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5481—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5481—2021
中文名称: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3967333
相关标签:
地震
资料
构造
解释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Y/T 5481—2021.
1范围
SY/T 5481规定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技术设计、构造解释技术、层序地层解释、综合地质研究、地震地质实时钻井导向、成果报告编写、地震资料解释过程质量检查等方面的要求。
SY/T 5481适用于石油天然气行业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84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T 5331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要素规范SY/T 5520圈闭评价技术规范
SY/T 5615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T 5928地震勘探资料归档规范
sY/T 5933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伸缩系数stretch coefficient
同一地层在深度域地震资料井旁道上的厚度与实际钻井资料中厚度的比值﹔或同一地层在合成记录(或深时转换后的测井资料)的时差与时间域地震资料井旁道上时差的比值。
3.2
窄方位narrow azimuth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小于0.5。
3.3
宽方位wide azimuth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或等于0.5。
3.4
深度误差场depth error distribution
工区内钻井的地质分层深度与深度域地震资料对应解释层位深度差值的平面分布。
标准内容
ICS75.180.10
CCSE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4812021
代替SY/T5481—2009,SY/T5938—2000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for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1—11—16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2一02—16实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础工作
4.1基础资料收集
4.2基础资料整理及检查
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5技术设计
设计内容
技术设计编写
5.3设计审批
5.4设计变更
6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
资料及要求
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
时间域地震反射层位标定方法
深度域地震反时层位标定方法
6.5其他方法标定
地震资料层位解释
基本要求
二维地震资料层位解释
三维地震资料层位解释
8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基本要求
二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三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
9人工智能构造解释
标签(样本)数据建立
人工智能解释模型建立及应用
人工智能构造解释结果质量控制和修正次
SY/T 5481—2021
SY/T5481—2021
10构造图编绘
图件编绘基本要求
10.2时间域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10.3深度域地震资料构造图编绘成果精度要求
构造特征描述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构造圈闭特征描述
层序地层解释·
层序地层研究内容
资料准备…
层序和体系域解释
目的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层序地层图件
13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解释13.1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主要类型13.2
资料准备:
13.3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识别与解释要13.4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解释程序与要13.5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圈闭评价图件14地震资料解释合理性的确认
层位标定合理性确认
层位解释合理性确认
断层解释合理性确认
时深转换速度合理性确认
编图合理性确认
15综合地质研究
圈闭可靠性分析
成藏条件分析
区带及目标评价优选
16地震地质实时钻井导向·
入靶实时导向
钻进实时导向
成果报告编写
18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
资料备份
.:15
20资料归档
附录A(资料性)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设计编写内容附录B(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内容附录C(资料性)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SY/T5481—2021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SY/T5481-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5481—2009《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和SY/T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本文件以SY/T5481—2009为主,整合了SY/T5938-—2000的内容,与SY/T5481一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文件名称,
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c)更改了“基础工作”(见第4章,SY/T5481一2009的第3章),删除了“二维地震测线位置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见SY/T5481—2009的3.2.2),删除了“时间剖面初步整理的内容”(见SY/T5481—2009的3.2.3)
d)增加了“技术设计”(见第5章);e)增加了“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见第6章,SY/T5481—2009的3.3);f)更改了“地震资料层位解释”(见第7章,SY/T5481一2009的第4章、第5章),增加了“层位自动追踪”(见7.3.3);g)更改了“地震资料断层解释(见第8章,SY/T5481—2009的第4章、第5章),删除了“时间读数标注要求、断点符号和断点的平面组合要求”(见SY/T54812009的4.6.3、4.6.4),增加了“窄方位地震资料断层解释”(见8.3.1),增加了“宽方位地震资料断层解释”(见8.3.2);
h)增加了“人工智能构造解释”(见第9章):i)删除了“解释的检查和信息反馈”(SY/T5481—-2009的5.1.3)
i)更改了“构造图编绘”(见第10章,SY/T5481—2009的4.6、4.7、5.2、5.3、5.4),增加了“深度域地震资料构造图辅绘”(见10.3),
k)增加了“构造特征描述。(见管11章);1)更改了“地层、岩性和复合等图团解释”(见第13章,SY/T5481一2009的第8章);m)更改了“地震资料解释合理性的确”(贝第14章,SY/T54812009的第6章),增加了层位标定合理性确认”(见14.1);n)更改了“综合地质研究”(见第15章,SY7T54812009的第10章):o)增加了“圈闭可靠性分析”(见15.1);P)增加了“地震地质实时钻井导向”内容(见第16章),Q)更改了“成果报告编写”(见第17章,SY/5481—2009的第13卓):7r)删除了“储层预测及油藏描述”(见SY/T5481—2009的第9章);s)增加了“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设计编写内容”(见附录A)t)增加了“成果报告编写内容”(见附录B);u)更改了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见附录C,SY/T5481一2009的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IV
SY/T 5481—2021
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万福、张延庆、刘喜恒、李明杰、曹来圣、李建华、赵淑芳、罗延、姜保刚、王秀玲、孙立志、汪关妹、杨存。本文件及其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5481-2009,1992年首次发布,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3年第二次修订,2009年第三次修订,
SY/T5938—2000,1994年首次发布,2000年第二次修订。S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2021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技术设计、构造解释技术、层序地层解释、综合地质研究、地震地质实时钻井导向、成果报告编写、地震资料解释过程质量检查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石油天然气行业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3684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T5331
SY/T5520
SY/T5615
SY/T5928
SY/T5933
3术语和定义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要素规范圈闭评价技术规范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地震勘探资料归档规范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伸缩系数stretchcoefficient
同一地层在深度域地震资料井旁道上的摩凭与实际钻井资料中厚度的比值,或同一地层在合成记录(或深时转换后的测井资料)的时差与时闻域地震资料井旁道上时差的比值。3.2
窄方位narrowazimuth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织最大炮检距之比小于0.5。3.3
宽方位wideazimuth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或等于0.5。3.4
深度误差场deptherrordistribution工区内钻井的地质分层深度与深度域地震资料对应解释层位深度差值的平面分布。注:深度误差场计算时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或插值方法。3.5
标志层markerbed
SY/T54812021
一层或一组具有明显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岩层。注:标志层具有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易于鉴别的特点。3.6
入靶点entry-point
水平井(或大斜度井)设计轨迹或实钻轨迹与目的层靶窗的交点。3.7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着陆landing
按照设计入靶,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位移及坐标。4基础工作
4.1基础资料收集
地震资料解释所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是各专业或专业各环节的最终资料,所需收集的基础资料应包括:
a)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
c)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
d)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e)井位坐标、补心高度、补心海拔及井轨迹等资料;f)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水深、浮动基准面高程、低降速带等资料g)地震资料处理形成的速度数据、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他各种地震速度数据;h)最终叠加和偏移的纯波地震数据、成果地震数据:i)叠前地震道集数据;
i)分方位叠加地震数据:
k)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及参数等;1)二维地震测线或三维地震工区拐点坐标数据m)三维地震共中心点(CMP)面元平面分布图n)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成早报告:4.2基础资料整理及检查
4.2.1检查地震资料的极性
4.2.2深度域地震资料对井误差分析覆盖次数平面分布图;
应对深度域地震资料浅、中、深不同层系的深度误差进行分析。4.2.3加载前基础资料整理、检查内容加载前应对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和检查,确保使用的资料正确有效,内容应包括:a)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二维地震工区的坐标范围;
2)每条地震测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坐标;SY/T 5481-2021
3)必要时整理检查每条地震测线的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及静校正量,4)地震测线总条数,每条地震测线的线名、总道数、道间距、道增量、起点和终点的道号以及不少于两个点的炮道对应关系:5)每条地震测线的数据类型、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要加载的时间范围;
6)地震数据的存储介质顺序号、起止文件号、测线条数、测线名及排列顺序,7)应特别注意每条地震测线的处理时间、处理单位、处理员及出站时间是否与所使用的纸质部面一致。
b)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三维地震工区边界拐点的坐标;2)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资料;3)测线的最大、最小线号与条数,线号增量及每条纵测线方向上最大、最小CMP号与道号增量,线间距、道间距,线道显示方向:4)地震数据的类型、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和要加载的时间范围。
c)钻并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并号、并类型、并位坐标、补心高度及补心海拔高度:2)井轨迹资料;
3)钻井地质分层数据;
4)每口并的时深转换关系数据
d)测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数据来源:测井单位、测井时间、测井数据的类型(原始带、处理成果带、测井曲线数字化的数据),
2)原始数据记录的内容、并号、并深范围、记录格式、曲线名称、深度与幅度单位、深度采样间隔。
4.2.4加载后基础资料的分析检查内容加载后基础资料的分析、检查内容应包括:a)屏幕上地震测线位置底图应分析检置1)二维地震工区:将输入的炮道关系等原始效据与对应的原始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屏幕底图与纸质地震测线位置图对比有无差,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2)三维地震工区:首先检查屏幕底图与纸质地震测线位图有无差别、井位与地震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地震工区建立后计算的线号、道道间距与实际地震工区是否一致。b)屏幕上地震剖面检查:
1)二维地震资料:起止炮道号、道数、面长度、反射特征、反射时间、不正常道的位置、地震测线交点等应与对应的纸质地震部面一致;2)三维地震资料:要求加载的垂直剖面、时间切片与对应的纸质剖面及时间切片的特征一致。
c)屏幕上井资料检查:
1)并号要正确无误,深时转换后的测井曲线数据要齐全,曲线名要正确;2)并曲线与钻井地质分层、井轨迹、地震反射层、地震反射特征应有正确的对应关系。3
SY/T54812021
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品质分级
地震资料品质应分层系评价,评价结果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a)一级:波组特征清晰、可识别性强,断层断点干脆、地质现象清楚,目的层能可靠对比追踪;b)二级:波组特征清晰、容易识别,部分断层断点干脆、地质现象可识别,目的层可进行对比追踪,c)三级:波组特征不清晰、难以识别,断层断点不干脆、地质现象不清,目的层不能进行可靠对比追踪。
4.3.2评价结果表达方式
地震资料品质应按层系评价,评价结果以平面图表示。5技术设计
5.1设计内容
技术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a)以往区域构造特征、地质研究和地震资料解释等成果b)工区的地震勘探程度、钻探程度和油气勘探的主要历程:c)地质任务及技术指标;
d)地震资料解释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及特征e)完成地质任务存在的资料和地质难点,f)地震解释方法与参数论证,提出解释技术方案g)制订质量控制措施:
h)制订资源配备方案和进度计划安排:i)明确完成的解释成果。
2技术设计编写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设计编有内容发格式参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准信息服
5.3设计审批
技术设计应经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审批。5.4设计变更
地震资料解释的技术方法、研究进度、内容、提交的成果发生变更应说明变更原因并履行变更手续。
6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
6.1资料及要求
6.1.1层位标定资料
层位标定需要的资料应包括: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