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 TB/T 1819-2015 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
TB/T 1819-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B/T 1819-2015

中文名称: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188804

相关标签: 内燃机车 柴油机 冷器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TB/T 1819-2015.Intercooler for diesel locomotive.
1范围
TB/T 1819规定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用水空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以下简称中冷器)的术语和定义、运用环境条件、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TB/T 1819适用于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内燃动车组柴油机和发电机组柴油机用中冷器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包装 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 2008 , ISO 780: 1997 , MOD)
GB/T 700- -2006碳素结构钢
GB/T 1173- -2013铸造铝合金
GB/T 1348- 2009球墨铸铁件
GB/T 1527- 2006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GB/T 2059- -2008 铜及铜合 金带材
GB/T 3131锡 铅钎料
GB/T 6418铜基钎料
GB/T8890--2007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
GB/T 8891- -2013铜及铜合金散热扁管
GB/T 9439- -2010 灰铸铁件
GB/T13238铜钢复合钢板
GB/T 13306标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水-空中冷器water-air intercooler
以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的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
3.2传热面积heat transfer area
中冷器芯体与增压空气接触的面积。
3.3气流横截面积air flow cross sectional area
中冷器芯体内增压空气最小流通面积。
3.4水流横截面积water flow cross sectional area
中冷器芯体内冷却水最小流通面积。
3.5换算散热量conversion heat dissipating capacity
由试验条件下测得的中冷器散热量換算得出的额定工况下中冷器的散热量。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45.06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1819—2015
代替TB/T1819—2006
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www.bzxz.net
Intercoolerfordiesellocomotive2015-08-12发布
国家铁路局
2016-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运用环境条件
技术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中冷器传热面积、气流横截面积和水流横截面积计算方法基本型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性能指标中冷器传热性能试验
TB/T1819-2015
HiiKAoNiKAca
TB/T1819-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TB/T1819—2006《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本标准与TB/T1819—2006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增加了运用环境条件要求(见第4章);增加了中冷器构成要求(见5.1.1);一增加了可维护性要求(见5.1.5):-增加了重量要求(见5.1.6);一修改了零部件材料要求(见5.2,2006年版的3.3);修改了冲击和振动试验的内容(见5.3.5,6.6,2006年版的4.1.3):增加了脉冲压力试验的内容(见5.3.6,6.7);增加了冷热冲击试验的内容(见5.3.7,6.8):修改了堵管要求(见5.4.62006年版的3.9);一删除了管带式中冷器的内容(见2006年版的3.6,3.7);增加了紧固件防松标识要求(见5.4.10);增加了焊接要求(见5.4.11,5.4.12);修改了传热性能试验方法(见6.5,2006年版的4.1.2);-增加了中冷器模型试验的内容(见6.5.2,附录C.6.1);修改了基本型号机车柴油机中冷器的性能指标表(见附录B表B.12006版的表1);增加了中冷器换算散热量的计算方法(见附录C表C.2)。本标准由铁道行业内燃机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南车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天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通铁热动力设备有限公司,无锡金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丽君、刘俊杰、潘翼龙、张健、申屹、李继光、张绍斌、吴平。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TB/T1819—1987、TB/T1819—1996TB/T1819—2006;—TB/T1735—1986。
Hii KAoNni KAca
1范围
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
TB/T1819—2015
本标准规定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用水-空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以下简称中冷器)的术语和定义、运用环境条件、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中冷器。内燃动车组柴油机和发电机组柴油机用中冷器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91—2008,IS0780:1997,M0D)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
GB/T1173—2013铸造铝合金
GB/T1348—2009
球墨铸铁件
GB/T1527—2006铜及铜合金拉制管GB/T2059—2008铜及铜合金带材GB/T3131锡铅钎料
GB/T6418铜基钎料
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
GB/T8890—2007
GB/T8891—2013
铜及铜合金散热扁管
GB/T9439—2010
灰铸铁件
GB/T13238
GB/T13306
铜钢复合钢板
GB/T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9418—2003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IS05817:1992,IDT)GB/T21563—2008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IEC61373:1999,IDT)GB/T22087一2008铝及铝合金的弧焊接头缺欠质量分级指南(IS010042:2005,IDT)GB/T25343.22010铁路应用轨道车辆及其零部件的焊接第2部分:焊接制造商的质量要求及认证(EN15085-2:2007,M0D)GB/T25343.3一2010铁路应用轨道车辆及其零部件的焊接第3部分:设计要求IS012103-1:1997道路车辆一一过滤器评价用的试验灰尘第1部分:亚利桑那试验灰尘(Roadvehicles-Test dust for filter evaluation-Part l:Arizona test dust)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
HiiKAoNni KAca
TB/T1819-2015
water-air intercooler
水-空中冷器
以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的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3.2
传热面积heattransfer area
中冷器芯体与增压空气接触的面积。3.3
air flow cross sectional area气流横载面积
中冷器芯体内增压空气最小流通面积。3.4
水流横截面积waterflowcrosssectionalarea中冷器芯体内冷却水最小流通面积。3.5
换算散热量conversion heat dissipating capacity由试验条件下测得的中冷器散热量换算得出的额定工况下中冷器的散热量。运用环境条件
机车在下列使用环境条件下,中冷器应能正常工作:a)海拔:≤5100m;
b)环境空气温度:-40℃~+55℃;c)相对湿度:0~100%;
环境空气:可含有盐雾气体(含氯化物、磷酸盐、硅土)、不超过IS012103-1:1997中A3级且d)E
过滤率不低于95%的粉(沙)尘、柴油机排放的废气。5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中冷器主要由芯体、侧板、进水端盖、出水端盖、进气端盖、出气端盖、排气组件、排水组件和紧固件等构成,中冷器芯体由冷却管、管板和散热片构成,分扁管串片式和圆管串片式两类。
5.1.2中冷器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的规定。5.1.3同一型号柴油机用中冷器应具有互换性。5.1.4中冷器上应设置吊装孔。
5.1.5中冷器应方便安装、维护和检修。要求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或需拆卸的零件应易于接近、拆卸和更换。
5.1.6中冷器重量不应超过设计值的±5%。5.1.7中冷器散热面积、气流横截面积、水流横截面积的计算方法应按附录A的规定。5.1.8中冷器应使用符合相关技术文件规定的冷却水。5.2材料要求
5.2.1中冷器所用材料应符合产品图样、技术文件和相关标准的规定,主要零件材料宜按表1的规定。
iiKAoNni KAca
零件名称
冷却管
散热片
表1中冷器主要零件材料
材料牌号
HA177-2、BFe10-1-1、BFe30-1-1、T2、H96、HSn70-1、H85
H90、TP1、T2、H96、H85
Q235.ZL104
Q235、ZL104、HT250.QT400
散热片厚度按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规定。5.2.2中冷器非金属件所用材料应耐热、抗老化。标准号
TB/T1819—2015
GB/T1527—2006或GB/T8890—2007或GB/T8891—2013
GB/T2059*—2008
CB/T700—2006
GB/T700—2006或GB/T1173—2013GB/T700—2006或GB/T1173—2013或GB/T13482009或GB/T9439—2010
5.2.3在满足中冷器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采用其他牌号或规格的材料。5.3性能要求
5.3.1中冷器水腔应能承受1.5倍工作压力,增压空气腔应能承受1.2倍工作压力,不应出现永久性变形、裂纹、异常响声和泄漏现象。5.3.2中冷器换算散热量参照附录B或供需双方的约定。5.3.3中冷器的水压力损失参照附录B或供需双方的约定。5.3.4中冷器配机时的空气压力损失参照附录B或供需双方的约定。性能试验时中冷器的空气压力损失与配机时中冷器的空气压力损失换算应按照公式(1)的规定。-m· Ap.=e- · Ap.
式中:
配机时中冷器的空气压力损失,单位为帕(Pa);Ap.—性能试验时中冷器的空气压力损失,单位为帕(Pa);w
配机时中冷器内的空气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性能试验时中冷器内的空气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Pi——性能试验时中冷器进口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Pr——配机时中冷器进口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1)
5.3.5中冷器耐冲击和振动能力应满足GB/T21563一2008中1类A级设备的规定。冲击和振动试验后,中冷器冷却管与散热片之间不应松动或脱离,外观应完好,紧固件不应松动,水腔和增压空气腔应密封。
5.3.6当需要进行中冷器脉冲压力试验时,中冷器增压空气腔应能承受50kPa~1倍工作压力~50kPa的脉冲压力,脉冲频率15次/min,脉冲循环次数应大于20000次;脉冲频率、脉冲压力峰值和循环次数也可按供需双方的约定。试验结束后中冷器冷却管与散热片之间不得松动或脱离,外观应完好,紧固件不应松动,水腔和增压空气腔应密封。5.3.7当需要进行中冷器冷热冲击试验时,中冷器耐冷热冲击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度变化的频率或周期、温度交变次数按供需双方的约定。冷热冲击试验结束后中冷器冷却管与散热片之间不应松动或脱离,外观应完好,紧固件不应松动,水腔和增压空气腔密封。5.4制造要求
5.4.1冷却管内外表面应光滑、清洁,不应有裂缝、针孔、起皮、气泡、夹杂和分层等缺陷。5.4.2散热片应齐整,不应有倒伏、卷曲和破裂,上面的开口应整齐、无毛刺。3
HiiKAoNiKAca
TB/T1819-2015
5.4.3中冷器翅片片距应均勾,每10个片距的偏差不应大于±1mm;散热片总数量偏差不应大于±1%。
5.4.4散热片与冷却管应紧固密合,两者之间不应相互窜动。5.4.5胀接式中冷器冷却管与管板胀接后,冷却管端部不应有起皮,微裂纹等缺陷,管子端面应齐整不应有压皱现象。焊接式中冷器冷却管与管板焊接后,应确保管内畅通。5.4.6冷却管如有渗漏,允许堵管。总管数小于100根的冷却芯体,堵管数量不应多于1根;总管数大于或等于100根的冷却芯体,堵管数量不应大于总管数的1%。水流程为两流程或多流程的,同一流程内堵管数量不应多于1根。堵管状态应具有可追溯性并在产品标牌上标识“D”。5.4.7中冷器端盖和侧板的内外表面应光洁,不应有碰伤;内表面应做防锈处理。5.4.8中冷器水腔所有与外界相通的孔应封闭。5.4.9中冷器应按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涂装。5.4.10中冷器所有紧固件应按规定扭矩拧紧,并按技术文件的规定涂防松标记。5.4.11中冷器部件的焊接应满足GB/T25343.2一2010中的CL2级的要求。5.4.12中冷器外观应整洁,表面应无毛刺,无凹陷。所有焊缝的质量等级不应低于GB/T25343.3一2010中的CPC2级,焊缝缺陷质量等级不应低于GB/T19418—2003中的C级或GB/T22087—2008中的C级。
6检验方法
6.1外观检查
目视检查中冷器散热片、冷却管、紧固件、焊缝、标识、颜色等外观质量。6.2尺寸检查
用测量器具测量中冷器主要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片距。6.3重量检测
重量检测在未加注冷却水状态下进行。可采用直接称重法,也可采用各部件单独称重后累加进行重量检测。6.4密封性试验
6.4.1中冷器密封性试验方法:
a)把中冷器水腔或增压空气腔与专用测试系统连接:b)
向沉没在水中的中冷器通人干燥压缩空气,水腔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增压空气腔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2倍,保压持续时间不少于20min;c)观察中冷器是否出现永久性变形、裂纹、异常响声和泄漏现象。6.4.2可采用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其他试验方法。6.5传热性能试验
6.5.1实物试验:
小型中冷器(芯体进气端面尺寸小于或等于600mmx600mm的中冷器)传热性能试验应以实物在专用的中冷器试验台上进行。试验设备、测量用仪器仪表、测试参数、试验方法、数据计算、检验规则等按附录C的规定。
6.5.2模型试验:
大型中冷器(芯体进气端面尺寸大于600mm×600mm或流量等指标超过试验台测量范围的中冷器)无条件在专用的中冷器试验台上进行试验时,应进行中冷器模型试验。中冷器模型、检验规则由供需双方确定试验设备、测量用仪器仪表、测试参数、试验方法、数据计算等按附录C的规定。6.6冲击和振动试验
中冷器冲击和振动试验按GB/T21563一2008规定的方法,试验内容如下:4
Hii KAoNi KAca
TB/T1819-2015
按CB/T21563一2008规定的1类A级对中冷器进行模拟长寿命试验,试验时,应按设计要求加冷却水:
按GB/T21563一2008规定的1类A级对中冷器进行冲击试验,试验时,应按设计要求加冷却水:
检查中冷器冷却管与散热片之间的连接,检查中冷器焊缝、紧固件紧固状态等;d)
按6.4规定的方法检查中冷器的密封性。6.7脉冲压力试验
中冷器脉冲压力试验方法:
把中冷器增压空气腔与专用测试系统连接:按5.3.6规定的脉冲频率、脉冲压力峰值和循环次数向中冷器增压空气腔施加脉冲压力;试验过程中定期观察中冷器是否出现裂纹和泄漏现象;试验结束后检查中冷器冷却管与散热片之间的连接,检查中冷器焊缝、紧固件紧固状态,检查中冷器是否出现永久性变形:
按6.4规定的方法检查中冷器的密封性。e)
6.8冷热冲击试验
中冷器冷热冲击试验方法:
把中冷器放置在环境试验箱中,或把中冷器水腔与专用测试系统连接;按5.3.7规定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度变化的频率或周期、温度交变次数向中冷器施加交变温度;
试验过程中定期观察中冷器是否出现裂纹和泄漏现象;试验结束后检查中冷器冷却管与散热片之间的连接,检查中冷器焊缝、紧固件紧固状态,检查中冷器是否出现永久性变形;
按6.4规定的方法检查中冷器的密封性。e
检验规则
检验分类与检验项目
中冷器检验分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和研究性试验。检验内容及要求见表2。表2检验内容及要求
检验项目
密封性
传热性能
耐冲击和振动能力
耐脉冲压力能力
耐冷热冲击能力”
技术要求
5.4.1~5.4.12
5.3.2~5.3.4
研究性试验,根据供需双方的约定确定是否进行此项检验。7.2
检验次序
检验方法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研究性试验
应首先进行外观、尺寸、重量、密封性等检验,然后进行振动和冲击试验,再进行传热性能试验。脉5
HiiKAoNiKAca
TB/T1819-2015
冲压力试验和冷热冲击试验按供需双方的约定。传热性能试验采用模型试验的中冷器,其他检验在抽样实物上进行。7.3出厂检验
应对每台中冷器进行出厂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7.4型式检验
7.4.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新产品试制完成时:
转厂生产的产品试制完成时:
c)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d)产品停产2年及以上恢复生产时;每生产5年或累计生产1000台时。e)
型式检验时应任意抽取1台产品进行检验。传热性能试验采用模型试验的,应按供需双方的7.4.2
约定制造1台模型中冷器。
注:供需双方对型式检验样品数量有特殊约定的,按双方约定执行。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8.1标志
8.1.1在每个中冷器易于观察的位置,设置能在整个使用期内保持清晰的标牌,标牌的型式与尺寸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其内容至少包括:a)产品名称;
b)产品型号;
)产品编号;
生产日期;
e)重量;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堵管数量。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T191的规定。8.2包
中冷器包装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8.2.2
中冷器应装入衬有防水材料的干燥、结实的专用包装箱内,并与包装箱底架牢固连接。8.2.31
包装箱内应附有包装者签章的装箱单,装箱单应注明产品及配件名称,型号,数量,产品编号和生产日期。
8.2.4应提供产品使用维护及检修手册、附有产品合格证。8.3运
中冷器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摔、防水,应直立放置。8.4储存
中冷器应存放在通风、无有害气体、干燥清洁的库房内。在正常的保管情况下,自出厂之日起,制造商应保证中冷器在12个月内不出现锈蚀现象。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中冷器传热面积、气流横截面积和水流横截面积计算方法A.1扁管串片式中冷器
A.1.1传热面积
A.1.1.1扁管空气侧总传热面积
扁管空气侧总传热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1:F,=N,f.=N,[Ta+2(6-a)I(L-n8,-28\)式中:
F一扁管空气侧总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大
一根扁管空气侧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扁管总数;
一扁管断面宽度,单位为米(m);b—扁管断面长度,单位为米(m);一扁管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n
中冷器迎风面散热片片数:
一散热片厚度,单位为米(m);一端部散热片厚度,单位为米(m)。A.1.1.2散热片总传热面积
散热片示意图见图A.1。散热片总传热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2:图A.1散热片示意图
F,=N,f +4f\=
(A-2h)B+(A-2h)8,-N[a2+(b-a)a8(A-2h)B+(A-2h)8-N[a\+(b-a)al式中:
F散热片总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N一中冷器总散热片片数;
一片散热片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TB/T1819—2015
TB/T1819—2015
F—一一片端部散热片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A散热片长度,单位为米(m);B-散热片宽度,单位为米(m):h—一侧护板遮挡长度,单位为米(m)。A.1.1.3中冷器总传热面积
中冷器总传热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3:F=F,+F,
式中:
F—一中冷器总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A.1.2气流横截面积
中冷器气流横截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4:f.=(A-2h)L-NaL-n.(A-2h-N'a)8,-2(A-2h-N'a)8-2N'C8n式中:
f一一中冷器气流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N
一气流横截面扁管数量;
C一散热片管孔翻边长度,单位为米(m)。A.1.3水流横截面积
中冷器水流横截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5:[(α-26.) +(6-a)(α -28.)]
式中:
f.—一水流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8,一管壁厚度,单位为米(m)。A.2圆管串片式中冷器
A.2.1传热面积
A.2.1.1圆管空气侧总传热面积
圆管空气侧总传热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6:F=N=N,Td(L-nS)
式中:
圆管空气侧总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根圆管空气侧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N—圆管总数;
一圆管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L
一中冷器迎风面散热片片数;
一散热片厚度,单位为米(m):一圆管外径,单位为米(m)。
A.2.1.2散热片总传热面积
散热片示意图见图A.2。散热片总传热面积的计算按公式A.7:F,=N,f =2N.[(A-2h)B+(A-2h)S,-N. -式中:
F,—散热片总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8
.(A.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