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 SY/T 6643—2021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6643—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6643—2021

中文名称: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分量 地震 资料 采集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Y/T 6643—2021.
1范围
SY/T 6643规定了陆上多波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前期工作、设计编写、施工作业、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交付及验收等工序的技术要求。
SY/T 6643适用于陆上纵波震源、横波震源地面激发,三分量检波器地面接收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583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 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6349石油物探地震队安全管理规范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3.1术语和定义
3.1.1
纵波P一wave,primary wave,compressional wave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体波。
3.1.2
横波S-wave,shear wave,transverse wave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体波,分为偏振方向垂直于射线平面的横波(SH横波)和偏振方向位于射线平面内的横波(SV横波)。
3.1.3
P-SV转换波P-sv converted wave
由入射纵波(P波)及其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转换成的SV波。
3.1.4
sV-P转换波sV-P converted wave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5.180.10
CCSE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6432021
代替SY/T6643—2013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ulti-wave and multi-componentseismicdataacquisition on land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1—11—16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2一02一16实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任务确定
测线(束)命名及编排
资料收集
工区调查
采集参数设计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试验方案
技术设计编写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要求
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开工验收工作更求
测量工作要求
试验工作要求
表层结构调查及野外静校正要
激发工作要求
接收工作要求
6原始地震资料质量检验与评价
质量检验的规定
6.2地震采集资料现场处理
6.3原始记录质量评价
7资料交付及地震资料采集工作验收目
附录A(资料性)小折射、三分量微测井仪器班报格式附录B(资料性)地震仪器班报格式SY/T66432021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SY/T6643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6643—2013《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与SY/T6643-2013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文件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3年版的第1章);b)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13年版的第2章):c)增加了“SV-P转换波”“可控震源坐标系”“横波震源激发方位角”等术语的定义(见3.1.43.1.7、3.1.8、3.1.9、3.1.10);修改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术语的定义(见3.1.6,2013年版3.6);删除了“P-SH转换波”和“磁偏角”的定义,d)增加了“CMP”“CCP”缩略语的定义(见3.2);e)更改了“任务确定”的内容(见4.1,2013年版的4.1)f)更改了“测线(束)命名及编排”的内容(见4.2,2013年版的4.2):g)更改了工区调查”的内容(见4.4,2013年版的4.4),h)更改了“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的原则”的内容(见4.5.1,2013年版的4.5.1);i)更改了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中“观测系统”的内容(见4.5.3,2013年版的4.5.3):i)更改了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中“激发因素”的内容(见4.5.4,2013年版的4.5.4);k)更改了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中“接收因素”的内容(见4.5.5,2013年版的4.5.5),(见4.5.6,2013年版的4.5.6);1)更改了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中“仪器因素”的内容m)更改了“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的内容(见4.6,2013年版的4.6),(见5.2,2013年版的5.2);
n)更改了“开工验收工作要求”的内容o)更改了“试验资料分析”的内容(见5.4.2,2013年版的5.4.2);P)更改了“激发工作要求”的内容(见5.6,2013年版的5.6);q)更改了“接收工作要的1容(见5.7,2013年版的5.7):1)更改了地震资料现场处理中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现场处理基本流程”的内容(见6.2.3,2013年版的6.2.3),
s)增加了“地震仪器班报格式”(见附录B)。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节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江公司·北物探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采集技术中心、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物探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装备服务处。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邓志文、王瑞贞、吴永国、邹雪峰、张学银、章多荣、刘志风、鄂龙、余圣华、张晓涛、李海东、袁胜辉、王海立、王金宽。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6643-—2006
SY/T6643—2013。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66432021
本文件规定了陆上多波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前期工作、设计编写、施工作业、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交付及验收等工序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陆上纵波震源、横波震源地面激发,三分量检波器地面接收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3583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
SY/T6349石油物探地震队安全管理规范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3.1术语和定义
纵波P-wave,primarywavecompressionalwave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件波。3.1.2
横波S-wave,shearwave,transversewave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体波,分为偏振方直于射线平面的横波(SH横波)务平台
和偏振方向位于射线平面内的横波(SV横波)。3.1.3
P-SV转换波P-SVconverted wave由入射纵波(P波)及其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转换成的SV波。3.1.4
SV-P转换波SV-Pconvertedwave
由入射横波(SV波)及其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转换成的纵波。3.1.5
三分量检波器接收
three-componentgeophone receiving1
SY/T6643--2021
用三分量检波器(通常为一个垂直分量和两个相互垂直的水平分量)接收矢量地震波场(包括纵波、SV横波、SH横波等)。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multi-wavemulti-componentseismicexploration由纵波、横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注:三分量勘探方法(3C)指采用单一纵波或单一横波激发和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六分量勘探方法(6C)指采用两种激发源联合激发(纵波震源和横波震源)和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九分量勘探方法(9C)指采用三种激发源联合激发(纵波震源和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横波震源)和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3.1.7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可控震源坐标系vibratorcoordinatesystem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其原点为平板中心,遵守右手定则,可控震源行驶方向为X轴正方向,顺时针旋转90°为Y轴正方向,大拇指方向(重力方向)为Z轴正方向。3.1.8
横波震源激发方位角shearwaveshootingazimuth从地理坐标轴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到横波可控震源振动方向所平行轴正方向的夹角。注:角度范围0°~360°。
横波可控震源shearwavevibrator振动器沿可控震源坐标系X轴或Y轴运动产生地震信号的可控震源。注:振动器沿X轴运动产生地震信号的叫X横波震源,沿Y轴运动产生地震信号的叫Y横波震源。3.1.10
三分量检波器定位仪three-componentgeophonemagneticcompass一种用于测定和校正三分量检波器方向与测线夹角的定位设备。3.2缩略语
CMP:共中心点(crmmonmiddlepoint)CCP:共转换点(conmonconversionpoint)业标准信
4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4.1任务确定
根据地质目标,分析纵波地震勘探的效果与存的问照,应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应满足的条件、解决地质目标的能力、预期的效果、施工可行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论证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可行性,根据地质任务,明确地震勘探部署、技术要求、地置、勘探面积、工作量、施工期限、地震资料采集要求、地震数据处理要求和地震资料解释综合研究目4.2测线(束)命名及编排
4.2.1测线(束)的命名
地震测线(束)的命名应由工区名、多分量接收标识符、观测方式、施工年份、测线(束)编号和激发地震波类型标识符六部分组成,工区名为汉语拼音的首写字母组合,由2~4个大写字母组成,多分量接收标识符用MC”表示,其中“M”为接收分量数,观测方式分为二维观测和三维观测,二维观测时用“2D”表示,可以省略,三维观测时用“3D”表示,施工年份由4个阿拉伯数字2
SY/T66432021
组成,测线(束)编号由1~7个字符组成:激发地震波类型标识符“SV”表示SV横波,“SH”表示SH横波,“P”表示纵波,多类型地震波联合激发时,按照SV、SH、P的顺序编排,仅采用纵波激发时可以省略“P”标识。
地震测线编号按照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规则编排,二维地震测线编号以千米为单位编排,也可采用简易编号,三维地震线束编号由线束标识符“SW”与线束自然数组成。示例
“QY-3C3D2020-SW123SHP”表示2020年QY工区,SH横波和纵波激发、三分量接收的三维地震助探第123线束。4.2.2测线(束)的编排
二维地震勘探测线桩号以米为单位,按照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规则编排,实际实施中可采用自然顺序号编排,但应给出自然点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三维地震勘探点、线(束)按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原则编排,采用自然顺序号编排。4.3资料收集
地震采集设计前除按GB/T33583中资料收集规定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外,还应收集以下资料:a)地震地质资料:主要目的层及油气藏特征参数、钻井资料、油气井网分布情况,以往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开发成果和综合报告等,b)近地表横波资料:横波微测井、近地表结构及其横波速度等:c)多波地震资料:以往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资料及目的层的转换波和横波层速度、主频、频宽及最高频率等参数
d)并筒地球物理资料:包括测井、VSP资料等4.4工区调查
设计前对工区进行全面踏勘,实地调查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工区情况,对不同近地表岩性纵波和横波速度、厚度等参数进行调查,绘制踏勘草图,并编写工区调查报告。地表复杂区应参照航空照片或卫星影像,详组描述所有测线(束)的调查情况。宜建立工区地理信息库。用钻井、测井、VSP资料分析纵波和黄波的速度变化规律,评估激发条件及接收条件,进行激发方式分区。4.5采集参数设计
4.5.1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的原则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a)采集参数论证综合考虑纵波、横波、转换波的持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技术目标及勘探重点,确定多波共同采集时的采集参数:b)观测系统论证时对纵、横波共中心点(CMP)面元和转换波夹换点(CCP)面元属性进行分析,面元的炮检距、覆盖次数等属性均匀分布;c)在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以模型正演、理论计算等方法论证结果为依据,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后确定采集参数。
4.5.2地质模型建立及分析
4.5.2.1地质模型建立
根据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建立工区典型的地质模型,并收集如下地球物理参数:3
SY/T66432021
a)目的层深度、厚度、最大倾角、纵波和横波速度、密度;b)储层厚度及其纵波和横波速度;e)油气藏含油气水饱和度、孔隙度等。4.5.2.2模型正演分析
依据地质模型参数,应用Zoeppritz方程等正演方法分析目的层纵波、转换波或横波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关系,模拟共炮点道集记录、自激自收部面、叠加剖面等,确定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参数。
4.5.3观测系统
4.5.3.1: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道距、覆盖次数、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延长附加段长度等。
a)道距的选择应考虑偏移和叠前二维滤波时不出现假频,并综合考虑横向分辨率和信噪比。1)空间采样不出现空间假频,道距应小于或等于反射波最小视波长的一半,见公式(1)。Axs
式中:
Ax—道距,单位为米(m)
2一反射波最小视波长,单位为米(m)。反射波的视波长入,可用公式(2)计算
=++20smo
fm((x±tymsing)
炮检距,单位为米(m),
6一目的层地层倾角,享位为前(。)Va
:(1)
目的层的均方根速度(别对纠波、横波、P-SV转换波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fmax一反射波最高频率(分别对应于纵波、描皮、SV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t一目的层双程垂直旅行时间,单位为秒(s),“+”表示上倾激发,下倾接收,“二”表示下倾激发,主项接收。计算纵波、横波、转换波的道距时,公式(2)中的均方根速度和皮射波最高频率应为同-类型波的参数。
2)考虑偏移前的剖面上反射波不出现空间假频,道距应满足公式(3)。Ax≤
2fuasine
式中:
一道距,单位为米(m),
(3)
目的层地层倾角,单位为度(°);SY/T66432021
目的层上一层的层速度(分别对应纵波、横波、P-SV和SV-P转换波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目的层反射波最高频率(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P-SV和SV-P转换波的频fmax
率),单位为赫兹(Hz)。
计算纵波、横波、转换波的道距时,公式(3)中的层速度和反射波最高频率应为同一类型波的参数。
3)满足空间采样间隔的要求,每个主频的波长至少取2个采样点,见公式(4)。Axk
式中:
道距,单位为米(m),
目的层反射波主频(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P-SV和SV-P转换波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
目的层上一层的层速度(分别对应纵波、横波、P-SV和SV-P转换波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4)低信噪比地区存在较强的相于噪音时,道距应小于或等于主要干扰波视波长的一半。5)纵横波联合激发多波多分量采集时,道距选择应兼顾纵波和横波的要求,应主要以横波地震采集道距需求为主。
b)综合分析以下因素选择最大炮检距1)最大炮检距的选择宜近似等于目的层的埋深,见公式(5)。(5)
式中:
Xmax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H一一主要自的层用深,单位为米(m)2)最大炮检距应满速度分析精度的要求,速度分析精度误差宜小于6%。满足速度分析精度要求的纵波和纯横波最大炮检距计算见公式(6)。息服务平台
vs(1-k)
式中:
最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
速度分析精度(k=Av)
目的层纵波和横波均方根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Vrms
目的层纵波和横波反射波主频,单位为赫兹(Hz):目的层纵波和横波双程垂直旅行时间,单位为秒(s)。3)满足速度分析精度要求的P-SV转换波最大炮检距计算见公式(7)。(6)
SY/T6643-2021
式中:
kifaom
2(y+1)
(y+1)tovtov
Xm最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速度分析误差;
转换波双程旅行时,单位为秒(s);转换波叠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faom转换波主频,单位为赫兹(Hz)-纵波与横波速度比。
满足速度分析精度要求的SV-P转换波最大炮检距计算参照公式(7)。(7)
4)纵波和纯横波最大炮检距应满足动校正拉伸畸变的要求,动校正拉伸畸变宜小于12.5%,满足动校正拉伸畸变要求的纵波或横波最大炮检距计算见公式(8)。EV26VD
式中:
Xmax最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D—动校正拉伸百分比;
目的层双程垂直旅行时间,单位为秒(s);目的层叠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5)满足动校正拉伸畸变要求的P-SV转换波最大炮检距计算见公式(9)。行业标准信
(At+i)
2D-D)
to-(Ato+1)
其中:
焦息服务平台
式中:
一最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D
动校正拉伸百分比;
转换波双程旅行时,单位为秒(s),转换波叠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纵波叠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8)
(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