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360-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360-2016
中文名称:碘化银类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静态检测规范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he specification of static testing for AgI-type seeding agents of weather modific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6-12-12
实施日期:2017-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7-05-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苏正军、郭学良、党娟、方春刚、关立友、王广河、房文、石爱丽、楼小凤、刘汐敬、孔君
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8)
提出单位: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8)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8)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碘化银(AgI)类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成核率静态检测的内容、检测装置、样品的制备、检测方法、成核率计算和文档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燃烧型AgI类催化剂的成核率静态检测。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60—2016
碘化银类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
静态检测规范
The specification of static testing for AgI-type seeding agents of weathermodification
2016-12-12发布
气象局发布
中國国
2017-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测内容
检测装置
样品的制备
检测方法
成核率计算
9文档管理bzxZ.net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样本催化剂成核率检测结果
QX/T360—2016
QX/T360—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正军、郭学良、党娟、方春刚、关立友、王广河、房文、石爱丽、楼小凤、刘汐敬、孔君。
1范围
碘化银类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静态检测规范QX/T360—2016
本标准规定了碘化银(AgI)类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成核率静态检测的内容、检测装置、样品的制备、检测方法、成核率计算和文档管理。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燃烧型AgI类催化剂的成核率静态检测。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X/T15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3术语和定义
QX/T1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成核率
nucleatingeffectiveness
单位质量AgI类催化剂焰剂产生有效冰核的数量。注1:有效冰核指可活化形成冰晶的冰核。注2:以每克个数为单位。
thresholdtemperature of icenucleation成冰闻温
催化剂能够形成有效冰核的最高温度。注:以摄氏度(℃)为单位。
J static testing
静态检测
在相对静止的空气环境中所做的催化剂成核率检测。检测内容
检测内容包括AgI类催化剂的成核率随温度的变化和成冰阈温。5检测装置
5.1组成
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云室、检测设备和附属设备。检测云室
检测云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QX/T360—2016
可控恒温,控温范围为0℃~一25℃,温度波动不大于0.2℃;一室内任一点与中心点温度差小于0.2℃;一形状为圆柱状,径高比为1:2,容积为1m2~2m;内壁为抛光不锈钢,并有静电接地;顶部和底部的中央各设置一个直径为2cm~3cm的通雾开口;侧壁中部设置一个直径不大于1cm的样气注人口,侧壁距底部不大于10cm高度设置一个载玻片取样口。5.3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包括:
显微摄像设备,光学放大50倍~500倍显微镜和数字图像传感器(CCD);计算机显示、图像处理、存储及复读系统;控温显微冰晶冷台,控温范围一5℃~一15℃,保证载玻片上的冰晶在检测过程中不融化;一自动取样装置,具备快速自动送取冰晶载玻片功能,取样过程中不影响云室温度;-电子天平,量程为0~200g,精度为10mg;标准时钟及秒表;
冰晶载玻片,厚度为3mm。
5.4附属设备
附属设备包括:
造雾系统,雾滴峰值直径为5μm~10μm的超声雾化器;燃烧室,体积为1m32m2的密闭容器,内装搅拌风机,中部设置瓷质或不锈钢燃烧托盘;采样器,100mL医用玻璃注射器;-显微测微尺,最小分度值为10μm。6样品的制备
检测样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压制成直径为10mm士2mm的圆柱体;质量为1.00g±0.10g;
数量不少于30个。
7检测方法
检测准备
7.1.1燃烧室准备
检查燃烧室,确保室内清洁,且相对湿度不大于80%。7.1.2云室准备
7.1.2.1启动自动取样装置将载玻片仓盒放人云室;将云室温度降至检测温度,并保持10min。7.1.2.2启动造雾系统,从云室顶部、底部同时向云室内通雾,5min后停止通雾。7.1.2.3用自动取样装置取出一片载玻片,送至显微摄像设备检查有无冰晶出现。如发现有冰晶存在,云室重新通雾5min,取载玻片检测,直至无冰晶检出。2
7.1.3催化剂准备
QX/T360—2016
7.1.3.1开封并检查检测样品外观,要求无破损、无潮湿,外观符合第6章的样品要求。7.1.3.2用电子天平称量检测样品并记录。7.1.4显微观测系统准备
将目镜和物镜均置于10倍位置。首次检测前将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照相,记录视野长、宽数值,用于计算视野面积。
7.2催化剂采样
7.2.1将检测样品置于燃烧托盘上,用不产生冰核的点火药引燃样品。观察样品燃烧情况,如发现点火不正常,应重新点燃1个样品。7.2.2样品燃尽后,启动风机搅拌10s。关闭风机1min后,用取样器在燃烧室中部抽取样气100mL。取样前应先将取样器内空气排空后,再插人燃烧室取样口。取样时应缓慢抽取样气。7.2.3取样后应立即封堵注射器口和燃烧室取样口。7.3冰晶采样
7.3.1将取得的样气迅速注入云室,1min后用自动取样装置取出一片载玻片,并记录注样、取片时间。
将取出的载玻片迅速放置于显微镜冷台上,进行冰晶观测。7.3.2
7.3.3随机选择载玻片上10个视野进行显微镜观测并照相记录。7.3.4每间隔2min~3min从云室中取一片载玻片,按7.3.3进行观测记录。7.3.5若本次观测出现较前次观测冰晶尺度减小或冰晶数量骤减的情况,应补充通雾1min后继续按上述规则采样。
7.3.6连续两次均未在取得载玻片上观察到冰晶时停止采样。7.3.7每次通雾和取载玻片均应记录时间。7.4成核率-温度变化检测
顺序调节云室温度为-20℃,-16℃,-14℃,一12℃,-10℃,-8℃,-6℃,分别按7.1~7.3进行检测。
7.5催化剂成冰阀温检测
调节云室温度,从一5℃开始每升温1℃设一个温度点,分别按7.1~7.3方法进行检测,若在7.3.3步骤中未观察到冰晶,则应增至30个视野观察,若仍未观察到冰晶,则以上一点检测温度为此催化剂成冰阈温。
8成核率计算
8.1成核率计算方法
分别计算-20℃,一16℃,14℃,-12℃,-10℃,一8℃,一6℃,以及一5℃至成冰阅温之间各温度的成核率。
QX/T360—2016
数据统计
调取同一温度下所有冰晶采样记录图像,分别判定并统计每个样片10个视野的冰晶个数,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样片冰晶数量,所有样片冰晶数量之和为冰晶累计数n。应由2名检测人员共同判读。8.3
计算公式
成核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N—样品成核率:每克催化剂在某温度形成的冰晶总数;冰晶累计数;
燃烧室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采样器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2);云室底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显微镜读数的视野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催化剂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8.4检测报告
完成全部检测实验后,应出具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参见附录A),报告内容应包括:
——样品生产单位及压制时间;一样品送检时间;
—样品对应的产品型号;
检测时间;
一检测装置;
检测方法;
一检测数据和结论。
检测报告应由不少于3名检测人员签字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9
文档管理
9.1保存检测的原始记录及催化剂成核率检测结果(参见附录B)。2保存检测样品及相关资料。
3检测报告一式三份,检测单位一份存档。9.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样本图A.1给出了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的样本。× ×××型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
(检测单位:××(盖章))
X××X年X×月X×日
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图A.1
QX/T360—2016
QX/T360—2016
XX××型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
成核率检测报告
××××年××月×日由我单位对××(生产单位)送检××型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的成冰性能进行了静态鉴定检测实验,其结果报告如下:检测装置
1.1检测云室
检测云室符合下列要求:
可控恒温,控温范围为0~一25℃;云室内任一点与中心点温差小于0.5℃;-形状为圆柱状,径高比为1:2,容积为1m2~2m2;一内壁为抛光不锈钢,并有静电接地;顶部和底部的中央各设置一个直径为2cm~3cm的通雾开口;侧壁中部设置一个直径不大于1cm的样气柱人品,侧壁距底部不大于10cm高度设置一个载玻片取样口。
1.2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包括:
显微摄像设备,光学放大50倍~500倍显微镜和数字CCD;计算机显示、图像处理、存储及复读系统;控温显微冰晶冷台,控温范围一5℃~一15℃,保证载玻片上的冰晶在检测过程中不融化;
冰晶自动取样装置,具备快速自动送取冰晶载玻片功能,取样过程中不影响云室温度;
电子天平,里程为0~200g,精度为10mg;标准时钟及秒表;
冰晶载玻片,厚度3mm。
1.3附属设备
附属设备包括:
云室造雾系统,采用雾滴峰值直径为5μm~10μm的超声雾化器,可分别从云室顶部和底部向云室通雾;样品燃烧室,为体积1m3~2m2密闭容器,内装搅拌风机,中部设置瓷质或不锈钢燃烧托盘;
图A.1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续)6
QX/T360—2016
-抽气式采样器,采用100mL医用玻璃注射器,可在燃烧室一侧中心部位抽取实验样气;
测微尺,最小分度值为10um。经标定,显示器显示的视野尺寸为××m2。采用全视野读数。
2检测方法
按气象行业标准QX/T3602016所述检测方法进行催化剂样品检测。3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
按气象行业标准QX/T360一2016所述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进行操作。4结论
该次静态检测试验为××单位送检的××××型催化剂焰剂配方的样(1)
品,其配方中(AgI:×%含量)。检测结果如下:在一10℃温度条件下,该配方样品的冰核生成率平均为××/g,成核率参见给出的××××型AgI催化剂配方的成核率检测曲线。××××型AgI类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的成冰阈温为××℃。(2)
根据需要亦可算出该型AgI类催化剂配方单位质量催化剂成核率。(3)
检测人员(签字):×××,××,×××。检测单位(签章):(代章)
××××年×月××日
图A.1催化剂焰剂配方样品成核率检测报告(续)7
QX/T360—2016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催化剂成核率检测结果
图B.1给出了催化剂成核率检测结果表的样本。催化剂成核率检测结果表
样品生产单位:
样品送检时间:
检测实验时间:
测试人员:
温度(℃)
样品熳烧
质量(g)
样品型号:
年月日
平均冰晶
累计数(个)
成核率
(g-1催化剂)
催化剂成核率检测结果表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