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T 1173-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Y/T 1173-2010
中文名称: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
标准类别:医药行业标准(Y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972046
相关标签:
聚合酶
分析仪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YY/T 1173-2010.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zer.
3.6
平均降温速率mean cooling rate降温过程中模块单位时间内下降的平均温度度数。
3.7
模块控温精度consistency of thermo control同一循环中,恒温计时开始10s内到计时结束之间数据采集仪所记录的最高温度,与数据采集仪所记录的最低温度差值的-半。
3.8
温度准确度accuracy of thermo control同一循环中,恒温计时开始10s内到计时结束之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数据采集仪所记录温度的平均值与模块设置温度差值的绝对值。
3.9
模块温度均匀性uniformity of thermo control模块对应的样本孔之间的温度- -致性。
3.10
温度持续时间准确度duration accuracy of thermo control模块设定恒温时间与数据采集仪所记录恒温(符合温度显示准确度要求时即认为恒温)时间差值的绝对值。
3.11
实时荧光PCR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在PCR过程中利用荧光染料释放的荧光能量的变化直接反映出PCR扩增产物量的变化,荧光信号变量与扩增产物变量成正比,并通过对荧光的采集和分析以达到对原始模板量进行分析的PCR.
注:在每个循环中监测扩增产物是否可被检测。
3.12
荧光染料fluorochrome由短波长激发光激发,释放出可见光的试剂。[YY/T 0639- -2008,定义 3.8]
示例:常见的荧光染料有FAM.HEX.Texas Red. VIC.Cy3.ROX等。
3.13
荧光强度检测重复性repeatibilityty of fluorescent intensity对同一检测孔在同一荧光条件下重复荧光强度检测,其检测值的-一致性。
3.14
荧光强度检测精密度precision of fluorescent intensity对多个检测孔在同一荧光条件下重复荧光强度检测,其检测值的-致性。
标准内容
ICS1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
YY/T 1173—2010
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analyzer2010-12-27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2-06-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评价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产品质量的依据。YY/T1173—2010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霞、胡翔华、高旭年、杨宗兵、刘志华、刘豫。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1范围
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
YY/T1173—2010
本标准规定了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以下简称PCR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和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对核酸样本进行扩增、检测、分析的PCR仪。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4793.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4710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
YY/T0466.1—2009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要求
3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YY0648—2008
用设备的专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聚合酶链反应或多聚酶链反应是一种对特定的DNA或RNA片段在体外进行快速扩增的方法,由变性一退火一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3.2
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alyzer,PCRanalyzer基于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原理,模拟DNA或RNA的复制过程,在模板、引物、聚合酶等存在的条件下,特异扩增已知序列,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的仪器设备。3.3
maximumheatingrate
最大升温速率
升温过程中模块单位时间上升的最大温度度数。3.4
meanheating rate
平均升温速率
升温过程中模块单位时间内上升的平均温度度数。3.5
maximumcoolingrate
最大降温速率
降温过程中模块单位时间下降的最大温度度数。1
YY/T1173—2010
平均降温速率meancoolingrate
降温过程中模块单位时间内下降的平均温度度数3.7
模块控温精度consistencyofthermocontrol同一循环中,恒温计时开始10s内到计时结束之间数据采集仪所记录的最高温度,与数据采集仪所记录的最低温度差值的一半。3.8
温度准确度accuracyofthermocontrol同一循环中,恒温计时开始10s内到计时结束之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数据采集仪所记录温度的平均值与模块设置温度差值的绝对值。3.9
模块温度均匀性uniformityofthermocontrol模块对应的样本孔之间的温度一致性。3.10
温度持续时间准确度
durationaccuracyof thermocontrol模块设定恒温时间与数据采集仪所记录恒温(符合温度显示准确度要求时即认为恒温)时间差值的绝对值。
实时荧光PCR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在PCR过程中利用荧光染料释放的荧光能量的变化直接反映出PCR扩增产物量的变化,荧光信号变量与扩增产物变量成正比,并通过对荧光的采集和分析以达到对原始模板量进行分析的PCR注:在每个循环中监测扩增产物是否可被检测。3.12
荧光染料fluorochrome
由短波长激发光激发,释放出可见光的试剂。[YY/T0639—2008,定义3.8]
示例:常见的荧光染料有FAM、HEX、TexasRed、VIC、Cy3、ROX等。3.13
Erepeatibility of fluorescent intensity荧光强度检测重复性
对同一检测孔在同一荧光条件下重复荧光强度检测,其检测值的一致性。3.14
荧光强度检测精密度
precision of fluorescent intensity对多个检测孔在同一荧光条件下重复荧光强度检测,其检测值的一致性。3.15
阅值循环数Ct(Cp)cyclethreshold,crossingpoint实时监测扩增过程中,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指数扩增时经历的循环周期数。主要的计算方式是以扩增过程前3~15个循环的荧光值的10倍标准差为阅值,当荧光值超过阈值时的循环数则为阈值循环数(Ct)。
4分类和命名
4.1分类
PCR仪主要由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温控系统、检测系统、外壳部件等部件组成。2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截网
YY/T1173—2010
根据控温方式可分为空气驱动循环PCR仪、变温金属块PCR仪等;根据是否对核酸定量分为普通PCR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普通PCR仪可分为非梯度PCR仪和梯度PCR仪,实时荧光PCR仪根据采用荧光通道的多少可分为单通道荧光PCR仪和多通道荧光PCR仪。4.2命名
PCR仪可根据分类不同命名为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测系统、实时荧光PCR仪、梯度PCR仪等。5要求
5.1温度控制
5.1.1升温速率
应符合a)和(或)b)的要求:
a)平均升温速率:从50℃~90℃,应不小于1.5℃/s;b)最大升温速率:从50℃~90℃,应不小于2.5℃/s。5.1.2降温速率
应符合a)和(或)b)的要求:
a)平均降温速率:从90℃~50℃,应不小于1.5℃/s;b)最大降温速率:从90℃~50℃,应不小于2.0℃/s。5.1.3模块控温精度
应不大于0.5℃。
5.1.4温度准确度
测定值与设置温度差值绝对值应不大于0.5℃。5.1.5模块温度均匀性
温度差值应在士1℃范围内。
5.1.6温度持续时间准确度
温度持续时间与编制温度时间的相对偏差在士5%范围内。5.2荧光强度检测
5.2.1荧光强度检测重复性
用高、中、低浓度每种校准染料重复检测,其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3%。5.2.2荧光强度检测精密度
在仪器测定范围内,随机选取m(m≥10)个检测孔,用高、中、低浓度每种校准染料进行检测,其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5%。
5.3不同通道荧光干扰
其他通道荧光检测强度不高于目标通道荧光阅值。3
YY/T1173—2010
5.4样本检测重复性
对高、中、低浓度核酸样本进行检测,Ct值(或浓度对数值)的CV应不大于3%。5.5线性
5.5.1样本线性
对系列稀释梯度浓度的样本(至少5个梯度)进行检测,各浓度Ct值与浓度对数值的线性回归系数r绝对值应不低于0.980。
5.5.2荧光线性
对系列稀释荧光染料物质的样本(至少5个梯度)进行检测,各浓度荧光测定值与稀释比例的线性回归系数r应不低于0.990。
6外观
外观应满足以下要求:
a)面板上图形符号和文字应准确、清晰、均勾、不得有划痕;b)紧固件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c)运动部件应平稳,不应卡住、突跳及显著空回,键组回跳应灵活。5.7电气安全试验
应符合GB4793.1及YY0648-2008中适用章条的要求。5.8环境试验
应符合GB/T14710中适用章条的要求。6试验方法
正常工作条件
6.1.1电源电压:220V±22V,50Hz士1Hz。6.1.2环境温度:15℃~30℃。
6.1.3相对湿度:20%~85%。
6.1.4大气压力:85.0kPa~106.0kPa。6.1.5使用PCR仪适用的试剂盒、校准品及质控物质。6.1.6试验之前应按照生产企业的建议对仪器进行校准。6.1.7PCR仪开机后调整,预热30min后进行试验。6.1.8使用的测温工具精度不低于0.01℃。注:6.1.1~6.1.4与生产企业标称的产品规格不一致时,以产品规格为准。6.2温度控制
6.2.1升温速率
6.2.1.1测温程序编辑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操作方法,编辑并运行一个在45℃(恒温2min)和95℃(恒温2min)之间循4
建筑321一一标准查询下较网
YY/T1173—2010
环的文件。将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头外涂上适量导热介质(例:矿物油或导热硅脂等),放入模块的测试孔(该孔应尽量靠近仪器内部传感器)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仪。开启数据采集仪,确认仪器工作正常,运行编辑的文件,用数据采集仪记录仪器显示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恒温10s后至恒温结束这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
6.2.1.2平均升温速率
取50℃土0.5℃范围内一温度点,温度记为T,取90℃士0.5℃范围内一温度点,温度记为T,从T到达T的时间记为t,按照公式(1)计算平均升温速率,结果应符合5.1.1a)的要求。TB-TA
V开M=
式中:
平均升温速率;
-90℃±0.5℃范围内任一温度点;-50℃士0.5℃范围内任一温度点;TA
一从T到达T的时间。
6.2.1.3最大升温速率
(1)
设置温度采集时间间隔为△t,△t≤1s并尽可能足够小,扫描温度从50℃士0.5℃升至90℃士0.5℃过程中的瞬时最大温度变化(△Tmax),按照公式(2)计算最大升温速率,结果应符合5.1.1b)的要求。
式中:
V升max
最大升温速率;
一温度从50℃土0.5℃升至90℃士0.5℃过程中的瞬时最大温度变化:At
温度采集时间间隔。
6.2.2降温速率
6.2.2.1测温程序的编辑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操作方法,编辑并运行一个在45℃(恒温2min)和95℃(恒温2min)之间循环的文件。将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头外涂上适量导热介质(例:矿物油或导热硅脂等),放入模块的测试孔(该孔应尽量靠近仪器内部传感器)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仪。开启数据采集仪,确认仪器工作正常,运行编辑的文件,用数据采集仪记录仪器显示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恒温10s后至恒温结束这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
6.2.2.2平均降温速率
取90℃士0.5℃范围内一温度点,温度记为TA,取50℃士0.5℃范围内一温度点,温度记为TB,从TA到达Ts的时间记为t,按照公式(3)计算平均降温速率,结果应符合5.1.2a)的相关要求。V#M=TE-TA
式中:
平均降温速率;
-50℃士0.5℃范围内任一温度点;TB
....(3)
YY/T1173—2010
T——90℃±0.5℃范围内任—温度点;t从T到达T的时间。
6.2.2.3最大降温速率
设置温度采集时间间隔为△t,△z≤1s并尽可能足够小,扫描温度从90℃士0.5℃降至50℃±0.5℃过程中的瞬时最大温度变化(△Tmx),按照公式(4)计算最大降温速率,结果应符合5.1.2b)的相关要求。
式中:
Vemur =AT
V#max——最大降温速率;
△Tm——温度从90℃±0.5℃降至50℃士0.5℃过程中的瞬时最大温度变化;At温度采集时间间隔。
6.2.3模块控温精度
.......(4)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操作方法,编辑并运行一个温度循环文件,在55℃士5℃、72℃士5℃、95℃士5℃范围内各取一个温度点,设置恒温2min,循环次数为5次。将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头外涂上适量导热介质(例:矿物油或导热硅脂等),放入模块的测试孔(该孔应尽量靠近仪器内部传感器)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仪。开启数据采集仪,确认仪器工作正常,运行编辑的文件,显示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恒温10s后,计时30s,记录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二者的差值的一半为T。连续记录5个循环,AT,(i=1,2-5)的最大值应符合5.1.3的要求。6.2.4温度准确度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操作方法,编辑并运行个温度循环文件,在55℃士5℃、72℃士5℃、95℃士5℃范围内各取一个温度点,设置恒温2min。将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头外涂上适量导热介质(例:矿物油或导热硅脂等),放人模块的测试孔(该孔应尽量靠近仪器内部传感器)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仪。开启数据采集仪,确认仪器工作正常,运行编辑的文件,显示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恒温10s后,计时60s,每10s记录一次温度为T.(i=1,26),其平均值T.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应符合5.1.4的要求。6.2.5模块温度均匀性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操作方法,编辑并运行一个温度循环文件,在55℃士5℃、72℃士5℃、95℃士5℃范围内各取一个温度点,设置恒温2min,循环次数为5次。将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头外涂上适量导热介质(例:矿物油或导热硅脂等),放入模块的测试孔(该孔应尽量靠近仪器内部传感器)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仪。开启数据采集仪,确认仪器工作正常,运行编辑的文件,显示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恒温10s后,计时60s,记录温度为T(i=1,2n),在模块上随机或均匀选取n(n6)个孔位,取T,最大值与最小值,计算各孔位的温度差值△T,结果应符合5.1.5的要求。6.2.6温度持续时间准确度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操作方法,编辑并运行一个在45℃(恒温时间记为t,t≥60s)和95℃(恒温时间记为t,t≥60s)之间循环的文件。将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头外涂上适量导热介质(例:矿物油或导热硅脂等),放入模块的测试孔(该孔应尽量靠近仪器内部传感器)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仪。开启数据采集仪,确认仪器工作正常,运行编辑的文件,以95℃士0.5℃为计时参考点,自显示温度首次到达计时参考点,计时开始,至末次到达计时参考点结束,记录时间为t(i=125),连续记录5个循环,按公式0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5)计算相对偏差,应符合5.1.6的要求。相对偏差=(tm一t)/t×100%
式中:
t5个循环记录时间的平均值;
t编制的恒温时间。
6.3荧光强度检测
6.3.1荧光强度检测重复性
YY/T1173—2010
(5)
在仪器测定范围内,随机选取n(n≥1)个通道,分别配制各通道的校准荧光染料溶液进行检测,高、中、低浓度每种校准染料各随机选择1个检测孔,重复检测10次,光学系统收集目标通道的数据。分别计算各浓度校准染料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6)得出变异系数CV,结果均应符合5.2.1的要求。
CV=SD/M×100%
式中:
CV—变异系数;
SD-—标准差;
M—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6.3.2荧光强度检测精密度
(6)
在仪器测定范围内,随机选取n(n≥1)个通道,随机选取m(m≥10)个检测孔。分别配制各通道的校准荧光染料溶液进行检测,高、中、低浓度每种校准染料检测1次,光学系统收集目标通道的数据。分别计算各浓度校准染料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9)得出变异系数CV,结果均应符合5.2.2的要求。
6.4不同通道荧光干扰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6.4.1随机选取n(n≥2)个通道进行检测,分别配制非目标通道的荧光染料溶液,光学系统收集所有通道的数据,结果应符合5.3的要求6.4.2软件具有通道荧光串扰修正功能或颜色补偿功能的,在修正后或补偿后,结果应符合5.3的要求。
6.5样本检测重复性
选用生产企业规定的试剂盒对高、中、低浓度核酸样本进行检测,每一浓度重复检测10孔,计算其Ct值(或浓度对数值)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10)得出变异系数CV,结果均应符合5.4的要求。
6.6线性
6.6.1样本线性
将已知浓度核酸样本按照10倍或5倍数梯度稀释后(至少稀释5个梯度),按测试项目选用对应的试剂进行检测,每一浓度梯度平行测试3孔,取Ct均值与浓度对数值均值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结果应符合5.5.1的要求。
6.6.2荧光线性
将已知浓度标准荧光染料梯度稀释后(至少稀释5个梯度),每一浓度梯度平行测试3孔,取稀释比7
YY/T1173—2010
例与荧光测定均值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结果应符合5.5.2的要求。6.7外观
目视检查,应符合5.6的规定。
6.8电气安全试验
按照GB4793.1和YY0648—2008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应符合5.7的规定。6.9环境试验
按照GB/T14710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应符合5.8的规定。7
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书
7.1概述
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书文字内容必须使用中文,可以附加其他文种。中文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规范。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文字、符号、图形、表格、数字、照片、图片等应当准确、清晰、规范。标识和使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符号还需满足YY/T0466.1一2009的要求。7.2、仪器标识、标签
应至少有下列标识、标签:
产品名称、型号;
b)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电源连接条件、输入功率;
制造日期或者批(编)号。
3包装箱标识、标签
应至少有下列标识、标签: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外部尺寸:LXBXH(mm);
d)毛重或净重(kg);
有“向上”、“易碎物品”、“怕雨”等按GB/T191规定的储运图示标志;e)
)贮运条件。
使用说明书
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生产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及售后服务单位;b)
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
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警示或者提示的内容;建筑321标准查询下截网www:jz321.net8
h)简单故障排除方法;
医疗器械标签所用的图形、符号、缩写等内容的解释;i)
产品维护和保养方法,特殊储存条件、方法;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应当在说明书中标明的其他内容。包装、运输和贮存
8.1.1每台PCR仪应有外包装,并能防潮、防震。8.1.2
随同PCR仪的文件
至少应包括:
a)检验合格证;
b)装箱清单;
c)产品使用说明书。
8.1.3检验合格证
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的名称、型号;
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
检验员代号
d)检验日期。
YY/T1173—2010
PCR仪在包装状态下,按订货合同的要求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防止受到剧烈冲击、雨淋和曝晒。
8.3贮存
经包装后的PCR仪应储存在一20℃~55℃,相对湿度不超过85%,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环境内。
YY/T1173—2010
参考文献
[1]YY/T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 MM3-P2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for Infectious Diseases;Propos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CLSI,2005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Jz321.net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