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12070-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12070-2021
中文名称: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polyimide grey yar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1-08-21
实施日期:2022-0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聚酰亚胺
纤维
纱线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纺织产品>>59.080.20纱线
中标分类号:纺织>>棉纺织>>W12棉纱、线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18.0
出版日期:2022-01-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张国慧、杨诚、曹丽霞、孙伯勇、刘玉庆、向恒伽、于典、王士华、段丽慧、景慎全、董勇弘
起草单位: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常熟市宝沣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九舜纺织有限公司、阜阳恒泰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归口单位: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10)
提出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文件适用于环锭纺生产的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
标准内容
ICS59.080.20
cCsW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12070—2021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
polyimidegreyyarn
2021-08-2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22-02-01实施
FZ/T12070—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常熟市宝沣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九舜纺织有限公司、阜阳恒泰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国慧、杨诚、曹丽霞、孙伯勇、刘玉庆、向恒伽、于典、王士华、段丽慧、景慎全、董勇弘。
1范围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
FZ/T12070—2021
本文件规定了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文件适用于环锭纺生产的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43.1纺织品纱线抢度的测定第1部分:直接计数法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千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4146.1纺织品化学纤维第1部分:属名GB/T4743一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FZ/T01050—1997纺织品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电容式FZ/T10007租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FZ/T10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标志与包装FZ/T50017一2011涤纶纤维阻燃性能试验方法氧指数法3术语和定义
GB/T4146.1、FZ/T50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热稳定性thermalstability
纱线在一定温度影响下形态的变化。3.2
干热收缩率shrinkageinhotair
纱线经干热空气处理前后长度的差值对处理前长度的百分率。4产品分类、标记
4.1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以不同线密度分类。4.2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的原料代号为PI。4.3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标记时,应在线密度前标明纱线的原料名称(或代号)。示例:线密度为20tex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可写为:PI20tex。1
FZ/T12070—2021
5要求wwW.bzxz.Net
5.1项目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的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5.1.1
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十200%)、十万米纱疵、耐热稳定性、干热收缩率和极限氧指数10项指标。
5.1.2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线的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线断裂强度、单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抢度变异系数、耐热稳定性、干热收缩率和极限氧指数9项指标。5.2分等规定
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5.2.1
2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5.2.2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5.3技术要求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的技术要求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技术要求按表1规定。表1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技术要求
线密度变
公称线密度
11.1~13.0
13.1~16.0
16.1~20.0
20.1~24.0
线密度偏
差率%
异系数/%
单纱断裂强
度/(cN/tex)
单纱断裂强
力变异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千米棉结
(+200%)/
个/km
十万米纱疵
个/105m
公称线密度
24.1~31.0
31.1~60.0
线密度偏
差率%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技术要求(续)表1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纱断裂强
度/(cN/tex))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线技术要求按表2规定。表2
线密度偏
公称线密度
8.0×2~11.0×2
11.1×2~13.0×2
13.1×216.0×2
16.1×220.0×2
20.1×2~24.0×2
24.1×2~31.0×2
31.1×260.0×2
单纱断裂强
力变异数/%
条干均匀度
变异系数/%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线技术要求
线密度变
异系数/%
单线断裂强
度/(cN/tex))
单线断裂
强力变异
系数%
FZ/T12070—2021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条干均匀
度变异
系数/%
十万米纱症
个/10°m
捻度变异
FZ/T12070—2021
2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其他技术要求5.3.2
按表3规定。
表3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其他技术要求项目
耐热稳定性(300士3)℃
干热收缩率(260土3)℃/%
极限氧指数/%
6试验方法
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试验6.1
优等品
一等品
不应出现熔融和烧焦现象
二等品
线密度偏差率按式(1)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其中100m纱线的实测干燥质量按GB/T4743一2009中程序2烘干后折算,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按附录A中式(A.2)计算;线密度变异系数按GB/T4743-2009中程序1调湿平衡后,按式(2)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_m ad -md × 100
式中:
线密度偏差率,%;
mnd——100m纱线的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md
式中:
-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m-m)2
线密度变异系数,%;
每个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试样的平均质量,单位为克(g);试样的总个数。
6.2单纱(线)断裂强度及单纱(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按GB/T3916规定执行。
6.3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试验按GB/T3292.1规定执行。
6.4十万米纱疵试验
..(1)
(2)
按FZ/T01050—1997规定执行,十万米纱疵结果用A3、B、C3、D2以上九级疵点之和表示。4
6.5抢度试验
按GB/T2543.1规定执行。
耐热稳定性试验
按附录B规定执行。
6.7干热收缩率试验
按附录C规定执行。
极限氧指数试验
按FZ/T50017—2011中方法B规定执行。7
检验规则
按FZ/T10007规定执行。
标志、包装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9其他
用户对产品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FZ/T12070—2021
FZ/T12070—2021
附录A
(规范性)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百米质量的计算A.1聚亚胺纤维本色纱线的公定回潮率为1.5%。A.2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mg按式(A.1)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
式中:
-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mg
T—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A.1)
A.3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md按式(A.2)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ma
式中:
-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纱线的公定回潮率,%。
B.1原理
附录B
(规范性)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耐热稳定性试验纱线在高温环境下保持一段时间以后,看纱线表面是否出现熔融和烧焦现象。B.2装置
FZ/T12070—2021
B.2.1恒温鼓风烘箱:温度可以控制在(300士3)℃,并有足够的容积使试验样品单独放置。B.2.2
缕纱测长仪。
:不锈钢托盘。
B.3试验步骤
1每份样10个筒纱,每个筒纱上取10m,在缕纱测长仪上卷取,自然成绞,将样品平放到不锈钢托盘上。
B.3.2将恒温鼓风烘箱加热至300℃,迅速将放有样品的不锈钢托盘放在恒温烘箱中间位置,托盘不应与烘箱壁接触,关闭烘箱门并达到设定温度时,开始计时。B.3.3在300℃高温下处理30min后打开烘箱门,取出样品。注:在取放样品过程中,手要戴上专用隔热手套。B.4试验结果
目测试验后的试样外观变化情况,以判定其是否出现熔融和烧焦现象。7
FZ/T12070—2021
C.1原理
附录C
(规范性)
聚酰亚胺纤维本色纱线干热收缩率试验在高温环境下保持一段时间以后,纱线长度的变化情况。C.2装置
C.2.1恒温鼓风烘箱:温度可以控制在(260士3)℃,并有足够的容积使试验样品单独放置。2手动测长架,附:
a)立式量尺:测量范围为1m,最小分度值为1mm。上端装有夹子和钩子。夹子的夹面为平面,应不夹伤纱线和不打滑。钩子用直径为2mm~3mm钢丝制成,挂纱处的钢丝外圆上端与量尺的零位平齐;
b)施加预张力的装置:施加预张力精度为土10%,张力器件为有一挂钩的组合码或有一夹子的组合码。
C.3试验通则
C.3.1取样
取样方法如下:
a)散件实验室样品按需取样;
b)批量实验室样品的抽取按FZ/T10007规定执行。C.3.2
试验条件
C.3.2.1预调湿
当样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需要在温度不超过50℃、相对湿度为10%~25%条件下放置30min以上:
当样品回潮率超过公定回潮率;b)样品处于相对湿度高于实验室相对湿度上限的大气中;c)样品温度低于实验室温度5℃。C.3.2.2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满足条件:
a)温度(20士2)℃;
b)相对湿度(65士5)%。
3干热空气处理条件
可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热空气温度及热处理时间。本文件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推荐为:温度(260±3)℃,时间(30士1)min。C.3.2.4热处理前后的试样平衡时间热处理前、后分别平衡2h以上。8
C.3.3试样的预加张力
按式(C.1)计算:
式中:
F—预加张力负荷,单位为厘牛(cN);F=P×T
P—单位线密度的预加张力,单位为厘牛每特(cN/tex);T一-试样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tex)。注:试样的单位线密度预张力规定为:(0.5士0.05)cN/tex。C.3.4试验长度(样品量)
每个试样取50cm。
C.3.5试验次数
散件实验室样品,每个卷装试验次数为2次C.3.5.1
C.3.5.2批量实验室样品,每个卷装试验1次,仲裁时试验3次。C.4试验步骤
C.4.1试样的制备和处理
C.4.1.1从卷装上退去表层纱线,插在筒管架上,引出纱线头。C.4.1.2剪取60cm~70cm长的试样,平放在绒板上。FZ/T12070—2021
.(C.1)
C.4.1.3将试样放置在C.3.2.2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中,按C.3.2.4规定的时间进行热处理前平衡。C.4.2热处理前长度测量
依次将试样悬挂在如C.2.2所述的立式量尺上端的夹子中,在纱线的下端小心施加C.3.3规定的预张力,待(30士3)s后,在试样上作相隔(500士10)mm两个标记,平视标记与其在同一水平的立式量尺刻度,二刻度差值即为试样的热处理前长度L。,精确至1mm。C.4.3干热处理
C.4.3.1取下试样,去除预张力,将试样对折,使试样呈松弛状态挂在试样架上。C.4.3.2将烘箱在空气循环的运行方式下预热到C.3.2.3规定的干热处理温度。C.4.3.3把带试样的试样架快速地放人烘箱,以便把温度的降低程度减到最小,热处理时间按C.3.2.3规定进行。
C.4.3.4经热处理后,小心地取出试样,在C.3.2.2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中,按C.3.2.4规定的时间进行热处理后平衡。
C.4.4热处理后长度测量
依次将试样夹在如C.2.2所述的立式量尺上端的夹子中,在纱线的下端小心施加C.3.3规定的预张力,待(30士3)s后,平视标记与其在同一水平的立式量尺刻度,二刻度差值即为试样的热处理后长度L1,精确至1mm。
C.5试验结果
C.5.1热收缩率S按式(C.2)计算: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