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2-2016
中文名称: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at China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st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6-09-29
实施日期:2017-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天气
防雷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7-03-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宋平健、王学良、李如箭、张玉桦、李政、包炳生、程飞、徐志每敏、李京校、钱慕晖、逮曦、张宇龙、李国伟
起草单位: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湖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雷达处、四川省防雷中心、浙江东方防雷技术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新一代雷达站(以下简称雷达站)的雷电防护原则、防雷等级划分,雷达站建筑物、雷达系统、配电系统、其他装置及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的防雷设计、施工与改造。其他天气雷达站的雷电防护可参照执行。
标准内容
ICS33.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2016
代替Qx2—2000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at China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station2016-09-29发布
国气象局
2017-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防护原则
防雷等级划分
雷达站建筑物
雷达天线及平台
天线电缆及波导管
机房与设备
通信与传输系统
配电系统
其他附属装置
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修正值
防雷区划分
数据传输线缆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电涌保护器的选择与安装
QX/T2—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QX/T2—2016
本标准代替QX2一2000《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与QX2一200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属性,由强制性标准修订为推荐性标准;-增加了雷达站防雷设计、施工应与雷达站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防护原则,取代原标准的4.3条的内容(见4.3);
修改了雷达站防雷等级划分方法(见5.2,2000年版5.4的表1);增加了接闪杆设置方位的要求(见6.4);修改了各类等电位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积的要求(见6.8表2,2000年版的6.5表2);修改了对雷达站接地电阻值的要求(见6.9,2000年版12.4);增加了对雷达站内不同建筑物之间接地装置连接的要求(见6.10);增加了接闪杆安装应与雷达天线吊装同步进行的要求(见7.1);修改了接闪杆安装数量的要求(见7.2,2000年版的7.1);删除了采用接闪线作接闪器的要求(见7.2,2000年版的7.1);增加了玻璃钢接闪杆适应当地极端天气条件的要求(见7.4);增加了雷达机房设置位置的要求(见9.1);增加了机房设置等电位连接网络的要求(见9.3);删除了采用有线方式传输雷达数据时的要求(2000年版的10.2);增加了通信及传输系统信号线缆选择SPD的要求(见10.5);修改了电源SPD主要技术参数选择的要求(见11.4、11.5、11.6、11.7,2000年版的11.4、11.5、11.6和11.8);
删除了电源SPD响应时间的要求(2000年版的11.8);增加了变配电室与雷达机房建筑物分离时变压器低压侧配电柜SPD的要求(见11.8);增加了在高海拔地区选择SPD的提示要求(见11.11);-增加了对无人值守的雷达站可采用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SPD系统的要求(见11.12);增加了配置电源电涌保护器宜兼顾供电连续性和防雷保护连续性的要求(见11.14);删除了第12章,将其内容转移到第6~12章中;增加雷达站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见第13章);修改了附录的内容(见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2000年版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湖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雷达处、四川省防雷中心、浙江东方防雷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平健,王学良、李如箭、张玉桦、李政、包炳生、程飞、徐志敏、李京校、钱慕晖、曦、张宇龙、李国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X2—2000。
1范围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QX/T2—2016
本标准规定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以下简称雷达站)的雷电防护原则、防雷等级划分,雷达站建筑物、雷达系统、配电系统、其他装置及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的防雷设计、施工与改造。其他天气雷达站的雷电防护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目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新一代天气雷达
Chinanewgenerationweatherradar;CINRAD采用全相参和多普勒技术,能够定量估算回波强度、径向速度、谱宽等信息的天气雷达。注1:本标准特指型号为CINRAD/SA、CINRAD/SB、CINRAD/SC、CA/CINRAD/CB、CINRAD/CC、CINRAD/CD系列的天气雷达。
注2:改写Qx/T100—2009,定义2.1。3.2
量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防雷装置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5]
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ng;LEB防雷等电位连接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差。
[GB50057—2010定义2.0.19]
等电位连接网络
bondingnetwork;BN
将建(构)筑物和建(构)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所有导电性物体相互连接组成的一个网。[GB50057—2010定义2.0.22]
QX/T2—2016
Eearthingsystem
接地系统
将等电位连接网络和接地装置连在一起的整个系统。[GB50057—2010定义2.0.23]
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防雷区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GB50057—2010定义2.0.24]
internal system
建筑物内系统
建筑物内的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3.8
电气系统
electricalsystem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注1:也有称低压配电系统或低压配电线路。注2:改写GB50057—2010,定义2.0.26。3.9
Eelectronicsystem
电子系统
由敏感电子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GB50057—2010定义2.0.27]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GB50057—2010定义2.0.29]
I级试验classItest
电气系统中采用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I.)、1.2/50μ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imp)做试验。I级试验也可用T1外加方框表示,即T1[GB50057—2010定义2.0.35]
Ⅱ级试验classⅡtest
电气系统中采用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I.)、1.2/50μs冲击电压和8/20μs电流波最大冲击电流(Imax)做试验。Ⅱ级试验也可用T2外加方框表示,即T2。[GB50057—2010定义2.0.37]
Ⅲ级试验classⅢtest
电气系统中采用Ⅲ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组合波做试验。组合波定位为由2组合波发生器产生1.2/50μs开路电压(Uoc)和8/20μs短路电流(Isc)。Ⅲ级试验也可用T3外加方框表示,即T3[GB50057—2010定义2.0.39]]
voltageprotectionlevel;U,
电压保护水平
QX/T2—2016
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优先值的列表中选择。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最高值。[GB50057—2010,定义2.0.44
关线平台
platform
安装雷达天线座或天线铁塔的建(构)筑物顶部结构平面。4防护原则
4.1应按GB50057一2010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对雷达站建(构)筑物进行外部防雷装置设计。4.2应采用防雷等电位连接、屏蔽、共用接地、隔离、合理布线、电涌保护等综合措施对雷达站内部电气和电子系统进行防雷保护。
4.3雷达站防雷设计、施工应与雷达站工程建设同步进行。5防雷等级划分
5.1雷达站防雷等级的划分应根据雷达站所在地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修正值(N,)来确定,N,的值应按附录A的规定计算。
5.2雷达站防雷等级划分见表1。表1雷达站防雷等级划分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修正值(N,)N,>8
8≥N,>3
N,≤3
6雷达站建筑物
防雷等级
6.1在进行雷达站防雷设计时,应认真调查当地地质、地形地貌、气象、周围环境等因素和雷电活动规律,结合雷达站的特点和雷达系统的安装要求,全面规划,综合防治。6.2雷达站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并利用建筑物外墙结构柱内电气贯通的主钢筋作引下线。6.3应充分利用雷达站结构钢筋、金属构件的多重连接实现建筑物的防雷等电位连接。雷达站建筑物金属体、建筑物内系统、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及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等均应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与接地系统作总等电位连接。6.4在雷达站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时,应按以下要求在天线平台预留安装接闪杆的基础:至少有一根接闪杆设置在雷暴过程的主要来向上;接闪杆宜均勾对称设置在结构梁或结构柱上;接闪杆与天线罩边缘垂直投影的水平距离宜不小于3m。6.5应在接闪杆基础附近、雷达天线座基础或天线铁塔基础附近以及波导管和天线电缆进人建筑物的3
QX/T2—2016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人口处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
6.6雷达主机房和控制机房(以下统称雷达机房)外墙的结构钢筋应加密,钢筋网孔宜不大于200mmX200mm。对于没有结构钢筋的外墙体,应在机房外立面的上、下结构梁沿水平方向分别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其间隔距离宜不大于5m,同时沿外墙立面增设网孔不大于200mm×200mm的钢筋网,钢筋网孔的连接处应焊接,其上、下边应就近与预留的连接端子焊接。6.7应在机房内墙面的下列位置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沿靠近地面的墙体周边,间距宜不大于5m;主机房线缆吊架的端头;
线缆及波导管穿经楼层的界面处:机房的门、窗处,其中门、窗处的预留端子宜不少于2处,且宜对称设置。6.8预留的等电位连接端子应与结构主钢筋卡接或焊接。各类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及截面积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各类防雷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与最小截面积单位;mm2
等电位连接端子
机房等电位连接带
等电位连接端子与机房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导体机房等电位连接网格
室内金属体与等电位连接带或网格之间的连接导体国
连接至SPD
的导线
低压配电系统SPD
信号SPD
等电位连接端子的形状为扁导体,厚度应不小于4mm。等电位连接带的形状为扁导体,厚度应不小于2mm。材料
铜、钢
铜带或多股绝缘铜导线
铜箔或铜编织带
多股绝缘铜导线
多股绝缘铜导线
最小截面积
6.9应优先利用雷达站建筑物的基础钢筋网作自然接地体。当雷达站所在地的土壤电阻率不大于1000α·m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宜不大于42;当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α·m时,宜在建筑物基础外增设环型人工接地体,并应使用不小于50mm×5mm的热镀锌扁钢或直径不小于16mm的热镀锌圆钢与建筑物基础的主钢筋连接,连接点应不少于4处,且均匀分布,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宜不大于5。当雷达站内的电气电子设备有特殊要求时,应满足接人设备的最小接地电阻值要求。6.10雷达站内相距不大于30m的建筑物,其接地装置应通过2条不小于50mmX5mm的热镀锌扁钢连接。
6.11应在建筑物的竖井内设置金属线槽,金属线槽应在每层与预留的等电位连接端子连接。7雷达天线及平台
7.1接闪杆安装应与雷达天线吊装同步进行。7.2宜在雷达天线平台上安装不少于3支接闪杆,当雷达天线罩顶距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时,可直4
QX/T2—2016
接在地面架设不少于2支接闪杆。接闪杆的保护范围应采用滚球法确定,保护范围的边界至雷达天线罩边沿及天线平台上其他设备的距离应不小于0.5m。7.3接闪杆顶部金属体的长度宜不大于1m,金属体为圆铜或圆钢时直径应不小于16mm。7.4处于雷达天线仰角零度下边缘以下部位的接闪杆的支撑杆应采用钢管,以上部位的接闪杆的支撑杆应使用高强度玻璃钢管,钢管及玻璃钢管的壁厚及强度应能满足当地最大风速、最大覆冰厚度等气象条件的要求、
7.5应在玻璃钢管及钢管内设置多芯铜绞线作引下线,截面积应不小于50mm。宜选择在其中1支接闪杆的支撑杆上设置雷击计数器。7.6接闪杆的引下线、接闪杆底段钢管应与接闪杆基础附近的预留端子连接,连接导体应采用不小于40mm×4mm的扁钢或直径不小于12mm的圆钢。7.7雷达关线座、铁塔应就近与预留端子电气连接。7.8位于高山顶部的雷达站,宜根据当地山体情况及雷电活动规律,沿雷达站周边设置接闪杆或接闪线。
8天线电缆及波导管
8.1雷达天线至机房的所有线缆应敷设在金属线槽内,波导管和金属屏蔽槽在穿经楼层时应就近与预留端子作等电位连接。金属屏蔽槽应选用钢材,且首尾电气连接。8.2天线线缆及波导管在进入建筑物的人口处应采用金属板罩屏蔽并接地。金属板材应防锈蚀,其厚度应不小于1.5mm。
9机房与设备
9.1雷达机房不宜设置在建筑物的顶层,雷达设备距外墙、结构柱及梁的距离宜不小于1m。防雷等级为一等的雷达站机房宜设置在建筑物的LPZ2区。雷达站建筑物雷电防护区划分见附录B。9.2机房应使用金属板门和金属门框,金属板门应通过2条不小于6mm2软金属线与门框连接。机房外窗应增设网孔不大于200mmX200mm的金属网。金属门框、外窗的金属网应就近与预留端子连接。
9.3机房的防雷等电位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应在机房建立M型机构的等电位连接网络。沿机房地面周边设置等电位连接带,在地设置等电位连接网格,连接带与预留的等电位连接端子可靠连接,网格与等电位连接带可靠连接;雷达设备及其他电子和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机柜、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地(PE)线及SPD的接地端、信号SPD的接地端、线缆金属屏蔽层或金属线槽、防静电地板支架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连接;
-波导管、伺服系统的线缆吊架应就近与预留端子连接;一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应符合表2的要求;一等电位连接部位的直流过渡电阻值宜不大于0.03。9.4室内线缆应敷设在金属线槽(管)内。线缆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10通信与传输系统
10.1采用含有金属部件的光缆传输数据时,应在光缆终端处将光缆内的金属防潮层、金属加强筋及没有使用的金属通信线对等直接与机房的等电位连接网络连接。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