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行业标准(DL) > DL/T 819-2019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
DL/T 819-201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819-2019

中文名称: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3668843

相关标签: 火力发电厂 焊接 热处理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819-2019.The code of the welding heat treatment for power plant.
1范围
DL/T 819规定了火力发电设备在安装、检修以及工厂化配制中对钢制焊件进行焊接热处理的技术要求。
DL/T 819适用于对焊件进行的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4高电阻电热合金
GB/T 2614镍铬~镍硅热电偶丝
GB/T 3375焊接术语
GB/T 4654非金属基体红外辐射加热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4989热电偶用补偿导线
GB/T 9452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 168391热电偶第1 部分:分度表
GB/T 1683921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
GB/T 18404皑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
GB/T 34035热电偶现场试验方法
DLT752火 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
DL/T 868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DLT 869火力发电坊 规接技术规程
DL/T 1719采用便携式布氏硬度 计检验金属部件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 3375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焊接热处理welding heat treatment
在焊接之前、焊接过程中或焊接之后,将焊件全部或局部加热、保温、冷却,以改善工件的焊接工艺性能、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应力状态的一一种工艺。焊接热处理包括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
3.2均温范围range of soak band
加热恒温过程中,焊接接头全厚度方向上温差小于或等于规定要求的、被加热金属的范围。
3.3加热宽度width of heating
加热过程中,为获得所需要的均温范围,所施加的加热热源的最小宽度。例如,电加热时加热装置的宽度、火焰加热时的火焰加热范围等。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7.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819-2019
代替DL/T819—2010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The code of the welding heat treatment for power plantHiiKaeik
2019-06-04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9-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规定
4.1人员…
4.2仪器设备
保温材料·
4.4安全要求
5加热方法与使用条件
5.1.加热方法
5.2使用条件
6焊接热处理工艺
6.1工艺文件的确定
6.2预热.
6.3后热·
6.4焊后热处理
7温度测量·
7.1测温方法选择·
热电偶测温要求·
7.3其他测温方法要求
8加热装置的安装与保温:
8.1加热装置的安装
8.2保温·
9质量检查:
9.1质量检查项日
9.2焊后热处理质量要求
9.3焊后热处理质量不合格处理
10,技术文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器技术条件
DL/T819—2019
焊接热处理工艺卡、焊接热处理操作记录、焊接热处理工作统计表常用钢的预热温度
常用钢的焊后热处理温度与恒温时间焊后热处理质量评价表
DL/T8192019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是对DL/T819—2010《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进行的修订,与DL/T819—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热处理设备的自动记录和热电偶的计量检验及精度要求:补充了热电偶的测试要求和热电偶丝的技术要求:完普了焊接热处理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首件确认要求细化了感应加热的相关工艺
调整了柔性陶瓷电阻、远红外辐射加热大径薄壁管加热宽度:增加了小径薄壁管马氏体耐热钢的后热和焊后热处理的工艺要求;-将部分马氏体耐热钢的焊后热处理恒温温度调整为740℃~760℃;调整了高合金钢焊后热处理分区控温要求:调整了标准章节结构。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站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18)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网富达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能建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能建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能建集团江苏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方天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能建集团北京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军、乔亚霞、常建伟、陈忠兵、张永生、雷鸣、十学、宋同乐、孙松涛、杨庆旭,庄海青、任水宁、杨超、张浩。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DL/T8192010。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范围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019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虫设备在安装、检修以及工厂化配制中对钢制焊件进行焊接热处理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对焊件进行的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34/高电阻电热合金
煤铬-镍硅热电偶丝
GB/T2614
GB/T3375焊接术语
GB/T4654
GB/T4989
非金属基体红外辐射加热器通用技术条件热电偶用补偿导线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9452
GB/T168391
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
GB/T168392热电偶第2部分:元差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销装然电假
GB/T18404
热电偶现场试验方法
GB/T34035
火方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752
焊接艺评定规程
DL/T868
火力发电子焊接技术规程
DL/T869
DL/T1719
采用便携式布氏硬度计检验金属部件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
GB/T3375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木文件3.1
焊接热处理weldingheattreatment在焊接之前、焊接过程中或焊接之后,将焊件全部或局部加热、保温、冷却,以改善工件的焊接工艺性能、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应力状态的一种工艺。焊接热处理包括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
均温范围rangeof soakband
加热恒温过程中,焊接接头全厚度方向上温差小于或等于规定要求的、被加热金属的范围。3.3
加热宽度widthofheating
加热过程中,为获得所需要的均温范围,所施加的加热热源的最小宽度。例如,电加热时加热装置的宽度、火焰加热时的火焰加热范围等。1
DL/T819-2019
4一般规定
4.1人员
4.1.1焊接热处理人员包括热处理技术人员和热处理操作人员(又称“热处理工”)。焊接热处理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取得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人员只能从事焊接热处理的辅助工作。注:本标准“热处理工”与国家职业标准《热处理工》中的“工程热处理工”相对应,热处理技术人员可山焊接技术人员或具有国家职业标准热处理工》中具有高级及以上的工程热处理工担任,并应经过专门的焊接热处理技术培训,考核合格。
4.1.2热处理技术人员的职责如下:a)负责编制或审核焊接热处理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等技术文件,进行技术交底。b)指导、监督热处理操作人员的工作,对焊后热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c)收集,汇总、整理焊接热处理资料。4.1.3热处理操作人员的职责如下:a)按焊接热处理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工艺卡进行施工。b)记录焊接热处理操作过程。
c)焊后热处理应进行自检。
4.2仪器设备
4.2.1焊接热处理仪器设备应满足工艺要求,安全可靠,4.2.2焊接热处理所使用的测控温仪表、热电偶、热电偶丝等需要计量的器具应经过校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2.3设备应具有全过程温度自动测量和控制功能,并配备具有冷端温度自动补偿功能的温度自动记录装置:自动记录仪应定期进行检定。4.2.4设备的控温精度应在±5℃以内。对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其显示装置应有冷端温度自动补偿装置,且其显示温度应以自动记录仪的显示温度为准进行调整。4.2.5焊接热处理过程的数据存储设备应具有数据加密功能,数据文件名称宜自动生成且不可更改。4.3保温材料
焊接热处理用保温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4.3.1
a)保温材料的热阻R值不小于0.35℃mW。b)柔性陶瓷电阻加热或远红外加热用保温材料的熔融温度高于1150℃。感应加热用保温材料对电磁场无屏蔽作用。C
d)火焰加热用保温材料应干燥。4.3.2宜选用硅酸铝耐火红维制品、玻璃纤维布、高硅氧布等。4.4安全要求
4.4.1焊接热处理作业中除应符合相关的安全作业要求之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焊接热处理人员穿戴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并防止烫伤。b)至少两人同时参与作业。
c)采用电加热时,防止加热装置导体与焊件接触。4.4.2采用红外测温仪时,应避免激光直接或间接射入人眼。4.4.3采用感应加热应符合相应的安全防护要求,2
5加热方法与使用条件
5.1加热方法
DL/T819—2019
5.1.1加热炉加热应满足下列要求:a)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测量方法和测定周期应符合GB/T9452的要求,测定周期为6个月。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标志(有效加热区检测合格证)应悬挂丁该炉的明显位置处。b)炉内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均匀性应达到土10℃,控温仪表、记录仪表的精度级别应达到0.5级)加热炉可使用电加热或火焰加热5.1.2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和远红外辐射加热应满足下列要求:a)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器的技术条件符合附录A的规定。b)远红外辐射加热器符合GBT4654的规定。c)当同炉使用多根(片)加热器时,各加热器电阻值的偏差不超过5%。5.1.3感应加热应满足下列要求:a)设备的输出功率和频率应能自动响应,并满足工艺要求。b)设备应能够自动进行温度巡检,宜具有自动选择最高测温点进行温度控制的功能。5.1.4火焰加热应满足下列要求:a)可选择氧-乙炔气体或其他可燃性液体、气体相适应的设备进行加热。b)可采用瓶(罐)或管道提供液体、气体,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回火。c)应根据焊件的大小、拟定的加热范围选择适宜的火焰燃烧装置。d)应配备温度测量仪器,监测焊件的温度。5.2使用条件
5.2.1加热炉加热适用于对焊件进行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当对焊件分段加热或采用火焰加热炉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分段加热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其重叠的加热长度不小于300mm。b)采用火焰加热炉时,应使火焰不直接冲刷被加热焊件。5.2.2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辐射加热适用于对焊件进行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5.2.3感应加热适用于对焊件进行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对具有明显尖角效应影前的焊件,不宜采用中频感应加热。
5.2.4火焰加热使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在难以采用其他加热方式的场合,可采用火焰加热对焊件进行预热和后热处理。b)如采用火焰加热方法进行焊后热处理,应编制详尽的作业方案,保证加热相对均匀,并具有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
c)不宜采用火焰加热方法对高合金钢焊件进行焊后热处理。6焊接热处理工艺
6.1工艺文件的确定
6.1.1焊接热处理工艺应按照DL/T868的规定,在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时一并评定。6.1.2编制焊接热处理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格式见附录B中表B.1)时,应结合焊件实际的材料、规格、施工条件和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并应在首件焊接热处理实施的结果中确认。6.1.3首件确认应确认焊接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中的加热范围、升温速率、恒温时间、降温速度等能够实现并达到预定的效果。
DL/T819-2019
6.1.4经首件(炉)确认并经硬度检测合格的焊接热处理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应在后续的工作中得到执行。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6.2预热
6.2.1预热温度满足下列要求:
a)焊件的预热温度应符合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的要求,常用钢的预热温度参见附录。b)异种钢焊接预热温度可按照DL/T752的规定确定。6.2.2预热时的加热方法及加热宽度满足下列要求a)当管子外径大于133mm或壁厚不小十20mm时,宜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辅射加热或感应加热。
b)当监测焊件坡口外热电偶达到预热温度时,应保持一定时间,使坡口待焊接部位的温度达到要求。c)当加热器在坡口两侧分别布置或全覆盖布置时,加热宽度自坡口边沿开始计算,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或远红外辐射加热时,每侧加热宽度不小于焊件厚度的4倍,且不小于100mm:
2)采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时,每侧加热宽度不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100mm,d)当待焊接区为类似点状时,加热范围是以焊接中心为圆心、以焊缝最大深度尺寸的9倍为半径的近圆形区域。
6.2.3重新预热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焊接中断后,重新焊接前应再次预热。KAca
b)再次预热的工艺与原预热工艺一致。aeei
6.3后热
6.3.1有冷裂纹倾向的焊件,当焊接工作停止后,若不能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应立即进行后热。后热工艺是:加热温度为300℃~400℃:保温时间为2h~4h。6.3.2马氏体型耐热钢焊接接头焊后不宜采用后热。若后热,应符合下列要求:a)待焊件温度降至80℃~100℃、保温Th~2h后立即进行。b)管子外径不大于63.5mm且壁厚不大于10mm的马氏体型耐热钢焊接接头,可缓冷至室温,并在24h内进行后热或焊后热处理。6.3.3后热时的加热宽度不小预热时的加热宽度。6.4焊后热处理
6.4.1应按照DLT869、DL/T752的规定,或其他技术文件要求进行焊后热处理。若焊缝任一侧为马氏体型耐热钢,应在其完成马氏体转变结束后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否则,应按6.3的要求进行后热。6.4.2焊后热处理恒温温度的选择原则:a)不应超过焊接材料熔敷金属及两侧母材中最低的下转变温度(Ael),宜在Ael温度以下30℃。b)对调质结构钢焊接接头,应低于调质处理时的回火温度。c)对异种钢焊接接头,可按照DL/T752的相关规定执行。6.4.3管道对接接头加热宽度应根据加热方法及外径(D)与壁厚()的比值来选取,但最小不小于100mm。加热中心应位于焊缝中心,并应采取措施降低周向和径向的温差,且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采用感应加热时,应按下述方式确定加热宽度:1)当D/6≤15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2)当D/8>15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6倍。b)当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辐射加热时,应按下述方式确定加热宽度:4
1)当D/≤10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6倍:DL/T819—2019
2)当10<.D/8≤20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7倍:3)当2070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15倍。c)管座焊件的加热,主管侧宜采用整圈加热或环形加热的方法,主臂与接管侧的加热宽度按主管与接管厚度分别确定。
焊后热处理恒温时间的确庭:
a)焊后热处理恒温时间应根据材料类别、加热方法和焊件厚度综合确定。b)宜按照焊件厚度确定恒温时间。对中低合金钢,恒温时间宜按2min/mm~3min/mm计算,最少30min;对高念金钢,植温时间宜按3min/mm~5min/mm计算,最少60min。采用感应加热时取值宜偏于以上许算的下限;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辐射加热时取值宜偏于以上计算的上限。管座或返修焊伴,其恒温时间也可按焊件的名义厚度5替代焊件厚度。来确定,但应不少于c
30min。焊件的名义厚度S可根据具体的焊缝结构计算:1)返修件及非熔透型管座,见图1a、1b):h<5mm时,
h=5mm~10mm时,
h>10mm时,
返修焊缝厚度,mm。
全络透型骑座式管座,
全熔透型播入式管座,
见图1c)
8=h十t
图ao:
8=h十h
a)返修件缺陷深度示意
)全熔透型骑座式管座示意
8=3h+5mm
52h+10mm
h+20mm
b)非熔透型管座示意
d)全熔透型插入式管座示意
图1名义厚度计算图示
DL/T819—2019
6.4.5常用钢的焊后热处理恒温温度与恒温时问参见附录D6.4.6升温速率、降温速率的控制要求如下:a)采用柔性陶瓷电加热或远红外辑射加热时:焊接热处理升温速率,降温速率为6250/8(单位为℃/h,其中为坡口处焊件厚度,单位为mm),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时,焊接热处理升温速率为8000/(单位为℃/h),降温邀率为6250/8(单位为℃/h)。升温、降温速率最大不大于300℃/h。当壁厚大于100mm时,升温速率、降温速率按60℃/h进行控制:300℃以下不控制升温和降温速率。
b)当管子外径不大于108mm且厚度不大于10mm时,若采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可不控制升温速度。
对管座或返修焊件,应按主管的壁厚计算焊接热处理的升温速率、降温速率。c
d)加热炉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加热过程焊件应随炉升温:冷却过程焊件应随炉降温,直到300℃以下方可出炉冷却。
6.4.7焊后热处理恒温过程中,任意两热电偶显示数据的差值应符合规定的温度范围,且不超过50℃。6.4.8在制定焊后热处理工艺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可能出现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a)对于有再热裂纹倾向的钢种,焊后热处理恒温温度应避开敏感温度区间;升温、降温时,应尽快通过敏感温度区间。
b)对于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种,焊后热处理采用快速冷却的方式。c)冷拉焊接接头所用的加载工具,待焊接热处理完毕后,方可拆除。d)对已运行过的管道焊接接头,在热处理前,后对焊缝及母材硬度进行检验,必要时,进行金相组织检验。
e)阅体和管道形成的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时,确保阅体部位的恒温温度不超过阀体的运行温度。
f)对于壁厚大于100mm的焊接接头,应采取措施控制壁厚方向的温差,满足加热温度要求。7温度测量
7.1测温方法选择
应根据加热方式选择测温方法。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辐射加热、感应加热宜采用接触法7.1.1
测温:火焰加热宜采用非接触法测温。7.1.2接触法测温宜采用热电偶、测温笔、接触式表面测温仪等。非接触法测温宜采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等。
7.2热电偶测温要求
7.2.1热电偶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a)应根据焊接热处理的温度、仪表型号、测量控温精度选择热电偶。热电偶的直径与长度应根据焊件的大小、加热宽度、面定方法选用。b)宜选用K分度的具有防水功能的绝缘型铠装热电偶或具有绝缘功能的K分度热电偶丝,绝缘材料推荐使川玻离纤维或二氧化硅纤维。其质量应符合GB/T16839.1、GB/T16839.2、GB/T18404、GB/T2614的要求。
c)对首次使月的热电偶或参比端(接线端)维修过的热电偶,应参照GB/T34035进行热电偶的极性测试和电阳检测。
7.2.2热电偶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6
DL/T819—2019
a)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与数量,应以保证测温和控温准确可靠、有代表性为原则。b)预热时,控温热电偶应布置在加热区以内,监测热电偶应尽可能靠近待焊坡口。必要时,应使用其他测温方法检测持焊坡口处的温度,见图2。加热宽度
2号监测热电偶
H1号控温热电偶
1热电偶
图2预热时加热宽度与测温点布置示意2号热电偶
c)后热时,应在焊缝上部安装1支热电偶作为控温热电偶,图2所示的监测热电偶不变,也可参照焊后热处理的要求,分区布置热电偶。垂直位置的管道焊接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应使用不少于2支一3支热电偶,沿圆周均勾布d
置。其中,1支控温热电偶布置于焊缝中心,其他监测热电偶布置于距焊缝边缘1倍壁厚处,且不小于50mm,见图3。
2区控温热电偶
2区监测热电偶
1区控游热电调
0,且>50mm
1区监测热电偶
图3垂直位置管道焊接接头热电偶布置示意e)水平位置管道焊接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宜根据管道外径采取与分区加热相应的测温、控温方式安装热电偏,分区数量与热电偶的安装要求见表1。每个加热区应布置不少于2支热电偶,1支控温热电偶布置于焊缝中心,另1支监测热电偶应布置于距焊缝边缘1倍壁厚处,且不小于50mm,见图4、图5
DL/T819—2019
管道外径D
≤273
273508表1水平位置管道焊后热处理时分区数量与控温热电偶的安装要求分区控温数量
对于碳钢、低合金钢,管道外径上限不限。1区控温热电寓
2区监测热电偶
2区控温热电偶上
周向上控温热电偶位置
12:00位置
12:00和6:00位置
12:00、4:00、8:00位置
12:00、3:00、6:00、9:00位置
1区监测热电
5且>50mm
1区热电偶
KaeeiKAca
8且>50mm
加热宽度
2区热电偶
保温宽度
图42个控温区时热电偶布置示意1区控湿热电偶
2(3)区监测热电偶
d>50mm
区监测热电
1区热电
8≥50mm
2(3)区控温热电偶
3区热电偶
加热3区
加热宽度
保温宽度
图53个控温区时热电偶布置示意2
加热1区
适用于所有钩材
适用于所有钢材
适用于高合金钢
适用于高合金钢
加热2区
2区热电偶
f)异形焊接接头(如三通、管座等)进行后热、焊后热处理时,应采取措施使得焊件实际被加热的最高温度位于被热处理焊缝上。焊后热处理时,其热电偶应至少有3支,其中1支位于焊缝(控温用),其他热电偶(监测温度川)分别位于距焊缝边缘1倍壁厚,且不小于50mm的主管与支管上,见图6。
监测热电偶
控温热电偶
监测热电偶
图6管座焊件热电偶布置示意
7.2.3热电偶固定应满足下列要求:DL/T819—2019
a)宜采用储能炉机焊接固定热电偶的方法,或其他能够保证热电偶的热端与焊件接触良好的方法。b)采用焊接方式固定热电偶时,焊接时焊点处的温度应不低于顶热温度,焊按热处理结束后应将热电偶焊点打磨干净。
7.2.4安装热电偶的注意事项如下:a)当同炉处理多个焊接接头形式、材质,规格相同的焊接接头时,控温热电偶布置在温度最高的焊接接头并在其他焊接接头上至少布置一个监测热电偶。b)采用储能焊机焊接热电偶丝时,两根热电偶丝焊点间臣应不大于6mm,两个热电极之间及其与焊件间应绝缘。
c)采用感应加热时,热电偶的引出方向一感应线圈相垂直。d)热电偶使用补偿导线引出。
e)热电偶、补偿导线、测量控温仪表的型号、极性、精度相匹配。7.2.5补偿导线的使用要求
a)宜使用与K分度热电偶相匹配的KCA、KCB型补偿导线,其质量应符合GB/T4989的要求。b)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连接时,同极性应相接并连接牢固。c)使用补偿导线后,若冷端温度仍不稳定,应采取冷端温度补偿措施。7.3其他测温方法要求
7.3.1划痕测温笔的使用应满足下列要求:a)根据加热温度、测温精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组合的划痕测温笔,b)使用划痕测温笔时,及时观测划痕颜色的变化情况,避免温度超过规定的范围。7.3.2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的使用应满足下列要求:a)根据测量温度范围选择便携式红外测温仪。b)根据仪器说明书进行温度测量。7.3.3接触式表面测温仪的使用宜满足下列要求:a)宜选用K分度的热电偶探头及配套的数字式表面测温仪。b)测温仪具有冷端温度自动补偿功能。8加热装置的安装与保温
8.1加热装置的安装
8.1.1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器、远红外辐射加热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