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678-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1678-2016
中文名称:电力工程接地降阻技术规范电力标准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0050975
相关标签:
电力工程
接地
降阻
技术规范
电力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标准号:DL/T 1678-2016
标准名称:电力工程接地降阻技术规范电力标准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ducing resistance in power engineering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16-12-05
实施时间:2017-05-01
标准大小:9.61M
标准介绍: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工程中降低工频接地阻抗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步骤。
本标准适用于发电(含风力、太阳能和储能等)、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电力接地工程中的降阻设计与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21698复合接地体技术条件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标准内容
ICS29.240
备案号:57230-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1678-2016
电力工程接地降阻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ducing resistance in power engineering2016-12-05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7-05-01实施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5接地降阻方法
降阻方法的选用
7接地降阻的实施步骤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接地装置等效散流半径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降阻方法的选用流程
DL/T1678—2016
DL/T1678-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归口。本标准主编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森、李志忠、孙强、时卫东、王荆、牛博、李谦、张波、何华林、康鹏、韩钰、薛军、黄国强、孔志战、吕新良、蒲路、张鹏、闫爱军。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范围
电力工程接地降阻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工程中降低工频接地阻抗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步骤。DL/T1678—2016
本标准适用于发电(含风力、太阳能和储能等)、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电力接地工程中的降阻设计与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21698复合接地体技术条件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接地降阻材料技术条件
DL/T380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bzxZ.net
DL/T475
DL/T1314电力工程用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接地装置等效散流半径equivalentradiusofgroundingdevice与接地装置工频接地阻抗相等的半球形金属接地极的半径。在数值上等于接地装置所处环境的等效均匀土壤电阻率pe(单位:Q·m)除以接地装置工频接地阻抗R(单位:2)与2元的乘积【即r=P/(2元R)]。
自然接地极(体)naturalgroundingelectrode可利用其作为接地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基础、金属管道和设备等。
复合接地体compositegroundingdevice由导电非金属材料、电解质材料和化合填充物组成的,能有效降低工频接地阻抗,抵抗土壤中水分、盐、酸和碱等因素侵蚀的接地极(体)。常见复合接地体有:降阻剂、接地模块和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等。3.4
外引接地exteriorgrounding
为降低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阻抗,用接地极将接地装置与远处的自然接地极(体)或人工敷设的辅助接地极相连接的一种接地方式,也称引外接地。DL/T1678—2016
常规深井接地conventionaldeepgrounding采用钻孔、设置长度为几十米,乃至几百米垂直接地极、灌注降阻填充物的施工方法,并将接地极与原接地装置相连接的一种接地方式。3.6
深斜井接地deepdeviatedgrounding采用向外倾斜一定角度钻孔、设置长度为几十米,乃至几百米的接地极、灌注降阻填充物的施工方法,并将接地极与原接地装置相连接的一种接地方式。3.7
深水井接地deepwellgrounding
采用钻孔、挖取深水井、设置接地极的施工方法,并将接地极与原接地装置相连接的一种接地方式,3.8
爆破深井接地blastingindeepgrounding采用钻孔、爆破、清孔、设置接地极、灌注降阻填充物至爆破所产生的纹理和井中的施工方法,并将接地极与原接地装置相连接的一种接地方式。4总则
4.1一般性要求
4.1.1接地装置降阻设计时,应计及土壤干燥或降雨、冻结等变化给接地装置及其外引接地带来的影响:接地阻抗、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在四季中均应符合GB/T50065的相关要求。4.1.2接地装置降阻设计时,应计及土壤电阻率随深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4.1.3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自然接地极接地,并应校验自然接地极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4.2适用性及经济性要求
4.2.1接地降阻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实际环境、土壤和地质条件,因地制宜。4.2.2可采用单一或多种方法组合的降阻措施,并应按照接地装置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技术、经济比较。4.3有效性要求
4.3.1接地降阻措施的有效性应满足设计要求。4.3.2接地降阻材料及其附件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4.3.3接地降阻改造后,接地阻抗应满足设计要求。为剔除土壤电阻率季节系数对接地阻抗的评估、测试带来的影响,也可采用接地装置等效散流半径进行降阻效果的评估或评价(参见附录A)。4.4环保要求
4.4.1按照GB15618要求,接地降阻措施实施后,不应使土壤环境质量等级降低4.4.2按照GB/T14848要求,接地降阻措施实施后,不应使地下水环境质量等级降低。5接地降阻方法
5.1降低土壤电阻率
5.1.1换土
5.1.1.1换土分为整体换土和局部换土,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
5.1.1.2一般适用于高土壤电阻率区域。5.1.1.3所换取的新土土壤电阻率一般应远小于原有土壤电阻率。DL/T1678-2016
整体换土厚度宜1.5m左右,局部换土厚度一般不应小于水平接地网埋设深度的2倍。5.1.2填充降阻剂
一般适用于高土壤电阻率区域,以及一切深井灌注、小面积接地装置、射线接地极和接地网的外沿。
应选择长效防腐物理型降阻剂。施工时,降阻剂宜均匀、坚实地包裹接地极或接地体。降阻剂应满足DL/T380的相关要求。5.1.2.3
5.1.3设置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
5.1.3.1一般适用于较高土壤电阻率的区域。5.1.3.2一般不适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内填材料不应加剧土壤对接地装置导体的腐蚀。
5.1.3.3宜优先安装在接地装置的外围,且分散使用,间距一般不应小于内填材料有效流散距离的2倍: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的连接线截面积不应小于所连接接地极的截面积。5.1.3.4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应满足DL/T1314的相关要求。5.1.4设置接地模块
5.1.4.1一般适用于较高土壤电阻率区域。5.1.4.2具有渗透作用的接地模块一般不适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制作接地模块的材料不应加剧土壤对接地装置导体的腐蚀。5.1.4.3接地模块宜分散使用,可垂直埋置或水平埋置:接地模块的电极芯端头应与水平接地极保持等高,接地模块的连接线截面积不应小于所连接接地极的截面积:多个模块串、并联埋置时,模块边缘间距不宜小于4m,如条件不允许,可适当减小。5.1.4.4接地模块技术参数应满足GB/T21698的要求。5.2扩大接地装置面积
5.2.1扩大接地网面积
5.2.1.1适用于小型、允许扩充面积的接地网。均匀土壤条件下,接地网的接地阻抗与其水平占地面积的平方根近似成反比。
5.2.1.2宜沿接地网对角线方向或长度方向进行扩网。5.2.1.3应校核扩网后接地装置在不同区域的跨步电位差和接触电压差。5.2.2外引接地
5.2.2.1若在接地装置附近2000m之内有低土壤电阻率区域,则既可利用该区域的自然接地极,也可在该区域布置辅助接地网、接地极或延伸接地体,并用外引水平接地线将其与待降阻接地装置连接。
5.2.2.2外引水平接地线应进行热稳定校验,设置数量不应少于2根,且两端分别在不同位置进行可靠连接:敷设时应做深埋处理,其跨步电位差不应超过安全限值,如有外露,外露部分接地线的接触电压差不应超过安全限值。
5.2.2.3同等条件下,设置外引接地的优劣顺序为:沿对角线方向、沿长度方向、沿宽度方向。3
DL/T1678-2016
5.2.3利用自然接地极
5.2.3.1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利用直接理入地或水中的自然接地极,且与自然接地极连接的导体应不少于2根,且在不同位置与水平接地极相连接。5.2.3.2可以利用的自然接地极有:a)埋设于地下的金属管道(但不包括有可燃或爆炸物质的管道)和金属井管:b)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的金属结构:c)水工构筑物及其类似构筑物的金属管、桩。5.2.3.3水电站的接地应充分利用水工建筑、厂房、管道等自然接地极,可在水库中铺设如水下地网的人工接地极。
5.2.3.4输水管道、天然气管道、通信专用管道、铁路轨道和水塔接地体不宜作为自然接地极。5.2.3.5使用自然接地极时应考虑到故障状态下高电位引出与低电位引入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应分析使用自然接地极后对接地装置有效性的影响,并校核其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5.3增加接地装置的深度
5.3.1常规深井接地和深斜井接地5.3.1.1适用于地下深处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区域,可优先选择深斜井接地。5.3.1.2这两种接地方式中设置的接地极宜设置在接地装置的边缘,相邻接地极间距宜大于此两根接地极长度之和。
5.3.1.3深斜井接地方式中设置的接地极与地面的夹角宜为30°~60%,沿接地装置外侧敷设,深度宜深入到低土壤电阻率区域1m一2m:在永冻土地区,其深度应保证深入冻土层下面的土壤至少5m。
5.3.1.4接地极可选直径不小于50mm,壁厚不小于3.5mm的镀锌钢管,深井孔径一般为150mm左右5.3.2深水井接地
5.3.2.1适用于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地区。5.3.2.2宜均匀设置在接地装置的边缘或四角,接地线截面应考虑腐蚀的影响。5.3.2.3线路杆塔接地、避雷针接地等以防雷为主要目的的接地装置不宜采用深水井接地降阻方式。5.3.3爆破深井接地
5.3.3.1该方法适用于接地装置地处多岩石区域:岩石下层或四周有低土壤电阻率区则更佳。5.3.3.2爆破施工不应影响其他建筑基础、变电站、杆塔、矿井和山体的安全性,不应带来其他安全性问题。
5.3.3.3爆破纹理半径和深度尽可能大一些。岩石层的爆破深度宜大于20m~30m,沿爆破所产生的纹理纵深方向宜均匀分布,宜用压力机将低电阻率填充物泥浆压入爆破所产生的纹理中。5.3.4增加接地装置埋深
5.3.4.1适用于地表为高土壤电阻率的接地装置。5.3.4.2当季节冻土层或季节干旱形成的高电阻率层的厚度较浅时,可将接地装置埋在高电阻率层下0.2m:季节性的高电阻率层厚度较深时,接地装置深度可正常理设:在接地网周围及内部接地极交叉节点可布置短垂直接地极,其长度宜深入季节高电阻率层以下2m。5.3.4.3不适用于下层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和山区接地装置4
6降阻方法的选用
DL/T1678-2016
6.1降阻方法的选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获得最佳降阻效果,必要时,可采用组合的降阻方法:降阻方法的组合使用,应尽量避免不同材料间的电偶腐蚀,不应影响其他用电设备和建筑基础的安全性。
6.2各降阻方法中,若条件允许,应首选扩大接地装置面积的方法。6.3增大接地装置深度的降阻方法与深层土壤、地质条件关系密切,施工前应先进行地质勘测分析后选取。
6.4降阻方法的一般选用流程参见附录B。7接地降阻的实施步骤
7.1资料汇集
7.1.1设计人员应掌握工程地点的地形地貌、土壤种类与分层状况:应实测或搜集工程地点土壤及江、河、湖泊等的水的电阻率,地质电测部门提供的地层土壤电阻率分布,以及关于工程地点土壤腐蚀性能等相关数据或资料:应充分了解工程地点附近较大范围内士壤的不均匀程度。7.1.2设计人员应根据有关建筑物的布置、结构、钢筋配置情况,确定可利用作为接地用的自然接地极:应根据工程地点周边环境状况和地下金属管道等,确定外引接地、可利用的自然接地极和可扩充的接地装置。
7.1.3设计人员应进行待降阻接地装置技术资料的搜集,如原有接地装置最近完工图、施工情况,历次工频接地阻抗测试情况和电气完整性测试等资料或数据。714设计人员应进行待降阻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阻抗现场测试,应对工程地点附近的士电阻率进行现场测试。
7.2降阻方案的确定
7.2.1设计人员应在资料汇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和远景的最大运行方式下的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或其他相关要求,确定待降阻接地装置工频接地阻抗的设计充许值R。7.2.2设计人员宜通过仿真分析方法确定工程地点附近等效均匀土壤电阻率p和工程地点的地表土壤电阻率ps。
7.2.3设计人员应在已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R、Pe、Ps,采用分析、比较及仿真计算方法,基于技术经济对比,筛选、确定出最优降阻方案,确定降阻设计值R,并根据Rx和pe,最后确定接地装置等效散流半径的设计允许值r,同时应根据ps,校核降阻方案中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等参数。
7.2.4制定设计图纸,编制施工说明和材料清单。7.3降阻工程施工
7.3.1除设计图纸提供的特殊说明外,施工应满足GB50169的相关要求。7.3.2设计人员应向施工方解释、说明已有施工标准未涉及的相关内容:施工人员应在施工前检查设计资料和施工材料是否齐全,检查施工材料的相关资料与数据是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7.3.3施工过程中,应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安装技术记录,关键部位和不同施工工序技术记录、留影记录。
7.3.4采用组合降阻方法时,宜在每种降阻方法完毕后立即进行实施效果的相关测试,检查该降阻方法的有效性。
DL/T1678—2016
7.4降阻工程的验收
7.4.1现场测试
7.4.1.1工频接地阻抗的测试宜在降阻效果稳定后进行,同时测试工程地点附近的视在土壤电阻率,仿真分析其等效均匀土壤电阻率pe。7.4.1.2工频接地阻抗和壤电阻率的测试方法,应满足DL/T475的相关要求。7.4.2交接验收
在交接验收时,应提交如下相关资料:a)接地材料或产品的合格证、编码、出厂试验报告、型式试验报告等。b)施工记录(包括隐蔽性工程记录)及竣工图c)变更设计证明文件。
d)竣工工频接地阻抗、土壤电阻率测试记录及报告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接地装置等效散流半径
DL/T16782016
接地装置等效散流半径,能够反映接地装置的有效散流规模。当土壤电阻率固定时,其值越大,散流效果越好,说明接地装置工频接地阻抗越小。由于该参数剔除了土壤电阻率的影响,故可以用于评价不同降阻措施的有效性,为接地降阻设计和后评估提供依据。以一个规模为100m×100m、理深0.6m、间隔10m、接地极导体截面规格为60mm×6mm的接地网为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降阻。表A1为换用大截面导体材料(模型2)、增大埋设深度(模型3)、减小导体间隔(模型4),以及增加埋设深度和减小导体间隔的组合方式(模型5)降阻后的接地网散流半径数据。表A.2为在接地网四角分布不同深度的深井接地方式(半径:100mm)进行降阻后的等效散流半径数据。
表A.3为用不同长度的外引接地(两根间距1m的导体,外引接地极为30m×30m一个人工辅助接地网)降阻处理后接地网等效散流半径数据。表A.1
1不同降阻措施前、后的接地网等效散流半径模型
钢导体规格Z(mm)
间距D(m)
埋深H(m)
等效散流半径r(m)
表A.2不同深度的深井接地方式降阻后接地网散流半径模型
四根深井长接地极的长度H(m)等效散流半径r(m)
外引长度L(m)
等效散流半径r(m)
不同长度外引接地降阻后接地网散流半径2
比较各等效散流半径可见,对于该接地网,外引接地的降阻效果最好。4
DL/T1678—2016
B.1降阻方法分类及特点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降阻方法的选用流程
降低接地装置工频接地阻抗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1)改变土壤电阻率,包括降阻剂、局部换土、缓释型离子接地装置、接地模块。(2)扩大接地装置水平面积,包括扩大接地网面积、引外接地和利用自然接地极(体)。(3)增加接地装置深度,包括增加接地网的埋设深度、深井接地(即垂直接地)、深水井接地、爆破接地和深斜井接地(即斜接地极)。各种降阻措施的机理和特点如表B.1所示。各种降阻措施的机理和特点
表B.1、
降阻措施
降阻剂
缓释型离子接
地装置或接地
扩大接地网
外引接地
利用自然接地
极(体)
增加理设深度
深并接地
深水井接地
爆破接地
深斜井接地
改变土壤电阻率
改变土壤电阻率、减小土壤接触电阻改变士境电阻率
扩大接地网横向占地面积
扩大接地网横向占地面积、利用低电阻率土壤
扩大接地网横向占地面积、利用站外已有接地系统
增加接地网纵向跨越深度
增加接地网纵向跨越深度,改变土壤电阻率增加接地网纵向跨越深度,改变土壤电阻率增加接地网纵向跨越深度,改变土壤电阻率扩大接地网横向占地面积、增加纵向跨越深度
适用范围
高士壤电阻率地区。只有换士层达到相当厚度才能明显降低接地阻抗。不易开挖的情况下难度大
土壤颗粒较大时可有效减小土壤与接地极之间的接触电阻
在难以找到低电阻率土壤或不易开挖的地方,使用离子接地系统会比换土经济。需保证电解离子接地系统长期可靠性,不腐蚀接地网存在可扩网区域时,扩网是降阻的有效方法之一,周围没有合适的扩网区域时将在技术经济上很不合理
周围有低土壤电阻率区域,站外的电缆沟、进站道路允许铺设长距离的水平接地带,注意外引接地带沿线的跨步电压不超过安全限值利用周围水库、水井降低接地阻抗。注意自然接地极周围的跨步电压不超过安全限值降阻效果并不明显,且增加了接触电压,但可减小跨步电压,工程中需平衡考患适用于深层土壤电阻率比表层低的情况。大面积接地网降阻效果较差。可以改善季节对接地系统的影响
在有地下含水层的地方,接地极要深入穿透含水层
适于常规方法降阻困难的地区,尤其在高土壤电阻地区
兼顾扩网和长垂直接地极的特点,在接地网面积受限的接地工程中可起到很好的降阻效果接地降阻技术的选用流程
输入原始数据:
接地电阻测试值:
接地装置埋设情况:
全电阻率
选择降阻措施:
A换主
B璞充降阻剂
C设置离字接地装置:
D设置接地模块
选A或B
输入相关数据:
1)所换土的土境电阻
率或降阻剂电阻率:
2)换土区域、位置或
填充区域、位置
分析计算接地电阻
测试值与接地装置
土壤环境的一致性
选择主要降阻方法:
A降低土滚电阻率;
确定降阻目标
B扩大接地装置水平面积:
C增加接地装置深度
DLT16782016
降阻措
A常规深井接地、
选择降阻措施
A扩大地网面积;
A利用自然接地极
A引外接地
选C或D
输入相关数据:
1)离子按地装置
或按地模块的等
效接地体参数:
2)设置数目
输入拟扩建的接地网
选B或
深斜井接地
B深水井接地:
C爆破深井接地
D增加接地网理
选A或B或C
输入相关数据
1)可设置并的
数目和区域:
2)所设置并的
等效直径
输入相关数据:
自然接地极或引外接地极规模与位置:2)连接接地极铺设情况
仿真分析,给出具体降阻措施
计算降阻措施成本费用
输出:降图阻后接地电阻结果:2)降阻成本费用
判断是否
图B.1接地降阻技术的选用流程图[选D
输入相关数据:
1)理设深度;
2)接地网
图B.1为一种用于降阻方法选择的接地优化选型系统运算流程图。图B.1所示的系统将9种降阻措施分为四类(A、B、C、D)。其中A类为扩网:B类为外引:C类为垂直接地极、深井接地极、爆破接地极和斜接地极:D类为换土、离子棒及接地模块。四类降阻措施之间采用优胜制进行逐级优化选择,优先级按照A、B、C、D递减,同类降阻措施之间采用均等制进行方案选择,最终给出可行降阻措施组合的效果及经济性比较,提出优化的降阻措施。同时考虑到C、D类之间可以同时采用,具有一定的并列关系,可在C类基础上使用D类降阻措施,反之也可。接地降阻技术的选用流程具体如下: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