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 SY/T 0015.1-1998 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 穿越工程
SY/T 0015.1-199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0015.1-1998

中文名称: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 穿越工程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英文名称: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rossing and spanning projects for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pipeline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8-04-26

实施日期:1998-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424053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75.220 土木工程>>93.020土方工程、挖掘、地基构造、地下工程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SYJ 15-85

出版信息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页数:25页

标准价格:19.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标准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路上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人工和天然障碍的新建工程设计。 SY/T 0015.1-1998 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 穿越工程 SY/T0015.1-199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1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
批准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日期:1998-04-26
实施日期:1998-08-01
SY/T 0015.1—1998
代替SYJ15-1985
1.0.1为了在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陆上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人工或天然障碍的新建工程设计。1.0.3穿越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管道穿越工程pipeline crossing engineering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从人工或天然障碍下部通过的建设工程。2.0.2穿越管段cross section
穿越人工或天然障碍地段的管道。2.0.3 水域 waters
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河流、湖泊、水库、沼泽、鱼塘、水渠等区域。2.0.4冲沟gully
水流冲刷形成的沟整。
2.0.5水下管段稳定marine section stabilization水下管段不产生漂浮或移位。
2.0.6定向钻穿越crossing by directional drilling用定向钻机敷设穿越管段。
2.0.7裸露敷设to lay bare
穿越管段直接敷设于水域底床上。3基本规定
3.1基础资料
3.1.1穿越工程设计前,必须取得所输介质物性资料及输送工艺参数。其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和《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规定执行。3.1.2穿越工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设计阶段取得工程测量和工程地质所需资料。工程测量资料包括1/200~~1/2000平面地形图(大、中型工程)与断面图。工程地质报告包括1/200~~1/2000地质断面图、柱状图、岩土力学指标、水文地质与地囊基本烈度等资料。
SY/T 0015.1—1998
3.1.3穿越水域工程设计前,必须取得水域主管部门同意及水文资料。上游建有水库时,必须取得水库防洪调度资料与水库对下游冲刷分析资料。3.1.4穿越铁路或公路工程设计前,必须取得铁路或公路主管部门同意。3.2材料
3.2.1穿越工程选用的国产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A级钢管》GB/T9711.1的规定,并应根据钢种等级与设计使用温度提出韧性要求。3.2.2穿越工程所用的其他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桥梁建筑用热轧碳素钢技术条件》GB/T714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3.2.3穿越工程所用的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00
的规定。
3.2.4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钢管,其许用应力按式(3.2.4)计算。[o] Fd,
式中.Lo]-输送油气钢管的许用应力(MPa);钢管的焊缝系数,按表3.2.4-1选用;a。钢管的规定届服强度(MPa);F—~---设计系数,按表3.2.4-2选用。表 3. 2. 4-1
钢管标准
GB/T 9711. 1
钢种或钢号
屈服强度
(MPa)
穿越管段条件
I、IV级公路有套管
Ⅲ、IV级公路无套管
【、且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有套管冲沟穿越免费标准bzxz.net
小型冲沟、水域穿越
大、中型水域穿越
钢管烨缝系数与规定压服强度
焊缝系数备
钢管标准
钢种或钢号
GB/T 9711. 1
表3.2.4-2设计系数
输气管道地区等级
属服强度
焊缝系数
输油管道
3.2.5结构工程所用钢材的许用拉应力和许用压应力不应超过其最低届服强度的60%,许用剪应力不应超过其最低届服强度的45%,支承应力(端面承压)不应超过其最低届服强度的90%。3.3水域、冲沟穿越
3.3.1选择的穿越位置应符合线路总走向。对于大、中型穿越工程,线路局部走向应按所选穿越位置180
调整。
SY/T 0015.1—1998
3.3.2大、中型穿越工程的方案与位置,应根据水文、地质、地形、水土保持、环境、气象、交通、施工及管理条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3.3.3穿越工程应按表3.3.3-1和表3.3.3-2划分工程等级。表 3,3.3-1穿越水域工程等级
工程等级
多年平均水位水面宽度
≥200
≥100~~<200
≥100~200
≥40~<100
穿越水域的水文特征
注:①当施工期间最大流速大于2 m/s时,中、小型工程等级可提高一级。②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可提高工程等级。表 3. 3. 3-2穿越冲沟工程等级工程等级
冲沟深度(m)
注:冲沟边坡小于表列坡角者,大、中型工程等级降低一级。相应水深度
不计水深
不计水深
不计水深
冲沟特征
冲沟边坡(°)
3.3.4大型穿越工程应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中型穿越工程应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小型穿越工程应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
水库下游穿越工程设计时,应考虑水库调节的影响。桥梁上游300m范围内的穿越工程不应低于该桥的设计洪水频率标准。3.3.5穿越河流或冲沟时,应注意两岸自然演变冲刷。若穿越工程改变了自然状态,尚应分辨般冲刷、周部冲刷。位于水库下游的穿越工程,必须取得水库泄洪时的局部冲刷与清水冲刷资料。3.3.6穿越管段与桥梁间的最小距离应满足表3.3.6的规定。若采用爆破成沟,应经计算增大安全距离。
表3.3.6穿越管段与桥梁间距离
桥梁等级
间距要求
中、小桥
穿越管段与港口、码头、水下建筑物或引水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 m。3.3.7
3.3.8穿越管段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时,应进行抗震设计。m
3.3.9在通航河流上的穿越管段埋深,应防止被船锚或疏航机具损坏。穿越工程的各项措施不得影响航道通行,并应征得航道主管部门的同意。3.3.10穿越管段若有备用线或复线时,其与备用线或复线的距离:河床部分不宜小于40m,河滩部分181
SY/T 0015.1--1998
不宜小于30m。
3.3.11穿越堤基的管道,且两岸地面低于河水位时,应设止水环或阻水墙。3.3.12穿越管段不得在铁路、公路隧道内敷设(专用隧道除外)。3.4铁路、公路穿越
3.4.1管道穿越铁路应符合《原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与铁路相互关系的若干规定》[(87)油建第505号文、铁基(1987)780号文)。
3.4.2管道穿越公路应符合《关于处理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与公路相互关系的若干规定》(试行)[(78)交公路字698号文、(78)油化管道字452号文]。3.4.3管道穿越铁路、公路应避开石方区、高填方区、路堑、道路两侧为同坡向的陡坡地段。3.4.4管道严禁在铁路站场、有值守道口、变电所、隧道和设备下面穿越。3.4.5在穿越铁路、公路的管段上,严禁设置弯头和产生水平或竖向曲线。3.5勘测要求
3.5.1大型穿越工程,应按初勘、详勘两阶段进行勘测。对于方案明确的大型穿越工程,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一次详勘。
3.5.2标定穿越位置的定位桩,两岸各不得少于两个,应设在稳定可靠、不被水淹和冲刷之处。3.5.3工程地质初勘可采用物理勘探方法,详勘应采用钻孔勘探方法,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3.5.4勘探钻孔点布置,如采用挖沟埋设穿越,应布置在穿越管段的中线上;如采用定向钻、顶管或隧道敷设穿越,应交叉布置在穿越管段中线两侧,距中线50m。3.5.5钻孔深度应在河床稳定层下3~5m若遇基岩,钻人3~5m。3.5.6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的大型穿越工程,应查清下列四种情况,并取得量化指标:
有无断层及断层的活动情况;
2地震时两岸或滩地是否出现开裂或错动;3
地震时是否会发生砂土液化;
地震是否会引起两岸塌方或深层滑动。4
测量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测量规范》SY0055的规定执行。3.5.7
3.5.8勘察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的规定执行。3.6其他 
3.6.1穿越管段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及储罐防腐蚀工程设计规范》SYJ7的规定进行防腐绝缘设计。
3.6.2大型穿越工程应在穿越两端设置截断阀。截断阀室内宜留预留头,若为复线穿越,可不设预留头。穿越截断阀可与线璐截断阀相结合。3,6.3截断阀室应设置在不被设计洪水淹没处,注意通风。3.6.4穿越通航河流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GB13851的规定设置标志。非通航河流可采用线路桩作为穿越标志。3.6.5穿越铁路、公路应按铁路、公路部门要求设置标志。3.6.6穿越管段的钢管壁厚应按本规范第3.2.4条规定的许用应力进行计算,且径厚比不应大于100。
4水域、冲沟穿越设计
4.1穿越位置选择
4.1.1水域、冲沟穿越位置应根据水文、地形、地质条件选择。1
应选在河道或冲沟顺直、水流平缓地段;182
2应选在断面基本对称、两岸有足够施工场地的地段;应选在岩土构成比较单一、岸坡稳定的地段。3
SY/T 0015. 1—1998
4.1.2水库地区穿越位置宜避开库区与尾水区。若在水库下游穿越,应选在水坝下游集中冲刷影响区之外。
4.1.3穿越管段应垂直于水流轴向;如要斜交时,交角不宜小于60°。4.1.4穿越位置不宜选在地震活动断层上。4.1.5穿越位置不宜选在河道经常疏浚加深、岸蚀严重或浸滩冲淤变化强烈地段。4.2敷设和要求
4.2.1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穿越管段可采用挖沟埋设、定向钻、顶管、隧道敷设方法。有条件的地段,也可采用裸露敷设
4.2.2管道采用埋设方式穿越河渠或湖泊时,应敷设在河床或湖床稳定层内。当采用裸露敷设时,应有稳管措施,防止发生振动破坏。4.2.3穿越管段在常水位浸淹部位不宜设置弯头和固定墩;大、中型穿越管段,弯头和固定墩宜设在常水位水边线50m以外;确需在常水位范围内设弯头或固定墩时,除应进行强度校核外,还应注意管段动水的振动影响。
4.2.4采用挖沟埋设穿越管段,挖深应根据工程等级与冲刷情况按表4.2.4的规定确定。表4.2.4穿越水域管顶埋深
有冲刷或疏浚水域,应在设计洪水冲刷或规划疏浚线下
无冲剧或疏蔬浚水域,应在水床底面以下河床为基岩时·嵌入基岩深度(在设计洪水时不被冲刷)
注意船锚与疏浚机具不得
损伤防腐层
用混凝土覆盖封顶,防止
4.2.5水下管沟的沟底宽度和边坡应根据土壤性质、水流速度、回淤情况及施工条件确定;若缺乏水文、地质资料,并采用水下机具挖掘时,可按表4.2.5的规定确定;若采用挖泥船,应根据挖泥船类型、斗容、定位方法等确定。
表4.2.5水下管沟尺寸
土壤类别
淤泥、粉砂、细砂
亚砂土、中砂、粗砂
砂土、含卵砾石土
亚黏土
沟底最小宽度
注:①管沟底宽指单管敷设所需净宽,不包括回淤。沟深小于2.5m
②在深水区,管沟底宽还应包括潜水员潜水工作的距离。③若遇流砂时,沟底宽度和边坡应根据施工方法另行确定。①D 为管身结构外径。
管沟边坡
沟深不小于2.5m
SY/T 0015. 1---1998
4.2.6水下穿越管段沟埋敷设,如采用自然回淤或勘察资料不能确定冲刷范围和冲刷深度时,应按本规范第4.3.2条的规定进行设计核算。4.2.7岩石管沟的挖深应超过本规范表4.2.4所列值20cm;管段人沟前,应先填20cm厚的砂类土或细土垫层。
4.2.8裸露敷设可采用压石笼、加重块、复壁管灌浆或打桩等稳管措施。4.2.9盐沼地穿越管段稳管措施所用材料应有较强的抗盐碱腐蚀性能。4.2.10对黏士、亚黏土、砂质河床,宜采用定向钻敷设;对岩石、流砂、卵砾石河床,不宜采用定向钻敷设。定向钻穿越工程,一岸应有钻机与泥浆池、蓄水池场地,另一岸应有管线组装场地4.2.11采用定向钻敷设,应根据钻机的性能选择人土角和出土角。埋深除应满足本规范表4.2.4的规定外,且不宜小于6m。穿越管段敷设的最小曲率半径应大于1500DN4.2.12顶管宜在砾石、砂、砂土、黏土、泥灰岩等土层中采用,不宜用于流砂、淤泥、沼泽及岩石层中。4.2.13顶管管内径不宜小于800mm。工作坑应有足够施工操作场地,并应注意排水。4.2.14采用隧道穿越宜用多管敷设,并应注意管段的稳定与变形补偿。隧道内应采取堵排水措施。4.2.15隧道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J3或《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的规定执行。
4.2.16穿越沼泽地区,应根据不同的沼泽类别采用支架法、换土法、砂桩加固法、填石法、预压法或筑堤法等敷设穿越管段。
4.3水下管段稳定
4.3.1水下穿越管段敷设后,不得产生漂浮和移位。如有可能发生漂浮或移位时,必须采用稳管措施。4.3.2裸露敷设的管段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抗漂浮和抗移位计算。W≥K(F+Fay)
W≥F+F +Fa
Fay = C,ywD u2 /(2 g)
Fdx = CxwDu2/(2 g)
(4.3.2-1)
(4.3.2-2)
(4.3.2-3)
(4.3.2-4)
式中:W单位长度管段的总重力(包括管身结构自重、保护层重、加重层重,不含管内介质重)(N/m);
F-单位长度管段静水浮力(N/m);Fay—-单位长度管段动水上举力(N/m);C,-——浮力系数,取0.6;
Fx.单位长度管段动水推力(N/m);C推力系数,取1.2;
D-管身结构的外径(m);
w--所穿水域水的重度(N/m\);u——管段处设计水流速度(m/s);K——稳定安全系数,大、中型工程取1.3,小型工程取1.2;f管段与河床的滑动摩擦系数,根据试验或经验确定;g——重力加速度,取9.8m/s。
若是裸露弹性敷设时,还应计算弹性抗力。4.3.3穿越管段按本规范第4.2.4条和第4.2.7条沟埋敷设时,应按式(4.3.3)进行抗漂浮核算,W≥KFs
式中:K——稳定安全系数,对大、中型工程取1.2,小型工程取1.1。(4.3.3)
4.3.4采取定向钻敷设或顶管敷设穿越管段,埋深超过本规范第4.2.4条的规定,且在设计冲刷线以184
下3m,可不进行抗漂浮核算。
4.3.5采用隧道敷设穿越管段,不需计算水下稳定问题。4.4荷载与组合
4.4.1穿越管段应根据下列荷载组合后设计。1永久荷载(恒荷载)包括:
1)输送介质的内压力;
2)管段白重(包括管身结构自重、保护层重和加重层重);3)输送介质重:
4)横向和竖向土压力;
5)静水压力和水浮力;
6)动水压力(裸管敷设时);
7)温度应力。
2可变荷载(活荷载)包括:
1)试运行时的水重与压力;
2)清管荷载;
3)施工拖管或吊管荷载。
SY/T 0015. 11998
3偶然作用: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由地震引起的活动断层位移、砂土液化、地震土压力等作用。
4.4.2穿越管段结构计算时,应根据敷设形式、所处环境和运行条件进行荷载组合。1主要组合:永久荷载。
2附加组合: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按实际可能发生的进行组合)之和。3特殊组合:主要组合与偶然作用荷载之和。4.4.3穿越管段钢管荷载组合的许用应力,应为按本规范第3.2.5条计算所得值再乘以表4.4.3中的许用应力提高系数。
表 4. 4.3许用应力提高系数
荷载组合
主要组合
附加组合
特殊组合
4.5结构设计
许用应力提高系数
4.5.1穿越管段应根据所选壁厚核算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若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钢管壁厚,4.5.22
核算穿越管段的强度应考虑轴向应力、环向应力和弯曲应力,各单项应力均应小于钢管许用应力。
内压产生的环向应力按式(4.5.2-1)计算,pd
管段钢管的环向应力(MPa);
p~~输送介质的设计内压力(MPa);d--钢管内径(mm);
----钢管壁厚(mm)。
2穿越管段的轴向应力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4. 5. 2-1)
SY/T 0015. 1—1998
1)当管段轴向变形受约束时:
2)当管段轴向变形不受约束时:式中:a.--
=Ega(t - t)+μgh
管段钢管的轴向应力(MPa);
钢材的弹性模量.取2.0X10°(MPa);-钢材的线膨胀系数,取1.2×10[m/(m·℃)];Q--
管道安装闭合时环境温度(℃);t
管道内输送介质的温度(℃);.--钢材的泊松比,取0.3。
3穿越管段弹性敷设产生的弯曲应力按式(4.5.2-4)计算:Op
式中:og-—管段弯曲时钢管的轴向弯曲应力(MPa):E.-—-钢材的弹性模量,2.0×105(MPa);D-——-钢管的外径(mm);
R---—弹性敷设半径(mm)。
(4. 5.2-2)
(4.5.2-3)
(4.5.2-4)
4其他荷载引起的环向应力、轴向应力及弯曲应力,应根据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计算。4.5.3穿越管段的当量应力按式(4.5.3)计算。de Zah - Z0, ≤ 0. 90s
式中..…--穿越管段钢管的当量应力(MPa);Zo,--各荷载产生的环向应力代数和(MPa),各荷载产生的轴向应力代数和(MPa)。Za.
4.5.4穿越管段的钢管壁厚满足本规范第3.6.6条的规定时,可不计算管子径向变形引起的局部屈曲。
4.5.5当输送介质温度与穿越管段敷设闭合时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大时,应按下列公式验算其轴向稳定。
N = [αE,(t2 - t)+(0. 5-μ)oJA式中:N-—--由温差和内压力产生的轴向力(MN);n
(4. 5.5-1)
(4.5.5-2)
安全系数,对于大型穿越工程,n=0.7;中型穿越工程,n=0.8;小型穿越工程,n=0.9:管道开始失稳时的临界轴向力(按GB50253—1994附录H的规定计算)(MN);钢管的横截面积(m)。
其余符号与本规范第4.5.2条的规定相同。4.5.6采用定向钻敷设的穿越管段,可不验算其轴向稳定。4.6防护工程
4.6.1穿越工程中的护岸工程应满足水流顺畅、不淘刷穿越管段的要求。穿越较深的冲沟边坡应设截水墙或截水沟等其他措施。
4.6.2用于护岸及调治构筑物的建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护岸构筑物的回填土应进行分层夯实或压实,但不宜用重黏土、粉砂、淤泥、盐渍土或有机质土填筑。4.6.3浆砌或干砌片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板)护坡下,应有10~20cm厚的级配良好的砂砾石垫层,坡脚下应设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基础。若为干砌片石,垫层还应考虑起反滤层作用。186
SY/T 0015.1—1998
4.6.4浆瑚护坡较长时,每隔10~20m应设置伸缩缝,在对应的基础王设置沉降缝。缝宽2~3Cm以沥青麻筋或沥青板条填塞。
4.6.5浆砌护坡应设计适当数量的排水孔,并在排水孔处设置反滤层。4.6.6护岸顶高出设计洪水位(包括浪高和水)不得小于0.5m。护岸长度应根据实际水流条件及坡地质情况确定,并不应小于5m。护岸基础埋深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基础设置在无冲刷处,除岩石地基外,基底在河床下不得小于1m,且在冰冻线下不得小于0.3m
2当基础设置在有冲刷处,基底在冲刷线下不得小于1 m;3当基础设置在岩石地基上,应清除强风化层,根据基岩抗冲能力嵌人岩石一定深度。4.6.7护岸工程应核算沿玻面滑动与沿班面(或折线面)滑动的抗滑稳定性。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可取1.15~1.30。护坡与坡脚处水平线的夹角小于或等于堤岸土的休止角时,可不核算护坡的抗滑稳定性。4.6.8护岸砌体尺寸应根据设计洪水流速,按照《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TJ062的要求计算确定。5铁路、公路穿越设计
5.1一般要求
5.1.1管道穿越铁路或Ⅱ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时,宣采用顶管或横孔钻机穿管敷设。穿越山级以下的公路或一般道路时,可采用挖沟埋设。5.1.2管道穿越1、Ⅱ、Ⅱ级铁路或Ⅱ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时,应设置保护套管。穿越铁路专用线或Ⅲ级以下公路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保护套管或增加管壁厚度,保护套管可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5.1.3保护套管内径应比输送管外径大100~300mm,套管与输送管之间应设绝缘支撑,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套管两端使用耐久的绝缘材料密封,套管端部伸出路基坡脚外不得小于2m5.1.4采用保护套管穿趣铁路、公路时,输送套宜采用带状秘牲阳极保护,5.2荷载与组合
5.2.1穿越铁路、公路的输送管段或套管所应考虑的荷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4.1条的规定外,在可变荷载中应考虑车辆荷载,在偶然作用中应考虑地基沉降的影响。5.2.2穿越铁路或公路管段结构计算时,应根据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载组合。主要组合:永久荷载与车辆荷载之和。2附加组合:主要组合与某种可变荷载之和。3特殊组合:主要组合与偶然作用荷载之和。5.2.3铁路、公路穿越管段的许用应力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应符合本规范第4.4.3条的规定。5.3结构设计
5.3.1穿越管段应根据所选壁厚核算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若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钢管壁厚。5.3.2穿越管段的强度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4.5.2条和第4.5.3条的规定。5.3.3钢套管或者无套管穿越管段,应按无内压状态验算在外力作用下管子径向变形,其水平直径方向的变形量不得超过管子外直径的3%。变形量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253--1994附录G的规定计算。5.3.4穿越铁路、公路的管段、当管顶最小埋深大于1m时,可不验算其轴向稳定。6检验要求
6.1焊接
6.1.1穿越管段焊接应按现行国家标推GB5D253或GB50251的规定执行。6.1.2大、中型水域、铁路、Ⅱ级以上公路的穿越管段对接接头焊缝应作100%射线探伤检查,射线探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环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GB/T12605的规定执行,187
SY/T 0015. 1---1998
Ⅱ级为合格。小型水域穿越管段或斑级以下公路穿越管段对接接头焊缝的检验标准,与线路所在工程地段的要求相同。
6.2.1大、中型水域、铁路及Ⅱ级以上公路的穿越管段,必须独立进行强度试压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再同相邻管段连接。小型水域穿越或Ⅲ级以下公路穿越可不独立进行试压,与千线连接后一同进行试压:
6.2.2输油输气管道的穿越管段试压介质,试验压力和试压时间.分别接现行国家标准CB50253和GB50251的规定执行。大、中型穿越管段的强度试验压力应按式(6.2.2)计算,严密性试压采用设计压力。
式中力,—强度试验压力(MPa);—钢管设计汁壁厚(mm);
a—钢管规定的属服极限(MPa);D---钢管外径6.2.3用水作试压介质时,在稳压时间内压降不大于1%试验压力为合格。(6.2.2)
6.2.4用气体作试压介质时,在稳压时间内压降字^力按式(6.2.4>计算,强度试验时压降率应不超过2%。当DN>300mm对,严密姓试验A力≤(500/DN)%为这验合格;当DN≤300nm时,允许达降率为1.5%。
式中:Ap-
压降率(%);
(1 )100%
p, = +s
pa= pu +pa
T。—稳压开始时管内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T
稳压终了时管内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p.—隐压开始时气体的绝对压力(MPa):p,-隐压终了时气体的绝对压力(MPa);palp—--稳压开始和终了时的压力表读数(MPa);pzP-稳压开始和终了时的当地大气压(MP)。注:、P、、T、、T、均指全线各测点的乎均值6.3防腐
6.3.1设计文件必须标明穿越管段选用的防腐材料名称、性能和指标要求。6.3.2穿越管段应根据所选防腐涂层材料按相应的标准、规范进行检验。6.3.3同一穿越管段不应分段采用不同的防腐涂层和涂层等级。18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