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行业标准(DL) > DL∕T 799.4-2019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DL∕T 799.4-201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799.4-2019

中文名称: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9153KB

相关标签: 电力行业 劳动 环境监测 技术规范 生产性 毒物 监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799.4-2019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DL∕T799.4-2019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7.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799.4—2019
代替DL/T799.4—2010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monitoring for workingenvironmentinelectricpowerindustryPart4:Monitoringofindustrial toxicants2019-11-04发布
国家能源局
rrKacerkca-
2020-05-01实施
DL/T799.4-2019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测内容
采样与检测仪器
采样与检测方法
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
检测结果计算
检测结果评判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力行业常见生产性毒物职业接触限值32
-rrKaeerKca-
DL/T799《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分为7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生产性粉尘监测;
第3部分:生产性噪声监测;
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第5部分:高温监测:
第6部分:微波辐射监测;
第7部分: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监测。本部分为DL/T799的第4部分。
DL/T799.4—2019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DL/T799.4一2010《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本部分与DL/T799.4—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除了“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T15236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Z/T204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205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6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和“GBZ/T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增加了“JG956大气采样器”。
“3术语和定义”删除“缺氧”“缺氧危险作业”“超限倍数”术语,修改“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术语,增加“峰接触浓度”术语。增加“4检测内容”。
增加“5采样与检测仪器”。
“6.2样品采集”中增加“6.2.2采样仪器准备”,补充空气采样器流量校准、空气采样器、空气收集器气密性检查等条款。增加“6.2.5采样记录”。删除原“5.1采样点设定原则”和“5.2采样点数量”,修订其中部分条款,移至“6.2.3采样的质量控制”。增加“6.2.3采样的质量控制”要求,补充采样流量修正、样品空白对照试验等条款。“6.2.4采样方法”按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样品的采集分别规定,并修改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样品采集方法,增加“6.3实验室分析”,对样品保存、预处理、空白处理及测定等进行了规定。增加“7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对电力行业中常见生产性毒物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进行规定,删除原“6常见生产性毒物的监测”和“7电力行业缺氧危险作业的监测”。增加“8.5体积浓度与质量浓度的换算公式”。“10评判标准”修订为“9检测结果评判”,增加对于作业人员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浓度有波动时以及获得多个检测结果时的评判原则。删除原“附录B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择和性能要求”。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职业安全卫生分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吉林省电力有33
rKacerkAca-
DL/T799.4—2019
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科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江红、谢连科、减玉魏、巩泉泉、徐禄文、李丽、李伟、李红彦、王坤、张国英、马萍、邹岸新、高艳玲。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L/T799.4—2002;
DL/T799.4—2010。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KaeerKAca-
1范围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DL/T799.4-—2019
本部分规定了电力行业工作场所生产性毒物监测的检测内容、采样与检测仪器、采样与检测方法、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检测结果计算及检测结果评判。本部分适用于电力行业中火电、水电、风电、供电等企业生产性毒物的监测和评判,其他电力企业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30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JJG956大气采样器
3术语和定义
GBZ2.1、GBZ15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toxicant在生产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3.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3.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在实际测得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平均接触浓度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劳动者短时间(15min)接触的加权平均浓度。3.4
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最高容许浓度
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工作地点的化学有害因素均不应超过的浓度。3.5
峰接触浓度peakexposures;PE
在最短的可分析的时间段内(不超过15min)确定的特定物质的最大或峰值空气浓度。4检测内容
依据GBZ2.1规定的各种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分别检测电力行业生产性毒物的最高接触浓度35
rKacerkAca-
DL/T799.4—2019
CMAC、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rwA和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对于制定有PC-TWA限值的化学物质,当作业人员接触浓度有波动的,应同时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rwA和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5采样与检测仪器
5.1采样设备
5.1.1空气采样泵
空气采样泵的流量范围、采样时间、运行环境等功能参数满足采样需要,经过检定或校准,性能指标符合GBZ159、JJG956要求。5.1.2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计的准确度为1.0级,阻力小于0.2kPa,测量范围涵盖空气采样泵采样流量。5.1.3
3空气收集器
采用选用检测方法要求的气体吸收管及吸收液、固体吸附剂管、采气袋、滤膜及采样夹和采样头等空气收集器,其具有气密性,性能指标符合检测方法及GBZ159要求。5.2检测仪器
采用选用检测方法要求的实验室分析仪器、现场检测仪器,仪器性能指标满足选用检测方法规定的检出限、最低检出浓度、测定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等方法性能指标。6采样与检测方法
6.1基本要求
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和检测应符合GBZ159、GBZT160和GBZ/T300的规定6.2样品采集
6.2.1采样时机
6.2.1.1应在生产设备正常运转及操作者正确操作状况下采样;对于设有通风净化装置的工作地点,应在通风净化装置正常运行的状况下采样。6.2.1.2对于配药、投加料、装卸料等非连续稳定进行的生产工序,应将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时段作为重点采样时段。
6.2.1.3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选择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为重点采样季节。
6.2.2采样仪器准备
6.2.2.1按照有毒物质检测方法准备空气采样泵和空气收集器,检查空气采样器和空气收集器的性能。6.2.2.2采样前,测量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流量显示值偏差应不超过土5%,进行流量测量时必须串联空气收集器。
6.2.2.3空气采样器的气路连接牢固,检查气密性,不漏气。6.2.2.4在存在氨、一氧化碳、柴油等爆炸性气体的场所采样,应使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36
rrKaeerKca-
6.2.3采样的质量控制
DL/T799.4—2019
6.2.3.1个体采样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应尽量靠近采样对象的呼吸带;定点采样点应尽可能靠近操作者,采样高度设在操作者呼吸带高度。6.2.3.2采样点应设在污染源下风向的工作地点,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采样应避免生产过程中被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6.2.3.3在采样同时应进行样品空白对照试验,每批次随机抽取3个空气收集器作为样品空白,样品空白与采集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吸收管、固体吸附剂管、滤料收集器在收集器准备和安装的地点,在采样前、后时间段,将收集器打开约10s~20s后封闭保存作为样品空白;采气袋、采气罐收集器在样品采集前,用氮气充满收集器带至现场,并随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作为样品空白。6.2.3.4不应在采样点进行吸收液、滤膜装取操作,采样前、后应及时封闭空气收集器,避免样品污染。
6.2.3.5采集的样品应按照检测方法要求保存,转运时避免损失、污染。6.2.3.6长时间采样,应使用采样前、后空气采样器校准流量的均值计算采样体积。6.2.3.7当采样时间段平均气温低于12℃或高于27℃、大气压低于98.8kPa或高于103.4kPa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6.2.4采样方法
6.2.4.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样品采集6.2.4.1.1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样品的采集优先采用个体采样方法,当受采样方法限制无法使用个体采样方法时也可采用定点采样方法。6.2.4.1.2在对有毒物质接触情况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的作业岗位,按GBZ159的要求选定采样对象数量。
6.2.4.1.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样品应采集作业人员整个工作班在所有工作地点和全部作业内容接触有毒物质的样品。采样时间原则全部覆盖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时间;当接触有毒物质时间内,接触毒物浓度变化不大时,采样时间应覆盖70%以上接触有毒物质的时间;当接触有毒物质为周期性巡检作业时,采样时间应覆盖不少于2个典型的周期性巡检接触时间段:当检测方法为现场瞬时直接检测和采样时,应在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不少于8次的现场瞬时检测和采样。
6.2.4.1.4对于配药、投加药、装卸料等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有明显波动的作业,定点采样应覆盖接触有毒物质浓度变化的整个过程
6.2.4.1.5当作业人员在不同地点或巡检作业接触有毒物质时,定点采样应当在每个工作地点或在移动范围内,分别设置采样点,并记录作业人员在每个工作地点的作业时间,用于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计算。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6.2.4.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样品采集6.2.4.2.1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样品的采集可采用个体采样方法或者定点采样方法。6.2.4.2.2当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有明显波动时,在采集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样品的同时进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样品的采集,在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高的工作地点或接触高时段进行样品采集;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无明显波动时,可不采集短时间接触浓度样品。6.2.4.2.3当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时间不足15min时,按实际接触时间进行采样,按公式(5)进行15min短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计算;当接触有毒物质时间为15min时,按15min采样;当接触有毒37
irKacerKca-
DL/T799.4—2019
物质高浓度时间大于15min时,采样时间一般不大于15min。6.2.4.2.4当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最高时段无法确定时,在多个时段进行次采样,具体按GBZ159规定执行。
6.2.4.3最高容许浓度的样品采集6.2.4.3.1最高容许浓度样品的采集可采用个体采样方法或者定点采样方法。6.2.4.3.2在有毒物质浓度高时段进行样品采集;当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有明显波动时,在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有波动的工作地点或接触高的工作时间段,根据有害物质的特点,在满足检测方法要求下,采用尽可能短的采样时间,采样时间最长不超过15min。6.2.4.3.3当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无明显波动时,可随机选择采样时间段进行样品采集。6.2.4.3.4当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有明显波动,且高浓度时间段无法确定时,在多个时段进行采样,具体按GBZ159规定执行。
6.2.5采样记录
采样时应实时记录检测场所毒物产生源情况、防毒护设施运行状况、检测对象接触毒物时间、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起止时间、采样流量、采样设备(名称、型号、编号)、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等采样信息。6.3实验室分析
6.3.1优先采用GBZ/T160、GBZ/T300国家职业卫生方法标准进行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的测定。6.3.2采集的样品按照检测方法要求保存、预处理,在检测方法给定的样品保存期限内尽快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
6.3.3样品测试同时应进行样品空白的测试,样品空白测定结果小于方法定量下限时,样品检测结果即为最终检测结果:样品空白测定结果大于方法定量下限时,则应按照GBZ159对样品空白测定结果进行评判和处理,得到样品最终检测结果。7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
7.1设定原则
在对生产工艺和设备,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情况(包括作业人数、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作业方式以及接触有毒物质时间、频次),有毒物质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情况等进行充分现场调查基础上确定电力企业产生和存在的生产性毒物及其接触作业岗位和工作场所。7.2火电厂毒物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火电厂主要接触有毒物质作业岗位、工作场所参考表1设置。表1火电厂毒物检测对象及检测点举例生产系统
化学水处
理系统
检测对象
化学运行值班员、化学
检修工
职业病危害因素
氢氧化钠
检测点
盐酸卸酸处、盐酸贮存区、盐酸计量间、盐酸加药间、凝结水精处理间、电解制氯酸洗间氢氧化钠卸碱处、氢氧化钠贮存区、氢氧化钠计量间、氢氧化钠加药间、凝结水精处理间rKacerKAca-
生产系统
化学水处
理系统
废水处理
烟气脱硝
烟气脱硫
锅炉系统
除渣系统
电气系统
检测对象
化学运行值班员、化学
检修工
废水处理运行值班员、
废水检修工
氨区值班员、氨区检修
脱硝运行值班员、脱硝
检修工
氨化验员
尿素配药工、尿素投料
工、脱硝运行值班员、脱
硝检修工
脱硝检修工
脱硫检修工
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
检修工
除渣运行值班员、除渣
检修工
电气运行值班员
电气检修工
电焊工
油漆工、防腐工
表1(续)
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氧化氯
氨氮、硫化氢
氢氧化钠
二氧化氯
氨氮、尿素
氨、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氧化碳
二氧化硫、氨氧化物、
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氧化碳
二氧化硫、氨氧化物、
氧化碳
六氟化硫、氟化物
一氧化碳、氨氧化物、臭
氧、锰及其化合物
苯、甲苯、二甲苯等
DL/T799.4—2019
检测点
氨贮存间、氨加药间
联氨贮存间、联氨加药间
硫酸卸酸处、硫酸此存区、硫酸加药间二氧化氯发生器间
次氯酸钠贮存间、次氯酸钠加药间、电解制氯间
生活污水处理间
盐酸卸酸处、盐酸贮存区、盐酸计量间、盐酸加药间
氢氧化钠卸碱处、氢氧化钠贮存区、氢氧化钠计量间、氢氧化钠加药间
二氧化氯发生器间
次氯酸钠存间、次氯酸钠加药间液氨装卸臂、卸氨区、卸氨泵、氨输送泵、氨罐平台、氨罐阀门、氨罐周围、液氨蒸发器、氨
缓冲罐、氨区值班室
脱硝反应器系统的脱硝稀释风机、进氨阀门氨取样点
尿素投料口、尿素溶解箱、尿素库、尿素水解反应器、尿素绝热分解器
喷氨格栅、脱硝反应器平台
增压风机、循环浆液泵房、石膏皮带脱水机、烟气换热器
锅炉房、给煤机区、炉前平台
排渣机、输渣机
柴油发电机房
六氟化硫配电装置室
作业现场
作业现场
注:油漆工、防腐工在对使用的化学物料成分分析基础上确定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7.3
其他企业毒物检测对象及检测点的设置存在以下生产性毒物的其他电力企业,主要接触有毒物质作业岗位、工作场所参考表2设置。39
-KaeerKAca-
DL/T799.4—2019
生产系统
电气系统
废水处理系统
表2其他电力企业毒物检测对象及检测点举例检测对象
电气运行值班员
电气检修工
废水处理运行值班员、
废水处理检修工
电焊工
油漆工
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六氟化硫、氟化物
氨、硫化氢
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锰及其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等
注:油漆工、防腐工在对使用的化学物料成分分析基础上确定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8检测结果计算
8.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检测计算检测点
柴油发电机房
六氟化硫配电装置室
生活污水处理间
作业现场
作业现场
全工作日连续采集一个全程样品时,空气中有毒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rw按公式(1)计算。CTwA
式中:
作业人员8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有毒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测得空气中有毒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作业人员在该有毒物质质量浓度下的接触时间,单位为小时(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以8h计的时间,单位为小时(h)。全工作日内采集多个样品时,空气中有毒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rw按公式(2)计算。Cw
式中:
C、C,、、c.
Ct+Ct+..+C..
作业人员8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有毒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2);
1、t2、、t,时间段测得接触有毒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2);
C、C,、、C,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的时间,单位为小时(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接触时间,单位为小时(h)。注:当C,、C,、、C,均低于最低定量质量浓度时,CwA为小于最低定量质量浓度;部分低于最低定量质量浓度时,以最低定量质量浓度参与Crwx计算。8.2最高容许浓度的检测计算
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接触质量浓度CMAc按公式(3)计算。CMAC
式中:
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的最高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测得样品溶液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样品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rrKaeerKAca-
采样流量,单位为毫升每分钟(mL/min);采样时间,单位为分钟(min)。8.3短时间接触浓度的监测计算
采样时间为15min时,短时间接触浓度Csr按公式(4)计算。CsEL
式中:
DL/T799.4—2019
作业人员短时间接触有毒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测得样品溶液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样品溶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采样流量,单位为毫升每分钟(mL/min):采样时间,单位为分钟(min)。作业人员接触时间不足15min时,按公式(5)进行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CsTEL
式中:
CsSTEL
短时间接触有毒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2):测得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2):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化学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单位为分钟(min);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规定的15min。8.4标准采样体积换算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流量,在采样点温度低于12℃和高于27℃、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kPa时,应按公式(6)将采样流量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V=Vx
式中:
-标准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V。
在温度为6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采样点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采样点的大气压,单位为千帕(kPa)。体积浓度与质量浓度的换算
仪器显示测量结果为体积浓度时,按公式(7)转换成质量浓度。P·M
式中:
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2):体积浓度,ppm,10-6,即1百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毒化学物质的体积;有毒化学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在20℃、101.3kPa时,1摩尔气体的体积,单位为升每摩尔(L/mol)。-rrkaeerKAca-
DL/T799.4—2019
9检测结果评判
作业人员生产性毒物职业接触水平依照GBZ2.1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及附录A的规定进行评判。9.1
9.2对于制定有PC-TWA职业接触限值的生产性毒物,如果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浓度有波动时,应按照GBZ2.1要求对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rwA与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或峰接触浓度)以及接触时间、频次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全部符合,才能判定接触该种化学毒物符合职业接触限值标准。9.3对于非标准工时(每天8h、每周40h工作制)接触有毒物质的作业岗位,生产性毒物接触符合性评判应按照GBZ2.1规定执行。9.4同一作业岗位接触某种生产性毒物获得多个检测结果,以最大值进行符合性评判。42
rrKaee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