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943-2000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GB/T 17943-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943-2000

中文名称: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the geodetic astronom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0-01-03

实施日期:2000-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88405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6大地、海洋测绘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6811

页数:32页

标准价格:16.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6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0-01-03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在陆地上测定天文经度、天文纬度和天文方位角的施测原则、测定方法和精度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一、二、三、四等大地天文测量作业。对于其他需要测定天文经度、纬度和方位角的测量作业可参照执行。 GB/T 17943-2000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GB/T17943-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在陆地上测定天文经度、天文纬度和天文方位角的施测原则、测定方法和精度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一、二、三、四等大地天文测量作业。对于其他需要测定天文经度、纬度和方位角的测量作业可参照执行。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T 17943---2000
本标准是在国家测绘局1977年发布的《一等天文测量细则》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1965年5月发布的《二、三、四等天文测量细则》(草案)的基础上,结合大地天文测量新技术和生产实际情况,基于简明适用的原则制定的。
本标准从2000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D,附录F都是标准的附录,附录E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耀民、刘彩璋、孟娟、傅宗尧。310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geodetic astronomyGB/T17943—-2000
本标准规定了在陆地上测定天文经度、天文纬度和天文方位角的施测原则、测定方法和精度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一、二、,四等大地天文测量作业。对于其他需要测定天文经度、纬度和方位角的测量作业可参照执行。bzxz.net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 17944-2000
如密重力测量规范
GB 12897-19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CH1001—199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 1002 --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JJG414—-1994
光学经纬仪计量检定规程
3施测原则
3.1目的与任务
3.1.1大地天文测量是通过观测恒星来测定地面测站的天文经度、天文纬度和天文方位角的一种大地测量方法。
3.1.2大地天文测量主要用于地面参考系定向、大地水准面形状测定、工程定向及水平测量控制网方向误差控制等。
3.1.3当前大地天文测量的主要任务是:a)为建立全国和区域大地水准面模型而进行垂线偏差测定;b)为建立地面坐标系定向参数而进行高精度的大地天文测量;c)为建立精密工程定向基推而进行天文测量。3.2坐标和时间系统
3.2.1观测恒星坐标采用FK5系统。3.2.2极移坐标系采用JYD1968.0系统。极移改正时一般采用我国《地球自转参数公报》中所载的地极坐标改正数进行改正。采用其他极移坐标系时,应归算到JYD1968.0系统。3.2.3时间系统采用相对于JYD1968.0系统的世界时UT1系统。其时号改正时-般采用我国《地球自转参数公报》中所载的改正数进行改正。采用其他时间系统时应归算到相对于JYD1968.0系统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1-03批准2000~08-01实施
UT1系统。
GB/T 17943 .-2000
3.2.4地球椭球参数采用1980两安坐标系的椭球参数。3.3精度要求
大地天文测量各等级的最低测定中误差按表1规定执行:表1精度要求
3.4布点原则
纬度(\)
3.4.1天文测站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不同用途及其精度需要进行确定方位角(\)
3.4.2对于国家水平大地网和国家天文重力水准测量中拉普拉斯点的布设按照GB/T17942和GB/T17944执行
3.4.3天文测站点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联测和长期保存、地基稳固的地方。3.4.4方位角观测视线应远离障碍物、水域、沙漠、戈壁、沼泽地、森林、草原、水泥和柏油覆盖区等旁折光较大和影响地面目标呈像质量的区域。二等方位角观测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在平原地区不得小于;一等6m,二等4m在山区不得小于:一等4m,等2m。方位角观测视线更加远离大片障碍物。此外,确定视线高度时应考虑到植物的生长情况。3.4.5天文测站点上须埋设标志,一、二等天文测站点上应建造天文观测墩。标志埋设和天文墩建造按照GB/T17942执行。
3.4.6经纬度偏心观测点距中心点的距离不得大于50m,同时不得小于中心点上标高的一一倍半,并便于直接测定归心元素。方位角偏心观测点尽量设在中心点至地面目标点的方向线上面不得设在其延长线上,且偏离方向线不得大于1m。3.5施测技术要求
3.5.1在大地天文测量作业中应根据施测精度要求、观测条件、地理位置等情况在表2中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表2观测方法
观测方法
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测定方位角
南北星中天时角法测定方位角
太阳时角法测定方位角
津格尔法测定经度
东西星高度法测定经度
太阳高度法测定经纬度
塔尔科特法测定纬度
恒星高度法测定纬度
多星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一、二等天文观测的仪器设站点的四周一般应设置观测幕,以减轻仪器受风力的影响。观测幕的顶盖应至少在观测前小时打开,使观测幕内外温度趋于一致。312
GB/T 17943-2000
3.5.3观测前应在天文墩周围修筑一合适的木质站台。当修筑站台有困难时,可沿天文墩四周挖-一浅沟,以免观测员在地面走动时仪器受振动影响。当仪器置于脚架上观测时,应将仪器脚架安置在特别稳固的三个木桩上。
3.5.4对于没有高程的天文点,可使用空盒气压计测定点的高程,其精度不应低于士50m:3.5.5对于需要记录观测时刻的大地天文观测,每时间段始末须收录时号,即采用“收时一观测一收时”的观测纲要。当经度观测时间段每超过6h、纬度和方位角观测时间段每超过8h、或观测星组每超过三组时应至少增加一次收录时号。当收时困难时,允许在收录第一个时号前一个小时内或收录最后个时号后一小时内进行天文观测。时号收录方法见附录A。3.5.6对于需要定向的天文观测开测前应按照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仪器定向。3.5.7
当进行偏心观测时,须测定归心元素。归心元素的测定见附录C。3.5.8方位角--般应在中心点上观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偏心观测。3.5.9对于需要在室内标定子午线或引测天文方位角的测量作业,可参照附录E执行。3.5.10方位角观测时,应选在地面照准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如果地面照准目标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得进行观测。一、二等观测地面照准目标应为回光,且回光大小、亮度应调整均适当。方位角一测回观测过程中不得变动焦距。3.5.11方位角观测限差和观测条件及超限处理办法按表3执行。表3方位角观测限差和条件
目镜测微器读数互差
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互差
半测回两次地面目标方向值互差半测回两次恒星方向值互差
测回地面日标2C互差
测回地面耳标2℃和恒星2C互差
2C绝对值
各测回方位角互差
目标高度角绝对值
水平度盘行差
测回数(星数)
最少时间段数
每时间段最多测回数
夜晚最多测问数
多为目镜测微器最小分格。
DJ07DJ07
超限处理
重新开始读数
重新开始两次读数
重测半测回
重测半测回
重测-测回
重测一测回
重测一测回
重测超限测回,重测测回数
不得超过总测回数的三分
读记照准部水准器读数加
入水平轴倾斜改正
加入行差改正
GB/T 17943—2000
3.5.12方位角观测的各测回度盘配置按下式计算:C-A+G+M+S
且:G=180×(i-1)/m
(取至度)
M=dx(i-1)
S=Lx(i-0. 5)/m
式中:A——方向概略值;
—-测回号:
㎡-测回数;
d-.度盘分格值;
一测微器周值。
L——
(取至分)
(取至秒)
营雪专专大电心
3正反天文方位角不符值不得大于:-一等:士2.5\,二等:土4\。正反天文方位角不符值按下式计3.5.13
Aα (α2 — α2 ± 180°)( - A)sindm式中:α12α21—~--正反天文方位角;t、
两端点的天文经度;
m——两端点的平均天文纬度。
4“-、二等天文经度观测的时间段不少于:-一等:3、二等:2,进行人仪差测定时,应增加-个时间3.5.14
段;一、二等天文纬度观测的时间段数不少于一等:2、二等:1。同时测定经纬度时按最多时段数要求执行。“-一个时间段观测的测回数或星对数、恒星数不得超过其平均数的三分之3.5.15个测站、个时间段、或一个星组中舍去的观测测回数或星对数、恒星数不得超过其观测数的三分之一,否则该测站、时间段或星组观测成果作废。4人仪技术要求
4.1观测员要求
观测员应由业务水平高、技术熟练且人仪差稳定的技术人员担任,并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和技术部门认可方能上岗。
4.2仪器配备
主要仪器配备要求见表4。
表4仪器配备
经纬仪
石英钟或电子表
电子记时仪
短波收讯机
4.3仪器检验
适用等级
技术要求
用于-一等的经纬仪应配备有接触测微器或光电装置钟速五差不大于5×2°/ms/h(为等级)4.3.1对于经纬仪的检验要求按照JJG411执行。对于经纬仪使用中不涉及的部件检验项目可不作检验。
4.3.2对于水准器的格值和质量检验按照GB12897--1991的附录B20执行。4.3.3对于经纬仪的附加装置和石英钟应进行如下检测:a)望远镜目镜测微器丝距的测定(见附录D.出测前检测一次);314
GB/T17943-2000
b)接触测微器隙动差的测定(见附录D.每测站检测一次);c)天文钟的检测(见附录D,出测前检测一次)。4.3.4用于测定归心元素的钢卷尺每两年送检定场检测一次。4.3.5作业中对计时仪要经常进行检测,以保证计时仪正常、可靠,出现故障应送交专门检修部门修理。
4.4人仪差测定
4.4.1测定一、二等天文点的观测员,每期作业前后须在测区纬度相接近的基本天文点.二测定人仪差。两次人仪差测定相隔时间不应超过一年。新观测员应酌情在·期作业中问加测~次人仪差。4.4.2人仪差和天文点的经度测定须采用同一方法并用同一一仪器进行。若作业中调换仪器须重新测定人仪差。
4.4.3-、二等天文测量相邻两次人仪差的变动分别不得超过0.04s和0.06s。4.4.4测定人仪差时,不允许舍弃测定中误差合乎限差的任一组结果,且只准测一份成果。.4.5仪器维护和使用
4.5.1测量仪器是进行天文测量的必要工具,测量员必须精心维护和细心使用,使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保证天文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仪器需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并及时建立档案,以便记录仪器维护,检修、检定和使用情况。
4.5.2经纬仪
4.5.2.1仪器装箱时的注意事项:a)将仪器各部件擦拭干净;当仪器受潮后,应晾干后方可装箱;b)水平轴轴颈和支架轴承,应涂上高级钟表油,并用软纸包好;c)测微器、水准器等也应用软纸包扎好,并用线系紧;d)仪器与箱底的固结螺旋应旋紧,其他螺旋要适当放松;c)水准器的气室内要保持有一定的空气·防止水准管破裂;f)仪器运输时应旋转基座护套上端的制动环,使滚珠轴承停止作用;g)搬动仪器时不得握拿望远镜、度盘以及仪器基座底壳。4.5.2.2仪器运输中应注意事项:a)仪器托运时,必须有专人押运,仪器箱或套箱的顶面应贴上“精密仪器”“小心轻放”“防潮”、“防晒”等标签,侧面标记向上的箭头等不能倒置的记号;b)装车和卸车时,必须有专人在场照顾,搬抬仪器要平拿轻放,以免仪器受剧烈震动和撞击。在任何情况下,仪器都不能倒置或侧置;c)利用汽车运输仪器时,仪器箱应装在车身的前部,箱底部应垫-一软垫:d)将仪器升上或降下高标时,必须严格检查绳索、滑车等升降工具及其系结的牢固性。在整个升、降仪器过程中,必须由专人负责指挥,人员分工明确,动作协调一-致,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4.5.2.3仪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a)安置仪器时,须将水平轴轴颈和支架轴承擦拭干净,轴颈和轴承可用绸布轻轻擦拭,禁止用手握轴颈磨光部位。为防止轴颈落上灰尘,应给轴颈加盖护罩;b)调整水准器气泡长度时,切记不得剧烈抖动,以免损坏气室隔板;挂(跨)水准器不使用时,应放置在仪器箱内:
)使用固定螺旋时,只需旋至刚好接触时为宜,不要固定过紧,以免仪器受损。4.5.2.4每日观测结束后,应进行下列工作:a)用毛刷拂去仪器上的灰尘。物镜和目镜的透镜如有露水,可用镜头纸轻轻措拭,不得用酒精或汽油擦洗。不许用手指触摸透镜表面;b)将所有微动螺旋拧至螺旋中部位置。并用绸布擦拭轴颈,且当空气潮湿时,应涂上表油;31
GB/T 17943--2000
c)安置在观测幕内的仪器,每天观测结束后,应罩上仪器套,并须有人看管。如在高标1观测,每大工作结束后应将仪器装箱,盖上防雨布并绑在标架上。4.5.3天文钟
a)领取天文钟时须细心检查,并根据钟的档案资料,详细了解该钟的使用经历,作为工作时的参考。钟在使用期间必须由观测员亲自维护:b)迁站时电子钟内的电池应取出。钟不得托运,须由专人随身携带,并应特别注意防止受振和快速转动;搬动钟时要轻拿轻放,并应注意使钟面保持水平。4.5.4电子计时仪
计时仪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受潮;随时防止灰尘或脏物落在计时器内,平时应将计时器放在保护箱内;使用或运输过程中防止受振;每晚工作结束后要关闭电源。4.5.5收讯机
收讯机和电池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受潮,并且要防止阳光曝晒,迁站时机内电池应取出。雨天应将外接天线接地,以防雷击。5观测方法
5.1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测定方位角5.1.1第一纲要-测回观测程序如下:a)观测地面!标;
b)沿顺时针方向观测北极星;
”c)沿顺时针方向第二次观测北极星,d)沿顺时针方向第次观测地面目标;e)纵转望远镜,沿逆时针方向重复以上操作。5.1.2第纲要-测回观测程序如下;a)观测地面标;
b)沿顺时针方向观测北极星;
c)纵转望远镜,沿顺时针方向第二次观测北极星;d)沿顺时针方向第次观测地面目标;e)沿逆时针方向重复以上操作。5.1.3-般情况采用第一纲要,对于DKM3-A经纬仪应采用第二纲要。5.1.4采用DJ07仪器观测地面目标时,用望远镜目镜测微器的移动丝照准目标次,每次读记测微鼓读数,然后读水平度盘读数。采用其他仪器观测地面目标时,照准一次后读水平度盘读数。5.1.5采用DJ07仪器观测北极星时,先读记挂(跨)水准器读数;采用第--纲要若在4m以上规标上观测时应随即将挂(跨)水准器换置180°;用移动丝照准目标三次并每次记录瞬间的钟面时和测微鼓读数;然后读记挂(跨)水准器读数,再读水平度盘读数;采用第一纲要若在不超过4m的规标上.或墩标上观测时应将挂(跨)水准换置180°。采用其他仪器观测北极星时,照准北极星记录瞬间的钟面时,然后读记照准部水准器气泡两端读数。5.1.6采用DJ07仪器一测回观测中,水准器零点变动对于T4仪器不得大于2.25格.对于DKM3-A仪器不得大子1.5格,在12m以上高标上观测时对于T4仪器可放宽到3.0格,对于DKM3-A仪器可放宽到2.0格
5.1.7-测回方位角观测值按下式计算:α = Da -- (ML + Mr)/2(- (Mt - Mr)q/p + 0. 16\pcosg)其中: 9-(cscZk-cscZL)/2
p=cScZ1+cscZR
**+(3 )
GB/T 17943--2000
Z-arccos(singsind+cosdcosdcost)M=D--arcsin(sintcosd/sinz)+Vctgzi±(m-1o)μcscz)t- 15(S-α)
)…三、四等可不计算的项;
武中:←
D------北极星半测间度盘位置观测值;V——-竖轴倾斜观测值;
\测微器格值;
m--测微器读数;
DA\—--~地面目标--测回度盘位置观测值;…·北极星盘左位置;
R-~北极星盘右位置;
S半测回观测北极星时刻的恒星时;α…半测回北极星的视赤径;
----半测回北极星的视赤纬;
-测站天文纬度(符号说明下同)。5.2南北星中天时角法测定方位角5.2.1观测恒星选用中天附近的南北星对,其星对应满足如下条件:a)天顶距应大于15°小于75°
b)cosa/cosz一般应小于1.5,最大不得大于2;c)一对星的coso/sin之差的绝对值小于.5;d)所有星对的cos6/casz之差总和不大于l;e)相邻两星的赤径差大于12min;f)恒星距子午圈的角距应不大于2.5°;g)星等不弱于5。
5.2.2--测间观测程序如下;
a)观测地面目标;
b)沿顺时针方向观测南(或北)星;c)沿顺时针方向第二次观测地面目标;d)纵转望远镜,沿逆时针方向重复以上操作。5.2.3观测恒星时,应事先按观测星表配置经纬仪,待星进入视场后,读取照准部水准器两端读数,用十字丝竖丝照准星三次,每次照准同时读记表面时和水平度盘读数,然后再读取照准部读数,5.2.4半测问方位角观测值按下式计算:α Da - D + arcsin(sintcoso/sinz) - Vctgz其中: Zarccos(sinpsino+cosdcosocost)t-15(S--α)
式中D南北星半测回度盘位置观测值:DA地面半测回度盘位置观测值;S-…半测回南北星的恒星时;
α—-—~半测回南北星的视赤经;—一半测回南北星的视赤纬。
5.3太阳时角法测定方位角
5.3.]选择太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2h内测定方位角。5.3.2测回观测程序如下:
(4)
GB/T 17943-2000
a)照准地面目标,读记水平度盘读数;b)沿顺时针方向照准太阳,使太阳影像位于竖丝的右半部分中央,用竖丝切准太阳的左边缘,连续切准两次,每次读记表面时和水平度盘读数:c)纵转望远镜,沿逆时针方向照准太阳,使太阳影像位于竖丝的左半部分中央,用竖丝切准太阳的右边缘,连续切准两次,每次读记表面时和水平度盘读数;d)照准地面目标,读记水平度盘读数。5.3.3一测回方位角按下式计算: tgocose)
α Da -- D + arctglsint/(singcost -F: t== 15(S-α)
式中:D^”—测回地面目标度盘位置观测值:D)---——-测回太阳度盘位置观测值;一测回的太阳视赤经,计算方法见附录F;--——-测回的太阳视赤纬,计算方法见附录F;S-——测回的地方恒星时。
5.4津格尔法定经度
5.4.1观测恒星选用位于同一等高圈的东西星对,其星对应满足如下条件:a)星对的天项距在20°~55°之间,特殊地区可放宽到60%;b)一星对东、西星方位角分别在245°~295°和65°~115°范围内;(5)
c)相邻两星对的时间间隔,以星对中央时刻为准应不小于7min,采用电磁水准器可缩短至6min;d)星等般不弱于5等。
5.4.2观测限差和条件按表5执行。津格尔法观测经度限差和条件
点观测星对数三
人仪差观测星对数三
每星对经度互差.3
竖轴倾斜变化≤,格
气泡长度变化≤,格
5.4.3一对星的观测程序如下:
超限处理办法
舍去超限星对
校正仪器
重新观测
a)按观测星对的平均天顶距及东(或西)星的方位角安置好经纬仪,并使横轴水准器气泡精确居中;
b)设置好记时设备,谁备记录时刻;c)待星进入视场后,、二等天文观测要求读记横轴水推器读数。当星进入观测区后,、二等天文观测时用移动丝跟踪平分星象记录时刻,三、四等天文观测时读记星在竖丝附近经过水平丝的时刻;d)旋转照准部按上述方法观测第二颗星。5.4.4
一组星的观测程序应按照东星、西星、西星、东星或相反的次序交替进行。-对星的天文经度观测值按下式计算5.4.5
=+nmt+++S
其中:α=(α十αw)/2
m=arctg(tgotgectgt)
n=arcsin(tgatgecasm/sint)
(8w0=)/2
8=(0+8w)/2
GB/T 17943-2000
t=15[(ae-aw)/2+(Xw-Xr)/2]
ou=士(iwi)t\/(60cosdsinAw)(小分划在近物镜端时为十,反之为-)d, = -- MxsinZ/(2cospsintwcosow)o. 0. 021'cosZ
Z-arccos(singsindw+cosdcoswcostw)tw- 15(S.+^-αw--2min)
式中:αE、αw—东西星视赤经;E.ow—--东西星视赤纬;
XE、Xw---东西星表面时;
—测站纬度;
\——测站近似经度;
\—水准器格值;
-东西星水准器左右气泡读数和;tr.iw-
Mx-接触测微器隙动差;
S.——表面时刻(Xe十Xw)/2时的格林尼治恒星时;三、四等天文测量可不计算的改正项。5.5东西星高度法测定经度
5.5.1采用此法进行四等天文观测时每测站至少观测的东西星对数:DJ1为2对星,DJ2为3对星,星对经度互差应小于1.0s,其星对应满足如下条件:a)星对的天顶距应小于75°,且尽量相等;b)东、西星方位角分别在240°~300°和60°~120°范围内;c)星等应不弱于五等。
5.5.2对星观测程序如下:
a)按照观测东(或西)星的天顶距和方位角、安置好经纬仪,并读记气温和气压;b)照准东(或西)星三次,同时每次读记表面时和竖盘读数;c)纵转望远镜,操作如b);
d)读记气温和气压;
e)观测西(或东)星,重复以上操作。5.5.3颗星的天文经度观测值按下式计算:aa+t-S.
t = arccos[(cosZ - sindsind)/(cosgcoso)J/15其中:Z-Z'+R
式中:α——恒星视赤经;
—恒星视赤纬
Z…颗星的天顶距平均观测值;
R一蒙气差改正数;
S——颗星平均观测时刻的格林尼治恒星时;测站纬度。
5.6太阳高度法测定经度或纬度
5.6.1选择太阳天顶距不大于75°的卵酉圜附近测定经度;在子午圈左右各1.5h内测定纬度(7)
5.6.2采用此法进行四等天文观测至少采用的测问数:DJ1为4,DJ2为6。测定经度时上下午时段应319
尽量对称。
5.6.3---测回始未应读记气温湿和气压。5.6.4-测回观测程序如下:
GB/T 17943—-2000
a)在盘左(或盘右)位置,使太阳影像位于视场下半部分的中央,用水平丝切推太阳的上边缘,连续切准两次,每次读记表面时和竖盘读数;b)纵转望远镜,使太阳位于视场上半部分的中央,用水平丝切准太阳的下边缘,连续切准两次,每次读记表面时和竖盘读数。
对于加鲁罗佛斯棱镜观测时,应使视场中四个太阳影像的交线与十字丝重合并固定棱镜位置后按上述步骤进行观测读数。
-测间经度、纬度按下式计算:
x-a+t-S,
且:t=arccos[(cosz—singsino)/(cosdcoso)/15]t=[5(S-α)
m-arctg(tgd/cost)
n --arccos(cosZsinm/sing)
Z=Z'+R-Pasinz'
式中:α—-测回太阳的视赤经;测回太阳的视赤纬;
2.-—--测回天顶距观测值;
P。—太阳地平视差,可取为8.8\;S测回的格林尼治恒星时;
一测回地方恒星时。
5.7塔尔格特法测定纬度
5.7.1采用此法每测站用DJ05仪器至少观测中天时的南北星对数:一等为10对,二等为6对,其星对应满足如下条件:
a)--星对平均天顶距小于40°;b)--星对南、北星天顶距之差不得超过16';c)---星对赤经之差应在3~~15min之间;d)所有星对的南北星天顶距之差代数和不应超过土20°。5.7.2一对星观测程序如下:
a)按照星对的平均天顶距及第颗星的方位角整置经纬仪,调整横轴水准器,使气泡居中;b)星进入视野后,读记横轴水准器两端读数,使移动丝概略平分星象,读记目镜测微器周数,当星依次经过五根垂直固定丝时,沿旋进方向使移动丝精确平分星象,尚时读记测微器读数,最后再次读记水准器读数;
c)将仪器照准部旋转180°,按测第一颗星的方法,观测第二颗星。5.7.3观测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a)--观测时间段内的观测程序应按照水准器在望远镜东侧、西侧、西侧、东侧或相反次序交替进行;
b)当发现一颗星的五次测微器读数出现递增或递减时,应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器移动丝使其水平,并重新进行仪器定向;
c)望远镜倾斜变化不宜过大,当(iw一i)大于6时,应重新校正仪器。-颗星观测过程中气泡长度变化不得超过0.4格;
GB/T 17943 -2000
d)不允许测天顶星及用连续的三颗星组成两个观测星对。一对星的天文纬度观测值按下式计算:5.7.4
Φ=+AZ+(iw-i)t/4+K
且:8=(8s+8.)/2
[180°--8N
(当北星不在下中天时)
(当北星在下中天时)
+(1+0. 0175sec2Z)(Mw-M)r/2
(1+-0.0175sec2Z)(Mw-Mr)r/2
K-- Fstgos +Fstgon
F=Ef2/(20p\)
Z-(8-8.)/2
式中:Os.ON
Mw、Me
-南北星的视赤纬;
东西两侧时的水准器左、右气泡读数和;东西侧时的测微器读数;
目镜测微器周值;
水准器格值;
f—第1个移动丝的丝距。
5.8恒星高度法测定纬度
T4仪器
DKM3仪器
(10)
5.8.1观测恒星选用位于中天附近的南北星对或北极星。三等观测须选用南北星。对于测站纬度小于15°的地区,不得选用北极星。观测测回数对于三等不得少于8测回,四等不得少于6测回。南北星对应满足如下条件:
a)天顶距应小于70°;
b)星对天顶距之差应小于20°;c)星对的赤经之差应小于1h;
d)距子午圈的角距大于3°。
5.8.2-测回始未应读记气温和气压。5.8.3--测间观测程序如下;
a)按照观测恒星的天顶距和方位角安置好仪器:b)照准恒星三次,同时每次读记表面时和竖盘读数;c)纵转望选镜,操作如b)。
5.8.4半测回纬度观测值按下式计算:#=m+n
H: m=arctg(tgo/cost)
n二土arccos(cosZsinm/sind)(南星为十,北星为一)Z=Z'→R
t=15(S-α)
式中:α-半测回恒星视赤经;
-----半测回恒星视赤纬;
2半测回天顶距观测值;
R蒙气差改正数,
S半测同平均观测时刻的恒星时。5.9多星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5.9.1观测恒星选用均匀分布在60°或45°等高圈上的恒星,其恒星距子午圈和卵酉圈的角距分别不32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