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10.1-2018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X/T 10.1-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10.1-2018

中文名称: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art 1: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8-11-30

实施日期:2019-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9468274

相关标签: 电涌 保护器 性能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QX 10.1-2002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135.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赵洋、张利华、周岐斌、王媛媛、蒋劢、张峻、刘敦训、杨悦新

起草单位:上海市防雷中心、北京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深圳市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

标准简介

QX/T10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涌保护器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光伏系统直流侧和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


标准图片预览

QX/T 10.1-2018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X/T 10.1-2018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X/T 10.1-2018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X/T 10.1-2018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X/T 10.1-2018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内容

ICS 07. 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10.1—2018
代替QX10.1—2002
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Part 1: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2018-11-30 发布
中国气象局國发布
2019-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总则·
4.2使用条件
产品要求
标准额定值·
5分类和命名·
5.1SPD的分类
5.2SPD的命名
6试验方法·
6.1试验规则
试验程序
型式试验
6.4例行试验和验收试验
7标志、铭牌、使用说明书·
7.1信息内容·
7.2铭牌
8包装、运输、贮存
8.1包装·..
8.2随产品提供的技术文件
8.3运输和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附录G(资料性附录)
附录H(资料性附录)
附录I(规范性附录)
附录J(资料性附录)
附录K(规范性附录)
附录L(规范性附录)
附录M(规范性附录)
附录N(资料性附录)
SPD的电流支路和保护模式示意图低压电气系统SPD的参考试验电压URE符号和缩略语
污染等级的划分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方法·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和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设计拓扑连接端子的结构
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试验电源特性图I.1a)中PV试验电源的瞬态特性金属屏栅的试验布置·
确定是否存在开关型元件和续流大小的试验:户外型SPD的环境试验
测量准确度
QX/T 10.1—2018
QX/T 10.1—2018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附录O(资料性附录)
附录P(规范性附录)
附录Q(资料性附录)
附录R(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连接结构和过载特性试验的试品准备123TOV值
高(中)压系统故障引起TOV下低压配电系统SPD试验的可选电路.
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和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温升限值....
QX/T10《电涌保护器》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前言
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一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第4部分:在光伏系统直流侧的选择和使用原则。本部分为QX/T1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QX/T10.1—2018
本部分代替QX10.1一2002《电涌保护器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与QX10.1一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引言内容;
修改了适用范围(见1,2002年版的1);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2002年版的2);修改了以下的术语及其定义:电涌保护器(见3.1.1,2002年版的3.1)、无串联阻抗的SPD(见3.1.3,2002年版的3.4)、有串联阻抗的SPD(见3.1.4,2002年版的3.5)、无限流元件的SPD(见3.1.5,2002年版的3.6)、有限流元件的SPD(见3.1.6,2002年版的3.7)、电压开关型SPD(见3.1.7,2002年版的3.8)、电压限制性SPD(见3.1.8,2002年版的3.9)、组合型SPL(见3.1.9,2002年版的3.10)、后备过电流保护(见3.1.10,2002年版的3.11)、SPD的脱离器(见3.1.13,2002年版的3.17)、剩余电流保护器(见3.1.14,2002年版的3.18)、状态指示器(见3.1.15,2002年版的3.19)、保护模式(见3.1.16,2002年版的3.21)、最大持续工作电压(见3.1.17,2002年版的3.22)、系统的标称交流电压(见3.1.20,2002年版的3.24)、电压开关型SPD的放电电压(见3.1.21,2002年版的3.26)、电压保护水平(见3.1.23,2002年版的3.27)、残压(见3.1.24,2002年版的3.29)、最大中断电压(见3.1.25,2002年版的3.34)、续流(见3.1.26,2002年版的3.35)、供电电源的预期短路电流(见3.1.27,2002年版的3.36)、额定断开续流值(见3.1.28,2002年版的3.37)、残流(见3.1.29,2002年版的3.38)、额定负载电流(见3.1.30,2002年版的3.39)、热稳定(见3.1.31,2002年版的3.44)、劣化(见3.1.32,2002年版的3.45)、响应时间(见3.1.33,2002年版的3.46)、盲点(见3.1.34,2002年版的3.47)、绝缘电阻(见3.1.35,2002年版的3.4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见3.1.36,2002年版的3.49)、插人损耗(见3.1.37,2002年版的3.51)、推荐选用值(见3.1.38,2002年版的3.52)、冲击电流(见3.1.42,2002年版的3.58)、标称放电电流(见3.1.43,2002年版的3.59)、冲击试验分类(见3.1.44,2002年版的3.61)、I类试验的比能量(见3.1.45,2002年版的3.62)、复合波(见3.1.46,2002年版的3.63)、退耦器(见3.1.47,2002年版的3.64)、误码率(见3.1.48,2002年版的3.65)、频率范围(见3.1.49,2002年版的3.66)、数据传输速率(见3.1.50,2002年版的3.67)、纵向平衡(见3.1.52,2002年版的3.69)、近端交扰(见3.1.53,2002年版的3.70);
增加了以下术语及其定义:多脉冲SPD(见3.1.2)、SPD的电流支路(见3.1.18)、光伏系统的持续工作电流(见3.1.19)、1.2/50us冲击电压(见3.1.40)、8/20μs冲击电流(见3.1.41)、暂时过电压试验值(见3.1.55)、额定短路电流(见3.1.56)、多极SPD(见3.1.57)、总放电电流(见3.1.58)、参考试验电压(见3.1.59)、电气间隙确定电压(见3.1.60)、交流耐受能力(见I
QX/T10.1—2018
3.1.61)、冲击耐受能力(见3.1.62)、电流恢复时间(见3.1.63)、额定电流(见3.1.64)、最大放电电流(见3.1.65)、开路模式(见3.1.66)、短路模式(见3.1.67)、短路型SPD的额定转换电涌电流(见3.1.68);
删除了以下术语及其定义:限压(见2002年版的3.2)、限流(见2002年版的3.3)、非恢复限流(见2002年版的3.12)、多级SPD(见2002年版的3.15)、退耦元件(见2002年版的3.16)、输出触头(见2002年版的3.20)、额定电压(见2002年版的3.23)、箱位电压(见2002年版的3.25)、残压比(见2002年版的3.30)、电压降(用百分比表征)(见2002年版的3.31)、暂时过电压(TOV)性能(见2002年版的3.32)、方均根值(见2002年版的3.33)、泄露电流(见2002年版的3.40)、短路电流承受能力(见2002年版的3.41)、待机功耗(见2002年版的3.42)、热崩溃(见2002年版的3.43)、双口SPD负载端耐电涌能力(见2002年版的3.50)、冲击波实验(见2002年版的3.54)、冲击电压波(见2002年版的3.55)、冲击波发生器(见2002年版的3.56)、冲击波性表示(见2002年版的3.57)、I级分类试验中最大放电电流(见2002年版的3.60);
一将冲击试验分类的I级、Ⅱ级、Ⅲ级相应修改为I类、Ⅱ类、Ⅲ类(见3.1.44,2002年版的3.61);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系统修改为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一将生产厂修改为制造商,室内型修改为户内型,室外型修改为户外型,双口修改为二端口,单口修改为一端口,负载端修改为负载侧;将直流或交流供电频率修改为48Hz62Hz(见4.2.1.1,2002年版的4.2.1.1),增加光伏系统的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pv(见4.2.1.2),海拔高度修改为一500m~十2000m(见4.2.1.4,2002年版的4.2.1.4);
增加电气间隙确定电压Umx相关内容(见4.3.2.1.2.1),爬电距离增加两个材料组划分的相关内容,并修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各部分值的相关要求(见4.3.2.1.2,2002年版的4.3.2.1.2);将耐漏电起痕修改为耐电痕化,删除了试验电压175V的要求,增加试验电压的决定因素为爬电距离和材料类别,并在性能要求部分增加了本试验的豁免条件(见4.3.2.1.3,2002年版的4.3.2.1.3);
删除了I级分类冲击电流试验要求(见2002年版的4.3.2.2.1)、Ⅱ级分类标称放电电流试验要求(见2002年版的4.3.2.2.2)、Ⅲ级分类混合波试验要求(见2002年版的4.3.2.2.3),并将后续性能要求项目编号递进;SPD的脱离器性能要求增加SPD有内部脱离器时,应在型式试验中进行的试验增加TOV试验、短路电流性能试验(见4.3.2.2.3,2002年版的4.3.2.2.6);短路电流承受能力性能要求把内部或外部脱离器、后备过电流保护动作前修改为内部或外部过电流保护脱离器动作前(见4.3.2.2.4,2002年版的4.3.2.2.7);机械性能要求接线端子电气连接方式增加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连接器及相应的试验方法(见4.3.3.1);
删除了待机功耗P。的相关内容(见2002年版的4.3.5.4):将残流缩写Ires修改为IpE:并增加了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3.5.7,2002年版的4.3.5.5);状态指示器的性能要求部分增加了条文注(见4.3.5.8,2002年版的4.3.5.5);增加了光伏系统直流侧SPD过载特性的性能要求(见4.3.5.9)和试验方法(见6.3.3.2.4.4);增加了负载侧短路电流耐受能力的性能要求(见4.3.6.1.3)和试验方法(见6.3.7.1.3);一增加了总放电电流1Toal(对多极SPD)的性能要求(见4.3.6.1.5)和试验方法(见6.3.7.1.5)-I类分类试验中冲击电流Ip推荐选用值增加12.5kA和25kA两组值,并增加了比能量W/R一组推荐选用值(见4.4.1.1);IV
QX/T10.1—2018
在标准额定值中的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的SPD后增加了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各主要参数的推荐选用值,并将连接至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的项目编号延后(见4.4.2);删除了连接至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中SPD的额定电压Uc推荐选用值(V)(见2002年版的4.4.2.1)、A类和C类产品进行I类分类试验中冲击电流Iimp推荐选用值(kA)(见2002年版的4.4.2.2)、B类产品进行Ⅱ类分类试验中标称放电电流I.推荐选用值(kA)(见2002年版的4.4.2.3),增加了SPD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d.c或a.c有效值)推荐选用值(V)(见4.4.3.1);
一将连接至低压配电系统的SPD分类修改为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和光伏直流侧的SPD分类(见5.1.1,2002年版的5.1.1),并在表3前增加相关文字描述,增加按冲击脉冲个数、按安装环境和按有无智能监测的分类方式(见表3),删除按后备过电流保护的分类方式(见2002年版的5.1.1);
连接至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分类中在表4前增加相关文字描述,并增加按冲击脉冲个数和按有无智能监测的分类方式(见5.1.2),将表4的注改为脚注(见5.1.2,2002年版的5.1.2),并增加了两个脚注(见5.1.2);一试验规则将连接至低压配电系统的SPD扩展为连接至低压配电系统的SPD和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见6.1),并删除测试时关于SPD整体所包含的相关部件(见2002年版的6.1)。增加了对于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的试验室环境条件要求以及试验时对于电压的允差要求(见6.1);
型式试验增加了试验用薄纸和金属屏栅的要求(见6.3.1),修改了表5低压配电系统的SPL的型式试验内容(见表5,2002年版的表5),增加了表6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型式试验内容(见表6),增加了表5中对二端口及输入/输出分开的一端口SPD的附加试验和户外型SPD的环境试验(见表5),删除了原表5的第3和第4条表注(2002年版的表5),修改了表7的注(见表7,2002年版的表7);铭牌耐久性试验增加了已烷溶剂的替代方案(见6.3.2.2);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检验依据表1和表2做相应的修改,在其试验的测量方法中增加有关污染等级和可不应被考虑的空气间隙电极间的距离相关内容(见6.3.3.1.2);电气强度试验修改了户内型试验依据(见6.3.3.1.4,2002年版的6.3.2.1.4),并增加了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试验方法(见6.3.3.1.4);把电涌保护器电气性能试验中的I、Ⅱ、Ⅲ类分类试验修改为试验用波形和试验设置,修改了6.3.3.2.1.1~6.3.3.2.1.4的标题(见6.3.3.2.1,2002年版的6.3.2.2.1),并修改了用于I类附加动作负载试验的冲击放电电流的规定(见6.3.3.2.1.1,2002年版的6.3.2.2.1a)),在表14中增加了W/R参数(见表14),并增加了12.5kA和25kA两组I类试验参数(见表14),修改了表注(见表14,2002年版的表13),修改了定义中Q的允差(见表14,2002年版的表13),增加了W/R的充差(见6.3.3.2.1.1),删除了最后一段测量精度的要求(见2002年版的6.3.2.2.1b)),修改了复合波的要求(见6.3.3.2.1.4,2002年版的6.3.2.2.1d)),并增加了条文注(见6.3.3.2.1.4),修改了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允差后相应的测量要求(见6.3.3.2.1.4,2002年版的6.3.2.2.1d)),增加了对于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的试验波形(见6.3.3.2.1.5),删除了原表14Ⅲ类试验波形参数的容差(见2002年版的表14),增加了复合波试验中去耦网络相关的相关要求(见6.3.3.2.1.5);修改了确定电压保护水平U,的试验流程图,将用8/20us冲击电流测量残压的试验和用1.2/50μs冲击电压测量放电电压的试验顺序互换(见图3,2002年版的图3);增加了确定测量限制电压需进行的试验表(见表15);一修改了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SPD实测限制电压的试验条件(见6.3.3.2.2.1,2002年版的立民
QX/T10.1-2018
6.3.2.2.2.1);
修改了用8/20us冲击电流测量残压的试验步骤,其中用Iimp代替peak(见6.3.3.2.2.1b),2002年版的6.3.2.2.2.1c)),增加了条文注和Umax的确定方法(见6.3.3.2.2.1b));将确定是否存在开关型元件(见2002年版的6.3.2.2.2.1b))和续流大小(见2002年版的6.3.2.2.3.1c))的试验放置在附录中,并增加了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相关部分(见附录L);
修改了测量波前放电电压的试验步骤,明确了试验电压(见6.3.3.2.2.1c),2002年版的6.3.2.2.2.1d));
一用复合波测量限制电压的试验程序增加了Umax的确定方法和条文注(见6.3.3.2.2.1d));一修改了连接至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实测限制电压试验步骤(见6.3.3.2.2.2,2002年版的6.3.2.2.2.2);
增加了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实测限制电压试验(见6.3.3.2.2.3)、动作负载试验(见6.3.3.2.3.3)、过载特性试验(见6.3.3.2.4.4)、湿热条件下的寿命试验(见6.3.5.3);—一修改了表16的内容(见表16,2002年版的表15),增加了表注(见表16);修改了用于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的SPD的动作负载试验的流程图、一般要求、两组冲击间隔时间、Ⅱ类的动作负载试验和合格判别标准(见图6,2002年版的图6);增加了用于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的SPD的动作负载试验的条文注、I类试验的附加动作负载试验和合格判别标准的条款(见6.3.3.2.3.1);把连接至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动作负载试验的交流负载试验修改为交流耐受试验(见6.3.3.2.3.2a),2002年版的6.3.2.2.3.2a))、冲击负载试验修改为冲击耐受试验(见6.3.3.2.3.2b),2002年版的6.3.2.2.3.2b)),并对交流耐受试验方法的第一段作了修改(见6.3.3.2.3.2a),2002年版的6.3.2.2.3.2a)),增加了冲击耐受试验和过载故障模式的测试电路(多端子试验电路)(见图12);SPD的脱离器和过载安全性能删除了一般要求和SPD脱离器的动作负载耐受试验(见2002年版的6.3.2.2.4.1),把SPD热稳定试验分列为两个并列的条款,耐热试验(见6.3.3.2.4.1,2002年版的6.3.2.2.4.2)和热稳定试验(见6.3.3.2.4.2,2002年版的6.3.2.2.4.2),并修改了试验方法和合格判别标准(见6.3.3.2.4,2002年版的6.3.2.2.4);SPD的脱离器和过载安全性能删除了对带有后备保护SPD短路电流承受能力的试验(见2002年版的6.3.2.2.4.3),增加了短路电流性能试验(见6.3.3.2.4.3),其中包含声明的额定短路电流试验和低短路电流试验(见6.3.3.2.4.3a)、b)),I低于声明的额定短路电流(IsccR)的SPD的补充试验(见6.3.3.2.4.3c))和模拟SPD失效模式的附加试验(见6.3.3.2.4.3d));SPD的脱离器和过载安全性能删除了暂时过电压(TOV)故障试验和暂时过电压(TOV)耐受特性试验(见2002年版的6.3.2.2.4),增加了在高(中)压系统的故障引起的暂时过电压(TOV)下试验(见6.3.3.2.4.5)和在低压系统故障引起的TOV下试验(见6.3.3.2.4.7);SPD的脱离器和过载安全性能删除了待机功耗和残流试验(见2002年版的6.3.2.2.6),增加了残流试验(见6.3.3.2.4.6);一修改了误码率(BER)中表22中后两种伪随机位模式(见表22,2002年版的表21);删除了机械性能试验中带有软电缆(或电线)的可移式SPD及其连接(见2002年版的6.3.3.1)和可移式SPD在如图19所示滚动桶中进行试验(见2002年版的6.3.3.3),并将后续试验项目号提前;
删除了金属的耐腐蚀相关试验方法(见2002年版的6.3.3.4);-工作环境要求试验增加了户外型SPD的环境试验(见6.3.5.2)和光伏系统直流侧SPD的湿热条件下的寿命试验(见6.3.5.3);VI
QX/T10.1—2018
把安全要求试验中的绝缘性能修改为绝缘电阻(见6.3.6.4,2002年版的6.3.5.4),并修改了温湿度箱和环境温度的范围,增加了条文注,把连接至低压配电系统SPD的测量修改为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SPD的测量(见6.3.6.4.2,2002年版的6.3.5.4.2),修改了连接至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测量的试验方法(见6.3.6.4.3,2002年版的6.3.5.4.3):删除了连接SPD脱离器(生产厂要求的,如果有时)的负载端短路耐受能力试验(见2002年版的6.3.6.1.3),增加了负载侧短路特性试验(见6.3.7.1.3);修改了负载侧电涌耐受能力的试验方法和合格判别标准(见6.3.7.1.4,2002年版的6.3.6.1.4);一在特殊SPD的附加试验中增加总放电电流的试验方法(见6.3.7.1.5);将冲击复原时间修改为冲击复位时间,修改了试验方法(见6.3.7.2.1,2002年版的6.3.6.2.1):增加了条文注,并增加了表24的一条脚注(见6.3.7.2.1);修改了第7章标志、铭牌、使用说明书(见7,2002年版的7);-一删除了附录A(I级分类试验SPD的Ipek的选择)(见2002年版的附录A),后续附录的项目号依次提前;
删除了附录H(本规范用词说明)(见2002年版的附录H);一修改了附录P(TOV值)(见附录P,2002年版的附录G);增加了“SPD的电流支路和保护模式示意图”(见附录A)、“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SPD的参考试验电压UREF”(见附录B)、“符号和缩略语”(见附录C)、“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试验电源特性”(见附录I)、“图I.1a)中PV试验电源的瞬态特性”(见附录J)、“金属屏栅的试验布置”(见附录K)、“确定是否存在并关型元件和续流大小的试验”(见附录L)、户外型SPD的环境试验”(见附录M)、“连接至光伏系统直流侧的SPD的连接结构和过载特性试验的试品准备”(见附录O)、“高(中)压系统故障引起TOV下低压配电系统SPD试验的可选电路”(见附录Q)、“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和光伏直流侧的SPD的温升限值”(见附录R)。本部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市防雷中心、北京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深圳市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洋、张利华、周歧斌、王媛媛、蒋励、张峻、刘敦训、杨悦新。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x10.1—2002。
1范围
QX/T 10.1—2018
电涌保护器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X/T10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涌保护器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连接至低压电气系统(光伏系统直流侧和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099.1一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60884-1:2006,E3.1MOD)
GB/T2423.3一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IEC60068-278:2012,IDT
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12h循环))IEC60068-2-30:2005,IDT)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GB/T2423.17—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IEC600682-11:1981,IDT)
GB/T2423.22—2012
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IEC60068-2-14:2009,IDT)
GB/T4207—2012
: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IEC60112:2009,IDTGB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EC60529:2013,IDT)GB/T5169.11一2017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WEPT))IEC60695-2-11:2006,IDT)GB/T16896.1一2005高电压冲击测量仪器和软件第1部分:对仪器的要求)IEC61083-1,MOD)GB/T16927.1一2011高电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IEC60060-1:2010,MOD)
GB/T16935.1一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则(要求和试验)IEC60664-1:2007,IDT)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电涌电流的电器,它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的元件。注1:SPD具有适当的连接装置,是一个装配完整的部件。注2:改写GB/T18802.1-2011,定义3.1。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