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323-2016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 323-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323-2016

中文名称: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chnical condition of meteorological low speed wind tunnel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6-05-31

实施日期:2016-1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气象 低速 风洞 技术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6-11-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韩书新、张纯钧、颜平江、赵旭、徐嘉、黄清治

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低速风洞(以下简称风洞)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设备安装等。 本标准适用于上限流速为40m/s直流式和单回流式气象风洞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上限流速40m/s以上的风洞也可参照使用。


标准图片预览

QX/T 323-2016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 323-2016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 323-2016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 323-2016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 323-2016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
QX/T323—2016
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Technical condition of meteorological low speed wind tunnel2016-05-31发布
中国气象局
2016-1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结构组成
试验方法
检验方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空气流速计算方法
QX/T323—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QX/T323—2016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书新、张纯钧、颜平江、赵旭、徐嘉、黄清治。自
1范围
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323—2016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低速风洞(以下简称风洞)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设备安装等。本标准适用于上限流速为40m/s直流式和单回流式气象风洞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上限流速40m/s以上的风洞也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JG(气象)004一2011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传感器QX/T84—2007气象低速风洞性能测试规范3术语和定义
QX/T84一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流速稳定性stabilityof velocity风洞试验段内气流速度随时间脉动的程度,用规定时间间隔内气流速度相对于气流平均速度变化量的最大值与平均速度之比(即稳定性系数)表示。3.2
流速均匀性
uniformity of velocity
风洞试验段内同一横截面上气流速度分布的均匀程度,用该截面上各点气流速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即均匀性系数)表示。
4结构组成
4.1直流式风洞
一般由进气口、稳定段(包括蜂窝器和阻尼网)、收缩段、主试验段、第二试验段(或转换段)、扩散段、动力段(包括电动机)以及支架和流速控制系统组成。直流式风洞示意图,见图1。4.2单回流式风洞
一般由主试验段、第二试验段、扩散段、动力段(包括电动机)、回流段、稳定段、收缩段、蜂窝器、阻尼网、拐角、拐角导流片以及支架和流速控制系统组成。单回流式风洞鸟瞰示意图,见图2。1
QX/T323—2016
进气口
说明:
蜂窝器;2
观察窗:7-
第二拐角
第一拐角
说明:
蜂窝器:2-
阻尼网;3
稳定段:4
第二试验段;8
阻尼网:3
一第二试验段:7-
5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外观
外观要求如下:
收缩段;5-
扩散段:9
稳定段:4-
扩散段:8-
主试验段:
软连接:10-
动力段,
直流式风洞示意图
收缩段:5-
主试验段:
拐角导流片,9——动力段,10—回流段。图2单回流式风洞鸟瞰示意图
风洞外壁应光洁、无损伤、无变形、涂层无脱落;风洞内壁应光滑、无凹凸不平和划痕、涂层牢固;风洞软连接应无损伤、无变形;风洞观察窗与风洞外壁连接处应有密封圈,合上后应密闭无缝隙;第三拐角
第四拐角
QX/T323—2016
e):风洞试验段内应按批准图样在适当位置设有标准仪器和被检测仪器的安装孔和测试孔,并配有相应仪表固定卡具;卡具应方便使用;试验段内同时应配有小型照明装置;f)
风扇叶轮应能随遇平衡,用手拨动风扇叶轮,叶轮应能自然停止在任意位置;风洞运行时,风扇转动应平稳,无明显偏摆;
g)风洞的蜂窝器、阻尼网应能方便拆下和安装,以便清洗。5.1.2安装
安装要求如下:
风洞洞体各部分连接应牢固、紧密;abzxZ.net
风洞各组件、部件、零件安装应正确、牢固;c)
风洞的操纵、控制、制动装置应可靠、方便;风洞安装后,应保证水平、牢固,风洞运行时应平稳、安全;d)
直流式风洞的支撑架应不对气流有较明显的阻挡。e
5.2电气部件
5.2.1电源
供电要求如下:
a)风洞电动机供电:AC380V,50Hz;b)控制系统供电:AC220V,50Hz。5.2.2开关
应安装具备过载、漏电、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总开关,开关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值应满足AC380V、60A的最低容量要求。
5.2.3布线
线缆应有适当保护,以保证这些导线不会接触到可能会引起导线绝缘损伤的部件;当线缆穿越障碍时,穿线孔应进行倒角或圆滑处理,不应有锋利的边缘,线缆应装有衬套。风洞和控制设备之间的连接线要布置整齐,使用线夹、电缆套或管道固定好,线束内的线路要编扎好,走线安排应使任何接线总成的拆除不会影响到与该总成无关的线缆。5.3主试验段工作界面几何尺寸
应能满足被检测测风仪器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置于试验段内的被检测测风仪感应器的投影面积与风洞主试验段横截面积之比应不大于0.05。5.4环境适应性
5.4.1风洞安装环境
风洞安装应满足下述环境要求:a)实验室容积应等于试验段直径三次方的400倍500倍;b)直流式风洞的实验室净高不小于3m,直流式风洞出气口与墙壁的距离应不小于进气口直径的2倍,进气口与墙壁的距离应不小于进气口直径;c)单回流式风洞洞体与四周墙壁的距离应不小于1m;实验室应设独立控制室。
QX/T323—2016
5.4.2工作温、湿度环境
风洞在10℃~35℃温度范围及不大于85%的相对湿度环境下应能正常工作。5.5控制软件功能性要求
5.5.1传感器信息记录
控制软件应有完整的传感器信息记录功能,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名称、型号、出厂编号、生产厂家等产品信息,还要包括委托单位等相关送检单位信息。并能根据传感器信息选择对应的数据处理程序。5.5.2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信息录入控制软件应有风洞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信息录入功能,主要包括标准皮托静压管、微差压计、气压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信息录人。5.5.3风速点设定与风速控制
风速点设定应满足在风速0.2m/s~1.0m/s范围内,设定风速间隔为0.1m/s;在1.0m/s~40m/s范围内,设定风速间隔为1.0m/s。并能满足至少10个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应能保证风洞内气流升速或降速过程中,气流平稳升降无跳跃。并在风速达到稳定的过程中,有微调功能。
5.5.4报警
当风洞内风速达到风洞设计的上限时,软件应能够发出报警;在风速超过风洞设计上限时,软件应能控制立即停车,以保证风洞运行的安全。5.5.5风速与微差压计显示精度
参照JJG(气象)004一2011对风速传感器的检定要求,风速显示精度应为0.01m/s,微差压计显示精度应为0.1Pa。
5.5.6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应保证风速达到设定点后,稳定时间要不少于2min再进行采集;对待检传感器和标准器值同时进行连续数据采集,在1min时间内连续数据采集不应少于20组并取平均值待检传感器可依据其风速计算方程进行数据处理,标准器数据按附录A进行处理。将待检传感器与标准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其结果应符合JJG(气象)004一2011中4,1的规定,并给出检定结果。
5.5.7数据输出
数据输出应能保证对单次检测的传感器信息及采集数据形成原始数据并及时输出至打印机,以形成纸质原始数据。
5.5.8数据检索
数据检索应能保证对已记录的传感器信息及原始数据进行方便的查询与输出。5.5.9数据存储要求
数据存储应满足以下要求:
QX/T323—2016
数据存储格式为txt文本格式,原始数据存储内容除包含待检传感器和标准器检测数据外,还应提供必要配套设备的数据信息(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并在原始数据文本中给出检定结果;
原始数据文本编号应简单明了,并能保证有足够的编号空间供数据存储使用;数据存储容量应保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以保证传感器检测原始数据的存储能力;c)
应避免将数据存储至系统盘,以防止系统崩溃后数据无法挽回。5.6技术要求
流速范围
一般为0.2m/s~40m/s,也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由相应的设计要求确定。扩展不确定度:风速在0.2m/s~12m/s时,U=0.15%(k=2);风速大于12m/s时,U=1.24%(k=2);其中,U为扩展不确定度,k为包含因子。5.6.2主试验段流速均匀性
流速的均匀性系数应不大于1%。3主试验段流速稳定性
流速的稳定性系数应不大于0.5%。5.6.4气流偏角
主试验段气流偏角应不大于1°
5紊流度
主试验段紊流度应不大于0.5%。5.6.6温升
主试验段流速为上限流速时,连续运行10min后温升值应不大于5℃。5.6.7噪声
风洞在流速范围内运行,风洞实验室内的最大噪声应小于85dB。5.6.8连续工作时间
应不小于8h。
6试验方法
外观与结构
目测并操纵风洞运转,其结果应符合5.1的要求6.2试验段工作截面几何尺寸
用钢板尺或卷尺检查经计算后其截面积之比应符合5.3的要求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