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594-200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林业>>B60林业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2-14909
页数:33
标准价格:17.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8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中国林科院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归口单位:中国林科院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部门:国家林业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应该遵守的标准框架。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 LY/T 1594-2002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LY/T1594-2002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_65.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594--2002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National level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forest management in China
2002-10-12发布
国家林业局发布
2002-12-01实施
本标准由中国林科院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科院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LY/T1594—2002
本标准起草人:张守攻、肖文发、江泽平、刘金龙、朱春全、臧润国、陆文明、史作民、雷静品、孙晓梅姜春前、马娟、黄清林。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LY/T1594—200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人类自下而上环境,使国家经济和整个生物处于良好状态的根本保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认为,实现各种类型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是贯彻《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议程》第十一章的关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有关国际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有:a)赫尔辛基进程。1993年6月制定欧洲森林可持续性管理的行动框架,并在后续会议上(1995年2月)形成了有关欧洲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标准与指标体系。b)
蒙特利尔进程。1993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温带与北方森林可持续发展会议”,提出了初步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并组建了“标准与指标工作组”。于1995年2月在智利的圣地亚哥形成了温带和北方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框架,即“圣地亚哥宣”。
蒙特利尔进程的12个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0%的世界温带和北方森林,中国是蒙特利尔进程的成员国。
c)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制定了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ITT共同组织的协调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行动的专家会议(罗马,1995年2月)确定由FA0负责对全球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进行协调,以形成全球性的标准与指标框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问题,并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有关活动。本标准的制定将充分吸纳国际上有关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命题成分,与国际上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接轨。鉴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干差万别,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资源数量、质量不同,经营状况各异。遵循既适应国际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的原则,根据中国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首先制定国家水平上的核心指标体系,然后再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条件进行区域划分,扩充相应的特征指标,制定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276
1范围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应该遵守的标准框架。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森林可持续经营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LY/T 1594—2002
森林作为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经济利益和环境价值,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公众参与。其目的在于保证森林连续有效地满足当代人们的物质生产、文化精神生活和无形的利益需求,而且有利于长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活动应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区域平等的条件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2.2
标准criteria
由一系列定期监测以评价变化的相关指标所表示的特征。2.3
指标indicator
可以测量或描述的定量或定性变量,并可定期监测其变化的趋势。2.4
监测monitoring
对指标的变化进行定期和系统的测定与评价。2.5
森林类型foresttype
依据我国国情和通常采用的森林分类系统,根据植被,尤其是森林组成和/或特定的因素所确定的森林群落类型。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非生命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开放的动态复合系统。
3生物多样性保护bzxZ.net
生物多样性系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与变异性。它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物种的丰富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变异性,包括种内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和同一种群之内的基因277
LY/T1594—2002
多样性。
3.1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标
3.1.1森林类型点森林面积的比值3.1.2按龄级或演替阶段划分的森林类型的面积及比值3.1.3人工林中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比例3.1.3.1相关问题
a)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及地貌类型复杂,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b)中国人工林面积大,树种单一;c)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3.1.3.2数据
数据可获得。主要来源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3.1.3.3方法
可以根据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和典型抽样调查获得数据。3.1.3.4说明
森林资源清查和调查体系,提供了森林面积、蓄积和生长的基本数据,但不能反映森林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森林演替的状态。
3.1.4按世界保护联盟(IUCN)或其他分类系统划定为保护类林地的森林类型面积3.1.5按龄级或演替阶段确定为保护区的森林类型面积的比值3.1.5.1依据
IUCN于1993年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a)
科学保护区;
国家公园;
自然纪念物;
野生生物保护地/生境与物种管理区;d)
受保护的陆地景观/海洋景观;
受管理的资源保护区。
不同龄级或演替阶段的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是不同的。3.1.5.2相关问题
我国的保护区可划分为三大类型:a)
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森林植物及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珍稀濒危动植物和重要经济动植物种群及自然生境作2)
为主要保护对象;,
湿地类型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3)
b)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c)不同类型和大小的保护区的确定和划分。3.1.5.3数据
数据可获得。主要是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3.1.5.4方法
通过统计调查和遥感技术,建立数据库。3.1.5.5说明
a)我国的保护区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得到加强,但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较差或不同保护区之间管理278
水平的差异较大;
LY/T1594---2002
b)尽管许多基础调查工作比较困难,但需要开展关于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数据的进一步调查。3.1.6森林片段化程度
3.1.6.1依据
森林片段化包括总生境面积减少和剩余地区被分割成非连续的碎片。森林的片段化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物种的生存与繁殖能力。3.1.6.2相关问题
a)片段化与森林覆盖率的减少;b)片段化与森林系统内基因资源的减少;c)从物种的繁衍和基因多样性的维持角度,破碎化导致了种群基因流的变化3.1.6.3数据
森林的片段化数据在我国很难得到。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有成片的原始森林,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天山、神农架等,大部分地区的森林遭到破坏而演替成次生林。3.1.6.4方法
a)现代高新技术如RS和GIS技术等为森林的空间分布和片段化测量提供了精确的方法;b)应用种群遗传学方法获得基因库片段化的信息。3.1.6.5说明
a)指标的应用,将主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如果没有对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态过程的度量的经验,不可能阐明森林的片段化。适度的片b)
段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人类活动常常使森林生态系统过渡片段化。c)本指标的评价应更多地以天然林为基础。3.2物种多样性指标
3.2.1森林物种的数量
3.2.2根据立法或科学评价,确定处于不能维持自身种群生存力的森林物种的状态3.2.2.1依据
a)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指标;物种受威胁现状和特有程度、濒危状况、灭绝速率及原因,是研究物种水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b)
内容,也是研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3.2.2.2相关问题
a)指标列出了森林经营必须关注的物种的数量,但不能反映森林经营对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的影响;
物种数量随时简变化的趋势;
c)些濒危物种很难受森林经营者所控制;物种数量指标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检测,但对一些濒危种的检测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根d))
据难易程度来规划监测的水平。3.2.2.3数据
a)准确的数据很难得到。主要来源于中国《珍稀危保护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濒临灭绝危险的动植物红皮书。b)通过专项调查,关于珍稀濒危物种的状态数据部分可准确获得。3.2.2.4方法
森林物种的数量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得到。3.2.2.5说明
我国森林物种构成划分为:
LY/T1594--2002
乔木;
灌木;
草本;
真菌,尤其是与林木共生的菌根真菌;昆虫;
鸟类;
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等,
b)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保护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因为它控制着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并决定其他物种的存在。
IUCN根据濒危程度将物种划分为:灭绝种(EX);濒危种(E);脆弱种(V);稀有种(R);与未知种(I)。
3.3遗传多样性指标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一个物种的遗传变异愈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愈大。在保护一个物种时有可能失具有遗传差异的种群,所以对于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具有遗传学意义的一些森林物种应实行特别保护。
3.3.1分布范围显著减少的森林物种数量3.3.2从多种生境中监测到的代表种的种群水平3.3.3已开展种质基因保存的物种数3.3.3.1相关问题
a)必须包括商用和非商用物种;b)森林经营对商用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较大,因此应当予以关注。3.3.3.2数据
分布范围显著减少的森林物种数量和已开展种质基因保存的就地和异地保存的物种数的相关数据比较容易得到,而从多种生境中监测到的代表种的种群水平的相关数据几乎还没有。3.3.3.3方法
种群遗传学方法。种质基因保存分为就地保存和异地保存。3.3.3.4说明
分布范围明显减少的物种,其遗传变异性和生存力都会降低。4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是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缓解气候变化和防治土地退化的物质保证。本标准的制定主要以木材收获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基础。4.1林地面积和能够用于木材生产的林地净面积4.1.1依据
林地面积和能够用于木材生产的林地净面积是预测木材生产能力的主要因子。林地的木材生产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主立地质量关系十分密切。4.1.2相关问题
a)不同类型林地面积的确定;
b)立地质量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c)活立木蓄积、林木生长量和收获量。4.1.3数据
林地面积数据具有准确来源,但用于木材生产的林地面积数据的不确定性大。4.1.4方法
LY/T 1594---2002
通过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林业资源统计年鉴获得。有关的面积及其比例可采取抽样调查结合遥感技术的方法。
4.1.5说明
该指标可以用于预测木材供应潜力及用于木材生产的林地比例。4.2各森林类型面积和活立木蕾积4.2.1依据
一定的林地面积和生长量是维持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输人、流动及维持其有序结构的基础和标志。不同的森林类型,由于其物理和生物环境不同,以及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蓄积量和生长量。该指标是森林生产力的基础。4.2.2相关问题
a)目前中国在国家级森林经营中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森林类型可以粗略地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也可以根据优势树种进行细分。b)与碳贮存、森林采伐规划及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4.2.3数据
该指标给出森林生产力的基本测度,数据相对容易获取。主要来源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4.2.4方法
传统森林资源清查方法及遥感技术相结合,最好是通过不同森林类型内的固定样地调查。4.2.5说明
该指标应具有动态特征,以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面积及蓄积随森林类型的分类体系的变化而异。
4.3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面积的比例4.3.1依据
为维持森林生产力,在保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总量的基础上,应加速低产林的改造,减少无林地面积,尤其应注意宜林荒山荒地的植树造林。4.3.2相关问题
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面积的划分。4.3.3数据
通过林业森林资源统计报表中获取。4.3.4方法
地面调查结合航空测量和卫星遥感技术。4.3.5说明
a)主要指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及无林地等;b)该指标体现了加强林地利用的潜力,通过低产林的改造和无林地向有林地转化,提高林地的生产潜力:
c)面积随林业用地类型的划分标准的不同而不同。4.4用材林总活立木蓄积
4.4.1依据
木材生产仍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目标,随着人口及经济的增长,对本材的需求也正日益加剧。4.4.2相关问题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用材林的划分标准需要进一步界定。4.4.3数据
LY/T1594-2002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数据容易获得。用材林划分标准的界定决定了数据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
4.4.4方法
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4.4.5说明
该指标反映了用材林的资源贮备。4.5.人工林面积及其活立木蕾积4.5.1依据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天然林日益减少,发展人工林特别是定向集约经营的工业人工林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4.5.2相关问题
a)中国人工林发展的布局与总体规划;b)人工阔叶林和混交林的发展。4.5.3数据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及林业统计年鉴。4.5.4方法
采用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4.5.5说明
该指标反映人工用材林的供给能力。4.6可供木材生产的林地面积与蓄积按龄级的分配格局4.6.1依据
根据森林经理永续利用理论,林分面积和蓄积按幼、中、近、熟、过等龄级的一定比例分配,以及在空间上的规律分布是永续收获的基本条件之一。4.6.2相关问题
a)龄级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b)确定不同树种及不同起源的林分的龄级标准。4.6.3数据
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获取4.6.4方法
采用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方法。
4.6.5说明
该指标用于预测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反映木材供给潜力。4.7用材林年采伐量不大于年生长量4.7.1依据
在用材林经营中,采伐量不大于生长量是本材持续利用的基本保证。如果年采伐量超过年生长量,随着时间的发展,必将导致森林资源的下降,影响利用的可持续性。4.7.2相关问题
尽管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但用材林采伐同样必须实现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在集体和私有林的采伐中,预测木材采伐的可持续性具有定的困难,但用材林的采伐量应根据国家制定的采伐限额和市场共同确定。采伐必须严格遵循国家采伐规程。4.7.3数据
从林业统计年鉴查得。但应对犬然林、人工林以及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进行分类报告。林权的转移会给数据的可靠性和价值带来不确定性。282
4.7.4方法
采用资源调查方法,最好通过固定样地调查。4.7.5说明
森林的年生长量是指活立木的连年生长量的净平均值;年木材采伐量包括卫生伐、生长伐、主伐等各种采伐的收获量;b)
LY/T1594—2002
c)该指标为用材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森林的采伐必须根据可持续的森林经营规划方案进行操作;
d)对超限额采伐木材市场交易要严格控制。4.8非木质林产品收获量
4.8.1依据
非木质林产品(如:毛皮、林果、蘑菇、猎物、药材、野生花卉等)的利用由来已久,但对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非木质林产品是食物、饲料、医药、化工等的主要原料,对提供食品、保健、就业机会,提高山区居民生活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非木质林产品的收获量进行研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非木质林产品的可持续经营、开发和利用。4.8.2相关问题
a)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b)非木质林产品年收获量的波动;c)
需要规范收集数据的方法;
缺乏关于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生产量的基础信息;e)需要进一步提高山区居民对非木质林产品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并尊重传统林业知识。4.8.3数据
尽管对山野菜、食用菌、林果、药材、野生花卉等非木质林产品每年均有利用,但由于大多属于周围社区居民的无组织采摘,相关统计数据不易掌握,部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林业资源统计年鉴获取。4.8.4方法
a)非木质林产品的资源清查,主要采用小区抽样调查技术,确定各种经济物种的丰富度,可持续收获的再生能力等,并据此确定其可持续经营的水平;b)
列出现有或有潜力的非木质林产品,通过对当地社区咨询,规范统计相应的年收获量;持证收获。
4.8.5说明
a)该指标反映非木质林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其可持续经营的水平;b)非木质林产品的收获量不应对森林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c)非木质林产品的年收获量也应低于年生长量。5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
5.1超过历史波动范围的事件所影响的森林面积及其比例5.1.1依据
本指标主要给出有关大强度的、对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干扰事件对森林的影响情况。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事件包括火灾、病害、虫害、风灾、地震与泥石流、冻害、水灾、沿海风暴潮等自然过程。当其强度和范围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破历史波动的正常阈值,从而对森林的健康造成危害。
5.1.2.相关问题
根据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和森林类型的差异,森林特大火灾一般划分为三级:a)
1)受灾面积3.33万hm2以上;
LY/T 1594-2002
2)东北地区受灾面积0.67~3.33万hm2,南方地区受灾面积0.33万hm2;3)东北地区受灾面积0.33~0.67万hm2,南方地区受灾面积0.07~0.33万hm。b)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状况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结合目前中国森林火灾的状况,及其防火减灾,维持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的能力,中国应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率稳中有降,力争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2)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基本实现网络化和现代化;森林防火体系基本健全。
c)考虑到中国造林营林的历史,人工纯林面积的数量巨大,森林病、虫、鼠害还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大量发生,应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防治、治理和减少各种森林病虫害。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本是实施生态系统管理,在造林和营林的各个环节都要模拟各地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规律,使病、虫、鼠等的数量被持续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从而使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始终都维持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状态,d)考虑到中国地形复杂,江河众多,海岸线较长,气候多变,因此台风、地震与泥石流、洪水、沿海风暴潮等对森林的危害也很大,给中国的森林资源造成很大损失,但目前缺乏有关受影响和危害的森林的准确数据和判断指标,5.1.3数据
有关森林病、虫、鼠害的数据可从全国或区域的森林病、虫、鼠害的调查中获得,而有关森林火灾、风灾等的数据可从全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加上地面调查获得。5.1.4方法
可采用传统的抽样调查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全国统一时间和方法的调查,将不同区域的数据加以汇总。
5.1.5说明
关于不同干扰事件的正常历史波动范围或阅值,部分可从气象、林业等部门的调查研究和历史记录中求得。应当对历史波动周期、波动范围或阈值加以明确的界定。同时,在森林火灾领域,必须考虑人为的因素。
5.2有害气体和酸雨的危害面积与比例5.2.1依据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酸雨、有害气体排放,当其强度和范围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超过森林生态系统的忍受能力,从而对森林的健康造成危害。根据森林的受害程度,对国家不同地区有害气体和酸雨形成强度和范围进行控制,从而确保森林的健康和正常生长。5.2.2相关问题
a)酸雨的危害除直接从生理和生长上损害森林植物外,另一重要影响是破坏森林赖以生存的土壤系统。对土壤系统的变化,主要考虑影响土壤殿碱度的理化指标,如盐基饱和度、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等。
b)在中国未来的酸雨防治方面,应该努力达到以下自标:1)贯彻执行有害气体排放补偿制度;2)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
3)提高煤的利用效率,节省能源,降低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加强酸性雨危害的预防,包括工业酸性沉降物排放的限制、社会制度与法律保障、生物学4)
和生态学措施预防等。
5.2.3数据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