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474-2019 港口轮胎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JT/T 474-201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474-2019

中文名称:港口轮胎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港口 轮胎 起重机 修理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474-2019 Technical speifications for the repair of port wheel crane.
1范園
JT/T 474规定了港口轮胎起重机的主要零部件通用件、液压系统及元件、钢结构、电气设备、机构安全防护装置的修理技术要求,以及试车验收要求。
JT/T 474适用于港口件杂货、散粒物料、集装箱等装卸作业用的轮胎起重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55- -2008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GB/T 985. 1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2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GB/T 1031- -2009产晶几何技术规范( GF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 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T 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 差值
GB/T 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GB/T 1229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
GB/T 1230 .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
GB/T 1231 .锕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
GB/T 1311直流电机试验方法
GB/T 1801- -2009产晶几何技术规范( GPS)极限与配合 公差带 和配合的选择
GB/T 3323- -200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GB/T 3766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
GB 3847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 5972起重机锕丝绳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
GB/T 6067. 1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 部分:总则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53.020.2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 474—2019
代替JT/T474—2002
港口轮胎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repair of port wheel crane2019-03-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9-07-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结构件和零件的材料
主要零部件
通用件
液压系统及元件
钢结构
电气设备
安全防护装置
试车验收
JT/T474—2019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JT/T474—2019
本标准代替JT/T474—2002《港口轮胎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与JT/T474—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钢丝绳更换时直径与设计不符合的处置要求(见2002年版的4.3.2);增加了吊钩的要求(见4.4.3);一增加了蓄能器的要求(见4.12);一增加了回转支承的要求(见4.13);-增加了液压系统及元件的要求(见第6章);增加了电气设备修复后绝缘电阻、接地措施的要求(见8.1.3);增加了电气设备修复后防护等级、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见8.1.4);一增加了鼠笼型电动机的要求(见8.2.1、8.2.2);修改了电动机温度和温升的要求(见8.2.1、8.3.1,2002年版的8.2.1、8.3.1);增加了电动机滚动轴承润滑的要求(见8.2.2):删除了直流电动机直流电阻的换算公式(见2002年版的8.3.2);增加了集电器的要求(见8.6);一增加了调速系统的要求(见8.7);一增加了安全指示、警示、颜色和标志的要求(见10.4);-增加了试车验收的要求(见11.2)。本标准由全国港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0)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强、张华、李益波、莫晓明、詹建北、徐志浩、黄志华、高巧明、董世民。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T/T474—2002
1范围
港口轮胎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JT/T474—2019
本标准规定了港口轮胎起重机的主要零部件通用件、液压系统及元件、钢结构、电气设备、机构、安全防护装置的修理技术要求,以及试车验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港口件杂货、散粒物料、集装箱等装卸作业用的轮胎起重机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55—2008
GB/T 985.1
GB/T 985.2
GB/T1031—2009
GB/T 1184—1996
GB/T1228
GB/T1229
GB/T1230
CB/T1231
GB/T1311
GB/T1801—2009
GB/T3323—2005
GB/T3766
GB3847
GB/T5972
GB/T6067.1
GB/T7324
GB/T7935
GB/T 10051.1
GB/T10069.3
GB/T10089
GB/T 10095.2
GB/T11345—2013
GB/T11365
GB/T12602
GB/T14743
GB/T15052
GB/T15622
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产品儿何技术规范(CPS)表面结构轮廓法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
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直流电机试验方法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起重机钢丝绳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通用锂基润滑脂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起重吊钩第1部分:力学性能、起重量、应力及材料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第3部分:噪声限值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圆柱齿轮精度制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
起重机械超载保护装置
港口轮胎起重机
起重机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符号总则液压缸试验方法
JT/T474—2019
GB/T17495
GB 50170—2006
JB/T2300
JB/T4030.3
JT/T93
JT/T622
TSGQ7015
TSGQ7016
3结构件和零件的材料
港口门座起重机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回转支承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第3部分:液压系统试验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港口装卸机械电气安全规程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
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修理监督检验规则修理所用金属结构件和零件的材料应符合设备原出厂设计要求,并符合GB/T14743的规定3.1
3.2修理所用重要零部件、结构件材料应具有其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检验证明资料。4主要零部件
4.1发动机
4.1.1发动机的修理应符合原设计的相关规定,使主要参数恢复其设计性能4.1.2组装发动机活塞连杆组时应注意活塞与连杆的相对方向。安装活塞连杆组时,活塞环端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规定
4.1.3组装发动机汽缸盖时气门的匹配关系不能错乱,不等螺距气门弹簧应将螺距小的一端朝向汽缸盖。喷油器规格、型号应符合原设计规定4.1.4安装发动机喷油泵传动装置及喷油泵总成时,调整供油提前角应符合原设计规定。4.1.5发动机气门间隙应符合原设计规定发动机修峻后,进行运转试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4.1.6
水冷发动机在水温为75℃~95℃、风冷发动机在油温为80℃~90℃的情况下5s内能启动,在环境温度不低于5℃时启动顺利;发动机在各种转速下运转平稳,在正常工况下不应有过热现象;b)
发动机急速运转平稳,其转速符合原厂规定:d
在发动机设计运转速度范围内,机油压力符合原厂规定;汽缸压力符合原厂规定。
4.1.7发动机稳定运转后,只允许正时齿轮、机油泵齿轮、喷油泵传动齿轮及气门有轻微响声,不应有其他异响
4.1.8发动机稳定运转后,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不能低于设计值的90%。4.1.9发动机不应有漏油、漏水、漏气现象4.1.10发动机废气排放标准应符合GB3847的规定。4.2部件总成
4.2.1离合器、驱动桥、转向器、变速器、行走制动系、伸缩支腿等维修后应恢复其原设计性能4.2.2液力变矩器、液压泵、液压马达以及其他主要液压元件等修后的出厂试验,应符合JB/T4030.3的规定。
4.3钢丝绳
4.3.1钢丝绳的报废/更新应符合GB/T5972的规定。JT/T474—2019
4.3.2钢丝绳更换时,应保证其型号、直径、公称抗拉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检验合格证。4.3.3绕进或绕出滑轮与卷筒的钢丝绳不应使用编结接长的钢丝绳。其他位置使用有接头钢丝绳时,应保证接头处连接强度不少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90%。钢丝绳接头应符合GB/T14743的规定4.4吊钩
4.4.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更换吊钩:a)裂纹;
b)危险断面磨损达设计尺寸的5%;开口度比原始钩口尺寸增加10%;c)
钩身的扭转变形超过10°;
危险断面或钩颈部产生塑性变形:e)
钩柄螺纹部分塑性变形或螺纹牙磨损达螺距的2.5%。4.4.2吊钩上的缺陷及磨损处不应焊补。4.4.3更换时不应使用铸造吊钩,更换的新吊钩应有制造单位的产品检验合格证,并符合GB/T10051.1和GB/T6067.1的规定
4.5滑轮
4.5.1滑轮出现裂纹或变形,应修理或更换。对不影响滑轮正常工作而出现的滑轮轮缘破损处,允许焊补:但滑轮其他部位出现破损时,应更换。4.5.2滑轮槽侧槽面磨损量达3mm或滑轮槽壁厚磨损达设计壁厚的20%时,应更换;滑轮槽侧槽面磨损量小于3mm时,允许焊补并进行车削加工,修复后的滑轮应符合设计要求4.5.3滑轮槽底半径的磨损量超过钢丝绳直径的20%时,应更换。槽底产生沟、磨痕易损伤钢丝时,应修理。
4.5.4滑轮轴出现裂纹或滑轮轴径的磨损量超过设计轴径的1.5%时,应更换4.5.5修复或更换的滑轮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卡阻现象,其端面跳动量不应超过滑轮槽底直径的1/1000,其绳槽内侧跳动和径向跳动及防止钢丝绳跳出轮槽装置的要求均应符合CB/T17495的规定4.6卷筒
4.6.1卷筒出现裂纹时,应更换。4.6.2卷筒绳槽磨损后的卷筒壁厚小于设计壁厚的85%或不满足卷筒强度的要求时,应更换4.6.3卷筒上出现气孔或砂眼可继续使用,但应满足下列条件:a)气孔或砂眼是单个的;
气孔或砂眼直径小于4mm;
气孔或砂眼的深度小于该处壁厚名义尺寸的20%且绝对值不超过4mm:c)
d)气孔或砂眼的分布在卷筒任意方向的100mm长度上不超过一处;气孔或砂眼在卷简全部工作面的总数少于五处。e)
4.6.4对于卷筒上的缺陷,允许采取防裂和防变形焊补措施的条件为:缺陷经清理后,其大小在表1卷筒允许焊补缺陷条件所列范围内;a)
b)缺陷经清理后,在卷筒同一截面上的100mm长度内不可多于两处。3
JT/T474—2019
铸铁、球墨铸铁
卷简直径
(mm)
≤700
≤700
表1卷筒允许焊补缺陷条件
单个缺陷面积
(mm)
注:焊补后可不经热处理,但应修平焊补处。缺陷深度占壁厚比值
(%)
缺陷总数量
(个)
4.6.5卷筒更换或修复后,其绳槽的径向圆跳动不应大于绳槽底径的1/1000,其端面圆跳动公差值应达到GB/T1184—1996中附录B规定的8级精度。4.7制动轮
4.7.1制动轮出现裂纹或制动摩擦面出现直径大于1.5mm、深度大于2mm,且多于三处气孔、砂眼、夹渣时,应更换
4.7.2制动摩擦面产生拉沟、磨痕深度大于1.5mm时,应重新加工。加工后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2009中4.4规定的Ra3.2μm;表面硬度应在40HRC~45HRC范围内。4.7.3制动轮轮缘厚度磨损大于设计厚度的30%时,应立即更换。4.7.4修复的制动轮安装后,其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公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达到CB/T1184—1996中附录B规定的9级精度。4.7.5更换的制动轮应符合设计要求。4.8开式齿轮
4.8.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齿轮:a)
齿面出现裂纹长度超过齿长或齿高的1/4:b)
断齿或在齿长范围内破碎长度超过1/4;齿厚磨损量达设计齿厚的25%;
齿面点蚀或剥落面积达工作面积的30%;e)
表面硬化处理的齿轮,硬化层厚度磨损量达设计厚度的85%。4.8.2
更换的新齿轮应符合设计要求。4.8.3
齿面因碰、擦伤产生的塑性变形应修复平整使用修复的齿轮时,应符合以下要求: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齿轮啮合传动(不包括齿厚公差);保证齿轮有足够强度,其耐用度应至少能维持一个修理期减速器
齿轮磨损后,在节圆上的齿厚磨损量达到以下规定时,应更换:用于起升机构、变幅机构的齿轮,其齿厚磨损量超过设计齿厚的15%;b)
用于其他机构的齿轮,其齿厚磨损量超过设计齿厚的20%。4.9.2齿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a)齿轮出现疲劳裂纹或弯曲变形;4
b)两相邻的轮齿破碎或不相邻的轮齿在齿长范围内合计破碎长度超过1/3;JT/T474—2019
齿面点蚀面积达接触面积的30%或齿面剥落在齿高范围内超过30%、在齿长范围内超c
过10%。
齿面的碰、擦伤和因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凸起应修复4.9.4
齿轮与轴配合处磨损量于设计孔(轴)径的1/1000时,应修复或更换。4.9.5
一般情况下,高速级齿轮副应成对更换。4.9.6
使用修复的齿轮,应符合4.8.4的规定4.9.7
蜗杆和蜗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蜗杆或蜗轮齿厚磨损量超过设计齿厚的15%;蜗杆、蜗轮齿面点蚀面积达接触面积的30%或齿面剥落;b)
蜗杆或蜗轮出现裂纹
4.9.8修理中心距不可调的蜗杆副时,宜采用切向变位法修复已磨损的蜗杆副,即修复一件、新配一件,用增加新配件的齿厚来补偿被修复件的齿厚减薄量,以保证其啮合侧隙。4.9.9更换件与修复件应符合设计要求,4.9.10箱体和箱盖出现裂纹应进行焊补修复或更换。修复或更换的箱体和箱盖合箱后不应有漏油的情况
4.9.11箱体、轴与轴承的配合面磨损在0.03mm以内时,可用电镀、刷镀、涂抹厌氧胶等方法修复;磨损严重则用焊补镗削的方法予以修复且应符合设计要求。磨损后配合精度达到低一级配合时,应修理。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轴承:4.9.12
轴承滚动体或座圈上发现磨损条纹、疲劳剥落小坑、明显的氧化痕迹;a)
内、外圈有裂纹;
隔离环或转动圈边缘损伤;
径向间隙增大(滚珠轴承大于0.2mm,滚柱轴承大于0.25mm)。4.9.13对新安装的轴承.轴与轴承装人箱体后应留有0.1mm~0.3mm的轴向审动量,以避免轴承的早期损坏。
4.9.14装配已修复或更换的圆柱齿轮,其齿轮副的接触斑点沿齿长方向不少于60%,沿齿高方向不少于50%。
圆柱齿轮减速器箱体中轴承孔应符合设计与GB/T10095.2的规定。4.9.16减速器齿轮副的精度应符合GB/T14743的规定。4.9.17、轴承孔中心线应与箱盖、箱体分合面重合,其偏差不能大于0.3mm。4.9.18
圆柱齿轮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齿轮传动最小侧隙为1.25IT99装配已修复或更换的圆锥齿轮,其齿面接触斑点沿齿长方向不少于65%,沿齿高方向不少于70%。4.9.19
圆锥齿轮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锥齿轮副法向侧隙和轴交角极限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与4.9.20
GB/T11365的规定。
4.9.21装配已修复或更换的蜗杆、蜗轮,其接触面积的百分比应大于表2中规定的数值表2蜗杆、蜗轮接触面积的百分比精度
5级和6级
7级和8级
9级和10级
沿齿高
接触面(%)
沿齿长
JT/T474—2019
4.9.22蜗杆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传动中心距极限偏差(±f.)、传动轴交角极限偏差(±f、)、传动中间平面极限偏差(土)、传动侧隙、蜗杆轴向齿距极限偏差(±f),蜗轮齿距极限偏差(土f)应符合设计与GB/T10089的规定。
4.9.23修复的蜗杆减速箱轴承座孔中心线与分合面的不重合度应不大于0.2mm,轴承座孔中心线与其端面的垂直度应不大于0.05mm。4.9.24装配后的蜗杆减速器,其蜗轮轴窜动量在0~0.5mm。4.9.25减速器修复后,其噪声、轴承处温升、渗漏现象、理论中心线与实际中心线在安装时的偏差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
联轴器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联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相关零件:4.10.1.1
裂纹;
柱销橡胶圈磨损达其外径的8%或橡胶圈与半联轴器销孔间隙大于2mm;柱销磨损量大于设计直径的5%;柱销螺纹部分有缺陷,不能正常使用;半联轴器柱销锥孔磨损量大于0.2mm;d)
柱销圆锥面与半联轴器柱销孔的实际接触面积小于70%。4.10.1.2联轴器轴端配合宜采用CB/T1801—2009中第5章规定的H7/r6或H7/n6;与电动机轴端配合宜采用GB/T1801—2009中第5章规定的H7/k6或H7/m6。4.10.1.3
许用补偿量
径向Ay
(mm)
角向Aa
两个半联轴器轴线许用径向补偿量与许用角向补偿量应不超过表3中规定的数值。表3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许用补偿量联轴器型号
TL5、
TL7、
注:径向补偿量的测量部位在半联轴器最大外圆宽度的1/2处,TL8、
TL9、
TL10、
TL12、
两个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圆跳动量和相对径向圆跳动量应小于表4中规定的数值4.10.1.4
表4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与相对径向圆跳动量联轴器最大直径D
100≤D≤180
180280380580D≤800
径向圆跳动
单位为毫米
端面圆跳动
4.10.2齿式联轴器
4.10.2.1联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相关零件:a)裂纹;
b)断齿;
联轴器内孔与轴之间有松动现象,键槽磨损,键松动;c)
两个半联轴器的连接螺栓孔磨损严重,连接螺栓出现裂纹或明显塑性变形:e)齿厚磨损量达设计齿厚的15%JT/T474—2019
4.10.2.2更换或修复件装配时,半联轴器与轴线的垂直度应控制在0.03mm~0.05mm:外齿轮轴套和轴端配合应为GB/T1801一2009中第5章规定的H7/n6、H7/r6和H7/s6:凹缘内齿圈半联轴器与凸缘内齿圈半联器的连接螺栓应采用六角头铰制孔螺栓,螺栓孔应配铰,配合应为GB/T1801—2009中第5章规定的H8/n6或H8/k6。
4.10.2.3两个半联轴器轴线许用径向补偿量与许用角向补偿量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4.10.2.4两个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圆跳动量和相对径向圆跳动量不应超过表4中规定的数值。4.10.3十字轴万向联轴器
4.10.3.1十字轴轴颈因磨损起槽,其深度超过0.04mm时,应修复至基本尺寸。经加工修复的十字轴轴颈,其表面硬度应不低于59HRC4.10.3.2十字轴不应有裂纹、金属剥落及明显凹痕。万向节叉、套管叉、突缘叉均不应有裂纹4.10.3.3联轴器滚针轴承与十字轴轴颈的配合间隙宜为0.02mm~0.09mm。联轴器轴承与叉的配合宜为-0.01mm~+0.05mm。
4.11制动器
4.11.1制动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相关零件:a)裂纹;
b)制动带或制动瓦摩擦垫片厚度磨损量达设计厚度的40%(铆接)或达设计厚度的50%(铰接);
c)弹簧出现塑性变形;
d)销轴或轴孔的磨损达设计直径的10%,圆度达0.2mm。4.11.2铆接的制动带,铆钉头应埋人带厚一半以上,铆钉头中心离带边不小于15mm。装配后的制动带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制动带总面积的70%。4.11.3制动瓦轴线与制动轮轴线的同轴度应小于3μm,平行度应小于制动轮宽度1/1000。4.11.4盘式制动轮装配后,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并保证各油缸中心线和主轴中心线平行,制动盘端面圆跳动应不大于0.2mm。4.11.5制动器修复或更换新件后,各铰点应转动灵活,无卡阻现象。4.12蓄能器
4.12.1蓄能器压力的检查和调整应采用该蓄能器供应商提供的方法进行,确保不超过该蓄能器的额定压力,并无漏气或漏液。
4.12.2蓄能器的维修、大修和/或更换零部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的维修程序并使用合格的零件和材料进行。拆卸前,液体侧和气体侧应完全释压。4.12.3蓄能器应按照该蓄能器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书安装,并符合设计要求。7
JT/T474—2019
回转支承
回转支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零件表面有裂纹、锈蚀、毛刺及碰伤等外观缺陷:零件有夹杂、折叠及缩孔等内部缺陷;内圈或外圈不能正反旋转,有异常振动及噪声等现象修复或更换的回转支承应达到下列要求:回转平稳、无卡阻,符合JB/T2300的规定;密封良好:
滚动体和滚道之间注有锂基润滑脂,润滑脂符合GB/T7324的规定。5通用件
滑动轴承
轴套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轴套内孔磨损量大于设计直径的1.5%;轴套外圆磨损产生转动,端面磨损影响轴向定位;b)
轴套表面退火、划伤、裂纹、变形。轴套更换后应达到:
与配合件接触面不小于轴套工作面的60%;与轴承座接触面斑点均布于轴套工作面,且中间不加垫;轴套在轴承座中无轴向窜动和转动;轴套的油槽与轴承座贯通
滚动轴承
轴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内、外圈或滚动体工作面上出现磨损条纹、剥落、坑痕、凹陷、刮痕、裂纹、过热退火;保持架出现缺口,边缘损伤、裂纹、碰套、漏铆、铆偏、铆松;内、外圈端面磨损量大于0.3mm;径向游隙因磨损至轴承径向游隙极限规定的数值,见表5;滚动体有缺损或不足
5轴承径向游隙极限数值
轴承内径d
30≤d100
100d≤150
150球轴承
径向游隙
单位为毫米
滚子轴承免费标准bzxz.net
30≤d≤100
100d≤150
1505.2.2轴承修复或更换后不应有锈蚀,其表面粗糙度对配合表面应达到CB/T1031—2009中4.4规定的Ral.6μm,对工作表面应达到GB/T1031—2009中4.4规定的Ra0.8μm。5.2.3轴承装配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的规定8
5.2.4轴承的代用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a)代用轴承的额定动载荷C不低于原配轴承;b)
代用轴承的允许极限转速不低于原配轴承的实际工作转速;代用轴承的精度等级不低于原配轴承的精度等级;c)
d)代用轴承的类型、结构形式、系列以及内径、外径与原配轴承相同。5.3轴承座与油封
轴承座有明显变形、缺陷或裂纹时应修复或更换。JT/T474—2019
5.3.2修复或更换的成对轴承座安装后,其同心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转轴应能自如转动5.3.3轴承座上盖与座体修复合拢后,间隙应不大于0.1mm。5.3.4油封更换后,应能有效地防尘和防渗漏。5.4轴
5.4.1传动轴出现表面裂纹且深度不大于设计直径的2%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裂纹扩展;深度大于设计直径的2%时,应立即更换
5.4.2轴的挠度达到以下规定之一时,应更换:a)轴的转速在500r/min及以上时,每米长0.15mm,全长0.3mm;b)轴的转速低于500r/min时,每米长0.25mm,全长0.5mm。5.4.3轴出现扭转塑性变形时,应更换。5.4.4修复或更换的轴应符合设计要求,轴内润滑油道应畅通。5.5销
销径磨损量达到设计直径的2%时,应更换;磨损量小于设计直径的2%时,可修复。5.5.2销工作配合面不应有裂纹或缺陷。5.5.3销出现塑性变形时,应更换。5.6键与键槽、花键
5.6.1键或键槽两侧磨损,键在键槽中松动时不应加垫片配合形成,应修复或更换新键5.6.2键槽损坏严重,用机械加工拓宽键槽,拓宽度应不大于原键槽宽度的15%,并重新配制新键键与键槽配合处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2009中4.4规定的Ra3.2um,配合公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5.6.3花键的配合表面,不应有刻痕及擦伤。具有动配合的花键零件装配后,应能自如地移动,不应有局部松紧不均现象。
5.6.4花键轴与轮毂配合后,应有不少于三个键齿紧贴侧面,其余键齿侧隙应不大于0.2mm5.6.5花键轴滑动部分表面硬度:当每小时移动次数大于15次时,硬度应不低于50HRC;移动次数较少时,硬度应不低于220HB。
6液压系统及元件
6.1齿轮泵与齿轮马达
6.1.1齿轮端面与泵盖之间磨损后,其配合间隙比产品图纸规定值增大不超过15%时,可用研磨的方法进行修复
6.1.2轴用旋转油封件或其他密封件失效时,应更换密封件。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