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 SY/T 10020-2013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10020-2013

中文名称: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6177KB

相关标签: 海上 地震 勘探 数据处理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Y/T 10020-2013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10020-201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5.180.10
备案号:43168—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100202013
中文/English
代替SY/T10020-2006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arin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2013-11-28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4-04一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缩略语
准备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
基础资料检查
其他准备工作
5设计与试验
5.1设计
处理技术要求
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处理极性规定
子波处理
观测系统定义
静校正
叠前去噪
振幅补偿
反褶积
二维数据规则化处理
速度分析·
多次波衰减
正常时差校正和登加
登后时间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
叠前反演道集处理
登后处理
滤波和增益
最终成果韵面显示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自查
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
检查比例
SY/T10020—-2013
SY/T10020—2013
处理成果提交
处理成果的内容
处理成果的格式要求
8.3提交的成果介质检查
8.+提交的成果介质标签
9)成果验收
9.1成果验收内容
成果质量评价
SY/T10020—2013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H9)《标准化T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10H20-2006《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与SYT1H21-20H0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2006年版的7章增加为章,将\处理试验和质量控制”分成“设计与试验”、“质量控制”(见第5章和第7章)。增加“成果验收一章(见第9章):增加了极性规定的要求(见6.2):-一增加了子波处理的要求(见6.3):增加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技术要求(见(.14和6.15):-增加用于叠前反演属性研究的道集资料处理技术要求(见6.16);一一将“坏炮、坏道编辑”与“叠前去噪”合并成“叠前去噪”(见6.6、2006年版的5.2和5.5):
将\三维面元均化处理”改成”三维数据规则化处理”(见(6.9.2006年版的5.8):删除了“倾角时差校正”的相关内容(见206年版的5.11);删除了地震属性处理的相关内容(见2006年版的第5章):修改了“准备T作”的部分内容(见第4章,2H6年版的第4章):修改了“观测系统定义”、“静校正”和“反稠积”等相关内容(见6.4,6.5和6.8.216年版的5.3,5.6和5.7)。
请注意本文件的菜此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雨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生祖琅、杨凯、陈礼、陈继宗、王征、范宝仓、曹古全、褚荣英、张俊明、罗毅翔。
本标准代替了SY/T10020-2006。SY/T10H202(H0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 T 10020-1998:
SY/T10021--1998
本标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当英文与中文两种版本有歧义时,以中文版本为准。1范围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SY/T10020—2013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设计,试验,技术指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5453地震数据交换记录格式SEG-D地震磁带记录格式
SY/T6391
SY/T6839
SY/T 10015
3缩略语
海上拖缆式地震勘探定位导航技术规程海上拖缆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Mp一共中心点(commonmidpoint):Vsp垂直地震面(verticalseismicprofiles)。4准备工作
4.1基础资料收集
4.1.1地震效据。
4.1.2辅助数据,包括:
一仪器班报。
—导航班报。
震源子波。
定位成果数据。
4.1.3其他相关资料,宜包括: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和施工总结报告。现场处理剖面。
已有的处理成果和处理、解释报告。已有的地质、钻井、测井、VSP资料等。SY/T10020—2013
基础资料检查
地震采集数据
按线(束)检查与接收地囊采集数据。地震采集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记录格式应符合SY/T6391的相关要求,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存储介质标签应符合SY/T1015的相关要求。
+.2.2辅助数据
辅助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仪器班报和导航班报:应符合SYIT10015的相关要求,a)
b)拖缆定位成果数据:其定位成果数据格式应符合SY/T6839格式要求。4.3其他准备工作
资料处理前还要做如下准备工作:a)
根据地震勘探设计:明确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了解地震资料采集情况,地表特征和原始资料品质根据以往成果资料及解释报告,了解工区资料特点、地质构造特征和处理难点。5
设计与试验
根据对工区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及主要间题的分析,应在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编写处理设计报告。报告成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
原始资料分析。
处理重点。
-处理技术方案及流程。
试验内容及参数
一质量控制方案。
—·进度计划。
5.2试验
5.2.1选择试验线
在工区范围内,选择能反快地下构造特征、地表条件特征和资料品质特征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流程试验、处理方法试验和处理参数试验试验内容
处理试验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震源子波处理。
静校正。
叠前去噪。
一振幅补偿。
一反裙积。
多次波衰减。
—数据规则化。
一速度分析。
一偏移速度场。
一切除。
—偏移方法。
一滤波和增益。
5.2.3试验方法
SY/T10020—2013
应对试验项目分别使用单一参数变化进行处理,对比分析试验资料,确定最佳处理方法、参数和处理流程。
6处理技术要求
6.1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6.1.1将输入数据格式转换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接受的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不应降低输人数据精度,确保道头能够准确地转换6.1.2至少显示总炮数1%的单炮数据,每条电缆至少显示一个共炮检距剖面,检查格式转换的正确性和原始资料的质量。
6.2处理极性规定
6.2.1原始记录初至下跳(负值)为正常极性,数据处理中应使用正常极性6.2.2对于没有明确提供极性信息的测线.应放大显示单炮记录初至,鉴定其极性。对反正常极性记录应进行反极性处理。
6.3子波处理
震源远场子波可通过子波模拟软件模拟、地震资料中提取、近场子波计算等方式获得。6.3.1
6.3.2应显示震源的远场子波,对其进行振幅谱和相位谱分析,并进行去气泡处理。6.3.3求取最小相位化或零相位化算子。应用手地震数据,获得最小相位或零相位地震数据。6.3.4对比应用前后的振幅谱、相位谱及地层波组特征,确保相位谱转化为最小相位或零相位。观测系统定义
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6.4.1
6.4.2根据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要求定义处理原点坐标和面元网格大小,将定位资料与地震资料进行合并,定位信息置人地震道头。6.4.3绘制三维观测系统激发点、接收点平面位置图、CMP面元覆盖次数图和最小、最大炮检距图,其结果应符合野外施工实际情况。6.4.+用线性校正或其他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6.5静校正
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平均海平面。6.5.1
SY/T10020—2013
银据班报记录进行震源和仅器延达校计6.5.3根据潮汐记录进行潮差校正宜消除固地震波在水中传播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6.5.4
6.5.5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的地震反射层位上。6.6叠前去噪
剔除不正常的炮、道,别除或压制异常振幅值压制地震记录上存在的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在噪声压制过程中应保持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显示有代表性(具有不同噪声类型)的部分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检查去噪前后的效果去噪后的地震数据,信噪比提高,去掉的噪市数据中无明显有效信号。6.7振幅补偿
补偿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的衰减。地震记录经振幅补偿后,浅、中、深层的能量应基本6.7.1
均衡。
消除炮间和道间因设备因素引起的能量差异。6.7.2
6.7.3连片资料处理时,经振幅补偿处理后、各区块间应无明显能量异6.7.+:应对由近地表的激发接收条件差异引起的振幅变化进行地表一致性补偿6.8反褶积
根据处理目的选择合适的反精积方法。反裙积处理的时窗应号思水深的变化显示反褶积处理前后有代表性的炮集(或共中心点道集)数据、登加剖面、自相关函数和振幅谱,检代反帮积处理方法、参数应用的合理性。6.9
三维数据规则化处理
对常规牵方位海上地震资料,显示原始资料的面元覆盖图,了解近、中、远炮检距道的缺失情况。对宽方位或全方位资料可采取分方应近、申、远检距道缺失调查别除同面元同偏移距组内的元余道,宽方位或多方位数据按划定的方位角范围分别处理6.9.2
6.9.3进行缺失道的插值和已有道的面元规则化处理,使每个面元中各偏移距道分布均匀:且反射点位于面元中心。宽方位或多方位数据按划定的方位角分别进行面元规则化插值处理6.9.4显示面儿规化前后的覆盖次数图、反射点位置图、反射方位分布等,规则化处理的覆盖次数应均句。各种炮检距的道齐全。6.10
速度分析
维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应不大于500m:三维数据速度分析点网格应不大于5m×500m详成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任务合理调整速度分断点的密度,构造越复杂,速度分析点密度应越人,
形成速度谱的(MP道集求和个数应合理,并应尽量包含各种不同炮检距的数据,一般倾角越大,选用道集个数越少,地震信号信噪比越低,道集个数趣多。6.10.3速度扫指范围应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速度范用。6.10.+
速度解释要参考登加剖面,考虑地质构造的变化6.10.5
当速度谱质量较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做速度扫1描分析6.10.6应显示等速度剖面图和速度分析点上动校正后的CMP道集和叠加剖面,检查速度拾取及速度场的合理性。
6.11多次波衰减
6.11.1根据多次波的特点,通过试验选择有效的衰减多次波的方法6.11.2多次波和海1鸣震应得到有效衰减。同时尽量不损失有效反射波。6.12正常时差校正和叠加
根据目的层段反射波最大反射角、地层各向异性特性。选择动校正方法。6.12.1
炮检距大于50M0m的地震资料应采用高阶动校正处理。6.12.3
SY/T10020—2013
合理切除(MP道集上因动校正产生的拉伸噪声。在进行初至切除时应保留近道。最终叠加剖面的质量应优于中间过程叠加剖面的质量。6.13
叠后时间偏移
根据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分析结果,确定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当地层倾角较大偏移可能产生假频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道内插。6.13.3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应合理归位。绕射波收敏、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6.14
叠前时间偏移
6.1+.1用于叠前时间偏移的道集资料应做相对保持振幅处理,道集1无明显的噪声十扰,偏移日标线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控制性6.14.2应根据资料构造特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和合理的偏移参数。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的选择应能够保证T区内最陡倾角地层的归位:选择去假频参数应避免出现反射同相轴相干过强的现象。6.1+.3初始偏移速度模型应基本符合地质规律。6.1+.+分析目标线上有代表性的共反射点道集、速度谱或剩余速度谱,以及日标线的偏移叠加部面。检查偏移速度场的合理性,进行速度模型修正。6.1+.5检查叠前时问间偏移最终速度场、共反射点道集及其切除参数的合理性。6.1+.6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应合理归位,绕射波收敛,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6.15叠前深度偏移
6.15.1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道集资料应做相对保持振幅处理,道集上无明显的噪声干扰:偏移月标线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控制性。6.15.2应根据资料构造特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和合理的偏移参数。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的选择应能够保证工区内最陡倾角地层的归位:偏移基准面应根据偏移方法和1.区地表高程变化合理选择。
6.15.3在时间偏移成果剖面上进行层位解释,层位解释应符合地质规律,在纵测线方向和横测线方向层位解释应闭合
6.15.+利用登前时间偏移的均方根速度,经过DIX公式或其他方法得到初始的层连度模型,,并综合地震速度、测井速度、VSP速度以及地质信息,建立与构造模式相符合的初始速度模型6.15.5分析日标线的共反射点道集、速度谱或剩余速度谱,以及日标线的偏移叠加剖面。根据深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剩余速度、能量聚焦和偏移归位效果检查速度场的合理性,并参号井资料对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进行修正。
6.15.6,检查最终深度域速度模型、其共成像点道集及其切除参数的合理性6.15.7深度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应合理归位。绕射波收敛,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SY/T10020—2013
叠前反演道集处理
道集资料应做相对保持振幅处理。应用相对保持振幅去噪技术,压制道集上的各种噪声。应校平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有效反射同相轴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大反射角的反射信息。叠后处理wwW.bzxz.Net
对登加和偏移后的数据,宜进行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处理。提高信噪比处理后的剖面。应无模糊断点,无“蜥蚓化”和“炕露”现象提高分辨率处理后的面,波组特征应清楚,同时保持需要的信唤比。滤波和增益
料解释。
合理选择滤波方式和参数,尽可能保留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宽,对数据集进行滤处理合理选择增益方式和参数,增益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有效反射波组特征清楚,有利于地震资最终成果面显示
最终成果削面上应标注有正确的削面标签,内容通常包括:用户名称。
+-T区。
测线名称和测线方向。
剖面类别
一采集主要参数。
处理流程和基本参数。
CMP号、炮号。
测线端点坐标(弯曲测线拐点坐标)。速度函数。
覆盖次数。
一测线交点和过并非号。
一·极性说明。
-显乐比例。
数据处理单位和处理系统名称。处理员、检验员。
处理日期。
注:(MP号、地号,速度雨数、测毁交点和过井井号位于部面上方,履盖次数位于副面下方,其便参数集中放作创面的左边或右边
7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自查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每完成一步处理:处理员和项目负责人都应检查作业运行文件、质量控制图件和中间成果。确保生产中使用的处理方法和处理参数正确,数据流流转顺序准确,作业运行正常,达到第6、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6
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
SY/T100202013
项目运行过程中,应由质量控制部门对质量控制点的内容进行检查,达到第6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检查内容主要包括:a)
处理数据道历史是否与标准流程一致。观测系统定义后的原始单炮线性动校正资料。维工区激发点和接收点平面位置图、最大和最小炮检距图、面元覆盖次数图。噪声衰减、反褶积、振幅补偿、速度分析、多次波衰减后的叠加数据。最终叠加成果。
二维测线最终叠加、偏移数据的测线交点闭合。偏移速度场速度剖面或速度切片。叠前偏移目标线的偏移结果
记在介质上的叠加和偏移成果数据的内容、格式、范围和道头、处理报告。
检查比例
二维测线全部检查,三维测线检查比例不少于总线数的20%。处理成果提交
处理成果的内容
成果数据
处理成果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最终叠加纯波(未做滤波和增益)数据和成果(做滤波和增益》数据。最终偏移的纯波(未做滤波和增益)数据和成果《做滤波和增益)数据。叠前偏移后的道集数据。
叠加和偏移速度数据。
处理报告
处理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封面内容:报告名称、处理单位落款和处理日期a)
封二内容:报告名称、客户和处理单位名称、处理时间、编写人、审核人和审批人姓名、b)
处理单位落款和报告编写日期。c)
报告主要内容:
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一一处理工作量和起止日期:
\-一原始资料分析:
一处理流程设计和参数试验分析:处理流程和效果分析:
处理过程质量控制:
存在问题及建议:
SY/T10020—2013
成果带列表:
原点坐标和满覆盖拐点坐标。
处理成果的格式要求
8.2.1地震成果数据的格式要求
最终提交的处理成果数据采用SY-T5453中规定的SE-Y记录格式速度成果数据的格式要求
速度成果数据采用ASCII格式或SY/T5453规定的SEG-Y记录格式8.3提交的成果介质检查
对数据存储介质的标签和记录内容进行一致性检查,确保提交成果正确提交的成果介质标签
提交的成果介质上应粘黏牢固的标签。标签内容通带包括:用户单位、工区,线号或范围、成果考型,处理道长,采样间隔、记录格式,处理单位,处理H期。如果一条线或个维1区记求在多个介质时,还应标有顺序号。标签内容填写要字迹工整、清晰可辨读。9成果验收
成果验收内容
成集验收内容主要包括:
一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成果。)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成果(不小于20%的比例)。叠加及偏移速度场数据。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文字和多媒体)。成果质量评价
成果质量评价分级
地装数据处理成果质量评价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评价9.2.2
合格品
合格品应满足:
处理流程合理,参数选择符合工区的地震地质特点成果剖面波组特征清楚,偏移剖面上地a
震有效波归位合理,绕射波收敛、断点清楚,无空间假题及影响解释的画弧现象,信噪比和分解率能满足地震解释需要(由于地下地质原因或原始资料质量造成的无法成像除外)。观测系统定义正确
野外静校正数据及静校正方法应用正确。地震剖而无明显的长波长静校正间题e
速度解释合理,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符合地质规律:切除参数合理,并有动校正或偏移后的道集验证资料。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