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174-2012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QX/T 174-201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174-2012

中文名称: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ite selection for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2-11-29

实施日期:2013-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3-03-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张晓春、周凌晞、徐晓斌、孙俊英、张小曳、石春娥、张苏、靳军莉、赵鹏

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气象局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为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主要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观测的需求,以保证获取的观测资料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参照国内、外有关大气成分观测对站址的要求、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成分观测站址选择的条件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大气成分的长期、连续观测的站址的选择。


标准图片预览

QX/T 174-2012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QX/T 174-2012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QX/T 174-2012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QX/T 174-2012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QX/T 174-2012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标准内容

ICS07.060
备案号:39818—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4—2012
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Site selection for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s2012-11-29发布
中国气象局
2013-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站点分类
全球大气本底站
区域大气本底站
大气成分站
环境气象站
选址条件
地理环境
污染气象条件
净空条件
电磁环境
下垫面条件
6选址方法
6.1初选
详细调查
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
站址确定
参考文献
QX/T174—2012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QX/T1742012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周凌晞、徐晓斌、孙俊英、张小曳、石春娥、张苏、靳军莉、赵鹏。Ⅲ
QX/T1742012
为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主要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观测的需求,以保证获取的观测资料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参照国内外有关大气成分观测对站址的要求、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1范围
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成分站址选择的条件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进行大气成分的长期、连续观测的站址的选择。规范性引用文件
QX/T174—201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3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1988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大气成分
atmosphericcomposition
组成大气的各种物质,包括气体和微粒等。注:主要指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3.2
atmospherebackground
大气本底
全球或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组成及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3.3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大气成分站
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变化的观测站。3.4
全球大气本底站
global atmosphere background monitoring station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反映全球尺度大气本底变化特征的观测站。3.5
regionalatmospherebackgroundmonitoringstation区域大气本底站
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反映区域尺度本底变化特征的观测站。3.6
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observation station环境气象站
观测大气环境和气象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观测站。4站点分类
4.1原则
根据观测站所代表的大气环境范围以及所具备的观测功能,分为全球大气本底站、区域大气本底QX/T174—2012
站、大气成分站和环境气象站。4.2全球大气本底站
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为半径的区域。
4.3区域大气本底站
开展区域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为半径的区域。
4.4大气成分站
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为半径的区域。通常根据国家气象行业的业务、服务和科研等需求而设查。4.5环境气象站
开展环境气象观测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以台站为中心,以几千米为半径的区域。通常根据地方气象业务、服务或科研等需求而设立。5选址条件
5.1地理环境
一般条件
应避开地震、活火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或频发地区5.1.1.1
5.1.1.2应避开陡坡、洼地等地区,5.1.2全球大气本底站
应选在具有全球尺度代表性的地区。5.1.2.1
5.1.2.2应选在周围3@km~50km范围内人为活动稀少、四周开阔、气流通畅的地区。注:在主导和次主导风向工取较大值,在非主导风向上取较小值。5.1.3
区域大气本底站
应选在具有较大区域尺度代表性的地区。应选在周围30km范围内人为活动相对较少、四周相对开阔、气流通畅的地区。5.1.4大气成分站
应选在具有局地代表性的地区。5.1.4.2应选在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或气候影响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地区,以在当地具有一定相对高度(30m~50m或更高)的地点为佳。5.1.4.3应选在周围50m范围内相对开阔、气流通畅的地区。5.1.5环境气象站
应选在对特定环境气象要素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地区。2
5.2污染气象条件
一般条件
应选在当地主要污染源所在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方向。应避开燃烧、交通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局地污染源和其他人类污染活动。全球大气本底站
QX/T174—2012
在30km~50km范围内不应有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状态有影响的持续性的固定污染源。注:在主导和次主导风向上取较大值,在非主导风向上取较小值。5.2.3区域大气本底站
在30km范围内不应有对区域尺度大气本底状态有影响的持续性的固定污染源。5.2.4大气成分站
骨有持续性的固定污染源。
在50m范围内不
净空条件
全球和区域大
大气成分站
观测站仪器
天顶方向
当一边靠近
180°以上的
本底站四周360°范围内障碍物的遮挡仰角不宜超过5气象站四周至少
0°范围内障碍物的遮挡仰角不宜超过5°99
口的架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角应大于120°,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自由气流空间;筑物时,采样口距支撑墙体或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大于1.5m,周围水平面应有气流空间;
距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至少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高度差的2倍以上;距附近最逅树本的水平距离应大于10m;根据交通车辆流量和观测的大气成分类别的不同,采样口距交通道路通缘间的最小距离要求见表1。
道路日平均机动车流量
(日平均车辆数)
≤3000
3000~6000
6000~15000
15000~40000
>40000
电磁环境
采样口与交通道路之间的最小距离最小距离(m)
颗粒物观测
站址周围电磁辐射应符合GB8702一1988中第2章的有关规定。SO2、NO2、CO和O,观测
QX/T174—2012
5下垫面条件
5.5.1一般条件
应避开当地近期和中期规划拟建项目对站址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区。5.5.2
全球大气本底站
全球大气本底站及周边,在主导风向上50km范围、非主导风向上30km范围内,土地利用方式等应长期保持稳定。
3区域大气本底站
区域大气本底站及周边30km范围内,土地利用方式等应长期保持稳定。5.5.4大气成分站
大气成分站及周边50m范围内,土地利用方式等在5年~10年内不应有显著的变化。6选址方法
6.1初选
对拟选站址所在区域的行政区规划、人口分布、地形、发展规划等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评价,对可能建立大气成分站的地区进行图上选址,在区域中选择2~3个拟选站址。必要时应进行现场勘察,特殊情况下,可以只对指定的站址进行初步调查和评价。6.2详细调查
6.2.1生态与环境条件
调查拟选站点所代表范围内的有关地区生态与环境条件(如主要植被类型、高度、覆盖率、生长周期等)的基本情况,以及收集近5年的地质、土壤、水文和气象等相关数据。6.2.2土地规划和区域开发情况
了解当地土地利用现状、中长期规划等。6.2.3污染源
主要包括:
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站应调查拟选站周边50km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源、周边10km范围内居民点和小作坊的基本情况。若拟选站址处于农业耕作地区,则还应了解农事活动,如施肥、农药喷洒和秸秆焚烧等可能造成局地污染的规律及分布。一大气成分站应调查拟选站周边100m~200m范围内大气污染源的状况,6.2.4污染气象条件
主要包括:
拟建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站,应收集拟选站最近5年~10年的地面风向、风速和污染系数资料。
QX/T174—2012
拟建大气成分站,应收集拟选站最近3年~5年的地面风向、风速和污染系数资料。一如当地或附近无可供使用或参考的气象资料,应利用后向轨迹模式计算拟选站址在不同季节内的气团来向和频率;也可在拟选站址设立地面风向、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观测,以获取至少为期一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5基础设施条件
应调查拟选站的供电、供水、防雷、道路、交通、通信等状况、3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
6.3.1对拟建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站,应对详细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确定为意向性站址后,应开展为期至少一年的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6.3.2对拟建的大气成分站、环境气象站,应对详细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确定为意向性站址后,根据需要进行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6.4站址确定
在详细调查或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拟选站址的自然条件、社会与经济条件,从技术、安全、环境和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和分析,将具有较好代表性、可行性的意向性站址作为候选站址。
QX/T174—2012
参考文献
GB/T20479-2006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HJ2.2一2008(代替HJ/T2.2一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QX/T100一2009新一代天气雷达选址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公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年第4号[5]
Australian/NewZealandStandard?,AS/NZS3580.1.1.Methods for sampling andanalysisof ambient air,Part 1.l:Guide to siting air monitoring equipment.2007[6] EPA.U.S.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Title 40,Volume 5,Part 58,Appendix D(Net-work Design Criteria for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ppendix E (Probe and MonitoringPath Siting Criteria), RevisebJuly 1, 2009[7] EAR, Site Selecti6n SOP126, IMPROV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1996WMO/TDNo.125o. Initial Guidance to Obtain Representativ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8]
at Urban Sites,Instruments and ObservingMethods Report No.8l,2006[9]
Canada,EnvironmentProtection Service,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d-Environmentwww.bzxz.net
vancementDir
1995).Nationa
Pollution MeasurementDivision,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entre,Ottawa,AAQD2004-l (OriginallypublishedasReportNaPMD95-8,December
Pollution SurveillanceNetwork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Control GuidelinesUnitedls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Office of AirQualityPlanningand
Standards,Emiss
ons,Monitoring,and Analysis Division,ResearchTriangle Parlk
454/R-98-002GUIDELINEONOZONEMONITORINGSITESELECTION[11]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Handbook forMeasurementNC27711,EPA-
August,1998
BackgroundPollution,
Minist
tryfortheEnvironment.GoodPraeticeGuideforAirQualityMonitoringandData[12]
Management 2009.
Wellington:MinistryfortheEnvironment.20096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
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QX/T174—2012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http://www.cmp.cma.gov.cn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2013年5月第一版
字数:30千字
印张:1
2013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87
如有印装差错
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版权专有
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40630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