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0198.3-198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0198.3-1988
中文名称:传真机技术要求 三类文件传真机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88-01-02
实施日期:1989-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53203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33.040.70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网>>M16信息传输指标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8-12-22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上海有线电厂
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
发布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为了使三类文件传真机能通过电话线路在1min左右时间传送一线GB 148《印刷、书写及绘图用纸幅面尺寸》所规定的A4幅面的文件。考虑到大多数应用来说,黑白复制是足够的。 GB/T 10198.3-1988 传真机技术要求 三类文件传真机 GB/T10198.3-198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0198.3—1988
传真机技术要求
三类文件传真机
Requirements for facsimile apparatusGroup I document facsimile apparatus1988-12-22发布
1989-08-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W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传真机技术要求
三类文件传真机
RequirementsforfacsimileapparatusGroupIdocumentfacsimileapparatusGB/T10198.3—1988
为了使三类文件传真机能通过电话线路在1min左右时间传送一张GB148《印刷、书写及绘图用纸幅面尺寸》所规定的A4幅面的文件。考虑到大多数应用来说,黑白复制是足够的。为要求文件传真通信能与电话交替接通,当双方设备有一方或双方是自动的情况下亦能接通;在这两种情况下,其操作程序应按《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中进行文件传真通信的程序》(CCITTT.30建议书)的规定进行。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公用电话交换网和租用线路上的三类文件传真机的设计和操作。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建议书CCITTT.4(1980)《文件传真三类机的标准化》。1扫描轨迹
在发送机和接收机中,均应以相同的方向对信息区进行扫描。在垂直平面上观察信息区,象素的处理程序与扫描方向一样自左到右,且后一扫描紧接前一扫描之下。2设备参数1)
注:1)合作因素的容许偏差待进一步研究。2.1应采用以下参数:
在垂直方向上,标准的扫描密度和选用的扫描密度分别为3.85线/mm士1%和7.7线/mm士沿着215mm士1%的标准扫描线长度中应有1728个象素;b.
c.作为选用,沿着255mm士1%的扫描线长度中应有2048个象素;d。作为选用,沿着303mm士1%的扫描线长度中应有2432个象素。2.2应至少能接收GB148规定的A,幅面文件(标准值为297mmX210mm)。3全编码扫描线的传输时间
全编码扫描线的定义为数据码(DATA)加上所需的填充码(FILL)以及线终码(EOL)的比特数总和。
对于在4.2条中叙述的选用的二维编码方案,全编码扫描线定义为数据码(DATA)加上所需的填充码(FILL)、线终码(EOL)以及一位特性码的比特数总和。为了适应各种记录方法,除了标准的20ms以外,还可任选几种最小的全编码扫描线时间。3.1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应符合以下规定:3.1.1方案1,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在标准扫描密度和选用的较高扫描密度时都相同。a.建议标准为20ms;
b。在遵循回复到标准的20ms的情况下,认可选用10ms;国家技术监督局1988-12-22批准1989-08-01实施bZxz.net
WGB/T10198.3—1988
c.在遵循回复到选用的10ms和标准的20ms的情况下,认可选用5ms,d。在遵循回复到选用的5ms、10ms和标准的20ms,并能选用回复到选用的40ms的情况下认可选用0ms;
e.认可选用40ms。
3.1.2方案2,在选用较高扫描密度时,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为标准扫描密度的一半(见注)。以下为标准扫描密度时的数值。在遵循回复到标准的20ms的情况下,认可选用10ms;a.
建议标准为20ms;
认可选用为40ms。
最小传输时间的识别和选择,按《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中进行文件传真通信的程序》(CCITTT.30建议书)规定的控制程序中的报文前区(B阶段)内进行。注:方案2适用于以打印二条连续的、同一较高扫描密度的线来达到标准垂直扫描密度的打印机构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标准扫描密度的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为较高扫描密度的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的2倍。
3.2每一全编码扫描线最大传输时间应小于5s,当这个传输时间超过5s时,接收机必须拆线。4编码方案
4.1一维编码方案
三类传真机一维持续长度编码方案如下:4.1.1数据(DATA)
数据线由一串可变长度的码字组成的,每个码字表示一个全白或全黑的持续长度。通常白、黑持续长度交替出现。总数为1728个象素表示215mm长的水平扫描线。为了确保接收机保持颜色同步,所有数据线均以白持续长度码字开始,如果实际扫描以黑持续长度开始,则发出一个长度为0的白持续长度码字。每条扫描线最大长度(1728个象素或点)的黑白持续长度均按表1和表2码字的规定。码字由两种类型:结尾码字和组合基干码字,每一个持续长度以个结尾码字或一个组合基干码字紧跟个结尾码字来表示。在0~63个象素范围内的持续长度,均以相应的结尾码字编码。应注意黑、白持续长度有不同的码字表。
在64~1728个象素范围内的持续长度,首先以组合基干码字编码,该码字表示持续长度等于或短于要求的长度,然后紧跟着以结尾码字表示要求的长度和组合基干码字表示的持续长度之间的差。4.1.2线终码(EOL)
这个码字跟在每条数据线后面传输,它是在实际的数据线里不可能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码字,因此在突发性差错出现后可以重新同步。此外,这信号在每页的第一条数据线之前出现。格式:000000000001
结尾码
白持续长度
00110101
000111
黑持续长度
0000110111
W.白持续长度
GB/T10198.3—1988
续表1
001000
000011
110100
110101
101010
101011
0100111
0001100
0001000
0010111
0000011
0000100
0101000
0101011
0010011
0100100
0011000
00000010
00000011
00011010
00011011
00010010
00010011
00010100
00010101
00010110
00010111
00101000
00101001
00101010
00101011
00101100
00101101
黑持续长度
000101
000100
0000100
0000101
0000111
00000100
00000111
000011000
0000010111
0000011000
0000001000
00001100111
00001101000
00001101100
00000110111
00000101000
00000010111
00000011000
000011001010
000011001011
000011001100
000011001101
000001101000
000001101001
000001101010
000001101011
000011010010
000011010011
000011010100
000011010101
000011010110
000011010111
000001101100
000001101101
000011011010
000011011011
000001010100
白持续长度
白持续长度
GB/T10198.3—1988
续表1
00000100
00000101
00001010
00001011
01010010
01010011
01010100
01010101
00100100
00100101
01011000
01011001
01011010
01011011
01001010
01001011
00110010
00110011
00110100
010111
0110111
00110110
00110111
01100100
01100101
01101000
01100111
011001100
011001101
011010010
011010011
011010100
组合基干码
黑持续长度
黑持续长度
000001010101
000001010110
000001010111
000001100100
000001100101
000001010010
000001010011
000000100100
000000110111
000000111000
000000100111
000000101000
000001011000
000001011001
000000101011
000000101100
000001011010
000001100110
000001100111
0000001111
000011001000
000011001001
000001011011
000000110011
000000110100
000000110101
0000001101100
0000001101101
0000001001010
0000001001011
0000001001100
0000001001101
0000001110010
0000001110011
白持续长度
GB/T10198.3—1988
续表2
011010101
011010110
011010111
011011000
011011001
011011010
011011011
010011000
010011001
010011010
011000
010011011
000000000001
黑持续长度
0000001110100
0000001110101
0000001110110
0000001110111
0000001010010
0000001010011
0000001010100
0000001010101
0000001011010
0000001011011
0000001100100
0000001100101
000000000001
注:允许存在能适应较大纸张宽度而又保证标准扫描密度的传真机,因此增加以下这套组合基干码(见表3)以供选用。
持续长度(黑和白)
4.1.3填充码(FILL)
组合基干码
00000001000
00000001100
00000001101
000000010010
000000010011
000000010100
000000010101
000000010110
000000010111
000000011100
000000011101
000000011110
000000011111
可用发送填充码的方法在信息流中插入间隙,填充码可插于一线数据信号和线终码之间,但不能位于数据信号之内。为了确保数据和线终码的传输时间不小于信息控制程序确定的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必须加入填充码。格式:一串可变长度的0信号。
4.1.4返回至控制(RTC)
W.GB/T10198.3—1988
用接连发送六次线终码表示一页文件的数据信号传输的结束。在该信号以后,发送机将按顿格式和《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中进行文件传真通信的程序》(CCITTT.30建议书)规定的控制信号速率发送信息后指令。
格式:000000000001.*.-000000000001(共6个)
图1和图2说明上述规定的各种信号之间的关系。,图1表示一页发送稿的开始部分的前几条数据扫描线。图2表示页末最后一条编码扫描线。标准码表和扩充码表的识别和选择应在《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中进行文件传真通信的程序》(CCITTT.30建议书)规定的信息前阶段(B阶段)内进行。阶段川始
T一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T
4.2二维编码方案
阶C统中
二维编码方案是4.1条规定的一维编码方案的备选扩充方案,按以下规定。4.2.1数据
4.2.1.1参数K
为了限制传输差错引起的干扰范围。在每一维编码的扫描线后面最多有K一1条后继扫描线采用二维编码。该K值称为参数K。传送一维编码扫描线的次数可以高于所有K条扫描线组的次数,在发送一维编码扫描线后,即发送一串K一1条二维码扫描线,K的取值按以下规定:标准垂直扫描密度(3.85线/mm):K=2选用的较高垂直扫描密度(7.7线/mm):K=4注,对于选用的较高扫描密度,K可以选用较低的值。②允许在国内传真业务中使用能在接收报文上产生一个明显标记表示在传输过程中采用了二维编码的传真机。
W.4. 2. 1.2
一维编码
应与4.1.1的规定一致。
4.2.1.3二维编码
GB/T10198.3—1988
这是一种逐条扫描线编码的方法,即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每个迁移象素的位置是根据位于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或位于紧靠该线上面的基准扫描线上相应的基准象素的位置来编码。当正在编码的扫描线的编码结束后,它就成为下一编码扫描线的基准扫描线。4.2.1.3.1迁移象素的定义(见图3)个象素的颜色(即黑或白)与同一扫描线的前一个象素不相同,这象素定义为迁移象素。ao一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基准象素或起始迁移象素。在正在编码的扫描线的始端a。正好位于该线上第一象素之前的假想的白迁移象素。当编码线正在编码的时候,。的位置由前一个编码模式决定(见4.2.1.3.2)。
a一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a。右边的下一个迁移象素。a2一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a,右边的下一个迁移象素。b1一基准扫描线上ao右边的与a。颜色相反的第一个迁移象素。b2一基准扫描线上b1右边的下一个迁移象素。b
准打批瑟
正产编的扫描装
4.2.1.3.2编码的模式
迁移象素
对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的每一迁移象素的位置的编码,应按4.2.1.3.3所述的编码程序,在以下三种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图4、图5和图6给出这三种编码模式的例子。a.通过模
这种模式的鉴别是,b2的位置在α1的左面。当这个模式编码完成时,在b2下方正在编码的扫描线象素上置一个准备下一次编码的α(即α°处)。
正征缩将的扫拓编
图4通过模
W.bzsoso.cOmGB/T10198.3—1988
但是,如图5所示的b2正好在α1上方的这种状态,则不认为是通过模。b.
监准扫据始
在节肾的扫括
b.垂直模
图5不认为是通过模的例子
这种模式的鉴别是,a1位置相对于bi的位置编码,其中aib的相对距离可以在V(6)、V(1)、Vr(2)、V(3)、VL(1)、Vz(2)和V(3)七个数据中取一个,它们均用各自分隔的码字表示,脚标R和L分别表示α1在bi的右面或左面,括号里的数据表示ab.的距离,在垂直模编码后,ao的位置应置于a1处(见图6)。
c.水平模
这种模式的鉴别是,持续长度aoai和aia2用码字H+M(aoa1)+M(ai2)编码。H是从二维编码表(表4)取出的标志码字“001”。M(aoa1)和M(a1a2)是分别表示aoa1和a1a2的持续长度及颜色的码字。它们取自相应的黑或白的一维码表(表1和表2)。在水平模编码后,αo的位置应置于a2处(见图6)。
班直校
在组码的扫尚践
水平楼
图6垂直模和水平模
4.2.1.3.3编码程序
编码程序的鉴别是,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每个迁移象素编码所用的编码模式。当按下述第一步成第二步鉴别出上述三种编码模式中的一种时,即可从表4中选出相应的码字。编码程序如图7流程图所示。
W.bzsoso.cOm非a哟左而
GB/T10198.3—1988
第·个之前
淮沙码
riuatF
返回至控制
一非筑行
一向装点
二维编码流程图
W.bzsoso.cOnGB/T10198.3—1988
注:编码器中通过模的使用仅限于单个通过模,这不影响兼容性,不影响兼容性的算法的衍变待定。第一步:
a.如果确定为通过模,就用码字0001来编码(表4)。经此处理后,b2下面的象素a。就作为下次编码的新的起始象素ao(见图4)。b.如果没检出通过模,则按第二步处理。第二步:
确定相对距离atbr的绝对值。
如aibi<3,如表3所示,则aib1按垂直模编码,此后,α1的位置即作为下一编码的新的起b.
始象素ag。
c如|a1b1/>3,如表3所示,则在水平模标志码字001后,aoa1和a1α2分别以一维编码进行编码。此后,α1的位置即作为下一编码的新的起始象素α0。表4
编码象素
aoa1,aia2
ai正好在b下面
a1在石面
a1在b左面
aibi=0
aibr=1
aib1=2
aibi=3
aibr=1
aibi=2
aib1=3
二维 (扩充)
一维(扩充)
二维编码表
Ve (1)
VR (2)
注:①水平模的M()表示的码字按表1和表2。0001
001+M(aoa1)+M(aia2)(见注?
000011
0000011
000010
0000010
0000001XXX
000000001xxx
(见注②)
②建议以非压缩编码方式作为三类机二维编码方案的备选扩充。对非压缩码,×X×码为111,其码表按表5。有关其它未列举的×××码的规定及它们在进一步扩充中的应用,待定。④如所建议的非压缩编码模用在指定的一维编码线上,则编码器不应在序列000结尾的码字后转换成非压缩模。因为以000结尾的码字加上个转换码000000001,会被误认为线终码。10
W.进入非压缩模的码
非压缩模的码
退出非压缩模的码
GB/T10198.3—1988
表5非压缩模码字
在一维编码线上:000000001111在二维编码线上:0000001111
注:T是表示一持续长度的颜色的特征比特(黑=1、白=0)。4.2.1.3.4扫描线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象素的处理
a。第一个象素的处理
000001
0000001T
00000001T
000000001T
0000000001T
000000000OT
假设每条正在编码的扫描线上第一个起始象素。正好位于第一个象素前面,并看作为白象素(见4.2.1.3. 1)。
每一线上第一个持续长度aoa1被(aoa1一1)代替。因此,如第一个持续长度是黑的,并按水平模编码,则第一个码字M(aoa1)相当于长度为零的白持续长度(见图10,e)。b。最后一个象素的处理
正在编码的扫描线的编码延续到位于己已完成编码的最后一个实际象素后面的假想的迁移象素的位置为止。它可以按a1或α2编码,如在编码过程中任何阶段没检出b和(或)b2,则置它们于基准扫描线上最后一个实际象素之后的假想的迁移象素的位置上4.2.2线同步码字
在每条编码线结束之后应加一个线终码码字(EOL)000000000001,在EOL码字后接一个特征比特,表示下一扫描线是用一维编码还是二维编码。此外,在每页的第一条数据线前有一个EOL加特征比特“1”的信号。格式:EOL十1下一扫描线为一维编码EOL十0下一扫描线为二维编码
4.2.3填充码(FILL)
填充码插入数据线和线同步信号(EOL十特征位)之间。但不能在数据中插入。为保证数据码、填充码和线终码加上特征比特的传输时间不小于全编码扫描线的最小传输时间。必须加入填充码。格式:一串可变长度的0
4.2.4返回至控制(RTC))
使用的格式为六个连续的线同步码字,即6X×(EOL十1)。为了进一步说明这里规定的信号间的关系,用图8和图9给出K=2时的情况,图8表示一页发送原稿开始的几条扫描数据线。图9表示一页的最后几条扫描线。11
Wbzsoso,cO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