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39-2019 钢制浮筒打捞沉船技术要求
JT/T 39-201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39-2019

中文名称:钢制浮筒打捞沉船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946804

相关标签: 钢制 打捞 技术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39-2019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alvaging wreck with steel camel.
1范围
JT/T 39规定了钢制浮简打捞沉船的基本要求,以及浮简配置、浮简钢缆及卸扣的选配.浮简运输前检查与浮简运输,浮筒沉放、沉船起浮.沉船起浮后拖航等要求。
JT/T 39适用于钢制浮简在水深不大于60m的水城打捞沉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27精密压力表
GB/T 8918重要 用途钢丝绳
GB/T 20067粗直径钢丝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内河船舶法定 检验技术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国内航行海 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船舶与海 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
中国船级社海上拖航指南2011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 上人命安全公约( Itematonal co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 (SOLAS公约)
MSC. 266(84)决议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 Corde of safety for special punpose shipa)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浮筒钢缆wirerope
在浮简打捞沉船过程中.用于拾浮沉船的环形钢制绳圈。
3.2浮简卸扣shackle
在浮简打捞沉船过程中,用于连接浮简钢缆的由内置扭丝的扣体和销轴装配而成的组合体。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3.220.4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392019
代替JT/T39—1993
钢制浮简打捞沉船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alvaging wreck with steel came2019-07-0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9-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浮筒打捞沉船基本要求
浮筒配置
浮筒钢缆及卸扣的选配
浮筒运输前的检查与运输
浮简的沉放
沉船起浮
沉船起浮后的拖航·
JT/T39—2019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JT/T39—2019
本标准代替JT/T39一1993《浮筒打捞沉技术要求》。本标准与JT/T39一19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浮筒钢缆、浮筒卸扣、千斤洞、羊角、导缆孔、缆桩、速沉阀的术语和定义(见3.1、3.2,3.10~3.14),修订了抬浮力和沉船打捞重量的术语和定义(见3.3和3.8,1993年版的2.5、2.9),删除了过底长度和浮筒留缆的术语和定义(见1993年版的2.7、2.8);一增加了浮筒打捞沉船基本要求(见第4章):一增加了分别使用一对或两对及以上浮筒打捞施工时主要数据的计算要求(见4.2,1993年版的第3章):
-增加了浮简的基本规格(见5.1);修改了浮筒的布置要求(见5.2,1993年版的第4,5章)和控制浮筒的布置要求(见5.31993年版的第6章);
修改了浮筒钢缆的选配要求(见6.1,1993年版的第7章);一增加了浮简卸扣的选配要求(见6.2);一增加了浮筒钢缆和卸扣的匹配规则(见6.3);-增加了浮筒运输前的检查与运输要求(见第7章);修改了浮筒钢缆穿引(见8.1,1993年版的第8章);一修改了浮筒沉放前检查(见8.2,1993年版的第9章);修改了浮筒的沉放(见8.3,1993年版的第9章);-增加了起浮前的准备和充气要求(见9.1和9.2);增加了沉船起浮后状态控制(见9.4);修改了沉船起浮后的拖航(见第10章,1993版的第14章)。本标准由交通运输救捞与水下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伟东、娄睿、都卫平、刘洋、孙晨阳。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T/T39—1993。
1范围
钢制浮简打捞沉船技术要求
JT/T39—2019
本标准规定了钢制浮筒打捞沉船的基本要求,以及浮简配置、浮简钢缆及卸扣的选配、浮简运输前检查与浮筒运输、浮筒沉放、沉船起浮、沉船起浮后拖航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钢制浮筒在水深不大于60m的水域打捞沉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27精密压力表
GB/T8918重要用途钢丝绳
GB/T20067粗直径钢丝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中国船级社海上拖航指南2011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Internationalconventionforthesafetyof lifeatsea)(SOLAS公约)
MSC.266(84)决议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Codeofsafetyforspecialpurposeships)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浮简钢缆
wirerope
在浮简打捞沉船过程中,用于抬浮沉船的环形钢制绳圈。3.2
浮简卸扣
shackle
在浮简打捞沉船过程中,用于连接浮简钢缆的由内置扭丝的扣体和销轴装配而成的组合体3.3
weight of wreck in water
沉船水中重量
沉船空船水中重量、舱内余泥水中重量及舱内余货水中重量之和。3.4
沉船打捞重量
salvaging weight of wreck
沉船水中重量和海底对沉船吸附力的两部分之和。3.5
沉船水中重心centerof gravityof wreckinwater1
JT/T39—2019
沉船空船水中重心、舱内余泥水中重心及余货水中重心叠加后的重心。3.6
沉船水中重心纵向位置longitudinalposition of center of gravityofwreckinwater沉船水中重心沿船长方向对船中的位置。3.7
vertical position of center of gravity of wreck in water沉船水中重心垂向位置
沉船水中重心沿垂向对基线的位置。3.8
raisebuoyancy
抬浮力
浮简提供给沉船的浮力。
Jsuction force
吸附力
沉船起浮时,船体与海底泥沙接触面间的黏吸力。3.10
千斤洞wireropehole
在沉船船底的海床下,垂直通过沉船两舫的用于浮筒钢缆穿过的通道。3.11
Lwirerope passed hole
导缆孔
对称分布在浮筒两端,用于穿引浮筒钢缆的圆形喇叭口结构。3.12
缆桩bitt
布置在浮筒左炫侧顶部,导缆管口两侧,用作盘绕和固定缆索之用的桩头。3.13
submergedvalve
速沉阀
安装在浮筒外简顶部上、用于浮筒沉放的阀体。4浮简打捞沉船基本要求
4.1打捞方案
资料收集和沉船勘测
资料收集和沉船勘测应包括以下内容:a)
沉船的船名、类型与结构;
沉没时间、沉没原因和详细经过;沉船上层建筑的布设、舱室通道、舱口位置、状态与数量;沉船船体倾斜状态;
沉船淤埋情况;
沉船破损、漏洞情况;
沉船载货情况:
沉船舱内淤泥情况;
沉没现场水深、底质、潮汐、水流等水文气象情况。4.1.2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抬浮力计算:
b)抬浮力配置方案;
打捞起浮过程;
浮简钢缆及防滑缆设计:
打捞作业场布置方案;
沉船起浮后处理方案;
施工难点解决方案。
数据计算
使用一对浮筒进行打捞施工时,应计算以下数据:沉船的打捞重量;
浮筒的抬浮力综合浮心的垂向位置和沉船打捞重量重心的垂向位置:配备浮力的综合浮心纵向位置和沉船水中重心纵向位置:JT/T39—2019
浮筒的局部结构强度和沉船的局部结构强度,以及浮简与沉船接触位置的相互作用力;d)
浮筒抬浮沉船起浮后浮筒和沉船的稳性及浮态情况:浮筒的起浮距离和起浮速度;wwW.bzxz.Net
沉船的总纵强度;
浮筒的起浮角度和滑移力。
使用两对或两对以上浮简进行打捞施工时,应计算抬浮力浮心纵向位置。4.2.2
工作母船
进行浮简打捞沉船施工时应配备工作母船。工作母船应待合以下要求《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和/或SOLAS公约所规定的各种检验:a
《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的规定;b)
《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规定:C
综合海况蒲氏风6级(海况5级)的作业环境下能够正常施工作业4.4施工人员
配备的浮筒打捞施工人员应包括:a)具有沉船打捞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指挥人员:从事打捞工程设计的打捞工程技术人员;b)
从事打捞工程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d)具有潜水作业资质的潜水员、潜水监督和潜水生命支持人员。4.5施工装备
进行浮简打捞施工时应配备以下施工装备:性能符合GB/T20067和GB/T8918的规定,数量和规格满足施工方案设计要求的浮筒a
钢缆:
数量满足沉船最终起浮时的浮筒充气量设计要求的空气分配箱;并且空气分配箱上应配备能b)
够满足施工时压力要求的压力表,压力表的性能应符合GB/T1227的规定;满足施工设计要求的浮筒卸扣;施工需要的其他装备。
JT/T39—2019
5浮筒配置
浮筒基本规格
浮简基本规格见表1。
浮筒规格
250t打捞浮筒
500t打捞浮筒
800t打捞浮简
12001打捞浮筒
浮筒布置
5.2.1浮筒布置区域
表1浮简基本规格
外壳长
海水中额定浮力
浮简沉放前应对浮简布置区域进行检查,清除有碍于浮简布放的障碍物。5.2.2浮筒纵向位置
浮简纵向位置(即沉船船长方向的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沉船同航侧两浮筒相邻两端的间距不小于2m;b)配备抬浮力的综合浮心纵向位置与沉船水中重心纵向位置尽量靠近。5.2.3浮筒垂向位置
浮筒垂向位置(即沉船型深方向的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配备抬浮力的综合浮心垂向位置高于沉船水中重心垂向位置0.5m;a)
因工程限制,浮筒抬浮沉船整体初稳性高不小于0.15m。b)
5.3控制浮筒的配置
现场水深小于三分之一沉船船长时,浮筒起浮最大速度不应大于3m/s。现场水深大于或等于三分之一沉船船长时,浮筒起浮最大速度不应大于1m/s。5.3.2
浮简起浮速度超过设计要求时,应增加控制浮筒。5.3.3
控制浮筒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5.3.4
打捞深度
根据计算的起浮速度、浮筒稳性及浮态情况,设计选择合适的控制浮筒及控制浮筒的浮筒钢缆长度;
设计充气起浮时,控制浮筒在出水后仍能起到控制作用:将控制浮筒布置在沉船的两端,布置过程中应避免浮筒钢缆接触沉船的破损位置或出现受力不均的情况。
6浮简钢缆及卸扣的选配
6.1浮筒钢缆的选配
进行浮简打捞施工时,浮简钢缆的选配应符合以下要求:JT/T39—2019
每对浮筒具体使用浮筒钢缆数量根据沉船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每对浮筒使用不应小于a
两道浮筒钢缆:
浮简卸扣的最终位置处于浮筒导缆孔内;b)
c)浮筒钢缆最终应能挂至浮筒缆桩。6.2浮筒卸扣的选配
进行浮筒打捞施工时,浮简卸扣的外形尺寸应满足可以顺利进入浮简导缆孔并与浮筒钢缆连接顺利的要求。
6.3浮筒钢缆和卸扣的匹配规则
根据浮简钢缆和卸扣承受的静负荷和动负荷,浮筒钢缆和卸扣的匹配规则应符合表2要求表2浮筒钢缆和浮筒卸扣的匹配规则序号
浮简规格
250t打捞浮筒
500t打捞浮筒
800t打捞浮筒
800t打捞浮筒
1200t打捞浮筒
1200t打捞浮筒
浮筒运输前的检查与运输
浮筒运输前的检查
浮筒钢缆破断力(单道)
不小于364
不小于490
不小于588
不小于864
不小于864
不小于1324
浮筒运输前的检查内容和要求包括:钢缆数目
a)浮筒外壳应完整无破损,护木完好且牢固,羊角、桩头等结构无破损及锈蚀;浮筒卸扣破断力
不小于100
不小于200
不小于200
不小于300
不小于300
不小于400
浮筒海底门开关速沉阀开关桩头螺栓,进气阀组等开关应能够正常开启及关闭:浮简扳手、充气皮管、卸扣等配件的种类及数量应齐全、完好可用。c
7.2浮筒的运输
浮拖运输
浮拖运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a)拖轮、拖带索具的规格和证书符合《海上拖航指南2011》的相关规定;b)拖航前将浮筒海底门、人孔、速沉阀、进气阀组关闭,拖带过程中有专人对浮筒的拖带缆绳、拖5
JT/T39—2019
力点、浮筒吃水进行观测检查。7.2.2船舶运输
船舶运输时应符合《海上拖航指南2011》及国际海事组织的相关规定。8浮筒的沉放
8.1浮筒钢缆穿引
8.1.1按照浮筒打捞沉船技术方案要求攻打千斤洞,千斤洞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偏差应小于浮筒钢缆过底长度的10%。
8.1.2一个千斤洞同时穿引两道浮筒钢缆时,两道钢缆不得绞缠,两道钢缆在洞口处的间距不应小于1.2m。
8.1.3800t和1200t型浮简使用四道浮筒钢缆时,宜通过浮筒内侧的四个导缆孔穿引浮筒钢缆。8.2浮筒沉放前检查
8.2.1浮筒沉放准备工作检查
浮筒沉放准备工作的检查包括以下内容:a)充气管、两管连接位置应无漏气、无损坏现象且与打捞方案连接要求相符合,以工作负荷压力做压力试验:
b)空气分配箱应安装压力表,空气分配箱与充气管连接位置应无漏气现象,以工作负荷压力做压力试验;
c)充气设备,并对充气设备进行试运行。8.2.2浮筒功能性检查
浮简功能性检查包括以下内容:a)浮筒简空载吃水线以上的筒体应无漏气现象;b)浮筒所有阀门应无损坏,操作灵活可靠;c)浮筒缆桩应符合打捞方案的要求。8.3浮筒沉放
8.3.1浮筒沉放前在浮简上系钢丝两根.控制浮筒沉放时的状态。钢丝长度及直径根据水深及浮筒水中重量选取,沉放浮简时不得损伤筒体8.3.2空气分配箱安放有序,安放位置能使操作人员直视浮筒。每只浮筒的充气管应进行绑扎固定,并在分配箱连接处做好标记。
8.3.3按照打捞方案要求选择与浮筒钢缆配套的浮简卸扣。在连接浮简卸扣时,应将浮简一端相邻近浮筒导缆孔的浮筒钢缆相连
8.3.4浮筒钢缆挂至缆桩应符合以下要求:a)浮简钢缆按照打捞方案设计要求挂至指定的缆桩上,然后调整好缆桩的角度;b)浮筒钢缆挂至缆桩后反向拉浮筒钢缆,使浮筒钢缆紧套在缆桩上,并插好缆桩保险销;c)浮筒卸扣的最终位置在导缆孔内。8.4浮筒沉放后
8.4.1浮筒沉放后,测量沉船两航浮筒顶至水面的实际距离。6
8.4.2浮筒的沉放位置应达到浮筒打捞沉船技术方案要求JT/T39—2019
8.4.3浮简沉放后直接起浮沉船,应按照打捞方案设计要求对浮简舱室进行充气,使其浮力不小于该型浮简抬浮力的20%
8.4.4浮筒沉放后不直接起浮沉船,应将浮筒简放至海底,并关闭浮筒所有阀门。9沉船起浮
起浮前的准备
在起浮作业前注意观察现场气象情况,浮简起浮作业应在满足三级及以下的海况环境下进行。9.1.1
9.1.2浮筒起浮前确认浮筒、空气分配箱的充气阀门以及浮筒的海底门打开。9.2充气要求
浮简充气过程应有专人专职进行操作,空气分配箱摆放位置应保证操作者观测到浮简位置。9.2.1
9.2.2浮筒充气压力不得超过1.2MPa9.2.3浮筒充气过程中,应观察空气分配箱上压力表的数值,控制充气量。9.3起浮纵倾角
9.3.1用浮筒起浮沉船时,一端起浮纵倾角不应超过15°。如果起浮纵倾角超过15°,应根据浮筒的滑移力,选择适当的方法及匹配索具,对浮筒进行绑扎。9.3.2沉船一端先浮时,应对沉船充气舱室、充气量进行控制。9.4沉船起浮后状态控制
9.4.1用浮筒架抬的沉船浮态稳定后,可对沉船进行舱内抽水。9.4.2在舱内抽水过程中,浮筒应能起到防止自由液面使船舶倾斜的作用。9.4.3沉船自由漂浮稳定后,可将浮筒拆除10
沉船起浮后的拖航
10.1拖航前应制订拖航应急预案。10.2
拖航前,应选择安全适拖的航线10.3
选择拖航航线时,应考虑临时避风锚地。10.4拖航中,应能随时对浮筒充气。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