放等诸多因素确定;移船速度的数值,单位为米每秒(m/s);绞车制动响应时间的数值,单位为秒(s);绞车钢丝绳牵引力的数值,单位为千牛(kN);安全系数,K=1.2~1.5;
滑轮组上的钢丝绳道数;
绞车牵引钢丝绳与助方向
之夹角,烊位为度(°)
生坡道上受力分析
般不大于6
地牛固定在基座上,地牛的设计负荷应达到牵引力的要求5.3.4用于牵引的滑轮组、卸扣、钢丝绳钢丝绳夹的允许载荷均应达到牵引力计算值的要求。印
6船舶上排
资料准备
船舶上排前应备
船型资料
大列资料:
包括:
总布置图、静水力数据表、吃水、舰吃水图和邦戎曲
线数锯表
上排坡道几何参数及承载能力;水文资料,包括潮汐松、水域流速等。中
6.2方案编制
船舶上排前应编制上排方案,上排方案包括下列内容:上排船舶的主尺度、重量、船舶上排前的定位方案;气囊规格、数量、承载力,气囊布置方案;有
A类和IⅡI类船舶还应准备型线
牵引力计算、牵引耳板设计、牵引固定形式、绞车及钢丝绳的位置:上排坡道及水域条件,根据部形状以及上排坡道及水域条件,提出气囊预布方案:船台墩木布置图。
I类和II类船舶还应计算船舶重心纵向位置,编制上排安全预案。操作程序
上排工具准备齐全,清除上排坡道上阻碍气囊滚动的障碍物。CB/T3837—2011
6.3.2把船舶牵引至对准上排坡道中心线的定位区域,根据风向、水流情况,按照定位方案将、舰牵住,进行船舶定位。
6.3.3预布部气囊。
6.3.4开动绞车将船舶向岸边缓慢牵引至浅水区域。部到达预布气襄位置时,停止牵引,对气囊进行充气。
6.3.5当部在气囊作用下抬高,并确认整个船底无搁浅现象后,启动绞车,使船前移。按气囊间距要求不断喂入气囊。调节气囊间距,直到船舶被拉到指定位置。6.3.63
移船过程中,可调整气囊布放角度,使纵向上排船舶船体中心线与船台中心线保持一致。6.3.7
移船过程中,船底高度应控制在300mm500mm之间。6.3.8
移船速度根据不同船舶确定,I、IⅡI类船舶应不大于2m/min,III、IV船舶应不大于4m/min。6.3.9
6.3.10船舶到达预定位置后停止移动,对气囊充气将船底抬高超出墩高30mm~50mm,待船体稳定后,将墩木按照船台墩木布置图要求逐一填入。6.3.11气囊少量放气,检查并确认各墩木有效支撑后,气囊放气,撤出气囊。6.3.12填写上排记录。
7船舶下水
资料准备
船舶下水前应准备下列资料:
船舶总布置图和型线图:;
船舶下水重量和重心位置;
静水力数据表及邦戎曲线数据表;c
船台和下水坡道的主要参数;
船舶建造时的布墩图:
下水坡道承载力报告;
水文资料,包括水深、潮汐表、水域流速等。g)
7.2方案编制
船舶下水前应编制下水方案,下水方案包括下列内容:a)
下水船舶的尺度、重量、重心、下水坡道及水域条件;b)
气囊规格、数量、承载力、气囊布置方案;牵引力计算、牵引耳板设置、绞车及钢丝绳的布置方案;c)
起墩方案。
7.2.2I类船舶应对所有气囊在下水全过程中的内压变化进行测算,计算其中出现最大内压的位置与压力最大值,提供可行性报告,编制下水安全预案。7.3操作程序
7.3.1清除船底下方以及移船经过的所有场地上阻碍气囊滚动的障碍物。7.3.2系船钢丝绳从崩部系固于带缆桩等强力构件或专用耳板上,并与绞车动滑轮组连接,牵住船舶。7.3.3按照操作方案,在船底下方摆放气囊。对气囊充气到规定气压,当船底高于墩木,船舶重量全部承压于气囊上时,撤出全部墩木。适当放气调整使各气囊受力平衡。7.3.4随船下水的工作人员上船完毕,移去梯子、引桥等。5
CB/T3837—2011
7.3.5粮据水域及坡道条件,按下列情况选择入水方式:a)水域宽度足够,将船舶先移到水边,然后再脱离绞车控制,用脱钩或砍断缆绳的方法让船舶借助下滑力自行下水;
水域宽度不够,则采用绞车控制下水;b)
建造船舶尾部直接在水边,没有设置绞车时,气囊充气前应将船舶与地牛拉住,并在下水前计算出下水安全水位高度,达到安全水位时,砍断缆绳或解开脱钩器,使船舶入水。7.3.6
船体全部入水后将船舶拖靠码头。测量崩、船吃水,检查各舱有无漏水。7.3.7回收所有气囊。
7.3.8填写下水记录。
8安全措施
8.1船舶气囊上排、下水应由经过技术培训、掌握相关技能的人员操作。8.2移船操作应用绞车通过钢丝绳控制船位。绞车应定期维修,钢丝绳等应经常检查,并按相关规定定期更换。
8.3在船舶上排、下水全部操作过程中应设警界区,以防钢丝绳断裂或气囊爆破与向外弹射等事故。6
A.1下水方法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气囊布置方式
船舶采用气囊下水,可根据不同的船型,采用纵向下水或横向下水。A.2纵向下水
CB/T3837—2011
A.2.1船舶纵向下水时,气囊的布置有单列布置、交错布置、对接布置三种方式,需根据船舶宽度和气囊长度确定布置方式。
A.2.2当船宽小于或等于气囊有效长度时,采用单列布置方式。大多数船舶上排、下水均采用这种方式,见图A.1。
图A.1单列布置
A.2.3当船宽大于个气囊长度且小于等于两个气囊长度时,采用交错布置方式,见图A.2。图A.2交错布置
CB/T3837—2011
A.2.4当船舶宽度大于两个气囊长度,或双体船、开底泥驳等船舶采用气囊下水时,气囊可采用双列布置形式,两气囊端部应有0.2m以上间隙,见图A.3。图A.3双列布置
A.3横向下水
船舶较宽,舰船底有足够长度的平底小型船舶,可以采取横向下水方法。船舶横向下水时,宜选用同一种型号,相同直径、相同长度的气囊。气囊分两组,摆放在舰船底下方,摆放间距相同,气囊端部应有1m以上间隙,但不宜大于船体长度十分之一。
牵引索应固定在两组气囊的中点并与船体垂直,见图A.4所示。图A.4横向下水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