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389-2010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
JT/T 389-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389-2010

中文名称:厢式挂车技术条件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8022686

相关标签: 挂车 技术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389-2010 Specifcation for van trailers.
1范围
JT/T 389规定了厢式挂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
JT/T 389适用于货物运输的厢式半挂车.厢式牵引杆挂车和厢式中置轴挂车(以下简称“厢式挂车"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89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8624- -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CB 11567.1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 11567.2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 12676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23254货车及挂车车身反光标识
GB/T 4606道路车辆半挂车牵引座 50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CB/T 4744纺织织物抗渗水性测定 静水压试验
CB/T 6420货运挂车系列型谱
GB/T 13873道路车辆货运挂车试验方法
GB/T 17275货运全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18411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GB/T 20070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 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
GB/T 23336- -2009 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HG/T 3088汽车用橡胶密封条和密封圈
JB/T 5943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JT/T 487货运挂车气压制动系统技术要求 和试验方法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43.080.1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389—2010bZxz.net
代替JE/T389—1999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forvantrailers
2010-12-0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1-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货运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刚度最低要求及其试验方法附录B(规范性附录)
厢式挂车铆接质量要求
建空一标雅喜靓下泰网
JT/T389—2010
JT/T389-2010
本标准按照C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T/T389—1999《厢式挂车技术条件》。本标准与JT/T389—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根据挂车的定义,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车型(见第1章):参照欧美厢式挂车的分类方法,修改了厢式挂车的分类及定义(见3.1):增加了“其他车厢\的术语和定义(见3.6):增加了厢式挂车厢体允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的要求(见表1):修订了技术要求,对整车和车厢的要求做出了较大修订(见4.1.4.2):增加了对侧帘车厢的要求(见4.2.17~4.2.21):增加了对制动装备和制动性能的要求(见4.3):修改了厢式挂车每年生产50辆后型式检验的要求(见6.1.1)):增加了厢式挂车粘贴中国强制认证标志的要求(见7.2):增加了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刚度的最低要求及其试验方法(见附录A):增加了厢式挂车铆接质量要求(见附录B):删除了备胎应固定牢靠,取用方便的要求(见1999年版的4.1.15):副除了车厢外形规矩整齐,厢体与厢体门外表面应光滑平整,圆角过渡平滑,无明显凹凸不平的要求(见1999年版的4.2.1):删除了硬体车厢应具有一定的刷度,在车厢顶部施加一定的均布载荷时,厢体不得有明显变形,并符合4.2.2的要求,车厢门应能打开,所施加的载荷应符合表1的要求(见1999年版的4.2.14及表1):
删除了防尘密封性的要求(见1999年版的5.3.2):删除了硬体车厢刚度试验参照GB/T11381进行的要求(见1999年版的5.6)。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挂车分技术委员会(SAC/TCI14/SCI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勇、宋作伟、张学礼、郭世锋、李永福、董华周、李子韬、叶俊、谢良富、洪光、刘洪庆、徐国红、宋延文、陶婷婷、李道彭、王晓毂、梁仲文、徐仁勇、高承文、刘正道、吴强、于畅洋、胡玉山。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JT/T3891999
1范围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厢式挂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JT/T389—2010
本标准适用于货物运输的厢式半挂车、厢式牵引杆挂车和厢式中置轴挂车(以下简称厢式挂车”)。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89
GB4785
GB7258
GB8624-2006
GB11567.1
GB11567.2
GB12676
GB23254
GB/T4606
GB/T4744
CB/T6420
GB/T13873
GB/T17275
GB/T18411
GB/T20070
道路车辆外廊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货车及挂车车身反光标识
道路车辆半挂车牵引座50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纺织织物抗渗水性测定静水压试验货运挂车系列型谱
道路车辆货运挂车试验方法
货运全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GB/T23336-2009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HG/T3088
JB/T5943
JT/T487
JT/T789
QC/T484
QC/T625
3术语和定义
汽车用橡胶密封条和密封圈
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货运挂车气压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道路甩挂运输车辆技术条件
汽车油漆涂层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厢式挂车antrailer
具有独立的封闭车厢结构,厢体主要部件能承受规定载荷的挂车。厢式挂车包括厢式半挂车、厢式牵引杆挂车和厢式中置轴挂车几种结构形式。1
建筑型1一标准查下载国
5x321.no1
JT/T389-—2010
硬体车厢stifrvanbody
厢板全部由金属或非金属板材构成的封闭车厢。3.3
侧帘车厢 curtain side van body车厢侧壁以软体材料为主,与封闭式硬体结构项部或滑动式软体结构项部构成的封闭车厢。3.4
保温车厢insulatedvanbody
具有隔热结构,限制内外热交换,用于保温运输的车厢。3.5
冷藏车厢refrigeratedvanbody
具有隔热结构,限制内外热交换并设有制冷设备,用于冷藏运输的车用3.6
其他车厢special vanbody
采用其他结构技术,符合3.1定义要求的车。4技术要求
4.1整车
4.1.1外廊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应按GB1589执行,产品系列应符合GB/T6420的规定。4.1.2厢式挂车的总成及各种零部件均应保证质量,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均应符合标准要求,外购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装配。4.1.3外部照明及信号装置应符合CB4785的规定。4.1.4车身反光标识应符合GB23254的规定。4.1.5
侧面及后下部的防护装置应符合CB11567.1和GB11567.2的规定。4.1.6
整车,各总成和零部件应分别符合GB/T17275和GB/T23336—2009的有关规定。厢式挂车厢体的强度及刚度的最低要求、试验载荷等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4.1.7
厢式挂车在空载,静态被牵引状态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的最大侧倾稳定角不得小于35°。4.1.8
厢式半挂车应使用50号牵引销,其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应符合CB/T4606的规定,牵引4.1.9
车和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应符合GB/T20070的规定。4.1.10用于甩挂运输的厢式挂车应符合JT/T789的规定。4.1.11
所有连接件和紧固件应连接可靠,满足规定的力矩要求。4.1.12油漆涂层应符合QC/T484的有关规定,电镀涂层应符合QC/T625的有关规定,所有外露黑金属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
4.1.13所有焊接件应符合JB/T5943的有关规定。4.1.14采用铆接工艺结构的厢式挂车车厢,铆接质量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各处润滑油嘴应齐全有效,并按规定加注润滑脂。4.1.15
4.2车厢
4.2.1车厢厢体主要允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4.2.2车厢门的开启角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在车厢的适当位置设置锁定装置,使车厢门开启后得以固定:
-后门:270°-\(对开及单开侧式):90%
(上掀式)。
侧门:180°-5(对开及单开侧式):00
项目名称
厢体外长
体内长
厢体外宽
醋体内宽
厢体内高
厢体和车架织向中心面
厢体前后空间对角线
厢体门端对角线
箱门门框平行度
用体表面平面度
厢体侧面特定附件高度
(侧拉门)。
表1厢式挂车厢体充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充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
厢体外长不大于8000mm,允许厢体外长尺寸偏差±4mmJT/T389-2010
厢体外长大于8000mm,每增加1000mm,允许厢体外长值增加1mm(不足1000mm按1000mm计算):
厢体外长为GB1589的限值时,厢体外长尺寸上偏差为0厢体外长不大于8000mm,充许厢体内长尺寸偏差±4mm厢体外长大于8000mm,每增加1000mm,充许厢体内长极限值增加1mm(不足1000mm按1000mm计算):
厢体外长为GB1589的限值时,充许厢体内长尺寸偏差(0,-10mm)厢体外宽为CB1589的限值时,充允许厢体外宽尺寸偏差(0,-5mm):厢体无侧门处,左右应对称,与厢体纵向中心线垂直的任意横裁面的外部轮廊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mm
充许尺寸偏差(0,-5mm)
允许尺寸偏差(0,-4mm)
车箱织向对称中心面与车架纵向对称中心面应重合,其偏差≤5mm厢体前后空间对角线之差≤10mm厢门对角线之差≤5mm
厢门门框平行度允许公差≤3mm
在1000mm×1000mm范围内,车厢外表面平面度误差不大于2mm;在500mm×500mm范围内,车厢外表面平面度误差不大于1.5mm厢体侧面紧固件、柔性部件高度≤50mm冷截车厢的制冷机组,其外席尺寸包含在厢式挂车前回转半径内时,厢体外长可以不包含制冷机组。b车厢侧板使用接方式连接时,厢体外宽可以不包含侧板上的铆钉头等紧固件的突出尺寸: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时,不包含焊缝的高度。侧帘车厢的厢体外宽,可以不包含侧帘总成中侧帘布上下张紧拉扣机构侧帘布顶部挡雨胶皮等柔性部件的尺寸。
不包含侧帘车厢。
4.2.3车厢与车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以满足4.1.7的要求。4.2.4
当车厢内设有照明装置时,应在厢门处或驾驶室内就可以对车厢内的照明装置进行控制当车厢内部设有对货物进行固定的装置时,该装置的安装应牢固可靠。车厢应具有良好的防雨密封性能,在进行淋雨试验时,车厢内不应有渗漏现象。车厢地板应平整,便于清洁。地板上下表面应采取防腐措施。采用木质地板时,木材需经干燥处3
建通标雅靓下网
jaa21.nel
JT/T389-2010
理,使其含水率低于15%。
4.2.8车厢门应启闭灵活、轻便,门上应装有密封条,且固定可靠,密封良好,密封条应符合HG/T3088的有关规定。
4.2.9车厢门锁的锁紧机构应灵活可靠,开关方便,无卡滞现象,不得自行脱落或开启。4.2.10当车厢装有活动门梯时,车厢门梯应取用方便,使用可靠。门梯应有锁紧机构,保证门梯在行车时不得自行滑出或脱落。
4.2.11当硬体车厢装有内壁板时,车厢内壁板应平整当有压条时,压条应排列整齐并与板面靠紧。4.2.12冷藏和保温车厢的内壁板及顶板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有关食品容器的规定。
4.2.13冷藏和保温车厢隔热材料应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抗腐蚀性好。隔热材料采用泡沫塑料时,宜选用无氟发泡、燃烧性能等级符合GB8624—2006B级要求的泡沫塑料。4.2.14冷藏和保温车厢按气密性能可分为A、B,C三类。在车厢内外压力差为100Pa±10Pa的条件下,其漏气倍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漏气倍数
内外压差
100±10
注:C类不应用于冷藏车厢。
传热面积
漏气倍数
4.2.15当冷藏和保温车厢的平均墙壁温度为20℃~25℃时,可将其按隔热性能分为A、B、C三类,其总传热系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总传热系数
总传热系数K
注1:C类不应用于冷藏车厢。
注2:平均墙壁温度为车厢内,外温度的算术平均值。4.2.16
装置。
0.4冷裁车的车厢内部应留有充分的冷气循环空间,并确定载荷装载限制线。C
0.6侧帘车允许最大载质量为27000kg,车厢内应设置用于对货物进行必要的固定和捆扎的固定侧帘车厢两侧的帘布应拉动灵活,不应有卡死现象,其帘布锁紧装置应转动灵活,锁紧可靠。侧帘车厢帘布总成在环境温度为-40℃~45℃范围内应能保证其使用性能。侧帘车厢帘布宜使用以涤纶工业长丝织物为基布,以聚氧乙烯材料为涂覆层的PVC帘布。侧帘车厢帘布材料的剥离强度(N/5cm)应大于80N,耐水性应大于1.9kPa。4.3
制动装备和制动性能
厢式挂车应装备相互独立的行车制动系统、应急制动系统和驻车制动系统。4.3.2厢式挂车应采用供气管路和控制管路分别独立的双管路制动系统。4.3.3在汽车列车运行过程中,一旦供气管路出现意外故障,厢式挂车应能自行制动。4.3.4厢式挂车的制动装备应符合GB7258、GB12676和JT/T487的规定。JT/T389-2010
4.3.5厢式牵引杆挂车和中置轴挂车的制动性能应符合CB7258的有关规定,厢式半挂车制动性能应符合CB7258及GB/T23336—2009中4.5的有关规定。4.3.6用于甩挂运输的厢式挂车制动装备应符合JT/T789的相关规定。4.4运行试验要求
运行试验后,挂车应满足下列要求:a)
车轮不得有偏摆松动现象;
不得有异响:
不得有漏油、漏气和漏电等现象:c
制动鼓和轮辋温升不得超过30℃;各处的连接件和紧固件不得松动,焊缝无裂纹e
车厢无明显变形,厢门启闭灵活,车厢门锁、铰链等无松脱现象。5试验方法
5.1主要结构和技术参数的测定
主要结构和技术参数的测定按GB/T13873、GB/T23336—2009和GB/T17275的有关规定进行。5.2基本性能试验
基本性能试验按GB/T13873GB/T23336—2009和GB/T17275的有关规定进行。5.3防雨密封性试验
车厢封闭后,在与铅垂方向成45°角,强度为5mm/min~7mm/min,历时30min的人工降雨条件下进行淋雨试验。
5.4冷藏保温性能试验
5.4.1漏气倍数
采用恒压法,以送风机或空气压缩机对车厢内加压,使充入的空气量与车厢泄漏的空气量达到平衡,并建立起车厢内外100Pa±10Pa的压力差,压力差稳定后测量空气流量。用瞬时流量计测量时,每分钟至少取3个读数:用容积流量计测量时,每5min至少测量一次;也可用风速计进行间接测量。5.4.2总传热系数
在测定车厢漏气倍数后,采用内部加热法进行此项试验。车厢内加热到稳定状态后1h开始测量,每隔15min记录-一次读数,整个测试时间应不少于4h。5.5车厢刚度试验
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和刚度试验按照附录A进行。5
建统21—标准查确下载网
j232).net
JT/T3892010
5.6运行试验
在车辆空载,平均车速不低于50km/h,行驶里程不少于100km的条件下进行运行试验。5.7侧帘车厢帘布总成试验
5.7.1剥离力
从帘布样品离布边50mm以上处沿经纬向等间距各取3块长150mm,宽100mm的试样,每块试样沿宽度的中心线平分为二,经高频(测试仪功率为2.5kW,热合时间为7.5s)或热风焊接后(焊缝宽度为50mm),从一端将其剥开50mm,分别夹于拉伸试验机夹具上,以100mm/min的拉伸速度进行试验,记录试样的最大剥离力,试验结果以3块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精确至1N。5.7.2耐水性
耐水性试验按照GB/T4744的测定方法进行。6检验规则
6.1型式检验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为第5章规定的全部试验项目。新产品试制完毕,投产前:
停产两年的产品再生产时:
产品转厂生产时:
因产品设计、工艺或材料的改变而影响产品的主要性能时;d
国家或上级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正常生产每一年进行一次。
6.1.2产品检验数量为一辆。
6.1.3若产品检验出现不合格项目,可加倍抽样,重新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检验,如仍不合格,则评定本次型式检验不合格。
6.2出厂检验
每辆车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检验项目包括5.15.2和5.3的内容。7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
7.1标牌
每辆厢式挂车应安装标牌,标牌应符合GB/T18411的规定。7.2认证标志
每辆厢式挂车应粘贴中国强制认证标志(CCC认证标志)。7.3随车说明书
每辆厢式挂车应带有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专用工具及明细表。6
7.4运输与储有要求
在运输及储存期间,厢式挂车的气制动管路接头和电线接头应包扎密封。7.5出厂要求
JT/T389—2010
厢式挂车停放一年以上,出厂时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维护,使之达到出厂时的要求。厢式挂车长期存放时,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维护。7
建筑21标雅查询于载
JT/T389—20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货运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刷度最低要求及其试验方法A.1货运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刚度最低要求A.1.1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附录。
一试验部件内宽,单位为毫米(mm):B
厢式挂车设计最大载质量,单位为千克(kg):作用于试验部件上的试验载荷,单位为牛顿(N):试验部件内高,单位为毫米(mm):侧墙部件内长,单位为室米(mm):作用在厢体试验部件上的压力,单位为兆帕(MPa):试验载荷作用在试验部件上的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A.1.2厢体试验载荷要求
厢体各部件静态强度和刚度的试验载荷要求应符合表A.1的规定,每次测试时,试验载荷作用于试验部件上的时间不小于5min。
表A.1厢体各部件静态强度和刚度试验载荷要求厢体部件名称
试验载荷F(N)
0.3F×9.8
注:厢式倒帘半挂车试验最大载质量F为27×10°kgA.1.3试验载荷适用范围
试验载荷F一一适用于硬体车厢、保温车厢和冷藏车厢。试验载荷F适用于侧帘车厢和其他车厢。A.1.4试验结果评定
试验载荷F.(N)
A.1.4.1试验载荷F卸载后,硬体车厢、保温车厢和冷藏车厢的试验部件不允许有大于12mm的残余变形,并且试验部件的变形不应影响其功能。A.1.4.2试验载荷F加载时,侧帘和其他车厢的部件在试验过程中允许有弹性变形:卸载后,试验部件不允许有大于20mm的残余变形,并且试验部件的变形不应影响其功能。A.1.4.3通过试验的厢体应能满足厢式挂车高速运行的安全要求。A.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气袋试验的方法,也可采用已证明和气袋试验方法等同的其他方法。8
A.2.1气袋试验方法
JT/T3892010
A.2.1.1气袋本身可以承受试验要求的压力,膨胀后具有在加载方向上至少延伸500mm的能力,并能将试验计算载荷均勾地施加在试验部件要求的表面上。A.2.1.2气袋布置在距试验部件不大于50mm的范围内。A.2.1.3对于波纹板等不平整的前、后墙面,允许在试验加载表面前放置一块厚度不大于5mm的复合木板。
A.2.1.4对于对称结构的侧墙,可以只测试一个侧面:对于不对称结构的侧墙,选取结构弱的一面进行试验。
A.2.1.5气袋可以安置在具有垂直结构的框架上,试验部件不可以作为该框架的固定支撑。可用5mm厚的复合木板或等同的材料安置在垂直结构侧墙上作为框架面板,以便将气袋的试验压力传递给框架。框架面板在车辆纵向方向上,截止在前、后角柱150mm±50mm处。在高度方向上,复合木板不能作为厢体顶部机构的支撑。
A.2.2厢体前墙气袋试验方法
采用表A.1中的试验载荷,通过气袋均匀地施加在厢体前墙内表面上,如图A.1所示。HSLOE
图A.1厢体前墙气袋试验
当厢体前墙内高度H≥1600mm时,S≥0.75H×B。当厢体前墙内高度H<1600mm时,S=HxB。前墙内表面施加试验压强P应符合表A.2的规定。表A.2前墙内表面施加试验压强P前墙内高度H(mm)
H≥1600
H<1600
试验载荷F车型
≥0.75H×B
P0.4F×9.8
建就21—标准香颜下载网
5x321.no1
单位为兆帕
试验载荷F车型
0.5F×9.8
≥0.75HXB
P=0.5F×9.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