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778-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778-2014
中文名称: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
标准类别: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267353
相关标签:
带电作业
绝缘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L/T 778-2014.Sleev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for live working.
1范围
DL/T 778规定了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的分类、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
DL/T 778适用于在交流电压35kV及以下电气设备(也适用于相应电压等级的直流电气设备)上进行带电作业时,保护作业人员免遭电击的绝缘袖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0055电 工术语带 电作业
GB/T 14286带电作业工具设备术语
GB/T 16927.1高电压试验技术第 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
GB/T 16927.2高电压试验技术第2 部分:测量系统
3术语与定义
GB/T 2900.55租GB/T 1428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绝缘袖套insnlating sleeves
由橡胶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的袖套,是保护带电作业人员接触带电导体和电器设备时免遭电击的一种安全防护用具。
3.2电极间隙electrode clearance
从高压电极至接地电极之间的最短路径。
3.3肩边shoulder roll
绝缘袖套靠近肩部的卷边或加固的边缘。
3.4袖边cuff roll
袖口处卷起或加固的边缘。
4分类
4.1绝缘袖套按电气性能分为0、 1. 2、3、4五级,适用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袖套分级见表1。
标准内容
ICS29.035.01
备案号:44781-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778 —2014
代替DL778—2001
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
Sleev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for live working(IEC60984:2002,MOD)
2014-03-18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14-08-01实施
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与定义
要求…
特殊性能袖套的试验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贮存
DL/T778—2014
DL/T778—2014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0)320号,电力行业部分)的安排而编制的。本标准修改采用IEC60984《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在IEC60984中,根据适用电压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级别的袖套。本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电压等级,对不同级别袖套的适用电压进行了规定。对于绝缘袖套的号型、尺寸、允许误差、厚度等仍采用与C标准同样的规定,我国可根据作业人员的身材需要选取不同的号型。另外,绝缘柏套的试验环境条件、试验项目、试验布置,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判别标准等均等同采用IEC标准。
本标准是对DL778--2001《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的修订。本标准与DL778—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绝缘袖套的分类,适用电压等级增加了20kV和35kV,分类由原来的4级增加至5级,原级别2和3合并为同一级别;
根据级别的改变,“最大橡胶厚度”“电极间隙距离”及“交、直流试验耐受电压”级别由原来的4级增加至5级;
删险“6.4.1.2试验布置”中“直置干电极试验方式”的相关内容。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L778—2001。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带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武汉里得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毅、刘凯、彭勇、刘庭、肖宾、刘伟平、林琦、沈海平、刘艳、翁旭、高建新、唐盼、王颂峰。
本标准于2001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范围
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
DL/T778—2014
本标准规定了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的分类、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在交流电压35kV及以下电气设备(也适用于相应电压等级的直流电气设备)上进行带电作业时,保护作业人员免遭电击的绝缘袖套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量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停仅注尽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GB/T2900.55
GB/T14286
GB/T16927.1
GB/T16927.2
3术语与定义
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术语带电作业
营电作业工具设备术语
高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2部分:测量系统
金GB/T14286确文的以及
GB/T2900.5
绝缘袖套
insulating sleeves
别术和完义适用于本标准。
是保护带电作业人员接触带电导体和电器设备时免遭电击的一由橡胶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的袖套,种安全防护用具。
电极间隙elecrodelearance
从高压电极至接地电极之间的最短路径。3.3
肩边shoulderroll
绝缘袖套靠近肩部的卷边或加固的边缘。3.4
袖边cuffroll
袖口处卷起或加固的边缘,
4分类
4.1绝缘袖套按电气性能分为0、1、2、3、4五级,适用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袖套分级见表1。表1适用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袖套
交流电压(有效值)
10000(6000)
DL/T778-2014
注:在三相系统中是指线电压。表1(续)
交流电压(有效值)
具有的特殊性能的绝缘袖套按性能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A、H、Z、S、C型,见表2。4.2
表2特殊性能的袖套分类
4.3绝缘袖套按外形分为直简式和曲肘式两种式样,见图1和图2。图1直简式袖套
5要求
5.1外形尺寸及允许误差
直简式袖套和曲肘式袖套的尺寸及允许误差见表3。表3袖套的尺寸及允许误差
直筒式
(见图1)
加大号
允许误差
特殊性能
耐臭氧
耐油和臭氧
耐低温
图2曲肘式袖套
曲肘式
(见图2)
5.2厚度
加大号
充许误差
表3(续)
DL/T778—2014
袖套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且平坦,其最大厚度(不包括肩边,袖边或者其他加固的肋)必须符合表4的规定。A类、H类和Z类袖套可以超过最大厚度,但增加的厚度应小于0.60mm。表4最大橡胶厚度
5.3工艺及成型
5.3.1袖套应采月无缝制作方式,袖套上为连接所留的小孔应用非金属加固边缘,直径为8mm。5.3.2袖套内、外表面应不存在有害的不规则性,有害的不规则性是指下列特征之一:即破坏其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廊的缺陷,如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夹杂导电异物、折缝、空隙、凹凸波纹及铸造标志等,无害的不规则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表面不规则性。如果其不规则性属于以下状况,则是可以接受的。
a)凹陷的直径不大于1.6mm,边缘光滑,当凹陷点的反面包敷于拇指扩展时,正面可不见痕迹。袖套上如a)中描述的凹陷在5个以下,且任意两个凹陷之间的距离大于15mm。b)
当拉仲材料时,凹槽、突起部分或者模型标志趋向于平滑的表面。c
6试验
一般要求
试验前应将试品预置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5)%的环境中(2士0.5)h。6.2外观检查及测量
6.2.1外形检查
袖套外形应进行目测检验,袖套内、外表面应均匀。6.2.2尺寸检查
6.2.2.1直筒式袖套
检测设备是划有中心线的木板,将袖套置于其上,要求D-D2,Ei-E2,允许C≥C2(见图1)。应3
DL/T778—2014
检测以下尺寸是否符合表3的要求。A一平行于图1所示的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肩部外缘的总长度。B一平行于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腋下最低点的长度。C一垂直于水平中心线,测量Ci+C2之和并减去袖套的2倍的厚度。D一垂直于水平中心线,测量DI+D2之和并减去袖套的2倍的厚度。6.2.2.2曲肘式袖套
4一平行于图2所示的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肩部开口处中间点的总长度。B一平行于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肩部最低处的长度。C一肩部开口处的最大宽度减去袖套的2倍的厚度。D一袖口加固边处的最大宽度减去袖套的2倍的厚度。6.2.3厚度检查
在袖套上应抽取8个以上的点进行厚度测量,可使用千分尺或同样精度的仪器进行测量。千分尺的精度应在0.02mm以内,应具有直径为(3.17土0.25)mm的压脚。压脚应能施加(0.83土0.03)N的压力。袖套应平展放置,以使千分尺测量面之间是平滑的表面。6.2.4工艺和成型检查
按本标准5.3要求,对工艺及成型进行目测检查,应无本标准5.3.2所指出的有害的不规则性。6.2.5标志检查
对标志应进行目测检查和持久性试验。标志的持久性试验可以通过用肥皂水浸泡的软麻布擦155,然后再用汽油浸泡过的软麻布刮15s来检查,试验结束时标志应仍是清晰的。例行试验中可不做持久性试验。6.2.6包装检查
对包装应进行目视检查。
6.3机械性能试验
6.3.1一般要求
试验前应将试品预置在温度为(23土2)℃、相对湿度(50土5)%的环境中24h。6.3.2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从被试袖套上切取4个哑铃形测试块进行试验(每个测试块的外形如图3所示)。平面图
基准线
12.5±1.0
12.5±1.0
图3哑铃形试品
基准线
DL/T778-2014
对试品进行拉伸强度及扯断伸长率试验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拉力试验机以(500土50)mm/min的速度对测试块进行拉伸直至拉断。拉伴强度的计算是以断裂时的力除以测试块的初始截面积。拉断伸长率8的计算是以断裂时两条基准线之间的距离1减去其初始距离10,并用初始距离的百分数表示,即按下式进行计算:8-二×100%
4个测试块的平均拉伸强度应不低于14MPa,平均扯断伸长率应不小于600%,试验通过。注:拉力试验机上应装有连续加力指示计及最大伸长位置。
6.3.3抗机械穿刻试验
认技测量伸长的刻度,当测试块断裂后,拉力试验机应能指示最大拉力直径为50mm的圆形试品。将试品紧夹在两个直径为50mm的圆板之间,上从被试袖套上切取两个
板开有直径为6mm的孔/极开有直径为25mm的孔,两孔边缘倒角为半轻为0.8mm的圆弧(见图4)。将一根直径为5mm金属棒加工成一端锥度为12°、顶端半径为0.8mm的锥形针,将锥形针垂直置于试品上方,以6010)mm/min的速度向试品加力量出穿透试品所需的刺穿力。抗机械刺穿力强度等于刺穿力除以试品的厚度。要求刺穿强度应不小于E
8N/mms
图4机械穿刺试验
6.3.4拉伸永久变形试验
从被试袖套上切取哑铃型试品3件(腕部上下各一件,腋下一件),外形尺寸如图3所示。将试品固定在应变仪的夹架上,使一端固定,另一端可随夹架在导轨上移动。拉伸变形前的基准长度(lo)的测量误差应在0.1mm之内,将试品装在夹架上后,以2mm/s~10mm/s的速度拉伸试品,使其伸长率达到(400土10)%,此时长度为Ls,保持10min,然后以相同的速度将试5
DL/T778—2014
品放松,取下试品置于平面上,经过10min的形变恢复时间,再测量两基准线之间的距离11。拉仲永久变形4按下式计算:
4=100%×2-%
式中:
拉伸变形前的基准长度;
ls——应变后的长度;
1恢复后的基准长度。
3件试品的平均拉伸永久变形不应超过15%,试验通过。6.4电气试验
6.4.1一般要求
试验应在环境温度(23土2)℃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对于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的试品,袖套应浸入水中预湿(16土0.5)h。对于例行试验则不要求预湿。6.4.2电极间隙及试验布置
6.4.2.1电极间隙
电极间隙允许误差为25mm。若环境温度不能满足试验要求时,最大可增加50mm。不同级别的袖套的电极间隙距离如表5所示。
表5电极间隙距离
袖套种类www.bzxz.net
6.4.2.2试验布置
AC(交流)
DC(直流)
直置水电极试验方式是指在试验容器中注入电气强度高、相对密度大于1.0且不溶于水的电介质溶液。电介质溶液在容器中的深度为100mm,然后再向容器中注入水,将袖套的袖口端浸入水中,使袖口末端在电介质容器中浸入下50mm(见图5),再向袖套中注入水,袖套肩口端内外水电极之间的间隙距离应满足表5的要求。袖套袖口端内外水电极由电介质溶液分隔和绝缘。但在较高电压下,应增加袖套在电介质溶液中的浸入深度。
6.4.3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及测量装置应符合GB/T16927.1和GB/T16927.2的有关规定。6.4.4交流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应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1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直至达到表6所规定的试验电压值或袖套发生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的时刻开始计算。对于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3min;对于出厂例行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1min。如试品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则试验通过。
介电溶液
图5直置水电极方式
DL/T778—2014
注:常用电介压溶液之一是113号冷冻剂。为避免膨账,袖套不应长时间浸泡于电介质中。试验后用水清洗掉试品上电介质落液。电介质混入水后,将降低电介质强度,因此,再次试验时,应留有足够的分离时间或采取其他方法分离水分。为避免袖套与电介质溶液界面闪络或电击穿,试验前袖套应全面清洗或漂洗。表6交、直流试验耐受电压
袖套级别
交流耐受电压(有效值)
直流耐受电压(平均值)
6.4.5直流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应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3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直至达到表6所规定的试验电压值或神套发生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的时刻开始计算。对于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3min;对于出厂例行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1min。如试品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则试验通过。
6.5热老化试验
分别按照本标准6.3.1切取4片哑铃型测试试品,按照本标准6.3.3切取3件哑铃型测试试品,一同置于温度为(70土2)℃、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空气恒温器中168h。空气恒温器中应有每小时交换3-10次的空气环流,输入的空气温度应为(70土2)℃。在容器内,应有悬挂试品的装置。各试品之间的间距至少为10mm。试品与恒温器内表面之间的间距至少为50mm。
加热周期结束后,从恒温器中取出试品,冷却时间不少于16h。然后按照本标准6.3.1规定对4个试品进行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按照本标准6.3.3规定,对3个试品进行拉伸永久变形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
a)拉伸强度p和拉断伸长率3应不小于老化试验前的80%;b)拉伸永久变形么不应大于老化试验前的15%。6.6耐燃试验
在离袖套边缘100mm处切取3件150mm×65mm的试品。将试品包裹在直径为20mm的玻璃试管上,夹紧以使试品紧贴试管。
DL/T778—2014
玻璃试管水平放置,试品的边缘应置于试管的上侧(见图6)。燃烧喷嘴置于试品垂直下方,其轴与试品中央对齐。在距中央点为(30土1)mm的两端定出基准线。试验时应使用优质甲烷作为燃料,且有相应的调节器和表计米控制燃气量。喷嘴直径为(9.5土0.5)mm,可产生(20土2)mm的蓝色火焰夹子
试品边缘
玻璃试管
(30+1)mm
(30±1)mm
(20+2)mm
燃气灯
图6耐燃试验示意图
耐燃试验前,燃烧喷嘴应远离试品放置。首先点燃并调节产生高度为(20土2)mm的火焰。火焰通过调节燃烧喷嘴的燃气量和空气量,直到产生(20土2)mm、尖端为黄色的蓝色火焰。随后增加空气量,直到尖端的黄色火焰消失。调节完毕后,将燃烧喷嘴置于图6所示的试验位置,火焰应在燃烧10s后退出:应保证没有空气流干扰试验火焰。
燃气灯退出后,观察试品上的火焰蔓延,观察时间为55s,如果在此时间内,火焰没有扩散至基准线,则认为耐燃试验通过。
6.7低温试验
将3只袖套和2块200mm×200mm×5mm的聚乙烯板置于温度为(-25±3)℃的低温容器中1h。将袖套从容器中取出后的1min内,将其折叠起来并置于两块聚乙烯板之间,然后加压力100N,并持续30s(如图7所示)。如果没有明显的裂纹、破裂,则试验通过。100N
聚乙烯板
中央折叠线
聚乙烯板
图7低温试验聚乙烯板
7特殊性能袖套的试验
7.1一般要求
本标准4.2中的A、H、Z、S和C类袖套除应满足本标准第6章中的试验要求外,还应通过以下特性试验。
7.2A类袖套耐酸性试验
对于A类袖套应进行耐酸性试验。8
DL/T778—2014
在环境温度为(23土2)℃时,将A类袖套浸入液温为32°的硫酸溶液中(8土0.5)h(注:仅将袖套外表面浸入硫酸溶液中)。然后,将袖套用清水清洗并在70℃左右的空气中干燥(2土0.5)h干燥后在环境温度下,再放置(45土15)min,开始进行以下试验。电气试验(见本标准6.4,在无预湿条件下进行试验):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见本标准6.3.1),浸酸后袖套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值不应小于不漫酸的75%。
7.3Ⅱ类袖套耐油性试验
对于HI类袖套应进行耐油性试验。H类袖套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5)%的空气中放置(3±0.5)h以上后,将其浸泡于(70土2)℃的1号油中24土0.5)h(注:只将袖套外表漫入泊中)。然后用不起毛的吸水擦洗布将袖套擦干洗净。在环境温度下放置(45土15)min后进行以下试验电气试验(见本标准6.4、在无预湿条件下进行试验):拉伸强度和扯断率试验(见本标准6.3.1),浸油后袖套拉伸强度和扯断仲长率试验值不应小于不浸油试验值的50%
7.4Z类袖套耐臭氧脸
对于乙类袖套应注行耐臭氧性试验。从z类袖套/12mm×100mm试品一件,将其拉伸20%置于温度为(40寸2)℃的恒温箱中(3土0.5)h。恒温中桌氧浓度在标准大气压下(101.3kPa)(1±0.0.1)mgm。武验后外观检查时,为
试品应无裂痕。
然后将试品存放于室温(23±2)%环境中(48±0.5)h,再进行电气强度)C相对湿度(50土5)
试验(见本标准
7.5S类耐油和臭氧综合性能试验对于S类礼应进行耐油和臭氧
综合性能试验
第一件试品按照本标准7.3要求进行耐油生试验,第二件试品从同一批S关套中抽取两件试品
按照本标准7.4要求进行耐臭氧性试验7.6 C类袖套耐传温性能试验
对于C类袖套应进无耐低温性能试验。将3只袖套和#00mm×200mm×5mm的聚乙烯板置于温度为(40±3)℃的试验室中(24±0.5)ha
将袖套从容器中取出后的min内,将试品沿中间折叠线折叠,并置于两片聚乙烯盘之间,施加压力100N,持续30s(见图。试验通过后,试品应无明显裂纹、破裂。8检验规则
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项目及程序见表7。在型式试验的所有项目中,若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型式试验不通过。表7型式试验项目及程序
式试验
试验项目
外观检查和测量
第2姐
A类袖套
日类袖套
Z类袖套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