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1146.1-2017 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公路网规划
JT/T 1146.1-201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1146.1-2017

中文名称: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公路网规划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9042593

相关标签: 环境影响 评价 技术规范 规划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1146.1-2017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raffic planning-Part 1: Highway network planning.
1范围
JT/T 1146.1规定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等内容和要求。
JT/T 1146.1适用于公路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8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 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术语和定义
HJ 130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HJ 13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公路网highway network
一定区域内相互连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
3.2公路网规划highway network planning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公路建设发展所做出的全面安排。
3.3 规划要素plan component
规划方案中的发展目标定位、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或实施)时序,以及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等。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3.220.20;13.02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1146.1—2017
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公路网规划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raffic planningPart1:Highwaynetworkplanning2017-07-0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7-11-01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规划分析
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10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公众参与
13评价结论
附录A(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框架示例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方法环境影响报告书图件构成与要求JT/T1146.1—2017
JT/T1146.1—2017
JT/T1146(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分为5部分:第1部分:公路网规划;
-第2部分:沿海港口总体规划;一第3部分: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一第4部分:内河航道和港口规划;一第5部分: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本部分为JT/T114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董博昶、李洁、李茵、田雷、朱玉峰。I
JT/T1146.1—2017
为贯彻落实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战略要求,以标准化的手段促进行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保障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以《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2014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的通知》(交科技发【2014]159号)下达了《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路网规划》标准编制计划。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4)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的制定以H130为依据并在结构框架上与其相对应。对公路网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识别公路网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提出规划应该满足的环境保护要求,为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决策提供依据,从源头上预防或减缓公路网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范围
JT/T1146.1—2017
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公路网规划
本部分规定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等内容和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公路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术语和定义
HJ13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H13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公路网highwaynetwork
一定区域内相互连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3.2
公路网规划highwaynetworkplanning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公路建设发展所做出的全面安排。3.3
规划要素plancomponent
规划方案中的发展目标、定位、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或实施)时序,以及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等。
[HJ130—2014,定义3.2]
uncertaintyof theplan
规划不确定性
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和评价结论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方案本身在某些内容上不全面、不具体或不明确:二是规划编制时设定的某些资源环境基础条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能够预期的变化。【HJ130—2014,定义3.7]
JT/T1146.1—2017
4总则
4.1基本要求
评价目的、评价原则与评价工作流程等应符合HJ130第4章的规定。4.2评价范围
4.2.1空间范围
4.2.1.1按照HI130的要求确定评价的空间范围。在确定具体环境要素评价的空间范围时可参照现行有效的相应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4.2.1.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依据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进行确定,一般应涵盖规划实施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并依据规划涉及重要环境敏感区的生态完整性要求适当扩大。4.2.1.3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规划公路网可能穿(跨)越或影响的水体,并重点关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的Ⅱ类以上地表水体等重要水环境敏感目标。4.2.1.4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涵盖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并重点关注声环境功能区分类为2类及以上的区域。
4.2.1.5大气影响评价范围应涵盖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并重点关注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为一类的区域。
4.2.2时间范围
评价的时间范围应包括整个规划周期,并以规划的近期为评价的重点时段。4.3评价专题设置
评价专题应包括规划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评价结论等内容。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框架参见附录A。4.4评价方法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参见附录B。进行具体评价工作时可根据需要选用,也可选用其他成熟的技术方法。
4.5图件构成与要求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图件构成与要求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5规划分析
5.1基本要求
规划分析应包括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5.2规划概述
5.2.1简要介绍规划编制的背景并回顾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梳理并详细说明公路网现状结构和交通状况、规划路网节点选择、规划车流量分布、路网密度空间分布,规划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布局,规划2
JT/T1146.1—2017
的目标、规模、建设时序,配套设施安排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内容;介绍规划的环保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内容。如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时,应明确其建设性质、内容、规模、地点等。其中,规划的范围、布局等应给出相应的图、表。5.2.2分析说明规划实施所依托的资源与环境条件。5.3协调性分析
5.3.1筛选出与本规划相关的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资源利用和产业政策,并分析本规划与其相关要求的符合性。5.3.2分析规划目标、规模、布局等规划要素与上层级规划之间在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5.3.3分析规划与相关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功能定位、开发原则和环境政策要求等方面的符合性。对比规划布局与相关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敏感区之间的关系,分析规划在空间准人方面的符合性。5.3.4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所依托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同的同层级规划,逐项分析规划要素与同层级规划在环境自标、资源利用、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同层级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规划之间的冲突和才盾。5.3.5通过上述协调性分析,从多个规划方案中筛选出与各项要求较为协调的规划方案作为备选方案,或综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结果,提出与环保法规、各项要求相符合的规划调整方案作为备选方案。5.4不确定性分析
5.4.1分析规划实施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如自然保护区设立及范围与功能区划调整、土地资源使用方案、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等,论证规划各项内容顺利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条件,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调整情况。5.4.2从准确有效预测、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规划方案中需要具备但没有具备、应该明确但没有明确的具体内容,分析规划规模、布局及建设时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情况。5.4.3针对上述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筛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置针对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多个情景,分析和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目标的可达性,为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6现状调查与评价
6.1基本要求
6.1.1通过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评价范围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评价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6.1.2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概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等内容。实际工作中应遵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从6.2、6.3中选择可以反映规划环境影响特点和区域环境目标要求的具体内容。6.1.3现状调查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资料应能够反映整个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特征,能够说明各项调查内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及其有效性。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进行补充调查和现状监测。6.2现状调查内容
6.2.1自然地理状况调查一般包括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与气象特征等。3
JT/T1146.1—2017
6.2.2社会经济概况调查一般包括评价范围内的人口规模与分布、农业与耕地、交通运输结构、空间布局和运量情况、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等。6.2.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一般包括下列内容:a)规划涉及现有公路或规划区内典型公路项目沿线设施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污水排放去向,清洁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情况;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情况;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式;
现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及实施效果;e
危险货物运输环境风险事故及应急防范措施情况等。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调查一般包括下列内容:6.2.4
主要用地类型、面积及其分布、利用状况,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并附土地利用现状图;b)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布、保护范围,其他水资源利用状况等,并附有关的水系图及水文地质相关图件或说明;
矿产资源类型与分布,并附矿产资源分布图:d)
重要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分布和主要保护对象、保护要求,开发利用状况等,并附相关图件。
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调查一般包括下列内容:6.2.5
水环境功能区划、保护自标及各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主要水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控制目标等,并附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和特征b
污染因子、主要天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控制自标,并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并附声环境功能区划图:e)
主要主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壤环境质量现状,并附土壤类型分布图e)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结构、功能和过程。植物区系与主要植被类型,特有、狭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状况,生态功能区划与保护自标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并附生态功能区划及野生动植物分布等相关图件:
调查评价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珍稀危动物栖息地、文物保护单位、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环境敏感区,明确各类环境敏感区的类型、分布、范围、主要保护对象及相关环境保护要求等,并附相关图件。6.3现状分析与评价
6.3.1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根据评价范围内各类资源的供需及开发利用状况,分析区域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6.3.2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
6.3.2.1按照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评价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其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及其来源;评价环保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情况,分析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主要环境敏感区保护、固体废物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目前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6.3.2.2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从区域自然生态特点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服务功能及生态安全等4
JT/T1146.1—2017
方面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识别区域现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6.3.2.3分析评价范围内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原因及造成的环境危害和损失、环境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6.3.3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6.3.3.1回顾分析规划区内现有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典型路段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情况,分析现有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3.3.2根据规划区现有公路网的空间布局及主要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选择典型的敏感区域分析公路建设和运营对其生态阻隔作用和生境破碎化影响,总结评价区内公路、铁路等线性基础设施工程的累积性、整体性环境影响。
6.3.3.3对于上轮规划已经开展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调查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审查意见中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已经落实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应分析其有效性,对未落实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应说明原因。6.4制约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评价和规划分析结果,结合环境影响回顾与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结论,重点分析评价区域环境现状和环境质量、生态功能与环境保护目标间的差距,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因素。
7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7.1基本要求
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判断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重点。根据环境目标,结合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结果,以及确定的评价重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7.2环境影响识别
7.2.1重点从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及建设时序等方面,识别规划要素对资源、环境要素造成影响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可能的影响性质、范围和程度。如果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或其他时段,还应识别不同时段的影响。
7.2.2识别规划实施的有利影响和不良影响,重点识别可能造成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区域性、综合性、累积性的环境影响或环境风险。
7.2.3规划实施对资源、环境要素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可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导致区域环境功能变化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使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a)
要区域的组成、结构、功能发生显著不良变化或导致其功能丧失;使评价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或导致功能区主要功能丧失;b)导致资源、环境利用严重冲突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与规划范围内的其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产生的显著冲突;可能导致的跨行政区、跨流域以及跨国界的显著不良影响。
JT/T1146.1—2017
7.2.4通过环境影响识别,以图、表等形式,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给出各规划要素对资源、环境要素的影响途径,从中筛选出受规划影响大、范围广的资源、环境要素,作为分析、预测与评价的重点内容。7.3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7.3.1规划应满足的环境目标可根据以下内容确定:国家和区域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资源利用的政策与法规、上层级a)
规划:
规划区域、规划实施直接影响的周边地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区域、行业的其他环境保护管理要求。7.3.2将环境目标分解为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社会环境等评价主题,筛选确定表征评价主题的具体评价指标,并将现状调查与评价中确定的规划实施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筛选的重点。
7.3.3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能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政策、法规的要求,体现规划的行业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特征,符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体现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不断提高的要求,并易于统计、比较和量化。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具体评价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选取或增补:
a)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规划公路网运营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Va);1)
规划公路网运营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区域排放总量的比例(%);规划公路网运营期的主要水污染物年排放量(Va);规划公路网运营期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占区域排放总量的比例(%);规划公路网运营期污水排放量(10*Va);新建及改建线路穿越或涉及的水环境敏感区数量(个);典型路段运营噪声达标最大距离(m);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发生概率(%);最大概率下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可能的影响范围(km)。生态保护评价指标:
规划实施影响的各类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数量(个);2)
规划实施穿越各类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长度(km);规划实施新增占用各类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面积(km);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内的公路网密度(km/10km2);重要生态保护区内部公路网中封闭公路长度所占比例(%);规划实施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万元/a);规划实施导致的生物生产力减少量(10Va);规划实施导致的生物生产力减少量占评价范围生物生产力总量的比例(%);现状公路网和规划完成公路网情景下的景观连通度指数;现状公路网和规划完成公路网情景下的景观破碎化指数;现状公路网和规划完成公路网情景下的平均斑块面积(hm);现状公路网和规划完成公路网情景下的最大斑块面积(hm2)。资源能源利用评价指标:
新建及改建线路新增占用各土地类型的面积(hm\);1)
JT/T1146.1—2017
2)新建及改建线路新增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面积占区域耕地或基本农田总量的比例(%);3)公路网运营期的燃油消耗量(10*t)。7.3.4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应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如国内政策、法规和标准中没有的指标值也可参考国际标准确定: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可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说明。8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bzxZ.net
8.1基本要求
8.1.1全面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重点关注新建及改建线路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般包括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生态影响、污染影响、碳排放影响、社会影响预测与评价等内容。8.1.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采用定量预测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一般应根据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设置不同的发展情景开展预测和评价。8.1.3对于具有多个方案的规划,应针对所有方案开展同等深度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
8.2.1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8.2.1.1根据公路建设用地标准和区域土地资源情况,估算规划实施的土地资源需求总量与占地结构。结合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从用地总量、用地效率和耕地占用等方面分析规划实施的土地资源支撑能力。
8.2.1.2估算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能源消耗总量。结合能源发展相关规划,从供需关系、利用效率等方面分析规划实施的能源支撑能力。8.2.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8.2.2.1说明规划公路网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敏感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识别影响较显著的路段及受规划影响较大的区域。结合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分析规划实施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的途径、范围和程度。
8.2.2.2预测分析规划实施对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生态系统连通性、破碎度及功能等的影响性质与程度,评价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明确评价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变化趋势,分析规划是否符合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如果规划区域已进行生态敏感性分区,还应评价规划实施对不同分区的影响。8.2.3污染影响预测与评价
8.2.3.1说明规划公路网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的IⅡ类及以上地表水体等环境敏感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识别影响较显著的路段及受规划影响较大的区域。结合各敏感区的保护要求,分析规划实施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的途径、范围和程度。8.2.3.2测算规划公路网运营过程中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区等沿线附属设施的废水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规划实施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合区域排污总量及其控制目标,提出水污染物的排放要求。
8.2.3.3预测规划公路网运营过程中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结合区域大气环境7
JT/T1146.1—2017
容量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规划实施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8.2.3.4结合规划交通量的预测结果或类比调查数据,选择典型路段,估算不同规划水平年公路沿线噪声值的分布情况,分析评价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8.2.3.5根据历史事故统计和典型案例研究结果,分析危化品运输泄漏事故对周边敏感水体和大气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8.2.4碳排放影响预测与评价
8.2.4.1根据公路网交通量预测结果、行业能源消耗系数和各种燃料的CO,排放因子等,测算公路网运营过程中的CO,排放总量。结合区域和行业节能减排的相关要求,分析规划实施导致的碳减排压力。8.2.4.2考虑规划实施后引发的运输效率变化及诱导交通量增加等因素,采用负荷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单位运量的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8.2.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规划实施对规划区域内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旅游资源产生的影响。9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9.1基本要求
9.1.1依据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综合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评价结果,论证规划的自标,规模、布局等规划要素的合理性以及环境自标的可达性,动态判定不同规划时段、不同发展情景下规划实施有无重大资源、生态、环境制药因素,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和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
9.1.2规划方案的综合论证应包括环境合理性论证和可持续发展论证两部分内容。其中,前者应从规划实施对资源、环境整体影响的角度,论证各规划要素的合理性;后者应从规划实施对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责献的角度,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9.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9.2.1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一般包括下列内容:a)规划目标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基于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要求,结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结论,论证规划目标的合理性;
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基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结论,重点从土地资源和能源条件b)
能否支撑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碳减排目标能否实现、规划实施后的区域生态系统是否会发生重大演变、区域环境质量是否会明显恶化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将其作为规划规模环境合理性的重要判据;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基于规划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c)
要环境敏感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对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区的影响程度,结合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论证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应重点关注公路网规划布局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是否为区域保护物种保留了必要的生存空间等;规划建设时序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基于不同规划水平年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规划实施的环d)
境影响程度是否可接受等,识别各规划期内项目实施存在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论证公路网建设时序的环境合理性;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