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T 0689-2008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标准号:YY/T 0689-2008
标准名称:血液和体液防护装备 防护服材料 抗血液传播病原体穿透性能测试 Phi-X174 噬菌体试验方法
英文名称:Clothing for protection against contact with blood and body fluids-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of protective clothing materials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Test method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08-10-17
实施时间:2020-01-01
标准大小:958K
标准介绍:本标准规定了测定防护服材料抗血液传播病原体穿透能力的实验室试验方法。本试验方法使用了种含代微生物的悬浮液。防护服测试“合格/不合格”是运用YY0699规定的试验仪器在一特定的流体静力学压力下测定病毒穿透能力。
本试验方法对较厚、有衬里易吸收试验液体的防护服材料可能无效。
本试验方法中某些试验步骤灵敏度较高。由于本方法对完成时间有要求,因此本方法不适宜作为防护服或防护服材料质量控制或保证程序。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6604:2004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去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归口。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四春、王军、李劲松、王峥崎、岳卫华。
标准内容
ICS1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
YY/T0689—2008/IS016604:2004血液和体液防护装备
防护服材料
抗血液传播病原体穿透性能测试Phi-X174噬菌体试验方法
Clothing for protection against contact with blood and body fluids-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of protective clothing materials to penetration byblood-borne pathogens-—Test method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ISO16604:2004,IDT)
2008-10-17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0-01-01实施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6604:2004。前言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删去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YY/T0689—2008/IS016604:2004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归口。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四春、王军、李劲松、王峰崎、岳卫华。H
YY/T0689—2008/1S0166042004
工作人员,尤其是在卫生保健行业中对伤者或病人进行治疗及护理的工作人员易接触到可以传播疾病的生物液体。这些由各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会对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可引起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内型肝炎病毒(HCV)]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L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的血源性疾病。由于工程学控制不能消除所有接触可能,因此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使用防护服来减少与皮肤接触。
本标准关注防护服和设计用来抵抗血液和体液穿透的防护装备。由于卫生保健机构、活动及接触血液或体液可能情况的多样性,对防护服的屏障要求可因应用情况而改变。
本标准描述了防护服材料抗代表性病毒穿透能力的流体静力学压力测试方法。对试验方法的合理选择取决于防护服及其材料的特殊应用情况和预期用途。应对试验方法的确定进行风险评估。本试验方法不适用于所有形式或条件下的血液传播病原体接触。试验人员应对「作人员/衣服接触方式进行评价,并对该试验方法针对其特定用途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本试验方法已通过对肝炎病毒(乙肝和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在血液和其他具有潜在传染性的体液中传播的病毒建立穿透模型噬菌体Phi-X174在大小和形状上与内型肝炎病毒而定义。用手该试验方法中的代表性微生物(HCV)相似,并且也可代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其他病原体对防护的影响应逐例评价。
本试验方法只对材料或防护所使用的某些材料结构(如接缝)的性能进行评价。本试验方法不对设计、总体结构和部件、或服装接面或可以影响防护服整体防护性能的其他因素进行评价。值得强调的是,本试验不必模拟实际使用时防护服材料接触液体的情况。因此,试验数据应限于对病毒穿透的抵抗能力而对材料进行一般比对性评价。物理,化学和热力学因素可能降低材料的防护性能,在这些因素产生影响之前进行试验,可能会导致对材料防护性能的错觉。应该考虑灭菌、贮存条件和效期对次性产品·以及清洗和灭菌对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抗穿透能力的影响的评价试验。防护屏障的完整性也可因使用过程中弯折,摩擦或由污染物如酒精和汗浸湿等因素的影响而受损。如果将这些情况考虑在内·防护服材料抗噬菌体Phi-X174穿透的性能可用能够代表期望使用条件的合适的预处理技术进行评价。医用防护服材料预期用作对血液、体液和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屏障。多种因素,例如液体的表面张力、粘度和极性,以及结构和亲水性或疏水性,可以影响体液的湿润和穿透性能。血液和体液(唾液除外)的表面张力范围约为0.042N/m~0.060N/m。为有助于模拟血液和体液的湿润性,将Phi-X174噬菌体悬浮液的表面张力调整到接近这范围的下限。得到的Phi-X174噬菌体悬浮液的表面张为(0.042±0.002)N/m.
本适用方法中涉及将防护服材料样品与噬菌体Phi-X174悬浮液接触时需将测试槽压力加到14.0kPa(见试验步骤A和B)。这-流体静力学压力的试验结果已经过验证与从人体因子获得的病毒穿透结果有关。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临床使用中可产生超过345kPa的机械压力。因此,重要的是理解本试验方法不是模拟所有物理压力和施加到防护服上的实际压力。试验步骤C和D使用逐步加压方法将压力升至20.0kPa。这些试验步骤模拟可能的压力范围以对材料进行分级。1范围
YY/T0689--2008/ISO16604:2004血液和体液防护装备防护服材料抗血液传播病原体穿透性能测试Phi-X174噬菌体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防护服材料抗血液传播病原体穿透能力的实验室试验方法。本试验方法使用了--种含替代微生物的悬浮液。防护服测试“合格/不合格”是运用YY0699规定的试验仪器在一特定的流体静力学压力下测定病毒穿透能力。本试验方法对较厚,有衬里易吸收试验液体的防护服材料可能无效本试验方法中某些试验步骤灵敏度较高。由于本方法对完成时间有要求,因此本方法不适宜作为防护服或防护服材料质量控制或保证程序。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3820
纺织品和纺织制品厚度的测定(GB/T38201997.cqvISO5084:1996)GB/T4669
机织物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测定(GB/T4669-2008,ISO3801:1977.MOD)
GB/T5549
表面活性用试剂拉起液膜法测定表面张力(GB/T5549--1990,neqISO304:1985)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1SO3696:1987,M0D)YY/T0699
液态化学品防护装备
(YY/T0699-2
2008.ISO13994.1998.IDT
防护服材料抗加压液体穿透性能测试方法YY/T07002008血液和体液防护装备图防护服材料抗血液和体液穿透性能测试合成血试验方法(ISO16603:2004.ID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用于支持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的凝固剂。3.2
试验assay
对混合物进行分析以测定某一特定组分的存在或含量。注:本试验方法中,被分析的组分即指噬菌体Phi-X174。3.3
试验液assayfluid
用于冲洗测试材料表面以决定微生物穿透能力的无菌液体。注:本试验方法中,试验液即指营养肉汤,微生物病毒即指噬菌体Phi-X174。用试验液把噬菌体Phi-X174从测试样品的内表面冲洗下来。
YY/T0689—2008/ISO16604:20043.4
本bacteriophage
噬菌体
能感染细菌的一种病毒。
注:本试验方法中,噬菌体即指Phi-X174。PhiX174对人类不是致病病毒,但可用于模拟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毒。3.5
血液传播病原体blood-bornepathogen血液或其他体液携带的具有传染性的分泌或排泄的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注:本试验方法中,血液传播病原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乙肝和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他微生物应逐例考察。
体液body fluid
由身体产生(分泌或排泄)的任何液体。注:在本标准中,体液包括被血液传播病原体潜在感染的液体,包括但不仪限于鹿液、精减、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液、腹水、羊水、唾液,以及其他任何被血液明显污染的体液和所有很难甚至不可能区分的体液。3.7
body fluid simulant
体液模拟物
模拟人体液的液体。
注:本试验方法中,体液模拟物即为噬菌体营养肉汤,其表面张力接近人血液和体液(唾液除外》表面张力的下限(0.042±0.002)N/m.
challenge suspension
含有能用于测试材料抗穿透能力试剂的液体。注;本试验方法中,试验悬浮液指噬菌体试验悬浮液,即含有嘧菌体Phi-X174的营养肉汤、3.9
培养皿中琼脂薄层上生长-·致的微生物集合体。注:本试验方法中,选择埃希氏大肠杆菌C(E。coliC)作为产生菌落的细菌。3.10
溶解lysis
整个细菌细胞裂解或破坏。
注:本试验方法中,宿主细胞EcolaC因Phi-X174侵人而引起溶解。3.11
medium/ media
培养基
培养细胞或组织的营养系统
注:本试验方法中,培养基是指支持特定微生物生长的复合物,例如噬菌体营养肉汤和上层琼脂3.12
morphology
特定有机体的形状和结构。
5nutrient broth
营养肉汤
液体培养基。
注:本试验方法中,营养肉汤是指用于培养宿主菌EcoliC并助于在程序的各个阶段Phi-x174增殖的赚菌体营养肉汤,例如穿透槽中悬浮Phi-X174挑战测试材料,测试材料内表面,或按要求将试验液稀释制成平板。3.14
penetration
在防护服材料上液体以非分子水平方式穿过包裹物、多孔材料、接缝处、孔隙或其他缺陷处的现象。2
噬菌斑plaque
YY/T0689—2008/IS016604:2004(病毒学)理论上由单个活病毒感染、溶解宿主细胞而形成的清晰可见区域注:本试验方法中,赚菌斑即指琼脂层上E.coliC的菌落中的清晰可见区域,理论上是单个存活的Phi-X174感染和溶解细菌的结果。
空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unitPFU
通过感染和溶解琼脂上层的细菌而产生噬菌斑的病毒粒子。3.17
平板plate
(微生物学)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3.18
防护服
protective clothing
特殊设计及结构的服装,预期用途是将全部或部分人体与潜在的危害隔离;或通过着装将外部环境污染隔离。
替代微生物surrogatemicrobe
用于模拟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其他微生物的微生物。注:本试验方法中,代表微生物即指噬菌体PhiX174.用于模拟HCV、HBV和HIV。3.20
滴度titre
与另一给定量的底物作用或对应的底物量,注:本试验方法中,滴度用于描述存活的曦菌体的浓度,用PFU/ml.表示。3.21
病毒virus
无独立的代谢系统,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具有感染性的微小生物。3.22
病毒穿透viral penetration
病毒对某一材料的穿透。
注:本试验方法中,病毒穿透是指噬菌体Phi-X174透过包裹物、接缝处、孔隙、针眼或其他缺陷处的物理易位。3.23
抗病毒穿透
viral resistant
在特定的实验室测试条件和检测方法下材料阻止病毒穿透的能力。注:本试验方法中,测试结果“合格”的防护服材料被认为具有抵抗病毒穿透的能力。4原理
将样品置于YY/T0699规定的测试装置上,加入试验悬浮液,按规定时间和压力进行试验。按照本试验方法,即使在看不见液体穿透的情况下,仍能检测到穿过材料的活病毒,它补充了目测穿透试验的不足。病毒穿透了测试样品即认为该样品不合格本试验方法要求具备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5微生物和试剂
5.1噬菌体Phi-X174(ATCC13706-B1),滴度至少为1.0×10°PFU/mL。注:由于噬菌体Phi-X174体积小,球形(二十面体),具有环境稳定性,对人类不具有感染性,灵敏度高、生长快,滴度高,因此选作最适宜的血液传播病原体模型。3
YY/T0689--2008/IS016604.20045.2
大肠杆菌(ATCC13706)。
纯水依据GB/T6682
22008等级3。
营养肉汤。
氯化钙(CaCl)。
氯化钾(KCI)。
氢氧化钠(NaOH):2.5mol/L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醇酯80。
琼脂。
装置和材料
穿透试验槽:见YY/T0699,用于在与加压试验液体接触过程中保持住样品。6.1
在试验槽中,防护服材料作为隔离物,将噬菌体Phi-X174试验悬浮液与试验槽的可视面分隔。试验槽的槽体固定在个支撑物上。槽体可容纳约60mL噬菌体Phi-X174试验悬浮液。试验槽还装有个法兰盖,其上有--开口区便于肉眼观察,另外还有一透明盖。槽体上有一孔用于填充液体,有-·排泄阀用于试验槽中液体的排放。其他所需部件还有如将空气管和槽体上的孔连接的适配件、垫圈、支撑网等。试验槽及其部件示意图见图1和图2。1
透明盖;
法兰盖:
垫圈:
支撑网:
垫圈:
试验样品:bzxz.net
图1试验槽结构
上部人口:
PTFE垫圈材料:
试验槽体:
排阀:
·试验槽支架。
压缩空气或氮气:
气体管路接头:
气体调节阀:
可调节阀放气阀:
压力计:
一阀门:
一连接头:
带连接头橡胶管:
安全外壳:
试验槽:
排液阀:
转动夹;
防溢盘:
双片轴环。
其他设备
图2试验装置(三维视图)
测厚仪:能测量约0.02mm的厚度。YY/T0689—-2008/ISO16604:200410
支撑网:方形、网状磨光塑料或金属网,用于支持可伸展的或弹性的物质,应满足以下特性:开放区域>50%;
试验样品变形≤5.0mm。
气源:能提供20.0kPa~22.0kPa的气压。培养箱:能保持温度在(36土1)℃。水浴锅:能获得(45土2)℃的温度。天平:精度为0.001g。
涡流混匀器。
YY/T0689—2008/ISO16604.20046.2.8冰箱:能维持温度在(5士3)℃。6.2.9压力蒸汽灭菌器:能维持温度在(121土1)℃,绝对压力在(214士7)kPa。计时器,准确度至少为15。
振荡器。
pH计,灵敏度为0.1pH单位。
接种环。
扭矩扳手:具有13.6N·m的扭矩。6.2.15
分光光度计:能在610nm处测量吸光度。离心机:具有10000r/min加速度。6.3实验室玻璃器血
6.3.1培养Ⅲ:无菌。
移液管:无菌,lmL、5mL.10mL。6.3.3试管:13mm×100mm.
6.3.4试管架。
6.3.5玻璃瓶:无菌.100ml.~500ml。6.3.6移液器:能精确吸取2μL
7试验样品
7.1测试样品的选择
7.1.1从单一的材料样品或单个防护服样品(如果适用,应灭菌)中选择,可选-个单层或按正确顺序叠在一起的能代表防护服实际结构的多层材料如果防护服设计中不同部位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或规定了不同厚度,则各个部位均应取样。如果防护服设计中声明接缝处能提供与基本材料同样的防护效果,则应对含有接缝的样品进行试验。
将每一材料样品剪成边长至少为70mm的正方形,75mm最佳。从每一个防护服材料,组成、部位(非均-性材料设计时)或其他条件下随机选择3个样品进行试验。
如果本程序用于防护服质量控制或为防护服材料抗病毒穿透性能提供一般证据时,应对大批数据进行正确统计学设计和分析,而不是用本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方法,抽样计划可参见如GB/T2828.1等参考资料。
7.1.2如果防护服材料在两个纤维层中夹有一层密封层,则材料边缘的毛细作用可导致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而使结果不合格。在进行试验前,应用粘合剂、帕拉胶膜、固体石蜡或附有粘合剂的泡沫将试验样品的边缘封好以避免出现“毛细作用”的影响层。只对试验样品的边缘进行封固,中心部位留一边长为57mm的正方形区域供试验。封固剂不能对试验区域的样品结构产生十扰,破坏或阻塞。应选择与防护服材料相容的封固剂和封固方法7.2测试样品的制备
每-一个防护服样品应在温度为(215)℃,相对湿度为(60土10)%的环境中放置至少24h。如果适用,可应用灭菌等其他预处理来评定防护服可能的损害性变化。8试验步骤
8.1培养基的制备
8.1.1噬菌体营养肉汤(Phi-X174)噬菌体营养肉汤配方如下:
胰蛋白陈(8.0±0.1)g;
氯化钾(5.0士0.06)g;
氯化钙(0.2土0.003)g;
一纯水(1000±12.5)mL
表面活性剂(0.1±0.00125)mL用2.5mol/L的氢氧化钠调整pH至(7.3士0.1)。YY/T0689—2008/IS016604:2004用9份噬菌体营养肉汤稀释1份0.1%的表面活性剂。为保证充分混合,灭菌前,一边搅拌一边加热噬菌体营养肉汤。推荐最终浓度为0.01%的表面活性剂以调整表面张力为(0.042士0.002)N/m。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对噬菌体营养肉汤灭菌,依据GB/T5519测试灭菌后液体的表面张力。如果噬菌体营养肉汤的表面张力不在(0.042士0.002)N/m范围内,则不能使用。8.1.2
2下层琼脂
下层琼脂配方如下:
琼脂(15.0±0.19)g;
营养肉汤(8.0土0.1)g;
氯化钾(5.0土0.06)g;
纯水(5.3)(1000±12.5)mL;氯化钙(1.0土0.0125)mL(高压灭菌后加人)。制备1mol/L的氯化钙溶液并经压力蒸汽灭菌。用2.5mol/l.的氢氧化钠调整pH至(7.3土0.1)。用压力蒸汽对底部琼脂灭菌。
8.1.3上层琼脂
上层琼脂配方如下:
Bacto-琼脂(7.0土0.09)g:
营养肉汤(8.0士0.1)g
-、氯化钾(5.0士0.06)g;
:纯水(5.3)(1000±12.5)mL
-氯化钙(1.0±0.0125)mL(高压灭菌后加入)。制备1mol/L的氯化钙溶液并经高压蒸汽灭菌。用2.5mol/L的氢氧化钠调整pH至(7.3土0.1)。压力蒸汽对顶部琼脂灭菌。
8.2制备对照物
对每一件防护服或防护服材料进行试验时要同时使用下列对照物:a)气溶胶/空气污染对照物:测定Phi-x174噬菌体时,用平板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悬浮的或空气携带的本底数目;
每天应至少一次使用下列对照控制物:阴性对照试验样品:严格防渗的单一膜制成的样品,如医用包扎聚酯膜;b)
阳l性对照试验样品:由微孔过滤介质制成的样品,孔径为(0.050士0.005)μm,比Phi-X174噬c
菌体的直径(0.027μm)略大。8.3材料相容性测定
因为怀疑其影响噬菌体试验悬浮液的滴度,应进行防护服材料相容性试验。7
YY/T0689—2008/IS016604:2004a)
测试三个能代表试样的样品:
将试验槽水平放置在实验台上,无菌操作将已灭菌的样品的正常外表面面向试验槽放人b)
槽内:
试验槽的各个部件火菌后按图1所示组装:将试验槽的螺钉拧至扭矩13.6N·m;d)
保持试验槽水平放置,将2.0μL含900PFU~1200PFU的噬菌体营养肉汤放在样品的中央c
部位,加5mL已火菌的噬菌体培养肉汤:f)将2.0μL噬菌体悬浮液直接加到5ml.已灭菌的噬菌体培养肉汤中.制得对照物;g)10min后,按8.9定量测试;
h)计算质控物滴度与测试样品滴度之比:保持试验悬浮液的滴度(见8.4),用于试验暴露的过程(见8.8),等同于2×10PFU/mL~3×10\PFU/ml。如果计算值大于5.0,则噬菌体试验悬浮液应为1X10°PFUmL。8.4噬菌体悬浮液的制备程序
噬菌体悬浮液的制备程序如下:a)将10ml~25ml噬菌体营养肉汤加人250mL三角瓶中,用接种环将大肠杆菌接种于培养液中,在温度为(36土1)℃,转速为(225士25)r/min的条件下培养过夜:b)用100mL新鲜制备的噬菌体营养肉汤将上述培养过夜的细菌培养液1:1C0稀释,置于11.的三角瓶中。在温度为(36土1)℃,转速为(225±25)r/min的条件下培养。大约3h后,细菌增殖至浓度为(3士1)×10\CFU/mL,与此对应的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得的61Cnm的培养液吸光度为0.3~0.5。
将5mL10mL噬菌体Phi-x174接种到上述细菌培养液中,使噬菌体的滴度为1.0×10c
PFU/mL~1.0×10l°PFU/mL。确保噬菌体个数与细菌个数之比在0.1和2.0之间。d)将接种后细菌培养液在(36士1)℃培养,剧烈震荡1h5h,直至细菌裂解。当培养液640nm下的吸光度不再下降时可认为细菌完全裂解。将培养液在10000r/min下离心20min以去掉细胞碎片。将上层液倒人一干净的试管中。e
将含有噬菌体的悬浮液用0.22μm的膜过滤,以纯化噬菌体溶液。0
g)测定噬菌体溶液的漓度并(5士3)℃保存。此时测得的噬菌体滴度--般在(5.0土2)×10lPFU/mL的范围内。
h)将噬菌体培养液稀释至8.3要求的浓度以制得噬菌体试验悬浮液。按8.9规定的试验程序测定噬菌体最终的浓度。
8.5沉降平板制备
可选择在已灭菌的试验样品放人、装液、试验排液和测试过程中,将平板放在关键的位置,这样有助于识别与由气溶胶或空气传播Phi-X174有关的潜在问题。按下述步骤制备平板:a)将2.5mL融化的已灭菌的上层琼脂倒人已灭菌的试管中,保持上层晾脂的温度在(45土2)℃。每一平板制备--试管:b)
将100L过夜放置的大肠杆菌培养液加人到上层琼脂试管中:c
充分混合试管后倒人下层琼脂平板上:让琼脂凝固。制备好的平板应立即使用;d)
使用后,随同试验样品平板、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一-起培养。e)
8.6基本测量
如果样品需要灭菌,应在灭菌前按照GB/T3820对每-样品的厚度进行测量,精确至0.02mm。8
YY/T0689—2008/IS016604:2004如果样品需要灭菌,应在灭菌前按照GB/T4669测定每-样品的质量,并以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形式报告,精确至10g/m。
用支撑网支持可伸展的或弹性材料。按照8.3规定的方法测定每-个试验样品的相容性。8.7试验槽的准备
在(121士1)℃,(214土7)kPa下将试验槽压力蒸汽灭菌15min,然后冷却至室温。将试验槽水平放置在试验台上,无菌条件下将样品的正常外表面面向试验槽容器插人槽内,槽内将会被盛满哗菌体Phi-X174试验悬浮液,按照如下方式组装试验槽的各个已灭菌的部件:a)如图1所示,在试验槽和试验样品之间、试验样品和支撑网之间,以及支撑网和法兰之间安装垫圈。
b)盖上法兰盖和透明盖封闭试验槽(可用灭菌透明的塑料薄膜代替透明盖)。建议在穿透试验槽和试验样品之间使用聚四氟乙烯(PTEE)材质的垫圈以防止出现液体泄漏。将穿透试验槽的螺钉拧至扭矩13.6N·m。如图2所示,将试验槽以垂直方向装人试验装置中(排液阀向下),但不能将空气管道连接到试验槽上。
关闭排放阀。
8.8材料与噬菌体试验悬浮液接触按下述步骤将试验材料与噬菌体试验悬浮液相接触:从表1中选择-·适宜的程序;
b)小心地将60ml.Phi-X174噬菌体悬浮液(可用已灭菌的漏斗或注射器)从上部的人口处注人到试验槽内。在注人的过程中一且发现液体穿透试验样品,则试验终止);将空气管道连接到试验槽上:
在每一规定的压力和时间间隔终点观察样品的可视面是否发生液体穿透现象或其他湿润现d)
象。一且发生,记录发生液体穿透的时间;如果未看见液体穿透现象发生,则继续进行下一步;c)
以(3.5土0.5)kPa/s的速率将试验槽的压力加至下:水平;g)
将压力维持在规定水平到规定的时间;当气压返回至大气压时,关闭气压并将试验槽的阀门打开至通风位置;到时间后,打开排放阀将噬菌体试验悬浮液从试验槽中排放:i
试验后,稀释并测试从至少每组重复试验的最后一个试验槽收集到的菌体Phi-X174试验悬j
浮液,以确保试验过程中噬菌体的活性未丧失;k)
将试验槽水平放置在试验台上,打开透明盖;打开盖后,紧接着将5.0mL无菌营养肉汤(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01%)缓慢加到样品的正常1)
内表面的暴露位置上。轻轻摇动试验槽约1min,确保试验液与试验样品的整个可视面接触。用无菌吸头将试验液尽可能地吸到已火菌的小瓶中。一些材料吸收试验液,因此需要更大量的清洗,这种情况下,要调整试验报告中的噬菌体滴度的计算值;m)按照8.9的规定迅速测试。如果能证明试验液中的噬菌体稳定,收集试验液和实际测试之间充许时间长一些
拆开装置,清洗试验槽。定期对空气管路进行消毒以防止污染。用10%的漂白液冲洗试验n)
槽,然后于(121士1)℃、(214士7)kPa下压力蒸汽灭菌15min;o)
测试余下的样品。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