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468-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468-2018
中文名称: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水稻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pecifiv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Rice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8-12-12
实施日期:2019-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农业
气象观测
规范
水稻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杨文刚、王涵、刘世玺、刘可群、柯凡、孟翠丽、黄永学、马玉平、干昌林
起草单位:武汉农业气象试验站、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黄石市气象局
归口单位: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9)
提出单位: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9)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农业气象观测原则、观测地段和水稻发育期、生长状况、生长量、产量结构及品质分析、主要田间工作记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等项目的观测分析内容、观测时次、形态特征指标、观测方法和观测结果的记载记录格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的农业气象观测。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68—2018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Rice2018-12-12发布
国气象局
2019-04-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观测原则与观测地段
发育期观测
生长状况观测
生长量观测
产量结构及品质分析..
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观测簿表填写及各发育期观测项目次
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记载方法及内容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农气观测簿表的填写
各发育期观测项目
农业气象观测簿及报表格式
QX/T468—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QX/T468—2018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农业气象试验站、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黄石市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文刚、王涵、刘世玺、刘可群、柯凡、孟翠丽、黄永学、马玉平、干昌林。1范围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QX/T468—2018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农业气象观测原则、观测地段和水稽发育期、生长状况、生长量、产量结构及品质分析、主要田间工作记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等项目的观测分析内容、观测时次、形态特征指标、观测方法和观测结果的记载记录格式等,本标准适用于水稻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9.5一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T15683一2008大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GB/T17891—2017
GB/T21719—2008
GB/T27959—2011
GB/T34967—2017
3术语和定义
优质稻谷
稻谷整精米率检验法
南方水稻、油菜和柑橘低温灾害北方水稻低温冷害等级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parallelobservation
平行观测
观测作物发育进程、生长状况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同时,观测作物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QX/T299—2015,定义3.1]
observationplot
观测地段
定期进行作物发育进程、生长状况和产量构成要素观测的相对固定的间样地。注:改写QX/T299—2015,定义3.2。3.3
植株密度
Eplantdensity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的数量。水稻植株密度分藥前指单位面积的株数,分藥后指单位面积的茎数。注1:单位以株(茎)数每平方米表示。注2:改写QX/T299—2015,定义3.4。3.4
植株含水率
plant water content
植株所含水分重量占其鲜重的百分数。[QX/T299—2015,定义3.6]
QX/T468—2018
量amylosecontent
直链淀粉含量
试样中直链淀粉占试样的质量分数。[GB/T17891—2017,定义3.4]
垩白度chalkinessdegree
垩白米粒的垩白面积总和占试样米粒面积总和的百分比。[GB/T17891—2017定义3.3]
整精米率headriceyield
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的质量分数。[GB/T21719—2008,定义3.3]
4观测原则与观测地段
4.1观测原则
4.1.1平行观测原则
水稻农业气象观测应遵从平行观测的原则。当地气象观测站的基本气象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水稻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应与气象观测场保持基本一致。水稻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应在观测地段的农田中进行。
4.1.2点和面结合原则
在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同时在水稻发育的关键时期以及在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应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弥补观测地段的局限、增强观测的代表性。4.2观测地段
4.2.1地段选择要求
观测地段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观测地段应具有典型性,代表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地势、主要耕作制度、种植管理方式和产量a)
水平。地段要保持相对稳定,如需调整应选择与原来观测地段条件较为一致的农田。b)
观测品种应为当地的主裁品种。c)
观测地段面积一般应有1hm2,不小于0.1hm2。确有困难可选择在同一种作物成片种植的较小地块上。通常应选择在大面积的种植区域内观测观测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等的最短距离应在20m以上。应远离河d)
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避开灌溉机井。e
生育状况调查应选择能反映当地水稽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田块上进行,不限于观测地段的水稻品种。4.2.2观测地段分区bZxz.net
将观测地段按其田块形状分成面积基本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分别进行;应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的分布示意图。2
4.2.3观测地段资料
观测地段资料内容如下:
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内容包括: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气象观测场的位置;
QX/T468—2018
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沟渠、湖泊、水库及铁路、公路和田3)
间大道的位置:
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的方位和高度。4)
观测地段说明,内容包括:
地段编号;
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或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hm\):地段距气象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地段的种植制度及前作物,包括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名称;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地段地下水位深度(埋深),记“天于或等于2m”或“小于2m”;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沙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性、中性、碱性)和肥力(上、中、下)情况等;10)
地段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与当地近5年平均产量相比,≥20%为上,≥10%且<20%为中上,<10%且>一10%以内为中,≤一10%且>一20%为中下,≤一20%为下。
c)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和地段情况说明,按照台站基本档案的有关规定存档。观测地段如重新选定,应编制相应的地段资料。5发育期观测
5.1观测的发育期
播种期、出苗期、三叶期、移栽期、返青期、分藥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直播水稻不观测移栽期、返青期。
5.2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
各发育期相应的形态特征见表1。表1水稽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
发育期
出苗期
三叶期
返青期
分葉期
从芽鞘中生出第一片不完全叶。形态特征
从第二片完全叶的叶鞘中,出现了全部展开的第三片完全叶移栽后叶色转青,心叶重新展开或出现新叶(上午叶尖有水珠出现),用手将植株轻轻上提,有阻力。叶鞘中露出新生分粟的叶尖,叶尖露出长约0.5cm~1.0cm。3
QX/T468—2018
发育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乳熟期
成熟期
观测要求
表1水稻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续)形态特征
茎基部茎节开始伸长,形成有显著茎秆的茎节为拔节。拔节高度距最高生根节长度早稻为1.0cm,中稻为1.5cm,晚稻为2.0cm。剑叶全部露出叶鞘。
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有的稻穗从叶鞘旁呈弯曲状露出。当穗子顶部的籽粒达到正常谷粒的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含物,籽粒呈绿色釉稻稻穗上有80%以上,梗稻有9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5.3.1
观测点位置
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观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使之不在同一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2m,尽量避免边际影响。不能将测点选在田头、道路旁和人水口、排水口处5.3.2观测点面积
移栽:移栽前0.5m×0.5m;移栽后宽3行、每行长包括20穴;直播:1m×1m。
5.3.3观测时间
从播种当日开始到成熟期结束。一般隔日观测,旬末必须进行巡视观测,抽穗期每日观测。若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时立即恢复隔日观测。一般发育期在下午观测,抽穗期在上午观测。5.3.4观测植株选择
移栽:移栽前,观测植株不固定,每个观测点取25株;移栽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观测点连续固定5穴,拔节期每个测点取10个大茎进行观测直播:观测植株不固定,每次观测各点取25个株(茎)。分藥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藥后以茎为单位观测5.4发育期的确定
各发育期分别按下述方法确定:播种期以实际播种日期,移裁期以实际移裁日期记载。a
出苗期、返青期、乳熟期、成熟期根据表1中的形态特征目测确定,以整个地段水稽为对象,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人该发育期的日期。三叶期、分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以进人发育期的百分率确定。当观测植株上出现某一c
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了某一发育期。地段水稻群体进入发育期,以观测的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记载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时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时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发育末期。一般发4
育期观测到普遍期为止,但抽穗期还应记载末期(即齐穗期)QX/T468—2018
d)分巢期观测以本田为主,如果在田中已有分巢,应记载分葉开始期和普遍期,记入备注栏内。5.5特殊情况处理
如遇下述特殊情况分别处理,并记入备注栏:a)水稻因品种等原因,进人某发育期的植株比例达不到10%或50%时,如果连续3次观测进人该发育期的植株数总增长量不超过5%则停止观测,因天气原因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仍应观测记载;
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株是否缺乏代表性或是否受灾,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c)
因品种、栽培措施、灾害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在规定观测时间遇有妨碍田间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时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测。d)
6生长状况观测
6.1观测项目
观测项目包括植株高度、植株密度、产量因素和大田生长观测调查。6.2
观测时间
各项目的观测时间及相关规定如下:a
移栽水稻在移栽前三天内、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进行密度观测;直播水稻在三叶期、拨节期、抽穗期、乳熟期进行密度观测;移栽水稻在移栽前三天内、拨节期、乳熟期进行高度观测;直播水稻在三叶期、拨节期、乳熟期进行高度观测;
在抽穗期观测一次枝梗数;
d)在乳熟期观测结实粒数。
6.3植株高度的测量
6.3.1一般规定
高度测量值以厘米(cm)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6.3.2植株高度的测定方法
在观测地段4个区中各选择距田地边缘2m以上、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每个测点随机取10株(茎),共40株(茎)。拨节期及其以前,从地面量至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拨节期以后,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子的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6.4植株密度的测定
6.4.1一般规定
测定每平方米株(茎)数,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二位小数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