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行业标准(DL) > DL/T 660-2007 煤灰高温黏度特性试验方法
DL/T 660-200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660-2007

中文名称:煤灰高温黏度特性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082155

相关标签: 煤灰 高温 黏度 特性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660-2007.Test procedure for the viscosity of coal ash in high- -temperature.
1范围
DL/T 660规定了煤灰、玻璃和陶瓷高温黏度特性试验的原则与方法及煤灰黏度特性结渣性指数R评价指标。
DL/T 660适用于高温下煤灰、玻璃和陶瓷的熔体动力黏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2902铂铑30-铂铑6热电偶丝
SY 1814黏度 标准油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高温黏度特性the viscosity of coal ash in hi gh-temperature
高温黏度特性是煤灰、玻璃、陶瓷等在一定高温条件下呈熔融状态时的高温流动特性。反映了煤灰、玻璃、陶瓷熔体在降温过程中黏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温度的降低,煤灰、玻璃、陶瓷等熔体最终形成三种渣形,如图1所示。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5.160.10
备案号:21236-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660—2007
代替DL/T660—1998
煤灰高温黏度特性试验方法
Test procedure for the viscosity of coal ash in high-temperature2007-07-20发布
2007-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國发布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
高温黏度特性测定的基本原理
5试验设备与材料
试验步骤
试验结果的处理及误差
8煤灰黏度特性结渣性指数R评价指标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黏度计的标定·
炉管的维护与更换方法·
高温炉恒温区标定方法
内熔体温度的校正方法
黏度特性试验报告实例: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文)的要求,对DL/T660一1998进行修订的本标准是近几年来在煤灰、玻璃、陶瓷等高温黏度特性测定的基础上,为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进行修订的。
本标准与DL/T660一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增加玻璃、陶瓷高温黏度特性测定的内容;一增加“煤灰黏度特性结渣性指数R评价指标”的内容:一一将原标准中“5.1钼丝炉管的更换”内容修订为标准的“附录B(规范性附录)炉管的维护与更换方法”内容;一将原标准中“5.2高温炉恒温区标定”内容修订为标准的“附录C(规范性附录)高温炉恒温区标定方法”内容;
一将原标准中“埚内熔体温度的校定”内容修订为标准的“附录D(规范性附录)埚内熔体温度的校正方法”内容;一增加“附录E(资料性附录)黏度特性试验报告实例”;一增加评价灰黏度结渣分级界限的内容。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DL/T660—1998。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E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厂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爱珍、王岩、张心、杜晓光。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灰、玻璃和陶瓷高温黏度特性试验的原则与方法及煤灰黏度特性结渣性指数R评价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高温下煤灰、玻璃和陶瓷的熔体动力黏度的测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474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2902铂30-铂6热电偶丝
SY1814黏度标准油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l高温黏度特性theviscosityofcoalashinhigh-temperature高温黏度特性是煤灰、玻璃、陶瓷等在一定高温条件下呈熔融状态时的高温流动特性。反映了煤灰、玻璃、陶瓷熔体在降温过程中黏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温度的降低,煤灰、玻璃、陶瓷等熔体最终形成三种渣形,如图1所示。A
A一玻璃体渣;B一塑性渣:C结晶渣;0一临界温度点;L一准凝固温度点图1煤灰、玻璃、陶瓷黏度特性的类型1
3.2玻璃体渣glassclinker
熔体在降温过程中,黏度特性的变化如图1所示的1g-t曲线A。通常称为“长渣”,该渣型无相变点。
煤灰、玻璃、陶瓷等都会有此形态特征。3.3塑性渣plasticclinker
熔体在降温过程中,黏度特性的变化如图1所示的1gn一t曲线B,具有“真液相”、“固相”和“固、液相”状态的渣体称为塑性渣。该曲线被临界温度0点与准凝固温度L分成三个部分:真液相区、塑性区和快速凝固区。在0点右下方为真液相区,在这一区域内,渣体的固相物消熔始尽;在0点到L点的降温过程中,随着固相结晶的不断析出,会形成液、固两相共存的塑性熔体;当温度继续降低至点时,熔体迅速凝固。
具有此渣形态特征种类的主要是煤灰,玻璃等。3.4结晶渣crystallineclinker
“真液相”和“固相”状态的渣体称为结晶渣。如图1所示的1gn一t曲线C只有一个拐点0。在高温区(曲线C中0点右下部)熔体为“真液相”状态。当降温至0点时,熔体迅速“凝结”,由“真液相”转化为“固相”,而曲线上临界温度0点与准凝固温度L点相重合。具有此渣形态特征种类的有煤灰、陶瓷等。3.5临界温度点criticaltemperature熔体在由“真液相”过渡到液、固两相共存的状态时,有大量晶体析出,此时的黏度称为临界黏度,该点的温度称为临界黏度温度点,简称为临界温度点,见图1的0点。3.6准凝固温度点freezingpoint熔体在由“真液相”转化为“固相”时的黏度称为准凝固黏度,该点的温度称为准凝固温度点,见图1的L点。
●4高温黏度特性测定的基本原理根据煤灰、玻璃、陶瓷等熔体在高温状态下的流动特性和牛顿摩擦定律的基本原理,两个熔体层之间摩擦切应力f与熔体层的受力面积S和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剪切速度梯度兴成正dx
比,公式如下:
式中:
f——摩擦切应力,Pa;
剪切速度梯度,1/s;
S熔体层的受力面积,m;
n——熔体的动力黏度,它取决于熔体的性质、温度和压力,Pa·s。由式(1)得出动力黏度公式:
高温黏度的测量是利用钢丝扭矩式黏度计的浆杆在熔体中以恒定角速度旋转时,由式(2)可知熔体的黏滞力f与钢丝的偏转角@成正比,如下所示K
o=(i-l,2,.,n)
式中:
K,一一常数,由已知不同黏度的标准物质标定得出,钢丝的直径或角速度不同,K,值不同;
转子的旋转角速度,rad/s;
g—钢丝的偏转角,rad。
通过改变钢丝的直径、角速度以及测量浆头的大小可改变黏度测量范围。5试验设备与材料
黏度特性测量系统
黏度计系统由黏度计测量浆杆和指示仪表组成,如图2所示,其标定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1一测量头:2指示仪表:3一高温炉:4、5温度自动控制信号仪:6一钨、热电偶(或铂30-铂)
图2XTPRI-2型高温黏度计系统
5.2高温炉
高温炉的结构如图2中3所示。炉管分外炉管和内炉管,外炉管应选用纯净的钛刚玉管,其尺寸视炉体的大小而定:内炉管应选用优质、纯净的刚玉管,根据炉型不同,其内径为@50~Φ60;管长为360mm~450mm。炉内所需的保温材料为分析纯氧化铝(A120.)粉和氧化铝(A120)砖:炉内恒温区的高度应大于40mm;恒温区上下端温差应不大于5℃。高温炉在还原性气氛下,其工作温度可达1780℃;在氧化性气氛下,工作温度可达1700℃。
5.3冷却系统
接公用自来水用于冷却炉底。
5.4供气系统
由氢气(纯度99.5%以上)钢瓶、氮气(纯度95%以上)、二氧化碳(纯度95%以上)钢瓶、减压阀、浮子流量计(最大量程1.67×10-m/s)组成。5.5控制系统
由测温元件和温控仪组成。
5.6试验材料bZxz.net
5.6.1热电偶。由3-钨25(ASTME988)或铂30-铂(GB2902)组成,测量范围为500℃~
2200℃或300℃~1700℃,热偶丝直径为@0.5。所用的热电偶应经计量检验单位检定,并给出检定证书或者生产厂家出厂时给出的热电偶标定证书及热电偶分度表。
5.6.2弹性钢丝(或钢琴弦)直径为Φ0.25、$0.5、Φ1.0等。5.6.3测量浆杆(见图3)用@4~Φ6钼(或镀铂)棒加工而成。根据黏度计种类的不同,测量浆头的形状分为锥体[见图3a)和方体[见图3b)],测量浆杆在使用前均须标定。测量浆杆制作的技术要求如下:a)测量浆杆的垂直度为0.03:100;b)浆头尺寸的偏差为0.1mm:
c)表面粗糙度为3.2um。
图3测量浆杆
5.6.4钼(铂)丝直径为1.5(Φ1.0)。5.6.5
刚玉埚(见图4)。
钛刚玉灰血规格为130mm×70mm×26mm。5.6.7
刚玉炉管(见图5)内径为Φ50,外径为Φ60,螺纹长350mm,螺距为2.8mm~3.0mm。5
图4刚玉埚
刚玉套管见图6,刚玉瓷珠见图7。干燥剂为硅胶。
糊精溶液为糊精5%调制。
图6刚玉套管
6试验步骤
6.1炉管的维护与更换
图5刚玉炉管
图7刚玉瓷珠
炉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加热元件钼丝(铂丝)的氧化以及熔渣对管丝的浸蚀而损坏,需要更换,其方法见附录B。6.2高温炉恒温区标定
高温炉中心上部有一恒温区(不小于40mm长),在经过多次更换炉管之后,恒温区会产生上下偏斜,此时须对恒温区进行标定,其方法见附录C。6.3内熔体温度的校正
测量煤灰、玻璃、陶瓷高温黏度时的温度应是其熔体的真实温度,测量过程中要保持内熔体的温度与外底部的热电偶指示温度一致,因此需要对内熔体的温度进行校正,其方法见附录D。
6.4样品的制备
6.4.1测定煤灰、玻璃、陶瓷高温黏度特性的样品需要量为150g。6
6.4.2煤样的制备按照GB474煤样的制备,煤样的灰化按照GB/T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的规定。
6.4.3取磨制好的煤粉于灰皿内,然后将其置入高温炉中,升温至500℃时恒温灰化30min,继续升温至800℃土5℃,至灼烧成灰粉状。6.4.4将烧成的灰一式两份。一份作备用封存:另一份用糊精溶液湿润后压制成Φ10×20mm的灰柱或半径R为5mm的灰球,在室温下晾干或置于烘箱里低温(40℃~~60℃)烘干后,再放入高温炉中,以800℃温度灼烧40min后取出,待用。6.4.5玻璃、灰渣(大块状)、陶瓷等试样可破碎至10mm×10mm×10mm左右的方块,待用。
6.5设备的调整和试验准备
6.5.1用1.5的钼丝作埚架(长度视炉口到炉内恒温区间的距离而定),然后用Φ1.0(60.8)的钼(铂)丝将绑扎于埚架上(见图8)。6.5.2将固定于高温炉内的恒温区。1一架;2一刚宝;3一捆绑丝
图8埚捆绑法
6.5.3将测量浆杆放入埚内,调整浆头离埚底部的高度(其高度由标定黏度计时确定)。
6.5.4固定测量浆杆于黏度计测量轴上,启动测量轴的电动机,在测量浆杆旋转的情况下,移动黏度计测量头或炉子,使浆杆与璃同心。7
6.5.5取下浆杆,盖上炉顶盖,并将氧化铝粉敷围在炉顶盖周围。6.5.6检查温控设备、电源开关是否完好,供水管路、送气管路是否畅通,准备好试验所需的各类工具和绘图用具。
6.5.7凡属试验损耗品均应有足够的备用品,并在试验前检查是否齐全。6.6升温及熔样
6.6.1接通电源,调节温度控制信号仪,使高温炉以5℃/min10℃/min的速度升温。6.6.2当炉温升至200℃时打开氮气钢瓶开关,继续升温到600℃时打开氢气(或二氧化碳)钢瓶开关,调节减压阀,并保持适当的流量比,6.6.3待温度升至1000℃时,向埚内投灰柱(或灰球、灰渣、玻璃、陶瓷)1个~2个,观察并记录其变形温度、软化温度、流动温度。6.6.4当炉温以5℃/min~10℃/min升至灰样的熔融温度时,减缓升温速度(3℃/min~5℃/min),开始向埚内投放试样,其投放量及投放时间视埚内熔体的反应强弱而定(通常以熔体不溢出埚为准)。
6.6.5待内熔体的液位高度接近33mm时,用耐高温量具测量真实的液位高度,需要时可再投入数个灰柱(或灰球、灰渣、玻璃、陶瓷)至液位高度为33mm为止6.7高温黏度特性的测定
6.7.1将浆杆徐徐放入璃内的熔体中,调整浆头与璃底部间距为5mm~7mm(不同黏度计其间距不同),将测量浆杆连接在测量轴上。6.7.2在黏度小于3Pa·s时对应的温度点(或1780℃)恒温5min后,启动测量轴电动机,记录该温度时的仪表读数,并随时计算出其黏度值。6.7.3高温黏度特性的测定是控制温度由高到低,读取黏度值由低到高的过程。其间降温间隔为10℃~100℃不等(降温测定点的间隔视渣型而定:玻璃体渣的降温幅度为50℃~100℃;塑性渣及结晶渣的降温幅度约10℃~50℃)。6.7.4由于黏度特性的测量是读取各个温度下的黏度值,因此温度控制尤为重要,其每个测点的温度偏差不小于5℃。
6.7.5每个温度点下测定三次偏转角,取其的算术平均值,并按公式(3)计算出对应温度下的黏度值,逐点绘制出黏温特性曲线。在出现疑点时,应在该温度条件下重新测量,以确保测定值的准确性。
6.7.6在黏度大于2.8×10Pa·s时,测量浆杆在埚内的熔体中旋转困难,这时关闭测量轴电机,继续降温(约降10℃~120℃不等),观测熔体的凝固点温度。通常凝固点的确定是:以钼丝(Φ1.5)扎试熔体坚硬时的温度为凝固点温度。6.7.7将炉温再次升至熔体熔融时,将测量浆杆迅速由内提出放入预置好的冷却水中速冷,澤净黏附在浆头部位的残渣,以便再次使用(一般1根浆杆可以使用数十次试验以上)。
6.7.8降温并控制降温速度为10℃/min~15℃/min,待温度降至500℃~800℃时,关闭温控设备;温度小于400℃时,关闭氢气;温度小于100℃时,关闭氮(二氧化碳)气(若连续测定时,为保护炉管,可连续通氮或二氧化碳气体直至测定全部结束)、循环水控制阀、总电源。
6.7.9测定结束
6.8样品和废钼丝(铂丝)的处理6.8.1待炉温降至室温时,从炉中取出,将其纵向开,观察并记录其结渣的宏观物理特性。
6.8.2将试样埚贴上标签,标出委托试验的单位名称、试样名称以及完成日期,留存1年后处理。
6.8.3用于固定埚的钼丝、浆杆以及用于加热元件的钼丝(铂丝)均为贵金属,使用多次后报废,可积累后送交有关单位回收。·7试验结果的处理及误差
7.1校核试验数据,打印试验报告(见附录E.1)。7.2绘制高温煤灰黏度特性曲线图(见附录E.2)7.3试样两次测量均为降温过程,其测量误差(两次测定相对于平均值的平行误差)应满足下述要求: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