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615—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7615—2021
中文名称: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8265905
相关标签:
地震
勘探
资料
处理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Y/T 7615—2021.
1范围
SY/T 7615规定了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设计、处理技术、处理成果、质量控制、验收及归档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SY/T 7615适用于陆上(包括水陆交互带)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和成果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583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 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5769地球物理勘探定位数据P1/11交换格式sY/T 5928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规范
sY/T 6290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宽方位观测系统wide azinmuth geometry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或等于0.5的观测系统。
3.2
共炮检距矢量片offset vector tile,common offset vector
对三维地震数据,按炮检距和方位角进行分组,由大致相同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道所组成的数据子集。
3.3
螺旋道集spiral gather,snail gather
在一个具有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的地震道集内,以炮检距的分组区间为第一关键字由小到大,以方位角为第二关键字旋转排序组成的地震数据道集。
4缩略语
标准内容
ICS75.180.10
CCSE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7615-2021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and P-wave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 processing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1—11—16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2—02—16实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基础资料收集与检查
基础资料收集
基础资料检查
6处理设计
准备工作
处理试验
处理设计报告
处理设计方案变更
7处理技术要求
地震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观测系统定义
极性分析与处理
子波一致性处理
基准面静校正
叠前噪声压制
振幅补偿
吸收衰减补偿
反褶积
叠加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
数据插值与规则化
叠后时间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
OVT域处理·
叠前反演道集数据处理
叠后数据处理
SY/T76152021
SY/T76152021
处理成果
质量控制与成果评价
项目委托方的质量控制
项目承担方的质量控制
成果评价
成果验收与归档
成果验收内容·
归档的处理成果
归档的数据格式
归档介质检查
附录A(资料性)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资料性)
基础资料更正情况反馈表
处理设计变更申请表
最终成果剖面显示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SY/T7615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兆磊、蔡加铭、姜保刚、罗文山、梁鸿贤、王小卫、吴杰、慕虹、公亭胡丹。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SY/T76152021
本文件规定了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设计、处理技术、处理成果、质量控制、验收及归档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陆上(包括水陆交互带)纵波地震探资料处理和成果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3583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171
SY/T5769
SY/T5928
SY/T6290
3术语和定义
地球物理勘探定位数据P1/11交换格式地震勘探资料归档规范
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干本文件。3.1
widefziriuthgeometi
宽方位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或等于0.5的观测系统。3.2
offsetvector tile.
共炮检距失量片
mmor cfset vector
对三维地震数据,按炮检距和方位角进行分线,由大二相同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道所组成的数据子集。
螺旋道集spiralgather,snailgather在一个具有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的地震道集内,以炮检距的分组区间为第一关键字由小到大,以台
方位角为第二关键字旋转排序组成的地震数据道集。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Vo: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mplitudevariationwithoffset)1
SY/T76152021
CIP:共成像点(commonimagepoint)CMP:共中心点(commonmiddlepoint)CRP:共反射点(commonreflection point)DMO:倾角时差校正(dipmoveout)OVT:共炮检距失量片(offsetvectortile)P1/11: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U.K.O.O.A.P1/11postplotpositioningdataformat)Q:品质因子(qualityfactor)SEG: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家学会(SocietyofExplorationGeophysicists)SPS: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shellprocessingsupportformat)VSP:垂直地震面(verticalseismicprofiling)5基础资料收集与检查
5.1基础资料收集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基础资料包活地震数据、辅助数据、初至时间拾取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地震数据应符合GB/T33583的相关要求,辅助数据应符合SY/T5171、SY/T5769、SY/T6290的相关要求,初至时间宜全排列拾取,拾取时间应与初至波实际到达时间吻合。辅助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分别包括:
a)辅助数据:
1)仪器班报:
2)观测系统:
3)测量成果数据;
4)近地表调查成果数据;
5)野外静校正数据。
b)其他相关资料:
1)地震勘探部设计:
2)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和施工总结报告:3)现场处理资料:
4)以往处理成果和处理报告
5)以往解释成果、解释报告和综合地质研究报告;6)地质、钻井、录井、测井、井中地震资料等5.2基础资料检查
5.2.1按线(束)接收和检查地震采集数据。地震采集数据存个质应,整无损,记录格式应符合SEG地震数据格式标准,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地震仪器班报相合。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施工队号、施工日期、线(束)号、存储介质顺序号、起止文件号、记录格式、记录长度和采样间隔等。
5.2.2SPS格式记录的辅助数据应按SY/T6290的要求、P1/11格式记录的辅助数据应按SY/T5769的要求进行格式和内容的完整性检查。5.2.3非SPS或P1/11格式记录的辅助数据宜检查下列内容:a)仪器班报:内容齐全、准确,字迹清晰可辨。其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施工单位、施工队号、施工日期、震源类型、仪器型号、检波器类型及组合方式、线(束)号、文件号及地震2
SY/T 76152021
资料采集有关参数。采用可控震源施工的仪器班报还应包括扫描长度、扫描起止频率、扫描方式等参数信息。
6)观测系统:应正确标注每条(束)线激发点、接收点桩号和每个激发点所在位置的地震采集文件号,若激发点、接收点偏离设计点应标注实际激发点、接收点位置及偏移量。c)测量成果数据:激发点和接收点的桩号、X坐标、Y坐标、地表高程及备注信息。d)表层调查数据:激发点、接收点的高程,激发井深和井口时间t值,小折射、大折射记录数据,微测并记录数据,表层吸收调查数据,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高速层顶界面高程和速度。e)野外静校正数据:内容齐全,能准确读取,并应提供静校正量“正”“负”号的含义及计算静校正量时采用的基准面高程和替换速度。5.2.4将初至拾取时间加入地震数据道头中,通过初至拾取时间与道集记录叠合显示或初至拾取时间属性图等方式,检查初至波拾取时间与实际到达时间的吻合程度。5.2.5基础资料存在问题时,项目承担方应以书面形式及时向委托方反映,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填写基础资料更正情况反馈表(格式参见附录A),并将更正确认后的数据(资料)随最终处理成果一同提交,由项目委托方存档。
6处理设计
6.1准备工作
6.1.1了解地震资料的采集情况,掌握工区地表特征,分析原始地震数据有效信号振幅、频率、子波一致性及干扰波特征等信息。
6.1.2结合地质需求,分析工区以往地震资料处理成果、速度变化规律、地质构造特征,确定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难点。
6.1.3根据项目地质任务和技术指标等要求,明确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思路,制定试验方案。6.1.4根据工区采集参数、表层结构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资料品质特征,结合重点井位选择代表性的地震数据作为质控点、线、面。质控点、线、面的选取满足下列要求:a)工区范围内应设置2个以上质控点,b)若工区包含多种也表类型或采集参数,每种地表类型或采集参数应至少设置一个质控点;c)二维质控线数量宜大于整体数量的三分之一d)三维质控线(主测线、联缩测线)间隔宜小于或等于2km:e)三维质控面宜包含主要标志反射果面f)处理过程中各环节的质控点、线、面宣保持一致,6.2处理试验
6.2.1选择能够反映工区表层结构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科品质寺征且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数据,结合重点并位确定处理试验数据范围,试验点、线应在质控点、线中选取,6.2.2依据处理试验方案,开展处理试验,处理试验关键环节应包括:基准面静校正;
噪声压制;
-振幅补偿;
-反褶积;
叠加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
动校正、切除与叠加;
SY/T76152021
偏移速度分析;
偏移方法及参数;
叠后数据处理。
6.2.3对比分析处理试验效果,确定处理方法和参数,结合地质任务与技术指标,系统制定处理流程,科学配置流程顺序。
6.3处理设计报告
6.3.1根据工区地质任务、处理要求、主要问题分析及处理试验效果,在项目处理设计阶段编写处理设计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
原始资料及处理难点分析;
处理技术方案及流程;
试验处理内容及参数;
质量控制:
资源配置:
人员安排,
进度计划;
提交成果。
6.3.2处理设计报告应提交项目委托方审批。6.4处理设计方案变更Www.bzxZ.net
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原处理设计方案需要变更时,项目承担方应填写处理设计变更申请表,并提交委托方审批。变更申请表格式参见附录B。7处理技术要求
7.1地震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7.1.1将地震数据解编或转换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数据格式。7.1.2原始地震数据应为单点共炮集记录或点共检波集记录。若是连续记录的地震数据,应同时提供激发时间用于地震数据切分。服务平
7.1.3未做相关的可控震源原始地震数据,应确认拓描信号在的辅助道,显示全部辅助道,确认其可用性,用正确的扫描信号进行相关处理。7.1.4检查地震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的正确性。7.2观测系统定义
7.2.1定义观测系统参数,包括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及空间关系、CMP面元尺寸和方位角等,定义的观测系统应与地震采集记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7.2.2应用线性动校正或其他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对存在炮点、检波点位置偏离实际位置的地震道,进行位置校正。
7.2.3二维地震宽线可选择二维观测系统或三维观测系统方式定义。7.2.4二维地震弯曲测线观测系统定义,应合理选择拐点和CMP面元中心点的位置、条带数及纵横4
向跨度,使CMP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SY/T76152021
7.2.5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时,应兼顾不同区块采集因素,合理选择CMP面元的中心点位置、面元尺寸、方位角等,使连片三维地震数据在面元网格内覆盖次数、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7.2.6显示二维地震测线观测系统图,显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平面位置图、CMP面元覆盖次数图及最小和最大炮检距图,其结果应与地震采集记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7.3极性分析与处理
7.3.1处理的地震数据应为SEG正常极性(最小相位地震数据初至下跳)。7.3.2对于没有明确提供极性信息的地震数据,应鉴定其极性,对SEG反正常极性(最小相位地震数据初至上跳)的地震数据记录应进行反极性处理。7.4子波一致性处理
7.4.1若地震数据采集的激发类型或激发参数、检波器类型或组合方式、仪器型号等因素不同,导致地震子波在空间存在差异时,或者近地表因素导致地震子波在空间存在差异时,应对地震数据进行子波一致性处理。
7.4.2地震数据连片处理时,若区块间的地震数据存在频率、相位差异时,应做子波一致性处理。7.4.3对于可控震源采集的地震数据,应进行子波最小相位化处理。7.4.4子波一致性处理后应使不同地震采集因素、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频率、相位等特征上趋于一致。7.5基准面静校正
7.5.1根据表层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方法。对于初至波清晰的地震数据,宜利用初至时间并结合近地表调查资料联合反演建立近地表深度/速度模型,求取静校正量。7.5.2应用初至波计算静校正量时,应根据近地表调查资料选择用于反演近地表模型的低降速带初始速度、替换速度、炮检距范围等处理参数。7.5.3应用基准面静校正量时,应检查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基准面高程、地表高程、替换速度、低降速带厚度和还度、高速顶界面高程和速度,分析静校正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近地表调查成果的误差,修正异常值。
7.5.4二维地震数据处理应基准面单校正后叠加数据的测线交点做闭合差定量分析,并校正闭合差。7.5.5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应统-算全区基准面静校正量。7.5.6显示质控点、质控线静校正量应用前同的效果对比图及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平面图,检查静校正处理效果。
7.5.7基准面静校正后应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及近地表速度,享度变化引起的静校正问题。7.6
叠前噪声压制
7.6.1遵循由强至弱、由规则到随机渐进压制的原则,根据噪声类型及特点分区分域逐步进行噪声滤除或压制,并保护有效信号免受损伤。7.6.2对于混叠采集的地震数据,应先进行数据分离,去除原始地震记录中的邻炮优。7.6.3剔除不正常的炮集和检波点道集。7.6.4与走时相关的规则噪声,压制前应做静校正处理,确保噪声更具规律性,有利于噪声压制。7.6.5对于可预测的噪声,宜采用自适应减去的方法压制噪声。7.6.6宽方位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数据,宜在多维空间进行噪声分析与压制。7.6.7针对强阻抗界面间的多次波,宜采用数据驱动预测多次波再自适应减去的方法从地震数据中滤5
SY/T76152021
除或压制多次波。有井资料的工区应通过合成地震记录、VSP走廊叠加标定等方式,检查多次波压制前后与并资料的吻合程度,避免伤害有效波。7.6.8通过质控点、质控线去噪前后及去除噪声的对比和平面属性图等检查噪声压制或滤除效果。7.6.9噪声滤除或压制后的地震数据,信噪比应有提高,波组特征清楚,滤除或压制掉的噪声数据中应无明显有效信号。噪声滤除或压制过程中,应保持有效波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不变,有效信号的频宽不受损失。
7.7振幅补偿
7.7.1振幅补偿应采用相对振幅保持的处理方法,宜按照先时间后空间的顺序补偿。7.7.2若地震数据低频能量不足或连片处理某块地震数据低频能量信弱时,应做低频能量补偿处理,补偿后地震数据有效信号的低频能量应强于补偿前。7.7.3在质控点、质控线、质控面上,通过道集记录、能量曲线、叠加剖面、时间切片或其他平面属性图,检查振幅补偿处理效果。7.7.4振幅补偿处理后,地震记录浅、中,深层的能量应相对均衡,并消除炮间、道间非地质因素引起的能量差异。
7.7.5二维地震工区测线之间或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的各区块间,地震记录经振幅补偿处理后应无明显能量差异。
7.8吸收衰减补偿
7.8.1地震波传播途经强吸收衰减地层时,应做吸收衰减补偿处理,补偿应按照由浅及深顺序进行。7.8.2通过表层调查等方式建立表层Q场,在炮点域、检波点域分别进行表层吸收衰减补偿7.8.3利用VSP资料或Q层析等方法建立中、深层Q场,Q场空间变化平缓时可采用反Q滤波的方式进行补偿,对于Q场剧烈变化的地区宜采用叠前Q偏移的方式进行补偿。7.8.4在质控点、质控线、质控面上,通过道集记录、频谱曲线、叠加剖面、VSP走廊叠加标定、合成记录标定、自相关函数平面属性等方式,检查吸收衰减补偿处理效果。7.8.5吸收衰减补偿处里后,地震记录高频端得到拓展,子波一致性增强,并旁地震道与VSP走廊叠加或合成地震记录的吻合程度提高。7.9反褶积
7.9.1用于反褶积处理的输人地震数据应去险强能量干扰且能量相对均衡。7.9.2通过试验优选反褶积方法和参数,宜优先选成地表一致性的反褶积方法;有VSP或声波测并资料的地区,应参照VSP走廊叠加或合成地震记录优选反只方法和参数7.9.3在质控点、质控线、质控面上,通过道集记录、自相关函数、叠加部面、频谱图及其他平面属性图,检查反褶积处理效果,有井资料的工区应检查井旁地震与VSP廊叠加或合成地震记录的吻合程度。
7.9.4地震数据反褶积处理后应达到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分辨率、改善相位特征、增强子波一致性、提高并旁地震道与VSP走廊叠加或合成地震记录的吻合程度等目的。7.10叠加速度分析
7.10.1根据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地层倾角,选取生成叠加速度谱的CMP道集求和个数、频带,生成叠加速度谱的CMP道集应包含各种炮检距数据,合理切除初至和动校拉伸畸变,叠加速度扫描范围应天于实际地震数据的速度范围。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