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2341-199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7摄影与遥感测绘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53, 字数:93000
标准价格:22.0 元
出版日期:1990-12-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0-06-04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测绘标准化所
归口单位:国家测绘局
提出单位:国家测绘局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 GB 12341-1990 1:25000,1,50000,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12341-199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1:25000,1:50000 and 1:100000 topographic maps-Specificationsforaerophotogrammetricfieldwork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GB12341—90
本标准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按本标准测制的地形图主要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科研等使用,以及可作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形图或专用地图的基础资料。2引用标准
GB12342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3总则
3.1地形图的规格
3.1.1投影、坐标和高程系统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1.2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以国际1:1000000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为基础,按表1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图幅。
成图比例尺
1:25000
5'00*
地形图的编号,按GB12342附录B的规定执行。3.1.3地形类别
1:50000
10°00*
1:100000
30°00*
20°00
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大部分地面坡度和高差划分,规定见表2。当高差与地面坡度矛盾时,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6-04批准1990-12-01实施
地面坡度为准。
地形类别
丘陵地
高山地
3.1.4基本等高距
地面坡度
2°以下
2°~6°
6°~25°
25°以上
GB12341—90
1:25000、1:50000、1:100.000<80
80~300
300~600
基本等高距依据测区地形类别不同而有所不同,规定见表3。一幅图内一般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必要时可再加测助曲线。表3
本等高
地形类别
丘陵地
高山地
5(2.5)
1:50000
10(5)
1:100000
20(10)
当地势十分平坦或用图需要时,基本等高距可选用括号内的数值,其高程精度与括号外基本等高距的精度要求相同。bzxz.net
3.1.5高程注记点
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是图上每100cm2内,平地、丘陵地为10~20个,山地、高山地为8~15个。高程注记以米为单位,1:25000成图注至小数点后一位,1:50000、1:100000成图注至整米。
3.1.6地形图的符号和注记
地形图符号(含简化地形符号)及各种注记均按GB12342执行。3.2地形图的精度
3.2.1图上地物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和丘陵地不大于图上±0.5mm;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图上土0.75mm。3.2.2图上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表4的规定。高
成图比例尺
地形类别
内业加密点
高程注记点
等高线
GB12341—90
1:25000
1:50000
1:100000
山地、高山地在图上不能直接找到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的位置时,其高程精度可按公式(1)计算:
Mh=±Va2+bz.tg'a
式中:Mh-
一等高线高程中误差,m;
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m,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m;
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倾斜角,(。)。(1)
3.2.3特殊困难地区(大面积的森林、沙漠、戈壁、沼泽等)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75mm,高程中误差按表4中相应地形类别放宽0.5倍,高山地一般不再放宽。3.2.4像片平面控制点对于附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注:基础控制点指可用作首级像片控制测盘起闭点的控制点。像片高程控制点对于附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测量中误差不大于表5的规定。
成图比例尺
地形类别
丘陵地
高山地
1:25000
特殊困难地区的高程测量中误差按表5相应放宽0.5倍。3.2.5本规范取两倍中误差值为最大误差。1:50000
1:100000
3.3像片调绘的基本原则
GB12341—90
3.3.1调绘方式可采用全野外调绘法或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以下简称综合判调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满足规范、图式的有关要求。3.3.2调绘时,须以满足各经济建设部门用图的共性要求为前提,根据不同的成图比例尺对地形元素(地物、地貌元素)进行综合取舍。以保证地形图上地物地貌主次分明、符号运用恰当、图面清晰易读、能形象地反映地区的总貌特征。3.3.3调绘在像片上有影像的地形元素应按影像准确绘出,其最大移位差不得大于像片上0.3mm1像片上无影像的重要地形元素应当补测,其与四周明显地物相关位置的移位差不大于图上0.5mm,特殊困难地区不得大于图上0.75mm。3.3.4没有合适的符号可供选用时,可用类似的符号代替,或增设符号,但必须加注说明。若需增设符号,则最晚在内业成图前报国家测绘局审批。3.4对大地资料的要求
3.4.1一般地区三角点(包括精密导线点)的密度不应少于:1:25000地形图每幅2点,1:50000地形图每幅3点,1:100000地形图每幅6点。一般地区四等以上水准路线的间距,在地不超过30km,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
点数及间距不足的图幅,可进行基础控制点测量,但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3.4.2三角点和水准点成果表、网图及点之记等资料应齐全。3.5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3.5.1对航摄资料的要求参照执行1980年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比例尺航空摄影规范》。3.5.2航摄比例尺可根据成图比例尺、精度、方法、仪器装备和测区地形条件等参照表6合理选择。表6
成图比例尺
1:25000
150000
1:100000
航摄比例尺
1:20000~1:50000
1:35000~1:75000
1:60000~1:100000
3.6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
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4.1一般规定
4.1.1像片控制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测图的依据。分为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三种。
平面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高程。平高控制点须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4.1.2布设的控制点应满足下列像片条件:GB12341—90
a选用的像片控制点,其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当目标与其他像片条件发生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
b,布设的控制点尽量能公用;
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cm(18cm×18cm像幅)或1.5cm(23cm×23cm像幅),c.
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小于上述规定的一半;d.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应大于1mm,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18cm×18cm像幅)或5cm(23cm×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不得小于2cm(18cm×18cm像幅)或3cm(23cm×23cm像幅),因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而分别布点时,两点裂开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不得大于2cm。
4.1.3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须布设在图廓线外4mm以上。4.2航线网布点
空中三角测量中加密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按公式(2)、(3)进行估算。ms=±0.28kmgn2+2n+46
mn=±0.088号
-m.n2+23n+100
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mm:
式中:m
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m;
k像片放大成图的倍数,
H相对航高,m,
像片基线长度,mm,
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mm;航线方向相邻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条。4.2.1按航线布点:
4.2.1.1=-般以两幅图为单位,困难地区1:100000以三幅图为单位。每条航线布设6个平高点(图1)。当使用宽角航摄仪进行摄影时(焦距100mm以上),应在航线两排平高点的中线附近加布1个高程点,如图1的“×”处。(图1~12中:·高程点○平面点①平高点口像主点)@
GB12341-90
4.2.1.2每条航线相邻两点或两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按公式(2)(3)计算,也可参照附录F执行。当平面与高程允许距离发生矛盾时,应以高程为准。4.2.1.3控制点的点位除满足一般规定外,还需满足下列条件:航线两端的上下对点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互相偏离一般不大于半条a.
基线,个别最大不得大于1条基线;b.航线中间的两控制点,布设在两端控制点的中线上,其偏离一般不超过左右2条基线的范围,困难地区偏离不得超过左右3条基线,其中一个控制点位于中线上或两个控制点同时等距离向中线异侧偏离,若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一侧偏离时,则不得超过1条基线。4.2.1.4航线较短,只有3~5条基线,则可布设4个平高点加1个高程点(图2)。中间的高程点应布在中线上,其偏离不得大于1条基线。图2
4.2.2控制航线(构架航线)布点4.2.2.11:100000成图的困难地区,可摄垂直于测图航线的控制航线(构架航线)进行加密成图。4.2.2.2每条控制航线布设6个平高点。相邻两个控制点或两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执行4.2.1.2规定。控制航线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测图航线加密要求按4.2.1.2规定进行设计。4.2.2.3控制航线控制点的点位要求执行4.2.1.3规定。4.3区域网布点
4.3.1区域网的划分原则
4.3.1.1区域网的划分,应依据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测区地形特点、航区的实际分划、程序具有功能以及计算机容量等进行全面考虑。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实施。4.3.1.2区域网的形状,为方便作业和保持图内加密精度基本一致,一般以横两幅纵两幅为宜。也可不按图幅而按航线段或航摄分区划分区域。4.3.2区域网平高点的布设规定:4.3.2.1区域网平高点一般按周边进行布设。4.3.2.2当航摄比例尺等于或小于成图比例尺时,区域网航线数6条以下(包括6条),则周边按不少于6个平高点进行布设(图3、图4)。图3
GB12341-90
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成图比例尺时,区域网航线数4条以下(包括4条),则周边也按不少于6个平高点布设(图5、图6)
当航线数超过6条(或4条)时,则周边均按8个平高点布设(图7、图8)Q
4.3.3区域网中,平高点间和高程点间的基线数可按公式(2)、(3)进行计算后适当放宽。但区域网每条航线首末上下均应布设高程点(见附录G)。4.3.4按图幅分区布点
控制点的布设执行4.3.1.2和4.3.2的规定。布设图形可参照附录G中图G1、G2。周边上控制点的点位要求执行4.2.1.3规定,内部点位可在左右2条基线范围选取,并尽量位于旁向重登处。
4.3.5按航线段分区布点:
控制点间基线数执行4.3.3规定。也可参照附录G中表G1执行。布设图形可参照附录G中图G3、图G4。两端控制点的点位要求航线网布点要求相同,中间点一般可左右偏离1条基线,最大不得偏离2条基线。
4.3.6不规则区域网布点
4.3.6.1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角转折处布平高点,凹角转折处布高程点。
4.3.6.2若凹角转折点与凸角转折点之间距离超过4条基线时,在凹角转折处也应布设平高点(附录G中图G5)。
4.3.6.3区域周围两控制点间沿航向方向的跨度超过7条基线时,在中间应补加1个高程点。4.3.7补飞航线结合处布点
区域网中补飞航线结合处的布点以保证连接精度为原则,一般可在结合处加布1个平高点(附录G中图G6)。
4.4全野外布点
4.4.1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GB12341-90
供像片纠正时,每隔号像片四个角上各布设1个平面点(图9)。若需分带纠正,则图9的平面点均改为平高点。当航线间像片交错,控制点不能共用时,应分别布点。o
4.4.2微分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每个立体像对布设4个平高点和1个高程检查点(图10)。高程检查点应位于垂直于航向的两行平两点的大致中央,左右偏离时,距垂直于航向的两行平高点连线要分别大于基线长的1/3。如果检查点在方位线两侧的两个高程点连线之外时,离开连线不得大于1cm(图11)。C
4.4.3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每个立体像对测绘范围内布设4个平高点(图12)。多倍仪测图时,也可采用每隔号像片测绘范围四个角上各布1个平高点的双模型布点。图12
4.4.4高程全野外布点
微分法成图和全能法成图所布设控制点,如果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仅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GB12341-90
测,则图10,11,12中的平高控制点改为高程控制点。4.4.5点位的要求
除了满足一般规定以外,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点位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大于1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cm。四个基本定向点宜尽量成矩形分布,相互间高差尽量小些,但微分法成图中高程检查点与像对内四个定向点的高差应尽量大些。4.5特殊情况的布点
4.5.1航摄分区接合处的布点
若两航区使用同一类型的航摄仪器,焦距之差小于0.03mm,航向重叠正常,旁向衔接错开小于10%,衔接后的弯曲度在3%以内,航高差在摄影时平均相对航高的1/50以内时,可视为同一航线布点。否则,控制点应布在航区分界的重叠部分内,相邻航线尽可能公用,如果不能公用,须分别布点,并注意不产生控制漏洞。
4.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小于53%的重登度视为航摄漏洞。应以漏洞为界分段布点,漏洞部分采用单张像片测图或平板仪测图方法解决。
4.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航线个别像片旁向重叠小于2cm而大于1cm,且影像清楚时,则在该重叠部分补测1~2个高程点,如果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m时,则重叠不够部分采用单张像片测图或平板仪测图方法解决。
4.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a.
位落水。当落水范围的大小或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视为正常航线布点。否则,视为航线断开,并分段布点。
b.当像主点1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c.定向点的标准点位为落水区,这时如果在离开像主点4cm以外的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则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4.5.5水滨与岛屿的布点
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cm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当一张像片内大部分是水域,只有个别零星分布小岛,难以按规定布点时,外业布点以能控制岛屿的大小、方位和高程为原则酌情布设2~4个平高点。5基础控制点测量
除了用国家等级点外,还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为5“的小三角点和光电测距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三角高程导线,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5.15\级平面控制测量
5”级的光电测距导线测量和小三角测量,其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为图上0.02mm。5.1.1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光电测距导线可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每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mm的Ⅱ级光电测距仪。5.1.1.1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规定。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