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 SY/T 5783.1-2012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1部分:直井
SY/T 5783.1-201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5783.1-2012

中文名称: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1部分:直井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079KB

相关标签: 剖面 测井 资料 处理 解释 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Y/T 5783.1-2012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1部分:直井 SY/T5783.1-2012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3.020
备案号:37508—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783.1—2012
代替SY/T5783—2002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第1部分:直井
Specification for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rofilelogging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Part 1: Vertical well
2012—08—23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2—1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
资料收集
3.2测并资料的质量检验
测井数据的加载
测井资料深度校正
4注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4.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解释目
超声流量和涡轮流量(连续)测井资料解释次
SY/T5783.1-2012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超声流量或涡轮流量(连续)、井温、压力组合测井资料解释电磁流量测井资料解释
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注入井示踪相关流量测井资料解释4.5
生产测井组合仪注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5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5.1集流点测、井温、压力组合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5.2非集流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确定含水等级
工具标注
解释结果检验
7.1注入部面解释结果检验
7.2产出剖面解释结果检验
8解释成果
解释成果图
解释成果数据表
解释报告
脉冲中子氧活化、注入井示踪相关流量:电磁流量测井解释附录A(资料性附录)
成果表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格式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wW招3214neT10
SY/T5783.1-2012
SY/T5783《注入,产出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分为两个部分:一第1部分:直井:
第2部分:大斜度井。
本部分为SY/T578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SY/T5783—2002《注、产出部面测井资料解释规程》。与SY/T5783—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电磁流量测井资料解释”(见4.4):一增加了“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注人井示踪相关流量测井资料解释”(见4.5);—增加了“工具标注”(见第6章):一增加了“解释结果检验”(见第7章);一增加了注入面测井解释成果表格式(见附录A);一修改了“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见第3章,2002年版的第3章);修改了“注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见第4章,2002年版的第4章);修改了“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见第5章,2002年版的第5章);修改了*解释成果”(见第8章,2002年版的第6章和第7章):修改了“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格式”(见附录B,2002年版的附录A)。本部分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测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CPSC/TC11)提出并归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静、张奇斌、郑希科、杨玉、曲贺梅。本部分代替了SY/T5783—2002。SY/T5783一2002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5783—1993。
1范围
SY/T5783.1—2012
注入、产出部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第1部分:直井
SY/T5783的本部分规定了直井中注人面、两相流产出剖面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解释过程及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直井中注入剖面、两相流产出面测并资料的解释和解释成果资料的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5132石油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SY/T5633石油测井图件格式
3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
3.1资料收集
相关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
裸眼井测并资料、并身结构、射孔数据等基础数据资料。a)
b)井史资料、配产配注方案、注采井油层连通及改造措施情况等资料。所在地区油、气、水物性资料。d)历次注人、产出剖面测井资料。注采井井下工具及流体流动通道(油管、套管、油套环形空间)类型。e)
f)其他相关资料。
3.2测并资料的质量检验
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测并资料进行解释。3.3测并数据的加载
3.3.1根据通知单及施工设计的要求加载实测测并曲线和实测测井数据。3.3.2加载裸眼井自然电位或自然伽马曲线、小层射孔数据(油层数据)等相关数据。3.4测井资料深度校正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的解释深度统一校正到裸眼并测井深度。校正的方法是把实测自然伽马曲线或磁性定位曲线深度校正到裸眼井资料中的自然伽马、微电极、自然电位等曲线或射孔数据深度上。
建筑321—标推查谢卡载图wj321,neSY/T5783.1-2012
4注入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4.1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解释4.1.1应选择一条无沾污(或沾污较少)、分层清楚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作为解释曲线。4.1.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叠合。叠合点选择伽马曲线的低值处,面积点选择明显的吸水层处。
4.1.3:射孔层(段)所对应的叠合曲线有明显异常面积时,判断该层(段)为注人层(段)。解释计算出注入面积,求出相对注入量。4.1.4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重复性、稳定性比较好的厚层应进行细分层解释。在同一沉积单元内,相邻注人单元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回返幅度大于最大幅度1/3的回返点作为注人单元的分界点,或按沉积单元内有效厚度划分。4.1.5根据井下管柱结构、井下工具位置等情况综合判断示踪剂的沾污位置和程度,并做相应的消污校正处理。
4.1.6根据叠合曲线,并结合该井的静态资料及相关工程测井资料,确定注入层(段)判断窜槽、漏失层(段)。
4.1.7分层(段)相对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1):B=×100%
式中:
第n层(段)的相对注人量,用百分数表示:()
S.一一第n层(段)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所包络的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总注人层(段)数。
4.1.8分层(段)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2):Q. =Q+β.
式中:
Q第n层(段)的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Q—全井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4.2超声流量和涡轮流量《连续)测井资料解释4.2.1选用测速稳定、流速响应较好的曲线作为解释曲线。4.2.2确定零流量值。在注入层(段)以下井段测量的流量曲线取一稳定值作为零流量值。(2)
4.2.3在流量曲线上,取注入层(段)上、下夹层部位曲线幅度的平均值作为解释取值:取全部注人层(段)以上井段流量曲线幅度的平均值与零流量的差值作为全井注人量解释取值。4.2.4流量解释取值应避开射孔井段、套管内径变化处(油管喇叭口、封隔器、配水器等工具位置)及吸水层(段)顶部的不稳定区。4.2.5分层注水井的流量曲线台阶变化处应与配水器位置相对应:笼统注水井的流量曲线在喇叭口位置应有台阶变化。
4.2.6同一内径下,分层(段)相对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3):2
式中:
3,=(△N./N)X100%
AN第n层(段)上下夹层频率平均值之差,单位为赫兹(Hz);N一一全井注人量解释取值,单位为赫兹(Hz)。4.2.7全并注入量的计算见公式(4):Q=N·K
K-一仪器常数,单位为立方米每天赫兹[m/(d·Hz)]。SY/T5783.1-—2012
(3)
4.2.8流量测井资料确定分层(段)注入量的方法同4.1.8。4.2.9当某一射孔层《段)的分层(段)人量大于仪器测量精度时,该层(段)定为注人层段)。
4.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超声流量或涡轮流量(连续)、井温、压力组合测井资料解释4.3.1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并资料确定各小层的相对注入量的方法同4.1。4.3.2超声流量或涡轮流量(连续)测井资料确定各层(段)注人量和相对注人量的方法同4.2。4.3.3用井温测井曲线定性判断注入层(段)、非注入层(段),确定注人层(段)底界深度位置。用压力测井曲线对测井过程中注入压力进行监控。4.3.4综合解释分层(段)相对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5):β,=[(βgtmm)/pum×100%
式中:
β一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解释的第m层(段)的相对注入量;Bruer
一流量测井解释的第儿层(段)所在配注段的相对注人量:βerm—一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解释的第n层(段)所在配注段的相对注人量之和。4.3.5综合解释分层(段)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6):Q.=(·Ql)/P
式中:
流量测井解释的第并层(段)所在配注段的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4.4电磁流量测井资料解释
4.4.1依据连续电磁流量曲线定性判断注人层(段)。4.4.2连续电磁流量测井资料确定各配注段注人量和相对注人量的方法同4.2.2~4.2.5。4.4.3点测流量解释计算方法如下合层(段)注入量的计算见公式(7):a)
Q, =K(N -N.)
式中: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Q
N一第i深度点的合层(段)频率值,单位为赫兹(Hz);N。一零流量频率值,单位为赫兹(Hz)。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WW:3321性(5)
(7)
SY/T5783.1—2012
依据递减法分层(段)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8):b)
Q,=Q-Q:-1
式中:
一第+1深度点的合层(段)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2/d)。Q
c)分层(段)相对注入量的计算见公式(9):B.=(Q./Q)×100%
4.5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注入井示踪相关流量测井资料解释4.5.1选择谱位清晰、谱形饱满的时间谱曲线作为解释曲线。4.5.2根据时差计算流体的流速,计算方法见公式(10):U=AL/AT
式中:
u-一流体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天(m/d);AL探测器源距或两探测器间距,单位为米(m):T——渡越时间,单位为天(d)。4.5.3根据流速计算合层(段)注入量,计算方法见公式(11):Q =u.S
S,=元(R-R)
式中:
一第i深度点的流体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天(m/d):S一第i深度点的流体的流道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R,一流通截面(套管或油管)的内边界半径,单位米(m);R一流通截面(油管或仪器)的外边界半径,单位米(m)。4.5.4计算每个分层(段)注人量,以及工具的漏失量的方法同4:4.3b)。4.5.5根据分层(段)注人量及全井注人量计算分层(段)的相对注入量,方法同4,4.3c)。4.5.6相邻两个注人层(段)注人量之差与其最大值之比在士5%之内时,解释为不吸水。4.6生产测井组合仪注入剖面测井资料解释4.6.1选择不同测速的四条上测流量曲线、四条下测流量曲线,选定解释深度点,(8)
4.6.2把对应各个解释深度点的电缆速度、涡轮转速进行线性回归处理,做出涡轮响应刻度图版,由图版分别确定井内流体视速度,并将视速度校正为平均流速。4.6.3合层(段)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12):Q=Ui·Samin
式中:
套管内横裁面积减去仪器所占面积后所剩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4.6.4分层(段)注人量计算方法同4.4.3b)。4.6.5分层(段)相对注人量计算方法同4.4.3c)。4
(12)
5产出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5.1集流点测、井温、压力组合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5.1.1解释原则
SY/T5783.1—2012
依据测试井近期化验含水、井口量油记录及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数据,全面分析目的井测试井史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解释,含水等级划分见5.3。5.1.2产液量计算
5.1.2.1合层(段)产液量的计算见公式(13):Q=N,·K+Q
式中: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Qbzxz.net
Q一一N一Q关系曲线的Q轴截距,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5.1.2.2依据递减法分层(段)产液量的计算见公式(14):QmQ-Qp(+1)
式中:
(13)
(14)
Q一一第n层(段)的产液量(位于第与第i+1深度点之间),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Qp+n—第i+1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5.1.2.3分层(段)相对产液量的计算见公式(15):βm=(Qm/Q)×100%
式中:
β——第㎡层(段)的相对产液量,用百分数表示;Q,——全井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r/d)。5.1.3产水量计算
依据所用仪器的测量含水频率值与含水率关系图版求出各深度点合层(段)含水率值F5.1.3.1
5.1.3.2合层(段)产水量的计算见公式(16):Q=Q·F
式中: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第深度点的合层(段)含水率,用百分数表示。5.1.3.3依据递减法分层(段)产水量的计算见公式(17):Q=Qr-Qw
式中:
(16)
Qw—第n层(段)的产水量(位于第i与第i+1深度点之间),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Qwi+n
第i+1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5
建筑32标准直询正载东W:321推SY/T5783.1—2012
5.1.3.4分层(段)含水率的计算见公式(18):F=(Qm/Q)×100%
式中:
F—第n层(段)的含水率,用百分数表示。5.1.4井温,压力测井资料解释
产液面测量流动状态下的动态井温及压力资料,根据井温、压力曲线异常部位,定性判断产液状况。
5.1.5流量、井温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同一测并条件下的流量及井温测井资料,区分产出剖面异常情况。5.2非集流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5.2.1两相流产出剖面各层(段)体积流量计算方法同4.6。5.2.2油水两相流动时,依据实测相应持水率计响应值,由公式(19)计算出持水率Y。Y=[(f-f.)/(f-f.)]x100%
Y持水率,用百分数表示,
f-—持水率计在油水两相中的流体响应值,单位为赫兹(Hz);f—持水率计在全油中的响应值,单位为赫兹(Hz):f——持水率计在全水中的响应值,单位为赫兹(Hz)。当滑脱速度大于零时,通过相关方法对滑脱效应进行校正可计算出含水率F。5.2.3各层(段)产水量解释方法同5.1.3。5.3确定含水等级
层(段)含水率用F表示,按照下述原则进行含水等级划分:低含水:F<40%。
b)中含水:40%≤F<80%。
c)高含水:80%≤F<90%。
d)特高含水:F≥90%。
6工具标注
在成果图中标注井下工具的位置及类型。7解释结果检验
7.1注入剖面解释结果检验
各层(段)注人量之和等于测量的全井注人量:各层(段)相对注入量之和为100%。6
(19)
7.2产出剖面解释结果检验
SY/T5783.1—2012
各层(段)产液量之和等于测量的全井产液量:各层(段)产水量之和等于测量的全井产水量。8解释成果
解释成果图
解释成果图格式应符合SY/T5633的要求。注人面测井解释成果图主要内容包括:深度数据。
自然电位曲线。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基线的叠合曲线。井温(梯度、微差)曲线。
压力曲线。
磁性定位曲线。
流量曲线。
注人或相对注人部面图。
流体在油管、套管、油套环形空间的注人剖面。注人管柱图。
射开层位及厚度。
解释结果(根据不同测并项目要求输出不同的解释曲线及剖面)。m)
注入剖面测井解释成果图图头,主要参数包括:1)
井号:
测井单位;
测并目的;
测井日期;
测量井段;
人工井底;
井内介质;
套管程序;
套补距:
尾管深度
示踪剂名称、示踪剂强度、示踪剂用量:载体粒径:
替注量;
施工流量、施工压力:
深度比例;
测井小队,测井工程师、解释工程师、技术说明等。8.1.3
产出部面测井解释成果图包括:深度数据。
自然电位曲线
井温(梯度、微差)曲线。
压力曲线。
建筑321—标雅立询下载网W前成321SY/T5783.1—2012
磁性定位曲线。
产液削面图。
射开层位及厚度。
解释结果
i)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图图头,主要参数包括1)井号;
2)测井单位;
测井目的;
测井日期;
生产工艺:
人工井底;
套管程序;
套补距;
导锥深度、冲程、冲次、泵径:9)
井口产量、化验含水:
实测产量、实测含水:
深度比例;
测井小队、测井工程师、解释工程师、技术说明等。13)
8.1.4测井解释过程中所发现的异常现象标注在技术说明栏内。8.1.5连续测井曲线解释成果图除特殊要求外,资料解释井段为射孔井段以上10m至射孔井段以下10m或遇阻。
8.2解释成果数据表
8.2.1注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数据表格式参见附录A。根据不同测井项目设定不同的参数。8.2.2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数据表格式参见附录B。8.3解释报告
8.3.1施工井概况
8.3.1.1井的基本情况:包括井号、井别、人工井底、井内介质、套补距和射孔井段等相关内容。8.3.1.2测前情况:包括配注情况、生产情况和井口压力等内容。8.3.1.3测井资料采集概况:包括测井目的、测井日期、测并班组、地面仪器、下并仪器(名称与型号)、测井施工方式、施工过程、测量井段(点)、测井项目及测井项目完成情况等。8.3.1.4异常情况分析:包括仪器遇阻、遇卡和其他需要说明的异常情况的描述与分析。8.3.1.5采集资料质量评价:包括仪器刻度描述、重复测量情况和测井环境影响等分析,以及资料的质量评价。
8.3.2注入面测井资料解释报告
8.3.2.1评价各层(段)的注人状况:包括注人方式,主要注人层(段)及其相对注人量等。8.3.2.2并下工具位置与方案设计的吻合程度。8.3.2.3配注层(段)实测结果与方案配注对比情况。8.3.2.4综合分析目前的注人状况是否达到注人方案设计目的。8.3.2.5异常情况分析:
审槽现象:结合地质资料、工程测井资料进行判断。a)
漏失现象:结合地质资料、动态监测资料、工程测井资料进行判断。沾污类型及处理情况。
地层孔喉过大,造成不注人的假象。8.3.3
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报告
8.3.3.1全井产液量和含水率。
SY/T5783.1—2012
8.3.3.2主产层(段)、主要产水层(段)的产液量及相对产液量、产水量及含水率。8.3.3.3次产层(段)(即动用比较好的层或段)产液量及产液量范围。8.3.3.4产液低或不产液层(段)(层号)。8.3.3.5本次测井资料与历次测井资料对比情况。油井增产降水措施及邻井调整等措施效果分析,产量变化原因分析。
建筑321标准直询下载网东WW:232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