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777-201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1777-2017
中文名称: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7689247
相关标签:
智能
变电站
二次
设备
屏柜
光纤
回路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1777-2017.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iber loop of smart substation secondary equipment cabinet.
1范围
DL/T 1777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测控、交换机等二次设备屏柜内部构成光纤回路的光纤线缆、光纤附件的配置选型及其引入、固定、连接、分配、布线、存储、防护和标识的工艺要求。
DL/T 1777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室内的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预制舱内的屏柜和户外柜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Ka:盐雾
GB/T 5169.16- 2017 电工电子产 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6部分:试验火焰50W水平与垂直火焰试验方法
GB/T 9286- 1998 色漆 和清漆漆膜的划格 试验
YD/T778光纤配线架
YD/T 925光缆终端盒
YD/T 987- 1998 ST/PC 型单模光纤光缆活动连接器技术规范
YD/T 1258.2-2009 室内光缆系列第2部分: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
YD/T 1258.4- 2005 室内 光缆系列第4 部分:多芯光缆
YD/T 1272.1- -2003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1部分: LC型
YD/T 12.3- 2015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3 部分: SC型
YD/T 1272.4- -2007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4 部分: FC型
标准内容
ICS29.240
备案号:62407-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1777—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forfiberloopof smart substation secondaryequipmentcabinet
2017-12-27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8-06-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5技术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屏柜内光纤回路连接示意图
光缆熔接的技术要求与过程步骤屏柜内光纤回路布线示意图
光纤线缆及附件的标识示例
DL/T1777—2017
DL/T1777—2017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1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科羿康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学东、王凯、陈志蓉、刘虎林、史泽兵、凌刚、陆伟、彭业、吴利军、余小平、朱东升、郑宝庆、宋亮亮、何鑫刚、章立杨、马迎新、邓旭阳、朱维钧、韩伟、钟加勇、孟超、秦健、赵武刚、虞宁生、李兴华、俞春林、闫始斌、洪云、吴春红、巫怀军、宋爽、杨双成、顾锦书。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范围
DL/T1777—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测控、交换机等二次设备屏柜内部构成光纤回路的光纤线缆、光纤附件的配置选型及其引入、固定、连接、分配、布线、存储、防护和标识的工艺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室内的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预制舱内的屏柜和户外柜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423.17—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T5169.16—2017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6部分:试验火焰50W水平与垂直火焰试验方法
GB/T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YD/T778光纤配线架
YD/T925光缆终端盒
YD/T987—1998ST/PC型单模光纤光缆活动连接器技术规范YD/T1258.2—2009室内光缆系列第2部分: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YD/T1258.4—2005
5室内光缆系列第4部分:多芯光缆YD/T1272.1—2003
3光纤活动连接器第1部分:LC型5光纤活动连接器第3部分:SC型YD/T1272.3—2015
YD/T1272.4—2007
7光纤活动连接器第4部分:FC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机架式储纤盒rack-mountedstoringcase一种机架式水平安装的设备,用于屏柜内光纤线缆的布线、盘绕以及存储保护。3.2
verticalstoringcabin
垂直储纤仓
一种在屏柜侧面垂直安装的设备,用于屏柜内光纤线缆的布线、盘绕以及存储保护。3.3
布线网格板wiringmatrixplate
一种安装在屏柜侧壁,由金属条构成的网格状设备,用于屏柜内光纤线缆的布线、盘绕以及存储保护。bzxZ.net
光电分隔式线槽optoelectronicisolatedtrunking种光纤和导线分开布线的上下式线槽。上槽用于导线布线,下槽用于光纤布线。一般水平安装。1
DL/T1777—2017
光电嵌套式线槽optoelectronicnestedtrunking种光纤和导线分开布线的内外式线槽,内槽用于光纤布线,外槽用于导线布线。一般垂直安装。3.6
光端子opticalterminal
一种可以安装在屏柜端子排导轨上的适配器及其卡座,可供尾纤、跳纤或两根跳纤分别插入适配器外线侧和内线侧而完成活动连接、实现光纤配线功能。4总则
4.1本标准中将需要现场熔接成端的光缆(以下简称光缆)、预制光缆、尾缆、尾纤和跳纤等统称为光纤线缆;将光纤配线箱、免熔接光纤配线箱(以下简称免熔接配线箱)、光缆终端盒、光端子、机架式储纤盒、垂直储纤仓、布线网格板(以下简称网格板)、线槽、光纤保护管、扎带、标牌、标签等统称为光纤附件。
4.2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应符合设备布局合理、安装使用简单、管理维护方便、运行安全可靠、工艺美观实用的要求。
4.3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的设计方案应适应系统远期扩展的要求。4.4光纤线缆和光纤附件应适度穴余配置,以便于故障检查和排除、快速恢复正常运行。5技术要求
5.1配置选型
5.1.1光纤线缆
5.1.1.1屏柜尾纤、跳纤的光纤接口类型应与对接设备保持一致,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二次设备通信的多模尾纤、跳纤的光纤接口类型宜采用ST、LC、SC型;保护通道的单模尾纤、跳纤的光纤接口类型宜采用FC型。
5.1.1.2尾纤、跳纤应选用多模A1b(62.5/125μm)、Ala(50/125μm)或单模B1(9/125μm)型光纤,并与其所在的光纤链路保持一致。5.1.1.3尾纤、跳纤的外径宜选用2.0mm或3.0mm。5.1.1.4跳纤采用单芯或双芯。
5.1.1.5屏柜尾纤、跳纤应符合YD/T1258.2一2009的规定,要求如下:a)单模光纤特性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B的规定;多模光纤特性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C的规定。
b)护套特性应符合YD/T1258.2—2009中4.3.2的规定。c)机械性能应符合YD/T1258.2—2009中4.3.3的规定。d)环境性能应符合YD/T1258.2—2009中4.3.4的规定。e)环保性能应符合YD/T1258.2—2009中4.3.5的规定。5.1.1.6光纤配线箱的束状尾纤应符合YD/T1258.4一2005的规定,要求如下:a)光纤特性应符合YD/T1258.4—2005中4.4.1的规定。b)护套特性应符合YD/T1258.4—2005中4.4.2的规定。c)机械性能应符合YD/T1258.4—2005中4.4.3的规定。d)环境性能应符合YD/T1258.4—2005中4.4.4的规定。2
5.1.2光纤附件
DL/T1777—2017
5.1.2.1屏柜应根据需要配置光纤配线箱、光缆终端盒、机架式储纤盒、垂直储纤仓、网格板以及线槽等光纤附件。
5.1.2.2屏柜光纤附件材料应具有防腐蚀性能,物理、化学特性应稳定,并与可能接触的光纤线缆材料相容。
5.1.2.3金属结构件外观应光亮平滑,涂(镀)层颜色均匀无明显差异,无划伤、锈蚀、起皮。采用电镀处理的金属件,按GB/T2423.172008做48h盐雾试验后,外观不得有肉眼可见的锈斑。采用涂覆处理的金属件,涂层与基体应具有良好的附着力,附着力不应低于GB/T9286一1998表1中2级的要求。5.1.2.4非金属结构件外观应表面光洁,颜色均匀无明显差异,无裂纹、划伤,抗霉菌。非金属件的材料宜具备阻燃特性,燃烧性能应符合GB/T5169.162017表2中V-1的规定。5.1.2.5固定光纤线缆用的夹具、扎带、捆绳或支托件等部件,应表面平滑、便于安装、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
5.1.2.6光纤配线箱应符合下列要求:a)光纤配线箱应符合YD/T778的相关规定。b)引入屏柜的光缆超过2根或芯数超过12芯时宜采用光纤配线箱。c)单个光纤配线箱内接入光缆纤芯总数不宜多于96芯。d)光纤配线箱宜采用标准机架安装。e)光纤配线箱宜选择模块化产品,一体化托盘应方便取出与固定光纤配线箱应具有足够的光纤引入空间及固定位置。f)
5.1.2.7光缆终端盒应符合下列要求:a)光缆终端盒应符合YD/T925的规定。b)每个光缆终端盒接入光缆不宜超过2根,芯数不宜超过12芯。c)光缆终端盒宜采用壁挂安装,方便开启。d)光缆终端盒盒体宜采用金属外壳。当工程需要时,光缆终端盒应配置尾纤、适配器。e
3布线、存储类光纤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当屏柜水平方向光纤布线数量较多时,宜配置机架式储纤盒:当水平方向光纤布线数量不多a)
时,可配置线槽供光纤布线。
当屏柜水平方向同时有光纤和导线布线时,可配置光电分隔式线槽。b)
当屏柜垂直方向单侧仅有光纤布线且数量较多时,宜配置垂直储纤仓。c)
d)当屏柜垂直方向单侧有光纤布线且未配置垂直储纤仓时,屏柜该侧宜配置网格板和供光纤布线的线槽。
e)当屏柜垂直方向单侧同时有光纤和导线布线时,该侧可配置光电嵌套式线槽。5.1.3屏柜光纤活动连接器
屏柜光纤活动连接器应符合YD/T987—1998、YD/T1272.1—2003、YD/T1272.3—2015、YD/T1272.4—2007的规定。
5.2工艺要求
5.2.1引入
5.2.1.1引入屏柜的光纤线缆应预留一定长度,余长弧形盘绕于屏柜的下方进行收纳;光纤线缆与电缆3
DL/T1777—2017
宜从屏柜底部不同的进出孔引入屏柜;应控制光纤线缆进入屏柜的长度,保持合理的线缆容量。5.2.1.2光纤线缆宜从屏柜底部左侧或中间预留开孔处引入,并合理分配各开孔进柜的线缆数量;应合理考虑光纤线缆的穿入顺序、位置,避免在引入口出现交叉、扭曲现象;在穿入口处应弧度自然、一致。5.2.1.3当引入屏柜的光纤线缆单排布置时,上方设备对应的线缆宜布置在靠近屏柜后门,下方设备对应的线缆宜布置在靠近屏柜内部:层叠布置时,上方设备对应的线缆宜布置在内层,下方设备对应的线缆宜布置在外层。
5.2.1.4分期建设时,需考虑后期光纤线缆入柜需求,预留相关位置空间。5.2.2固定
5.2.2.1光纤线缆在屏柜内应可靠固定,不扭曲变形,防止损伤。5.2.2.2光缆的固定、开剥处应位于光纤配线箱的下方,与光纤配线箱之间留出适当空间,以便光缆的固定和保护,光缆的外护套及其加强构件宜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光缆开剥后,纤芯经光纤保护管保护并固定后引入光纤配线箱。
5.2.2.3采用光缆终端盒时,可将光缆直接引入光缆终端盒中固定,光缆终端盒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光纤熔接施工,不应影响其他线缆布线、接线、光纤拔插及装置的检修操作,并可方便拆卸。5.2.2.4尾缆及分支器型预制光缆引入屏柜后,扇出前应可靠固定于屏柜侧面网格板或下方的横条上,扇出后宜固定在网格板上,上行至接入装置附近进入线槽:接入同一装置的尾缆及分支器型预制光缆扇出位置宜在同一高度。
5.2.2.5连接器型预制光缆的连接器安装板应与柜门及柜边保持适当距离,以满足光缆安装弯曲半径的要求。
5.2.3连接
5.2.3.1屏柜内光纤回路的连接可分为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光缆进入屏柜后通过光纤配线箱、光缆终端盒等固定连接应采用熔接方式,屏柜内的设备之间以及预制光缆、尾缆等活动连接应采用插接方式。屏柜内光纤回路连接示意图参见附录A,分为以下几种情况:a)跳纤连接,参见附录A的图A.1。b)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参见附录A的图A.2。c)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参见附录A的图A.3。5.2.3.2
通过光纤配线箱熔接时,光缆熔接的技术要求与过程步骤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5.2.3.3采用活动连接方式时,连接应牢固可靠、无松动,光口处不应受力。5.2.3.4连接器型预制光缆可通过免熔接配线箱连接5.2.3.5从光缆引入屏柜到二次设备的光口端不应多于3个光纤活动连接点。5.2.4分配
5.2.4.1引入屏柜的光纤线缆熔接或插接后,宜通过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或光端子等设备进行光纤回路的分配。
5.2.4.2通过光纤配线箱分配时每层一体化托盘熔接不宜超过两根光缆,12芯及以下的光缆应熔接在同一层托盘中,多于12芯的光缆宜熔接在相邻的托盘中5.2.4.3双重化配置设备的光纤线缆宜通过不同的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或光缆终端盒分配5.2.4.4采用光端子分配时应遵循“按装置分段,按功能分区”的原则。5.2.5布线
5.2.5.1屏柜内光纤线缆布线方案应合理规划,布线应整齐、清晰、美观、实用,光纤线缆应留有一定4
裕度。
DL/T1777—2017
5.2.5.2屏柜内布线应预留远期光纤线缆进出屏柜、线槽以及连接、熔接装置的位置。5.2.5.3屏柜内设备布置应合理,保证布线空间,防止其空间被挤占或过度拥挤:a)二次设备的上方应保证光纤布线、存储、维护操作的空间。b)二次设备之间间距不宜小于2U,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间距不宜小于3U。c)机架式储纤盒与下方设备间隔不宜小于0.5U,保证散热。d)光纤配线箱底部与屏柜底部距离不宜小于250mm,且不宜安装在活动构架上。5.2.5.4光纤线缆和导线应分开独立布线,分区清晰明确,实现光电分离,屏柜内光纤回路布线示意图参见附录C,具体要求如下:
a)水平方向:宜按上光下电方式,光纤和导线分别布置在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可使用光电分隔式线槽,也可使用各自独立的线槽(或机架式储纤盒等)。b)垂直方向:宜按左光右电方式,光纤和导线分别布置在屏柜的左、右两侧,完全分开。当无法避免光纤和导线同侧布置时,光纤和导线必须有明显的隔离,不宜共线槽,可使用光电嵌套式线槽或2个独立线槽。
c)垂直方向上配置网格板和线槽时,外部引入的光纤线缆应尽量利用网格板进行布线和盘绕存储,屏柜内二次设备之间布线应利用线槽。5.2.5.5光纤线缆的布线整体上宜横平竖直,不应扭绞、交叉,应满足光纤的弯曲半径要求,避免在进出布线、存储等设备以及接头连接时过度折弯:a)尾纤、跳纤在布线、盘绕过程以及完成连接后应满足其弯曲半径的要求,动态弯曲情况下不应小于线缆外径的20倍且不小于60mm,静态弯曲情况下不应小于线缆外径的10倍且不小于30mm。
b)预制光缆分支处、尾缆的扇出位置应低于装置及储纤设备,避免光纤逆向折弯。c)与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连接的跳纤宜从配线箱左侧引出,进入网格板、线槽或垂直储纤仓。
d)尾纤、跳纤与二次设备光口连接时,宜从设备上方的线槽或者机架式储纤盒引出,自然下垂。5.2.6存储
5.2.6.1屏柜内应具备线缆余长、备用光纤的储存能力。应配置机架式储纤盒、垂直储纤仓、网格板等储纤设备。
5.2.6.2光纤配线箱及单元内应具有存储余留光纤的空间。5.2.6.3光纤线缆的备用光纤及余长在储纤设备内应分束捆扎,防止相互缠绕。5.2.6.4根据屏柜具体情况,可选择水平储纤、垂直储纤或两者结合的方式。5.2.7防护
5.2.7.1盘纤与绑扎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尾纤、跳纤应留有一定裕度,多余部分不应杂乱地放入线槽,应采用圆弧形盘绕固定于储纤设备内,松紧适度。
b)尾纤、跳纤应采用软质材料固定,且不应固定过紧。c)尾纤、跳纤应采用扎带统一编扎,扎带间距为100mm~200mm,光纤配线箱配套的光纤保护管应采用扎带扣紧。
d)不同光缆的端部余长应防止相互缠绕,均应按其允许的弯曲半径分别绑扎固定,不应与电缆、导线共同绑扎。
5.2.7.2防止外力伤害:
DL/T1777—2017
a)严禁用力拉扯、弯曲光纤线缆。b)光纤线缆应避免与屏柜内其他设备的碰撞或摩擦。光纤进入一体化托盘时,长度应留有一定裕度,方便托盘抽出进行熔接操作;应根据托盘受力c)
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取出,严禁强行拉出,d)光纤线缆与设备连接处应采取抗外力破坏的保护措施。e)装置光口出纤处应留有裕度,以保证灵活插拔光纤。5.2.7.3套管保护与防尘:
a)屏柜内尾纤、跳纤宜隐蔽式安装。b)光缆穿过金属板孔及沿结构件锐边转弯时,应装保护套及衬垫:尾纤、跳纤转弯处如要通过锐角,应垫以软性弯曲护层等导引装置。c)光缆开剥后的纤芯应使用光纤保护管进行防护。d)光纤熔接处应采用光纤热缩管保护。e)尾缆扇出部分进入装置前宜采用缠绕保护管进行防护。f)
备用的装置光口、光纤活动连接器应注意防尘,未连接的光纤插头应安装防尘帽。光纤线缆应远离裸露的带电体及发热设备,延缓光缆老化速度。5.2.7.4
5.2.7.5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及金属护套等金属构件(室内侧)不应在屏柜内部接地,金属构件与屏柜及屏柜内设备应绝缘。
5.2.8标识
5.2.8.1光纤线缆的两端以及光纤配线箱等设备的光口处应设置标识,标识应格式统一、内容明确、表达清晰。
5.2.8.2光纤线缆标识应符合下列规定:a)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应标识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光缆类型、光缆芯数、备用芯数、光缆长度、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起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终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等内容。光缆的标牌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1。b)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应标识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尾缆类型、尾缆芯数、备用芯数、尾缆长度、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起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终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尾缆的标牌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2。尾纤(包括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的扇出光纤)应标识所在尾缆或分支器型预制光缆编号、c
去向说明,宜标识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起点的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口编号,终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口编号等内容。尾纤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3。
d)备用光纤应标识所在尾缆或光缆的编号等内容。备用光纤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4。跳纤应标识去向说明,宜标识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可包括起点的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e)
口编号,终点的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口编号等内容。跳纤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5。5.2.8.3
光纤配线箱、光缆终端盒以及光端子等光纤附件应具有下列标识和记录功能:a)光纤配线箱:应标识光口编号、所连接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光纤编号或颜色、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终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等内容。光纤配线箱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的表D.1。
b)光缆终端盒:配置适配器时,应标识光口编号、所连接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光纤编号或颜色、功能用途等内容。
c)光端子:应标识端子号、宜标识功能用途等内容。6
A.1跳纤连接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屏柜内光纤回路连接示意图
DL/T1777—2017
屏柜内装置、交换机、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光缆终端盒以及光端子之间,通过跳纤进行连接,如图A.1所示(以下屏柜都为背视图)。装置
交换机
交换机
交换机
儿缆络端盒
光缆终蹦盒
A.2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连接装置
光纤跳线
图A.1跳纤连接
交换机
光纤配线箱
交换机
免熔接配线箱
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进入屏柜后通过光纤配线箱、光缆终端盒、免熔接配线箱进行光纤连接,如图A.2所示。
A.3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在同一小室内,屏柜间通过尾缆连接:在跨小室或户外环境下,屏柜间通过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如图A.3所示。
DL/T1777—2017
配线箱
光缆引入
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
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
终端盒
光缆引入
光缆引入
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连接
光纤配线箱
免熔接配线箱
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
图A.3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免熔接
配线箱
先遗型型
光纤跳线
B.1光缆熔接的技术要求
光缆熔接需满足如下要求: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光缆熔接的技术要求与过程步骤DL/T1777—2017
a)采用光纤配线箱进行熔接的光缆开剥高度应一致,宜在屏柜底部上方20cm~30cm处。b)光纤应按成绞方式进行分离,同一束管中的光纤通过光纤保护管进入一个体化托盘,同一束管中的光纤不能分在不同的托盘中:单层托盘引入的光纤保护管应小于物理结构所能接入的最大数量,不宜超过3根,减少熔接时的相互影响。)光缆和光纤配线箱托盘中的束状尾红芯数相等时,宜同色纤芯熔接:芯数不同时,宜先熔接芯数较多的光缆,再熔接芯数较少的光缆d)熔接时一体化托盘内光纤应做永久性标记。e)光缆的熔接方法和工序应符合不同熔接器件的工艺要求。f)
光缆熔接应有良好的熔接环境,以确保熔接设备正常工作。g)
每条光纤通道的平均熔接损耗应达到标准规定的值。2光缆熔接的过程步骤
B.2.1光缆开剥及固定的要求:
a)去除光缆前端牵引时直接受力的部位。b)根据光缆对应光纤配线箱的位置及盘纤余量确定开剥的光缆外护层(或外层绞线)的长度并做好标记,采用滚力等专业工具切除光缆外护层(或外层绞线)。仔细切除内层光缆填充管(或绞线),保留光纤束管并及时清理光纤束管上的油膏。d)根据光缆加强件固定位置预留加强件长度并切除多余的光缆加强件。在网格板或其他光缆固定附件上将光缆固定,避免光缆扭转。e
穿过光纤保护管后,用专业工具切除束管并及时清理光纤上的油膏,应避免损伤光纤。f)
光纤保护管从光缆开剥处进行有效的固定;光纤保护管宜从熔纤箱左后部进入箱体,从一体化g
托盘的导入口进入盘内并可靠固定。B.2.2光纤熔接的要求:
a)正确区分两侧光缆或尾纤中光纤排列顺序,确定光纤熔接顺序,并符合设计规定。b)在光纤上加套带有钢丝的热缩保护管。除去光纤涂覆层,用被覆钳垂直钳住光纤快速剥除20mm~30mm长的一次涂覆和二次涂覆c
层,用酒精棉球或镜头纸将纤芯擦拭于净。剥除涂覆层时应避免损伤光纤。使用精密光纤切割刀切割光纤,制备的端面应平整,无毛刺、无缺损,与轴线垂直,呈现一个d)
光滑平整的镜面区,并保持清洁。e)取光纤时,光纤端面不应碰触任何物体。端面制作好的光纤应及时放入熔接机V型槽内,并及时盖好熔接机防尘盖,放入熔接机V型槽时光纤端面不应触及V型槽底和电极,避免损伤光纤端面。
f)光纤熔接时,根据自动熔接机上显示的熔接损耗值判断光纤熔接质量,不合格应重新熔接。g)用OTDR对熔接性能进行复测及评定,符合熔接指标后立即热融热缩套管,热缩套管收缩应均匀、管中无气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