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行业标准(DL) > DL/T 5346-2006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DL/T 5346-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5346-2006

中文名称: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1337434

相关标签: 混凝土 设计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5346-2006.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arch dams.
1范围
DL/T 5346规定了拱坝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
DL/T 5346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岩基上的1、2、3级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坝高大于200m或有特殊问题的拱坝,应对有关问题作专门研究论证。4、5级混凝土拱坝和碾压混凝士拱坝的设计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199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201防洪标准
GB 502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L/T 949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
DL/T 5039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DL/T 5055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
DL/T 505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DL 507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 5077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DL/T 5082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DL/T5211大坝安全 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DL/T 5215水工建筑物 止水带技术规范
DLJ 204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SDJ 27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55083.1572
售分类建议,现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DL/T53462006
代替SD145—1985
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三里河路6号100044hip:/hcepp.com.cn)航送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07年3月第一版
2007年3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850毫米×1168毫米32开本4.875印张125千字印数00013000期
统书号155083·1572
版权专有
定价20.00元
翻印必究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退换)L/Ta
ICS27.140
备案号:J548—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3462006
代替SD145—1985
混凝士拱坝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concretearch dams2006-09-14发布
2007-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拱坝布置
般规定
体形选择
泄洪布置,
其他布置要求
6水力设计
一般规定
泄水建筑物
消能防冲
其他有关的水力设计
7坝体混凝土
一般规定,
混凝土强度
7.3混凝士重力密度与弹性模量
7.4混凝士抗渗和耐久性能
8作用与作用效应组合
8.1作用
8.2作用效应组合
9拱坝应力分析
分析内容
分析方法
DL/T5346—2006
DL/T5346—2006
9.3控制指标及其他规定
10拱座稳定分析
一般规定·
10.2抗清稳定
整体稳定及其他
基础处理.
一般规定
坝基开挖
坝基固结灌浆与接触灌浆
防渗惟募
坝基排水
11.6软弱层带的处理
12拱坝构造
坝顶高程,
坝项布置
模缝和纵缝
接缝灌浆·
坝内席道及交通
坝体止水和排水
温度控制.
一般规定
13.2控制标准
控制措施
14安全监测设计
—般规定
14.2监测项目..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条文说明
水力设计计算公式
扬压力计算
坝体温度和温度应力计算
DL/T5346—2006
本标准根据《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国已建和在建拱坝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标准SD145一1985《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工作自1998年启动以来,修订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拱坝强度准则及分项系数研究》、《拱坝稳定准则及分项系数研究》、《拱坝泄洪雾化专题研究》、《拱坝体形分析专题研究》等专题研究工作,为本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标准与SD145—1985比较有以下主要变化:遵照GB50199规定的原则,拱坝强度及拱座稳定安全计算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按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表达式进行控制。
将坝高划分改为:低坝的高度为50m以下,中坝的高度为50m~100m,高度在100m以上为高坝。强度。
采用混凝土强度标准值代替混凝土标号表示坝体混凝土强调拱坝设计中应重视优选枢纽布置和拱坝布置、合理选择拱坝建基面和拱坝体形、拱座稳定及基础处理设计、高拱坝泄洪消能及雾化影响研究等工作。一取消了原标准U形河谷有利于选择双曲拱坝,V形河谷有利于选择单曲拱坝的界定:增加了高拱坝体形选择应进行地基综合变形模量、温度作用等敏感性分析,使拱坝体形有较大的适应性的要求。
增加了泄洪布置和方式应具有足够的运行灵活性,重要工程或大型工程的泄洪布置需经模型试验论证的要求:增加了携DL/T53462006
坝泄洪布置宜优先考虑采用坝身孔口泄洪方式的要求。对水垫塘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下游河道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要求。
一对拱坝混凝士的抗渗性和耐久性进行了规定,增加了有限元法计算的应力控制标准增加了高拱坝宜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温度场、温度应力分析的要求和主要温控措施。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SD145—1985,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阳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水电顺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仁坤饶宏玲计家荣程志华肖富仁尹大芳厅予通
范福平颜义忠
赵文光
蒋锁红李涌健
本标准规定了拱坝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DL/T53462006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岩基上的1、2、3级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坝高大于200m或有特殊问题的拱坝,应对有关问题作专门研究论证。4、5级混凝土拱坝和碾压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可参照执行。DL/T5346—2006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199
GB50201
GB50287
DLT949
DLT5039
DLT5055
DLT5057
DL5073
DL5077
DL/T5082
DL/T5089
DL5108
DL/T5144
DL/T5148
DL/T5150
DL/T5166
DL/T5178
DL5180
DL/T5207
DLT5209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防洪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永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水电水利工程泥沙设计规范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水工混凝士试验规程
溢洪道设计规范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港凝土现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DL/T5346-2006
1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DL/T5211
DLT5215
DLJ204
SDJ278
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DL/T53462006
3术语和定义
拱坝archdam
在平面上拱向上游,通过水平拱和悬臂梁的作用将荷载传递给两岸山体和河床的壳体形坝
坝高damheight
坝基(不包括局部深槽、并或洞)的最低面至坝顶的高度3.0.3
坝顶长度lengthofdamcrest
坝顶中心线弧长。
厚高比ratioofthicknesstoheight拱坝最大坝高处的坝底厚度与坝高之比3.0.5
拱坝轴线axisofarchdam
坝项拱圈上游边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3.0.6
拱坝弧高比ratioofarclengthtoheight坝顶弧长与坝高之比。
拱坝体形archdamshape
拱坝所采用的型式、形状和尺寸。它包含两方而含义,一是水平拱圈型式,二是坚向拱冠梁形状,分别称为“拱型”和“梁型”3.0.8
单曲拱坝singlecurvaturearchdam4
DL/T53462006
仅在水平面上有曲率,而悬臂梁断面不弯曲或无折线的拱3.0.9
双曲拱坝doublecurvaturearchdam携向和梁向均为曲线型的拱坝。3.0.10
拱圈线型archshape
指水平拱圈所采用的曲线型式,常用的拱圈线型有:单心圆、多心、抛物线、对数螺线、双曲线、椭圆、二次曲线等。3.0.11
centralanigleofthearch
圈中心角
拱坝中心线与拱圈中心线在拱座交点处曲率半径线之间的夹角为拱圈半中心角,左右半中心角之和即为拱圈中心角。3.0.12
倒悬度
overhangingdegree
坝面向曲线倒悬的斜率。
建基面dam-foundationinterface基础与坝结构的接触面。
averagetemperature ofa section断面平均温度
沿水平拱圈厚度方向的平均温度。3.0.15
等效线性温差equivalentlineartemperaturedifference沿拱厚度方向,将实际温度分布按分布图形面积矩相等的原则,换算成直线温度分布时的上、下避温差3.0.16
拱梁分载法
trial-loadmethod
将整个拱坝离散为水平拱和悬臂架两个系统,根据携系和架5
DL/T53462006
系交点处变位协调条件来确定拱系和梁系的荷载分配,并以此进行拱坝应力计算的方法。
综合变形模量comprehensivedeformationmodulus在基础基一特定区域内,考虑各种岩体结构(含软弱结构面和条带)及基础处理措施对坝基变形的影响,将该特定区域内的非均质基础,根据变形等效的原则转换成均质基础后的变形模量。
拱座archdamabutment
拱坝所坐落的两岸岩体,包括两岸坝体直接浇筑部位的岩体、拱端建基面以里及坝体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岩体。3.0.19
拱座(坝肩)稳定abutmentstability拱座岩体在拱端推力(含坝体自重)、岩体自重、扬压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刚体极限平衡法limitequllibriummethodoftherigidbody将可能滑动的岩体作为刚体,采用极限平衡原理,分析沿滑动面的抗滑稳定性的方法。
推力嫩thrustblock
设在坝体与基岩之间,将拱推力传至基岩的结构。3.0.22
重力墩gravityblock
通过自身的重力作用,承受拱推力的重力式建筑物。3.0.23
垫座concretesocket
设置在坝体与基础之间,宽度大于相应位置处坝体厚度的混6
凝土传力结构。
翼坝aliformdam
DL/T53462006
设于拱座上游侧的挡水建筑物,通过翼坝可加长基岩内的渗径,降低渗透压力,改善基岩的应力分布。3.0.25
周边缝peripheraljoint
设置于拱坝与河床及混凝土垫座之间的接触缝。3.0.26
孔口outlet
为坝身泄洪、放空、排沙、排漂和导流等所开设的表孔、中孔、深孔和底孔。
水垫塘plungepool
设置在坝体下游,以形成足够的水域和水深,满足挑流、跌流消能的一种结构。
消力池stillingbasin
设置在坝体下游,满足底流、序流等消能的一种结构3.0.29
软弱层带weakinterbedandstrap指基础岩体中的挤压破碎带、断层破碎带、全~强风化夹层、泥化夹层、层间蚀变带、泥质岩、黏土质粉砂岩表层等地质弱面。
混凝士置换
concretereplacement
将基础中的软弱层带挖除,用混凝土回填的处理措施。常用的置换方式有:混凝土塞、抗剪洞(键)、防渗井塞、井洞网格系统。
DL/T5346—2006
水胶比dosageratioofwaterandgluematerial单位体积混凝士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比值,胶凝材料包括水泥及掺合料。
DL/T5346—2006
4.0.1混凝土拱坝按其坝高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坝高50m以下为低坝,50m~100m为中坝,100m以上的为高坝。4.0.2混凝土拱坝按其厚高比分为薄拱坝、中厚拱坝和厚拱坝。厚高比小于0.20者为薄拱坝,厚高比大于0.35者为厚拱坝或称重力拱坝,厚高比介于0.200.35者为中厚拱坝。4.0.3混凝土拱坝设计应重视下列工作:1充分掌握建坝地区的各项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气象、泥沙、地形、地质、地震、建筑材料、施工条件、运行要求、环境保护,以及坝址上下游梯级衔接要求等),特别是坝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优选枢纽布置和拱坝布置。
3合理选择拱坝建基面和拱坝体形。4拱座稳定及基础处理设计。
5高拱坝的泄洪消能及雾化影响研究。6高地震区拱坝的抗震设计。
7应提出对坝体混凝土质量和温度控制的要求,并应考虑坝体浇筑和接缝灌浆顺序、施工蓄水过程中坝体自身的稳定和应力以及度汛问题。应力求简化坝体结构,方便施工。8安全监测设计。
9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
DL/T5346—2006
5拱坝布置
5.1一般规定
5.1.1拱坝宜修建在河谷相对较狭窄、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岩基坝址上。
5.1.2拱坝轴线选择,应使两岸坝肩具有较完整厚实的抗力体,以确保拱座具有足够的稳定性。5.1.3拱坝布置应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水文等白然条件及枢纽综合利用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定,5.1.4应注意泄洪方式、枢纽各建筑物的布置、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导流等)、开挖边坡对拱坝布置的影响。5.2体形选择
5.2.1拱坝体形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坝址河谷形状、地质条件、地震情况、泄洪量大小、坝体应力和拱座稳定、坝体混凝土方量和坝基开挖方量、坝体受力条件、对地基的适应性和施工条件等固素的影响,通过拱圈线型的优化比选确定。5.2.2拱坝体形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坝体应力分布合理,并满足9.3节的规定。2合理选定水平供围的中心角,拱隔最大中心角在75~110°之间为宜,
3合理设计悬臂梁断面。
在满足应力控制标准及坝身泄洪孔口布置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拱坝娶向曲率,倒最度不宜大于0.3坝面曲线光滑,避免局部应力集中。4在满足应力控制标准的前提下,宜加大拱坝推力与所利用10
DL/T5346—2006
岩面等高线的夹角。拱端内弧面的切线与利用岩面等高线的夹角不宜小于30。
5为改善两岸拱座的应力状态,可选用变厚度拱或拱端局部加厚拱,
5.2.3高拱坝体形选择,应进行地基综合变形模量、温度作用等的敏感性分析,使拱坝体形有较大的适应性。5.2.4坝址两岸或一岸的上部由于地形开阔或基岩较差,不宜作为拱坝基础时,可设置重力墩、推力墩(或推力增加翼坝),必须做好与两岸的连接,连接建筑物的尺寸、型式,应根据两岸地形、地质情况以及与坝体连接方式等,通过应力和稳定分析计算确定。坝址河谷形状或地质条件对称性较差时,应采取措施,改善坝体应力稳定条件,也可将坝体水平拱设计成不对称的拱。坝址有地形地质缺陷时,坝体可设计成有垫座的拱坝。5.3泄洪布置
5.3.1拱坝泄洪布置,应根据泄洪建筑物对坝体应力稳定的影响、拱坝体形、坝高、泄洪量大小、厂房布置、其他泄洪建筑物(如溢洪道、泄洪润等)以及坝址地形、地质、水文、泥沙、施工条件(包括导流、度汛)、运行维修条件等因素,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定。
泄洪布置和方式应具有足够的运行灵活性,重要工程或大型程的微洪布置需经模型试验论证。5.3.2拱坝泄洪布置分为坝身(表孔、中孔、深孔)式、岸边式和隧洞式三大类,宜优先考虑采用坝身孔口泄洪方式。坝身孔口泄流方式可分为坝顶泄流、坝面泄流、滑雪道泄流、坝后厂房项溢流和厂前挑流等。5.3.3拱坝坝身泄洪孔口的型式、位置、孔数、尺寸等的选择,应根据水库运用、泄量大小、消能方式、闸门设计水平、对坝体应力和拱座稳定影响、对相邻建筑物影响及下游冲刷后果等因素11
DL/T53462006
研究确定。
5.3.4采用拱坝坝身泄洪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使下水流平顺归精下泄水流不得危及坝体、两岸山体稳定和其他建筑物的运行安全。2当水头高、流量大时,可采用分散或对冲泄流方式3各级流量下,下游水体消能区应保持足够的水垫深度和水域范围。
4应考虑下游对泄洪雾化影响的承受能力,并根据泄洪雾化影响的强度和范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4其他布置要求
5.4.1建筑物和电气设备的布置应考虑泄洪雾化的影响,受雾化影响的建筑物、边坡、设备等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5.4.2当采用坝后式厂房或坝内式厂房时,压力管道的布置形式,应根据坝体厚度、坝体及压力管道受力状况、施工与运行条件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研究确定。5.4.3坝身需要布置供水、排沙等孔口时,其孔口尺寸、孔数、位置及形状,应根据相应要求和坝体结构应力情况确定。12
DL/T5346—2006
6水力
6.1一般规定
6.1.1拱坝泄水建筑物及消能防冲建筑物的水力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泄水建筑物的泄流能力计算。
2泄水建筑物的体形设计。
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衔接和消能防冲设施的设计。3
4雾化影响研究及岸坡保护设计:5与高速水流相关的抗冲磨防空蚀设计。6其他有关的水力设计
6.1.2泄水建筑物及消能防冲建筑物设计的洪水标准应按GB50201和DL5180的规定执行
6.1.3大型工程及水力条件复杂的泄洪消能建筑物的水力设计,应经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论证,必要时还应进行减压模型试验。对于水力条件简单的中型工程,其水力设计可参照类似工程经验,经计算确定。
6.2泄水建筑物
6.2.1坝身表孔按其泄流方式可设计为坝顶、坝面或滑雪道泄流。
表孔堰面曲线,可采用幂曲线或抛物线,其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经过试验论证,也可采用其他堰面曲线。6.2.2表孔溢流堰顶附近堰面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洪水位间门全开情况,堰项附近负压值不得大于0.03MPa
DL/T5346—2006
2校核洪水位闸门全开情况,堰顶附近负压值不得大于0.06MPa.
当境项用相产生负压过大,足以引起严重空蚀破坏时,应设法改善闸门槽设计或改用无门槽的闸门。6.2.3坝身中孔泄水建筑物可设计为孔口、坝面或滑雪道泄流。坝身中孔宜设计成有压流型孔,在宣泄各级流量时,应保持全孔为有压流。
中孔的进口段底缘体形,可采用抛物线、1/4圆或圆弧曲线。经过试验论证,也可采用其他孔口底缘曲线。当孔口的出口采用压坡时,其体形曲线宜由水工模型试验确定6.2.4表孔和中孔泄水建筑物的出口反弧段曲线宜采用圆弧形。坝面或滑雪道泄流设施的体形曲线,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较健的坡度,但应在宣泄设计洪水时保证水流不脱离溢流面,不引起空蚀破坏或严重振动的水流现象,必要时可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6.2.5深孔进口段的预部可采用圆曲线。有压段进、出口面积之比,按孔顶压力分布、有压段长短综合考虑,可取1.3~1.7。渐变段应保持平顺
孔身底缘线可根据进出口高差及设计水头等条件采用抛物线或缓坡直线。
有压孔孔身应进行压力坡线计算,不得出现负压。对重要建筑物还需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6.2.6当采用厂房顶泄流或厂前挑流时,均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应考虑尽量避免泄洪水流引起厂房结构的振动,并应采取有效止水措施,防止厂房顶渗水。6.2.7为减轻或抵消拱坝泄流向心集中的不利影响,可通过调整孔口布置及采取辅助消能工分散水流。重要辅助消能工的体形、尺寸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6.2.8导流底孔所在坝段上部,不宜布置施工度汛临时过水缺14
DL/T5346—2006
口。如无法避免,应重视底孔出流被上层缺口泄水封堵的不利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
应采取措施防止导流底孔进口闸门精项部进水。6.2.9中孔、深孔孔壁混凝土应具有抗冲磨防空蚀性能。流速和压力较高的有压孔宜采用钢衬:当采用抗蚀耐磨材料衬砌或钢村时,应与坝体混凝土有可靠结合。中孔、深孔的通气孔设计应符合DLT5039要求。6.2.10泄水建筑物的泄流能力计算,参见附录A,必要时宜经水工模型试验论证。
6.3消能防冲
6.3.1泄水建筑物的下游必须采取适当的消能防冲设施,避免过坝水流对下游河床冲剧危及枢纽建筑物和岸坡的安全。通常采用的消能方式有挑流、跌流、底流、舟流等,应结合坝高、河床和两岸地形、地质条件、河道水深、水位变化情况,并考虑过船、过木、排沙、排污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长期没于水下的消能设施以及防冲设施,应有检查及维修的条件。
6.3.2挑流消能方式适用于消能区基岩较完整坚硬、水头较大的高、中坝。当排流形成的冲坑危及拱坝安全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拱坝安全。
挑流鼻坎的体形,挑角宜经方案比较确定,坎高程应满足自由挑流流态要求。挑流消能设计应对各级流量工况进行水力计算,包括估算水舌挑射距离、范围以及最大冲坑深度等。挑流消能的挑距和冲坑深度估算参见附录A。6.3.3跌流消能设计应对各级流量工况进行水力计算,包括水舌跌落距离、范围及最大冲坑深度和动水压力大小等,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并满足以下要求:
1水流条件复杂的大型工程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15
DL/T5346—2006
2保持水者下缘充分补气,便泄流水舌相对稳定,3坝下游宜设置水垫塘。当有是够的天然水域和水深,能承受下泄水流的冲击作用,经水工模型试验论证,可简化防护设施。6.3.4水垫塘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垫塘底高程宜按水力条件和地质条件确定,但不宜低于大坝建基面高程,水垫塘的宽度、长度和深度,必须满足各级流量泄流时水流能形成滤没水跃。2水垫塘末端必要时可设置二道坝,二道坝的位置及高度应根据类似工程经验或水工模型试验确定,以下游不出现二次水跃为宜。
3充分估计水垫塘周边水面涌浪作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4应对泄洪雾化区的水垫塘两岸边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村砌通常设永久分块缝,缝中宜设置耐久可靠的止水。当衬砌承受较大的扬压力时,宜设置封闭式抽排水设施。水垫塘村的抗浮稳定参照DLT5166中公式计算。6水垫塘衬砌表层宜设置一定厚度的抗冲耐磨层,且应与下部混凝土牢固结合。
7应防止石渣、杂物等坚硬固体物质残留或进入水垫塘。水垫塘两序边坡存在不稳定的岩块时,应及时清理或喷错加固。8水垫塘应具备检查维修的条件。6.3.5底流消能适用于坝体下游有软弱基岩,下游水位流量关系较稳定的河道,以及枢纽设有船闸、筏道或鱼道等,要求下游水流较平稳的情况。有排冰和排漂要求时,不宜采用底流消能。底流消能的水力设计接DLT5166执行6.3.6鼻流消能适用于水头较小的中、低坝,下游尾水较深且下游河床和两岸有一定抗冲能力的河道6.3.7当消能工下游河道流速仍然较大时,应研究可能被冲淤的河段范围,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6
DL/T5346—2006wwW.bzxz.Net
6.4其他有关的水力设计
6.4.1对于泄水建筑物,应注意下列容易发生空蚀破坏的部位和区域:
进出口、闸门槽、弯曲段、水流边界突变(不连续或不规1
则)处。
2反弧段及其附近。
3差动式鼻坎、窄缝式鼻坎、扭曲式鼻坎、分流齿坎、分流墩等。
4溢流面上和泄水孔内流速大于20m/s的区域。5消力池中的趾墩。消力墩。
6槽水流空化数<0.3的区域(不包括门槽)。6.4.2高速水流区各部位的水流空化数宜大于该处的初生空化数,其估算公式参见附录A。
对6.4.1所列容易产生空蚀破坏的部位或区域,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以下防空蚀措施:
1选择合理的建筑物体形尺寸。
2采用掺气减蚀措施
3严格控制过流面的不平整度,不平整度的控制标准按DLT5207执行,局部突体应处理成缓坡4采用防蚀性能好的护面材料。
5采用合理的运行方式。
6.4.3对于明流泄水建筑物,流速大于35m/s时应采取掺气减蚀措施。
在多泥沙河流上,泄水建筑物应考虑换沙水流磨损,以及推移质的跳联冲击与空蚀的联合作用。6.4.4泄水建筑物边墙高度的确定见DL/T51661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