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行业标准(DL) > DL/T 1960-2018 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技术规程
DL/T 1960-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1960-2018

中文名称: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9080862

相关标签: 变电站 电气设备 抗震 试验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1960-2018.Technical code for seismic test of subsation electrical equipment.
1范围
DL/T 1960规定了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涉及的专用术语、试件、试验方法与步骤、抗震能力评定、抗震试验报告及试验中的安全措施等内容。
DL/T 1960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9度、I0类~II类场地输变电工程中交流100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抗震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306中 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50260电力 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DL/T 5352高压配电装置 设计规范
JGJ/T 101- -2015建筑抗震 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 18306、GB 50260、DL/T 5352、JGJ/T 101- -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3.2地震加速度反应谱seismic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通过激励方式,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参数的试验。
3.3自振频率natural frequency
由结构本身的质量和刚度所决定的频率称为自振频率,其中最低自振频率称为基频。
3.4地震模拟振动台earthquake simulation shaking table
用于再现各种形式的地震波,模拟地震过程的试验装置和系统。
3.5加速度时程曲线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curve
地震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9.240
备案号:68840-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19602018
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for seismictestof subsation electrical equipment2018-12-25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9-05-01实施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一般规定…
4.2相似关系设计
4.3试件制作
5自振特性试验·
一般规定
5.2试验装置
5.3测试方法及测点和激振点选择·5.4试验步骤
5.5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6拟静力试验…
6.1一般规定:
6.2试验装置及加载设备
测量仪表的选择
6.4加载方法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7拟动力试验·
-般规定·
试验系统…
试验实施和控制方法
7.4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8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般规定
试验仪器,
地震动输入
测点布置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8.6抗震性能评估…
9抗震试验中的安全措施
9.1一般规定
9.2拟静力、拟动力试验中的安全措施9.3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中的安全措施·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目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报告格式及内容DL/T1960—2018
DL/T1960-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西安西电避雷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程永锋、卢智成、王涛、张自平、张伯艳、黄宝莹、杨小光、尤红兵、郭东锋、林震、刘菲、屈铁军、韩淼、朱祝兵、钟珉、李圣、刘振林、孙宇晗、高坡、林森、张谦王海菠、刘海龙、韩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范围
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技术规程DL/T1960—2018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涉及的专用术语、试件、试验方法与步骤、抗震能力评定、抗震试验报告及试验中的安全措施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9度、Io类~Ⅲ类场地输变电工程中交流10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抗震试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260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DL/T5352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3术语和定义
GB18306、GB50260、DL/T5352、JGJ/T101一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seismicaccelerationresponsespectra通过激励方式,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参数的试验。3.3
自振频率naturalfrequency
由结构本身的质量和刚度所决定的频率称为自振频率,其中最低自振频率称为基频。3.4
地震模拟振动台earthquakesimulationshakingtable用于再现各种形式的地震波,模拟地震过程的试验装置和系统。3.5
加速度时程曲线accelerationtimehistorycurve地震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3.6
octave
倍频程
频率比为2\的两个频率之间的频段称为n个倍频程。3.7
缩尺试件scaledtestspecimen
将原型结构按相似关系缩小制作的模型。DL/T1960—2018
原型试件prototypetestspecimen按照与原型结构相同的材料和尺寸制作的模型。3.9
naturalvibrationcharacteristicstest自振特性试验
通过激励方式,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参数的试验。3.10
拟静力试验
pseudo-statictest
通过荷载控制或变形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使试件从弹性阶段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试验。3.11
pseudo-dynamictest
拟动力试验
将计算机与试验装置在线联结的一种试验方法,是动力学数值计算与拟静力位移控制加载试验相结合来获得结构地震反应的时间过程的试验方法。3.12
earthquakesimulation shakingtabletest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通过振动台台面对试件输入地面运动,模拟地震对试件作用的试验。4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4.1一般规定
4.1.1具备原型试验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型试验,试验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缩尺试件试验。4.1.2采用缩尺试件时,试件各部件所用材料宜与原型相同。4.1.3采用缩尺试件时,应根据试验目的,使试件与原型结构在几何、物理、构造、力学和边界条件等方面的主要特性满足相似条件。4.1.4缩尺试件的尺寸应综合考虑试验的目的和要求、试验设备条件确定,在满足地震模拟振动台承载能力的条件下,特高压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试件的缩尺比例不宜小于1/3。4.1.5试件材料重力密度不足时可采用附加质量块弥补。4.1.6当采用连接件将试件固定时,连接件的设计应满足该设备的安装要求,并有足够大的刚度,不应因增加连接件而改变试件的自振特性。4.2相似关系设计
缩尺试验应按力学基本方程或量纲分析法建立相似关系。4.2.1
4.2.2拟静力、拟动力试验宜按表1规定的相似系数确定相似关系。表1拟静力、拟动力试验模型相似系数类型
材料性能
弹性模量
泊松比
黏结应力
物理量
a(N/mm2)
E(N/mm)
p(kg/m)
u(N/mm2)
相同材料缩尺模型
几何特性
几何尺寸
线位移
角位移
集中荷载
线荷载
面荷载
物理量
表1(续)
β(rad)
@(N/m)
q(N/m2)
M(N·m)
DL/T1960—2018
相同材料缩尺模型
4.2.3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宜按表2规定的相似系数确定相似关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试件应与原型的弹性模量相同;当试件与原型结构在具有同样重力加速度效应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时,相似系数宜按表2中弹塑b
性模型相似关系确定;实际试验时可采用人工质量模拟的弹塑性模型,受振动台试验能力限制时,可采用实用弹塑性模型;
对于可忽略重力加速度影响的试件和只涉及弹性范围工作的弹性试件,可按表2中忽略重力效应的弹性模型的相似系数确定相似关系;d)人工模拟质量的等效质量密度的相似系数应按式(1)和式(2)计算确定:S
式中:
Pm+Pom
人工模拟质量施加于试件上的附加材料的密度:试件材料的密度;
原型结构材料的密度。
表2振动台试验试件相似系数
弹塑性模型
几何尺寸St
弹性模量Se
质量密度S。
时间S
频率Sf
位移Sa
用人工质量模拟的
弹塑性模型
实用弹塑性模型
忽略重力效应的
弹性模型
DL/T1960-2018
速度S,
加速度Sa
应力S。
应变S
4.3试件制作
弹塑性模型
表2(续)
用人工质量模拟的
弹塑性模型
实用弹塑性模型
忽略重力效应的
弹性模型
4.3.1原型结构试件应严格按照设备厂家规定的生产工艺与流程制作,且应为生产厂家自检合格产品。4.3.2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应满足安装、加载、量测等要求,应按照相似关系制作缩尺试件。4.3.3
自振特性试验
5.1一般规定
5.1.1试验场地应避开外界干扰源。5.1.2充气设备应充气至额定压力后再进行自振特性测试。5.1.3试验测试系统应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校准,应有主管计量部门出具的校准证书。5.2试验装置
5.2.1测试系统一般由激振系统、传感器、动态信号采集分析仪等组成,测量用的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抗冲击性能,且便于安装和拆卸,传感器的重量和体积不应明显影响试件的动力特性。5.2.2测试系统通频带频率范围应选择0.5Hz~100Hz,信噪比应大于80dB。5.3测试方法及测点和激振点选择5.3.1可以选择激振器加载法、锤击法、张拉释放法、环境激励法(脉动法)、地震模拟振动台动态特性探查试验法等不同方法测试设备的结构动力特性。5.3.2激振器加载法、锤击法既适用于模型试验,也适用于原型试验:张拉释放法适用于结构形式简单、具有一定柔度的结构体系;环境激励法(脉动法)适用于室外设备且受环境激励影响较明显的结构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动态特性探查试验法适用于同时开展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5.3.3测点的布置位置和数量应满足试件动力特性分析的需求。5.3.4对于支柱类电气设备,激振点宜选在设备顶端,也可在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下部激振。5.3.5对于变压器类电气设备,激振点宜选在变压器套管或升高座顶端,也可选在变压器箱体顶部的4个角,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下部激振。5.4试验步骤
试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安装固定试件:
b)根据试验对象及其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结合试件特点和试验要求布置测点;c)
d)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并安装采集仪器;e)
采集仪器连接(包括屏蔽线和接地线的连接),对整个测试系统进行调试DL/T1960—2018
f)合理设置检测参数,包括对采样频率、数据采集时间、数据采集系统放大倍数等参数进行设置;g)采集数据并保存。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5.5.1试验数据采集前应做好原始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有:a)试验项目介绍;
b)测量仪器,包括测量仪器的名称、型号、编号、基本参数、检测日期等;c)测点布置情况说明,可附简图或照片:d)试验过程中的情况说明;
e)试验人员、校核人员、试验日期、试验单位等。5.5.2数据采集前,应首先对各测试仪器进行校准,5.5.3数据采集过程中,为减少噪声干扰,可采取静电屏蔽或接地等措施。5.5.4应对激励信号和测试得到的各测点响应信号同步采集。5.5.5试验过程中,由于干扰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存在,部分采集数据可能偏离真实值,分析前宜对采集数据进行趋势项消除、滤波处理等。5.5.6动力参数识别可采用频域识别法,主要步骤包括:a)固有频率的判断。幅值最大峰值处;频响函数分析中,自振频率处相干函数较大,一般接近于1;对于相同方向的多个测点,各测点在自振频率处具有近似同相位或反相位特点。b)阻尼比宜按半功率带宽法或对数衰减法进行确定。5.5.7采用时域法识别结构动力参数时,应符合JGJ/T101的相关要求。6拟静力试验
6.1一般规定
6.1.1本章适用于支柱类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套管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6.1.2试验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失稳技术措施。6.2试验装置及加载设备
6.2.1试验装置与试验加载设备应满足试验设备的设计受力条件和支承方式的要求。6.2.2试验台座、反力墙、门架、反力架等,其传力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试验台座应能承受竖向和水平向的反力。试验台座提供反力部位的刚度不应小于试验设备的10倍,反力墙顶点的最大相对侧移不宜大于1/2000。6.2.3作动器的加载能力和行程不应小于试验设备计算极限承载力和极限变形的1.5倍。6.2.4:加载设备精度应满足试验要求。6.3测量仪表的选择
6.3.1应根据试验目的选择测量仪表,仪表量程不宜小于试件极限破坏计算值的1.5倍,分辨力应满足最小荷载作用下的分辨能力。
6.3.2位移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所测总位移的0.5%。示值允许误差应为满量程的土1.0%。5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DL/T1960-2018
6.3.3应变的测量仪表的精度、误差和量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各种应变式传感器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2,示值允许误差为满量程的土1.0%,量程不宜小于4000;
b)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1。6.4加载方法
6.4.1试验前,应先进行预加荷载试验。在设备或套管顶部对其进行侧向水平力加载,宜按0→5%Pmax→10%Pmax20%Pmax+0进行,侧向水平力的最大值Pmax取值为试件重量的0.15倍~0.30倍。6.4.2试验过程中,应保持反复加载的连续性和均匀性,加载或卸载的速度应一致。6.4.3拟静力试验的加载程序宜采用荷载一变形双控制的方法。6.5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6.5.1数据采集过程应与试验控制过程协调一致6.5.2数据采集系统的A/D转换位数不宜低于16位。6.5.3每次试验完毕,应对试验数据采用图形处理,得到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结构的初始刚度、刚度退化及极限承载力等力学性能。7拟动力试验
7.1一般规定
7.1.1对刚度较大的多质点模型,可采用等效单质点拟动力试验方法。7.1.2拟动力试验前,应根据试件的拟建场地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输入时程,地震动输入的选择应符合8.3的规定。
7.2试验系统
7.2.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a)加载设备宜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的电液伺服试验系统:b)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控制参数仪表不应采用非传感器式的机械直读仪表。7.2.2加载设备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a)试验系统应能实现力和位移反馈的伺服控制b)系统动态响应的幅频特性不应低于2(mm×Hz);c)力值系统允许误差宜为满量程的土1.5%,分辨力应小于或等于满量程的0.1%;d)位移系统允许误差宜为满量程的土1%,分辨力应小于或等于满量程的0.1%;e)加载设备在一段加速度时程曲线的试验周期内,应稳定可靠、无故障地连续工作。7.2.3测量仪表可按5.3的规定选择。7.2.4试件各测量值,应采用自动化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Hz。7.2.5拟动力试验采用的计算机(包括软件)应满足实时控制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输出等功能要求。
7.2.6试件控制参量、结构量测参量应通过标准D/A接口、A/D接口,实现控制与数据采集。7.2.7试验装置的设计宜符合5.2的规定7.3试验实施和控制方法
7.3.1拟动力试验应根据试件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将输入地震动输入按相似关系对加速度幅值和时6
间间隔进行调整。
7.3.2试验前宜对试件先进行小变形静力加载试验,以确定试件的初始侧向刚度。DL/T1960-2018
7.3.3拟动力试验初始计算参数应包括各质点的质量与试件的高度、初始刚度、自振周期、阻尼比等。7.3.4试验的加载控制量应取试件各质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位移。当试件刚度很大时,可采用荷载控制下逼近位移的间接加载控制方法,但最终控制量仍应是试件质点位移量。7.3.5量测试件各质点处的变形和恢复力,宜采取该级加载下多次采集的算术平均值。7.3.6在拟动力试验中,应对仪表布置、支架刚性、荷载最大输出量、限位等采取消除试验系统误差的措施。
7.3.7拟动力试验所选取的计算方法要满足数值稳定性的相关规定,7.4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7.4.1试验数据采集应符合6.5的相关要求。7.4.2试验数据处理应符合JGJ/T101—2015中6.4的相关要求。7.4.3对采用不同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和最大地震加速度进行的每次试验,均应对试验数据进行图形处理,各图形应考虑计入试件经历各次试验产生残余变形的影响。主要图形数据应包括下列内容:a)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移曲线图;b)试件各质点的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图和恢复力时程曲线图:c)最大加速度和最大位移时试件的水平位移图、恢复力图、剪力图、弯矩图等。8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8.1一般规定
8.1.1电气设备抗震性能验证试验时应分别在两个主轴方向上检验危险断面处的应力值。对于对称结构的电气设备可只对一个方向进行试验。对于结构形式复杂或斜向布置的悬臂电气设备应在水平双向和竖向同时输入地震波进行试验。8.1.2带支架的设备应将支架和设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不能进行整体试验的,支架设计参数已知时,采用实际支架的动力放大系数;支架设计参数未知时,地震输入加速度应乘以支架动力反应放大系数。特高压支柱类电气设备和GIS设备的支架地震动力放大系数取1.4,其他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的支架地震动力放大系数取值应符合GB50260的要求,各电压等级变压器类设备的支架地震动力放大系数取2.0。
8.1.3试验前应明确被试设备的技术条件,包括设备结构的清晰描述、型号、技术规格、地震动输入、输出的边界条件、必要的运行条件等。8.2试验仪器
8.2.1地震模拟振动台应能根据试验需要输出各种模拟地震动。8.2.2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选择原则应符合JGJ/T101—2015的要求。8.2.3地震模拟振动台与测试仪器应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校准,应有主管计量部门出具的校准证书。8.2.4试验的全过程应以录像作动态记录,对于试件主要部位的损坏情况宜拍摄照片和写实记录。8.3地震动输入
8.3.1对于研究性试验,可采用实际强震记录或人工地震动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输入地震动时程不应少于三条,其中至少应有一条标准人工波。对于产品鉴定性试验,宜采用一条人工地震动时程作为试验输入,输入人工地震动时程的频谱特性应满足8.3.4的相关规定。7
DL/T1960—2018
8.3.2对于特高压电气设备,当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时程试验时,地面运动最大竖向加速度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的80%,两个水平方向和竖向的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的组合比例为1:1:0.8。对于非特高压电气设备,当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时程试验时,地面运动最大竖向加速度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的65%,两个水平方向和竖向的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的组合比例为1:0.85:0.65。8.3.3电气设备的抗震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应根据GB18306的有关规定确定。重要高压电气设备可按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或按50年超越概率2%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以上时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0.5g。抗震设防烈度与试验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抗震设防烈度与试验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烈度
试验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一般设备)试验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重要设备)6
8.3.4应按图1所示构造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按照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对应的试验谱合成用于台面输入的人工地震动时程。当电气设备的场地条件已知时,T.应按已知的地震动参数和GB50260的要求取值,当电气设备的场地条件未知时,T取0.9s。图1中各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平段,周期小于0.03s的区段;b)直线上升段,自0.03s至0.1s的区段;c)水平段,自0.1s至T,的区段;d)曲线下降段,自Tg至5T,的区段;直线下降段,自5T.至6.0s区段;e2
周期大于6.0s的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f)
g)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按式(3)表达:at
a-[n20.27m:(T-5Tg)Jamax
图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n,0.2-n(T-5T,)]amax
y=0.9+0.05-5
0≤T<0.03
0.03≤T<0.1
0.1≤TT,≤T<5T
5T≤T<6.0
式中:
z=1+_0.05-5
0.08+1.65
地震影响系数,应按GB50260的规定取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GB50260的规定取值;结构自振周期:
设备所在场地的特征周期:
DL/T1960—2018
结构阻尼比,电气设备应采用结构实际阻尼比,若实际阻尼比未知,建议取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n—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当计算值ni<0时,n应取0;n2
阻尼调整系数,当计算值n2<0.55时,n2应取0.55。8.3.5采用标准人工波地震动时程试验时,台面实际输出时程波经计算分析得到的试验反应谱(TRS)在结构主要频率点处应包络相同阻尼比的地震加速度反应谱(RRS),整个频率范围内两者误差宜在-5%~十10%之间,人工地震波时程的总持续时间不应少于30s,其中强震动(至少为最大值的30%)部分不应小于10s,信号至少有6个峰值(正的或负的)超过其最大值的70%。实际强震记录(天然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8.3.4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8.3.6实际强震记录及人工合成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对应的速度和位移时程无基线漂移。当进行多方向地震输入试验时,应满足相关系数不大于0.3的要求。8.3.7
8.3.8不同设防加速度等级、2%阻尼比下的特高压电气设备抗震试验用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及数值见附录A。
8.4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a)试件安装应符合JGJ/T101的相关要求:b):结合试件特点和试验要求布置测点;c)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并安装仪器:d)仪器连接,对整个测试系统进行调试;e)合理设置测试仪器参数。
8.5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8.5.1在抗震性能试验前结合试验要求输入白噪声,测试试件的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等。白噪声峰值宜控制在0.05g~0.10g,持续时间应为60s~120s。8.5.2结合试验要求输入地震动时程进行试验,采集数据并保存。8.6抗震性能评估
8.6.1抗震性能试验后应再次输入白噪声,以分析被试试件的自振频率等动力特性的变化情况,并对试件进行相关电气性能检查,具有封闭性能要求的试件,应检查试件的封闭性能。8.6.2对于一阶自振频率低于2Hz的电气设备,应尽量降低采样频率和加大采样分析点数N,以保证高的频率分辨率,减少频率和阻尼比的分析识别误差8.6.3在计算振动台输出的加速度试验反应谱(TRS)时,应保证每倍频程分析线数(LPO)大于15,以保证分析频率间隔足够小。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