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25-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225-2013
中文名称: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cetion of ropeway system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3-12-22
实施日期:2014-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15.0
出版日期:2014-05-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卢广建、苗连杰、杨渤海、李鹏、王玮、张永刚、郭红晨、李中有、李武强、程丽丹
起草单位: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索道工程防雷的类别划分、措施、验收规定、管理与维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的架空索道,其他地轨缆车和架空缆车等运输工具可参照执行。
标准内容
ICS07.060
备案号:45940—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ropeway system2013-12-22发布
中国气象局
2014-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QX/T225—2013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http://www.cmp.cma.gov.cn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剧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2014年11月第一版
印张:1.5
字数:45千字
2014年11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648
如有印装差错
定价:15.00元
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40630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防雷类别划分
防雷措施
验收规定
管理与维护...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索道防雷装置安装示意图
外部防雷装置和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QX/T225—2013
QX/T225—2013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广建、苗连杰、杨渤海、李鹏、王玮、张永刚、郭红晨、李中有、李武强、程丽丹。1范围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索道工程防雷的类别划分、措施、验收规定、管理与维护等。QX/T225—2013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的架空索道,其他地轨缆车和架空缆车等运输工具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601-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ropeway
由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运载工具运送人员或物料的运输系统注1:包括架空索道、缆车和拖牵索道等注2:改写GB/T12738—2006,定义2.1。3.2
索道工程
ropeway system
由站房和附属建筑物、索道、支架、连接站房之间的电力和信号线路及动力和控制设备组成、3.3
运载索
carrying-haulingrope
在单线架空索道中既承载又牵引运载工具的运动索。[GB/T12738—2006.定义3.2.1]3.4
站房station
线路起至站和分段相衔接的设施。[GB/T12738—2006,定义6.1]
trestle
在索道线路上用以支承绳索的构筑物。[GB/T12738—2006,定义6.3.1]3.6
运载工具
carrier
QX/T225—2013
在架空索道或缆车上用于承载人员或物料的部件。包括封闭式和非封闭式。注:改写GB/T12738—2006,定义5.1。3.7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GB50057—2010,定义2.0.6]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5]
直击雷directlightningflash
闪击直接击于建(构)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GB50057—2010,定义2.0.13]
闪电感应
lightninginduction
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雷电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GB50057—2010,定义2.0.16
p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雷击电磁脉冲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GB50057—2010,定义2.0.25]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GB50057—2010,定义2.0.8]
引下线
down-conductor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GB50057—2010,定义2.0.9]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GB50057—2010,定义2.0.10]
接地体earthelectrode
理人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GB50057—2010,定义2.0.11]
earthing conductor
接地线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体的连接2
导体。
[GB50057—2010,定义2.0.12]
防雷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QX/T225—2013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GB50057—2010,定义2.0.24]
等电位连接带
bonding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电信线路及其他线路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GB50057—2010,定义2.0.20]
commoncarthingsystem
共用接地系统
将防雷装置、建筑物基础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设备保护地、等电位连接带、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技术设备逻辑地等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GB50601—2010,定义2.0.6]
等电位连接网络
bondingnetwork
将建(构)筑物和建(构)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所有导电性物体互相连接组成的一个网。包含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连结。注:改写GB50057—2010,定义2.0.22。3.21
电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GB50057—2010,定义2.0.29
防雷类别划分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根据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索道工程划分为以下三类防雷索道工程索道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1.0次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索道工程;a)
b)索道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5且不大于1.0次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索道工程;索道预计年雷击次数不大于0.5次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索道工程。c)
其中,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应按附录A计算。5防雷措施
一般规定
索道工程应设防直击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感应和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5.1.2
防雷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3
QX/T225—2013
防雷类别
第一类防雷索道工程
第二类防雷索道工程Www.bzxZ.net
第三类防雷素道工程
5.2站房
5.2.1接闪器
索道防雷装置冲击接地阻值
单位为欧姆
站房接闪器应选择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等或由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合的接闪措施;站房5.2.1.1
易受雷击的部位宜敷设接闪带(杆),安装方法参照图B.1,接闪网网格尺寸应符合表2的规定,易受雷击部位见GB50057—2010附录B。表2
建筑物防雷类别
第一类防雷索道工程
第二类防雷索道工程
第三类防雷索道工程
站房接闪网格尺寸
单位为米
滚球半径h,
避雷网网格尺寸
≤5×5或≤6×4
≤10×10或12×8
≤20×20或≤24×16
接闪网和接闪带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其厚度不应小于2.5mm。
接闪杆宜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杆长1m以下:圆钢不应小于12mm;钢管不应小于20mm;杆长1m~2m:圆钢不应小于16mm;钢管不应小于25mm。接闪杆的接闪端宜做成半球状,其最小弯曲半径宜为4.8mm,最大宜为12.7mm。接闪杆应能承受0.7kN/m\的基本风压,在可能出现大于11级风的地区,应增大其尺寸屋顶上的旗杆、栏杆、装饰物等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其截面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其壁厚应符合5.2.1.10的规定。
外露接闪器处于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积和防腐措施明敷接闪导体的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应符合表4的规定。
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他电气、通信或信号线路。金属屋面的站房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铅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5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65mm,锌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7mm;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4mm,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5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7mm;d)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
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1mm厚沥青层或0.5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QX/T225-—2013
5.2.1.11利用屋顶建筑构件内钢筋做接闪器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5和4.4.5的规定5.2.2引下线
5.2.2.1站房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应沿站房四周均匀布置,易受雷击部位宜优先布置。引下线平均间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
站房引下线平均间距
单位为米
第一类防雷索道
引下线间距
第二类防雷索道
第三类防雷索道
5.2.2.2引下线应以最短路径接地,两端应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可靠的电气连接。5.2.2.3站房引下线在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敷设时,应采用如下措施之一防止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电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a)外露引下线在距地面2.7m以下部分应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交联聚乙烯管应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μs波形);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告牌。护栏和警告牌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b)
5.2.2.4站房为框架结构时,应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80mm;结构柱内用作引下线的钢筋,直径不小于16mm时利用柱内对角的两根钢筋,直径在10mmb)
~16mm时利用柱内四根钢筋。用作引下线的钢筋应焊接良好,敷设应平正顺直,各焊接点应做好标记,并经检查确认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后方可浇灌,连接工艺应符合GB50601一2010第5章的规定;
引下线两端应分别与接地装置和接闪器做可靠的电气连接。e)
5.2.2.5站房为非框架结构时:
引下线宜按表3平均间距要求设置在站房周边,沿外墙表面明敷,并应经最短路径接地,敷设a)
应平正顺直、无急弯,避免形成环路;b)
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其中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其厚度不应小于2.5mm;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m~1.8m处装设断接卡;在易受机械损伤和人员可能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接地线,应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引下线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和排水槽沟内;f
引下线不应附着其他电气线缆;g)
引下线应分段固定,每个固定支架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均勾布设且符合表4的规定,5
QX/T225—2013
布置方式
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地面至20m的垂直导体
距地面20m以上的垂直导体
表4明敷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500
≤500
≤1000
≤500
单位为毫米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
≤1000
≤1000
≤《1000
≤1000
钢结构站房的金属支柱应作为自然引下线,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电气贯通接地装置
5.2.3.1站房应优先利用建(构)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接地体不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体
5.2.3.2站房及内部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值确定,但应不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站房四角的引下线距地面上方0.3m~0.8m处设置接地测试端子5.2.3.3
互连接。
进出站房或与站房防雷接地装置地下土壤中距离小于3m的金属管道、导体应与接地装置相当站房与毗邻建(构)筑物的距离小于20m时,各自接地装置之间应进行至少两处连接第一类防雷索道工程站房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符合要求时,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可不作规定。当等效圆半径或接地电阻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体,其最小长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
第一类防雷索道站房接地装置要求表5
土壤电阻率
500<3000
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
A11p-3600
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2·m);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单位为米(m);水平接地体长度,单位为米(m);垂直接地体长度,单位为米(m)。人工接地体的最小长度
4-5-~A
2=(1lpe-3600)
[(\e600)
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索道站房宜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网作为自然接地体,在站房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应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表6的规定。6
站房防雷类别
第二类防雷索道
第三类防雷索道
表6站房基础接地体的钢筋面积
土壤电阻率
800<3000
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a·m);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单位为米(m\):s
钢筋表面积总和,单位为米\(m2);分流系数。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
A≥79
A≥ (e-550)
A≥79
QX/T225—2013
钢筋表面积总和
S≥4.24k。
S≥1.89k
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或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1的规定。5.2.3.9
当站房自然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值无法满足要求时,按下列要求增设人工接地体:人工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人工钢质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宜为5m;人工接地体应埋于土质和水分较稳定的土壤中;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与基础间距不宜小于1m;人工接地体宜敷设成闭合状,在接地装置的各条引下线处可靠连接。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依据土壤电阻率和防雷类别确定,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5.2.3.10
人工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导体为钢材、铜材时的焊接应符合GB50601一2010表4.1.2的规定。5.2.3.11
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宜采用下列方法降低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或扩大接地体与土填的接触面积;采用降阻剂或采用新型接地材料;置换成低电阻率的土壤:
在永冻地区采用深孔技术的降阻方法。5.2.3.12
多种措施: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应不小于3m,否则应采取下列一种或将接地体敷设成水平网格;
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示牌;铺设50mm厚的沥青层或150mm厚的砾石层,使地面电阻率不小于50kQ·m。c
5.2.3.13站房共用接地网应由站房的桩基、承台、地梁或筱板主筋和钢结构支撑柱共同组成。基础闭合网格、等电位或预留接地端子、室外测试点等位置等连接做法参照图B.2。5.2.3.14站房利用承台及桩体纵向主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时,应至少有两条与桩台钢筋网连接。5.2.3.15
站房接地装置连接毗邻建(构)筑物的接地装置时,等电位连接线应至少采用两条直径10mm的热镀锌圆钢或30mmX3mm的热镀锌扁钢,埋深不应小于0.5m。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