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1146.2-2018 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2部分:港口总体规划
JT/T 1146.2-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1146.2-2018

中文名称: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2部分:港口总体规划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550052

相关标签: 环境影响 评价 技术规范 港口 总体规划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1146.2-2018 Technical specif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ment of tralie planning-Part 2:Overall port planning.
1范围
JT/T 1146.2规定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分析、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和评价结论等要求。
JT/T 1146.2适用于港口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所有部分)海洋 调查规范
GB 17378( 所有部分)海洋监测规范
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 影响
HJ 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JT/T 451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
JTS 105-1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C/T 9110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3.220.40;13.020.3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1146.2—2018
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2部分:港口总体规划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raffic planning-Part2:Overallportplanning
2018-08-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8-1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规划分析
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
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公众参与
评价结论
附录A(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次
附录B(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框架示例附录C(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图件构成与要求:附录D(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JT/T1146.2—2018
JT/T1146.2—2018
JT/T1146《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分为3部分:一第1部分:公路网规划;
一第2部分:港口总体规划;wwW.bzxz.Net
一第3部分:内河航道建设规划。本部分为JT/T1146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林宇、吴世红、刘长兵、曹亚丽、李菁、李东昌、殷承启、熊红霞、侯瑞、韩海欣、李广涛、许雪记、罗小凤、黄峰1范围
JT/T1146.2—2018
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第2部分:港口总体规划
JT/T1146的本部分规定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分析,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和评价结论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港口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所有部分)海洋调查规范GB17378(所有部分)
HJ/T169
JT/T451
JTS105-1
SC/T9110
3术语和定义
海洋监测规范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港口总体规划overallportplanning定时期内港口性质、港口功能、港区划分、港口岸线利用,水陆域布置、港界、港口建设用地和附属设施配置等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3.2
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a)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
JT/T1146.2—2018
b)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洞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c)1
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3.3
生态保护红线
ecologicalredline
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应严格保护的重要区域,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3.4
岸线资源shorelineresource
占用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空间的国王资源,具有陆域和水域一体性特征。3.5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environmentalbearcapacity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4总则
4.1基本要求
评价目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等应符合HJ130的规定。4.2评价范围与时段
4.2.1评价范围
4.2.1.1评价范围应以港口总体规划范围为基础,综合考虑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范围、周边环境敏感区,合理确定外扩范围,并按照HI2.1、HJ130的规定执行。4.2.1.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基于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等完整性,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确定。宜涵盖港口总体规划实施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当评价范围临近环境敏感区时,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并按照HJ19的规定执行4.2.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按照HI2.2HI/T2.3JTS105-1的规定执行。4.2.1.4声环境影评价范围宜为港界陆域边界及疏港通道两侧200m。4.2.1.5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范围应按照HJ/T169的规定执行。4.2.2评价时段
评价时段应包括整个规划期。对中、长期港口总体规划,以港口总体规划的近期为评价的重点时段。
4.3评价工作程序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与港口总体规划编制全程互动,工作程序参见附录A。4.4评价专题设置
4.4.1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规划概述与分析、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2
JT/T1146.2—2018
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评价结论等。4.4.2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框架参见附录B4.5评价方法
应按照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选用HJI130、HJ2.1和JTS105-1中推荐的相关评价方法4.6图件构成与要求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图件构成与要求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5规划分析
5.1规划概述
5.1.1港口现状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a)港口发展历程;
b)港口布局现状;
c)港口基础设施现状;
d)主要货种及其吞吐量。
5.1.2规划方案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简要介绍港口总体规划编制背景;b)港口地理位置、范围(陆域港界、水域港界)、规划年限及建设时序;港口性质和功能;
港口总体布局:各港区(作业区)功能定位、港区布局规划、陆域布局规划、水域布局规划、规划d)
指标等;
港口岸线利用:港口岸线起止位置、长度(已利用、未利用)、现状、规划用途等;e)
港口发展规模:吞吐量发展预测,包括按各港区(作业区)及分货类吞吐量预测、到港船型发展f
预测、集疏运方式预测:
港口配套设施:集疏运规划、给排水规划港口支持系统规划等;g
h)港口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规划5.2规划分析
规划方案分析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a)岸线按照已利用、规划期新增、预留三类统计其位置、长度和功能,明确规划用途为液体散货、千散货、集装箱等的岸线:
按港区估算已建、规划期新增和预留的港口用地规模,其中对于规划期新增用地要分别统计b)
占用的陆地、滩涂和水域面积;航道与锚地可按照保留、废弃、新建、扩建分类,其中新建的航道按性质分为人工和天然两类;c
d)从货类组成、吞吐量规模、集疏运方式等角度,归纳总结港口总体规划的主要特点。3
JT/T1146.2—2018
5.2.2不确定性分析
针对规划基础条件和具体方案可能发生的变化,设置针对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多种情景,并应按照HJ130的规定开展规划不确定性分析。6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1基本要求
6.1.1应评价港口所在区域的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污染因子、特征污染因子及其来源,并归纳港口总体规划可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资源环境制约因素。6.1.2现状调查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应注明资料的来源及其有效性,代表性6.1.3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进行补充调查和现状监测6.1.4环境现状资料应具有代表性、时效性,宜采用近三年的有效环境监测数据6.2自然环境概况、社会概况调查内容6.2.1自然环境概况调查内容
自然环境概况调查内容宜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气象、水文、水系、资源条件、地质、地形地貌、土壤分布特征等基本情况,其中资源条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水产资源、旅游资源、滩涂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等。6.2.2社会概况调查内容
社会概况调查内容宜包括区域人口概况、经济概况、城镇布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农业与耕地、工业、服务业、渔业、交通运输结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及相关规划、能源消耗、人文景观等。6.3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6.3.1生态功能区调查
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生态功能区与保护自标要求。6.3.2生态保护红线调查
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及生态管控要求。6.3.3水生生态系统调查
6.3.3.1调查港口总体规划所在水域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等主要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种、分布、多样性,调查方法按照HJ623、GB/T12763、GB17378和SC/T9110执行。6.3.3.2调查港口总体规划所在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查内容包括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数量、优势种以及分布,生物群落的结构,生产力现状等,调查方法按照HJ623执行6.3.3.3调查港口总体规划所在水域珍稀保护水生生物或重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简称“三场”)和游通道的分布。6.3.3.4调查港口总体规划所在水域水产养殖、渔业捕捞区域的范围、产量和主要品种等渔业资源情况6.3.3.5沿海港口总体规划应调查所在地近海陆地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近海大陆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收集资料开展海洋生物质量调查,必要时开展监测,调查与监测方法按照GB17378执行。4
6.3.4陆生生态系统调查
JT/T1146.2—2018
6.3.4.1调查港口总体规划周边陆域的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优势种等,有保护物种的应说明保护物种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和数量。6.3.4.2调查港口总体规划所在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生产力现状以及珍稀濒危生物的种类、种群生态和栖息地现状。
6.3.5生态现状评价
6.3.5.1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状况,分析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6.3.5.2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动植物及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6.3.5.3明确评价范围内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6.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6.4.1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4.1.1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水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及各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6.4.1.2水污染源调查应包括直接排入评价水域的陆域污染源,船舶污染源及对评价水域有较大影响的相邻污染源,调查内容应包括污染源的分布,排放形式,排放量,排放成分和排放途径等6.4.1.3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包括水质,沉积物,水文水动力和冲淤环境等要素,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应符合GB17378、GB12763.1、JTS105-1等相关标准要求。6.4.1.4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因子宜包括pH值、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悬浮物无机氮,无机磷和盐度等,沉积物调查和评价因子宜包括石油类,有机质,铅、锌、铜、,永等6.4.1.5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明确主要污染源、排入评价水域的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评价港口所在区域海洋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及水质演变趋势,分析主要污染因子的超标原因6.4.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4.2.1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6.4.2.2应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空气污染源及相邻的重大污染源,调查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污染源的分布,排放量,排放因子,排放方式等6.4.2.3环境空气现状调查因子应包括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人颗粒物(PM1o)和细颗粒物(PM2.s),根据项目性质、货种增加特征调查因子。6.4.2.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应明确主要环境空气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主要环境空气污染源分布情况,明确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6.4.3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4.3.1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6.4.3.2应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噪声源,分析噪声源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调查方法按照HJ2.4执行。6.4.3.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明确各功能区等效声级、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及各类声源占比,说明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及港界处的声级、超标状况。6.4.4固体废物调查
应调查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船舶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来源、名称、组分、性质、数量,利用处置情况。5
JT/T1146.2—2018
6.4.5环境基础设施及污染物排放概况调查6.4.5.1调查评价范围内可依托和自配污水处理设施情况,污水处理情况及中水回用设施规模、分布、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以及服务范围和服务年限。6.4.5.2调查评价范围内清洁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情况。6.4.5.3调查评价范围内噪声污染控制情况6.4.5.4调查评价范围内固体废物、船舶垃圾的处理与处置方式,处理规模,服务范围和年限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情况。
6.4.5.5调查现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及实施效果6.4.5.6调查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情况、应急演练和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等。6.5环境敏感区调查与评价
6.5.1环境敏感区调查与评价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a)调查环境敏感区的类型、地理位置、保护范围、保护级别、主要保护对象和相关环境保护要求;绘制环境敏感区与港口空间布置规划的叠加专题图件,明确环境敏感区与港口航道及锚地o
的距离、方位、水域关系等。
6.5.2涉及HJ19中的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6.6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a)海域面积及利用状况,岸线资源及利用状况;b)土地利用状况,主要用地类型、面积及分布;c)水资源利用情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布与保护范围;d)其他对区域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资源的位置、范围及开发利用状况。6.7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6.7.1已建港口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6.7.1.1调查规划岸线利用情况、已建港口布局、运输货种、吞吐量、航道、锚地和集疏运状况等6.7.1.2调查港口运营对水质、水文,泥沙情势的影响;对饮用水水源水质水量及用水安全的影响,6.7.1.3调查港口对水域,陆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及结构,功能的影响:对植被,渔业资源的影响:对相邻环境敏感区的功能、生态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6.7.1.4调查港口对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6.7.1.5调查评价范围内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和原因,环境危害和损失、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区域环境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等。6.7.2上一轮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6.7.2.1回顾上一轮港口总体规划的概况及建设实施情况,港口总体规划范围内港口开发建设现状与上一轮港口总体规划的对应关系。6.7.2.2回顾上一轮港口总体规划期内相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竣工验收的执行情况调查原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查意见中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已经落实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应分析其有效性,对未落实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应说明原因,分析上一轮港口总6
体规划期内港口开发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T/T1146.2—2018
6.7.2.3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区现有港口的空间布局及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港口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评价范围内港口工程的累积性,整体性环境影响。6.7.2.4分析评价范围内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与现有港口总体规划布局方面的关系。6.7.2.5提出本次港口总体规划应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6.8制约性因素分析
重点分析评价区域环境现状和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间的差距,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因素。7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7.1基本要求
7.1.1应识别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判断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重点。7.1.2应根据环境目标,结合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结果,以及确定的评价重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7.2环境影响识别
7.2.1环境影响识别应包括影响因子、空间范围、时间跨度、影响性质等方面。应重点识别可能导致环境功能恶化、资源环境利用存在严重冲突的环境影响,包括长期、直接、不可逆、综合性、区域性和累积性的影响及间接影响。
7.2.2识别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以及港口发展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7.3环境目标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a)依据国家和区域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资源利用的政策与法规、上层级规划等拟定的环境目标,确定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b)明确规划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建设提出的环境目标;c)明确规划区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区域、行业的其他环境保护管理要求7.4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7.4.1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资源占用指标和环境风险指标等。
7.4.2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参见附录D。8环境影响评价
8.1规划开发强度分析
8.1.1港口总体规划开发强度分析应考虑科技进步和能源替代等因素,结合不确定性分析设置不同发展情景,类比分析与规划方案性质、发展目标等相近的同类型已实施规划,估算关键性资源的需求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JT/T1146.2—2018
8.1.2港口总体规划开发强度分析应考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生态修复等因素,结合不确定性分析设置不同发展情景,类比分析与规划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相近的同类型已实施规划,估算规划实施的生态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
8.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2.1区域生态格局影响分析
8.2.1.1分析港口总体规划区域内岸线用途在规划实施前后的变化,对比规划港口岸线长度在区域总岸线中的比重变化,统计新增港口岸线的原来用途,分析区域岸线利用方向和格局的改变程度。8.2.1.2预测不同发展情景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连通性、破碎度及功能等的影响性质与程度,评价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及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明确评价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变化趋势,分析港口总体规划是否符合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8.2.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8.2.2.1分析港区和水域布置规划改变水域利用类型的面积、范围和方式。8.2.2.2分析港口总体规划建设对水动力条件变化的影响。8.2.2.3预测不同发展情景对水生生态的影响,水域围填、航道疏浚和锚地占地等对珍稀、濒危重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境的影响,估算生物资源损失量。8.2.2.4评价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后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8.2.2.5分析生态功能补偿的方式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8.2.3陆域生态影响分析
分析港区布置规划改变陆域王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范围方式及带来的环境影响预测不同发展情景规划对陆域植被的影响及生物资源损失量。8.2.3.2
分析陆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陆域动物的影响方式、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8.2.3.3
分析对规划范围内的珍稀、濒危重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境的影响。8.2.3.4
8.2.3.5分析生态功能补偿的方式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8.2.4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
8.2.4.1图示分析规划范围与各生态敏感区的关系。涉及水陆域布置占用环境敏感区,需说明占用的位置,面积或穿越的线路长度等。8.2.4.2预测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引起的生境变化(如水动力变化、环境质量变化等)范围及影响,分析其对环境敏感区的生态完整性,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程度8.2.4.3分析港口总体规划与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的符合性,预测对主导生态功能的影响程度及范围,提出合理的减缓影响措施,必要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并对规划调整后方案对生态敏感区主导生态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是否符合相应的保护要求,并绘制相应的预测与评价图件。8.3水环境影响评价
8.3.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
8.3.1.1宜采用定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的Ⅱ类及以上地表水体的港口总体规划,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和预测。
8.3.1.2预测施工期水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规划港口疏浚、开挖及疏浚物处置过程对水8
环境的影响。
8.3.2运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
JT/T1146.2—2018
8.3.2.1预测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引起的水域水动力条件、水流、水位的改变,预测港口发展对水动力环境、泥沙情势、水质净化能力的影响,评价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对环境容量、污染扩散和生物生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根据污染物扩散条件推荐港口排污口的设置方案。8.3.2.2估算港口生活污水和港口生产废水,船舶污水在规划期的产生和排放量,重点估算陆域含油污水、洗箱水、洗舱水和船舶污水等污水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计算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石油类、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8.3.2.3预测评价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对水质环境和沉积物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预测评价范围内水环境质量能否达到相关功能区划水质标准,若水环境质量出现超标状况,应计算超标范围和程度。评估港口的累积污染物排放对区域水环境、水生生态环境和环境敏感区的影响。8.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8.4.1基本要求
预测不同发展情景港口总体规划实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模拟其影响范围、程度,分析其变化趋势。在叠加环境现状本底值的基础上,分析港口总体规划实施后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能否满足相应功能区的要求,绘制相应的预测与评价图件。8.4.2粉尘影响评价
规划煤炭作业区、矿石作业区的港口应开展粉尘污染预测与评价,评价因子为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等,估算其排放量、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8.4.3有毒有害气体影响评价
规划油品作业区、液体化工品作业区的港口应开展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预测与评价,评价因子为挥发性有机物等,估算其排放量、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油品、液体化工品码头应预测评价特征污染物的影响。
8.4.4船舶废气影响分析
处于船舶排放控制区的港口总体规划应分析船舶废气排放造成的影响。8.5声环境影响评价
8.5.1涉及临近噪声敏感目标的港区(或作业区)、大型集装箱港区后方的集疏运通道等的港口总体规划,应开展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8.5.2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港口总体规划实施运营期产生的声环境影响,明确声环境达标距离,评价声环境敏感点达标情况,绘制相应的预测与评价图件。规划中内河港口既有固定声源又有流动声源时应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8.6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按港区预测港口总体规划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固体废物种类及产生量,估算规划实施后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船舶垃圾和危险废物等港口固体废物产生和排放的总量,制订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处置方案。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