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994-2015 公路工程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JT/T 994-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994-2015

中文名称:公路工程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682368

相关标签: 公路工程 路面 基层 稳定 水泥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994-2015 Highway enginering-Roadbase cement.
1范围
JT/T 994规定了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型号、材料与组分、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JT/T 994适用于公路工程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2007通 用硅酸盐水泥
GB/T 134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GB/T 1346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CB/T 2847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GB/T 5483天然石膏
GB/T 12573水泥取样方法
GB/T 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T 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2049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
GB/T 21371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
GB/T 2675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电炉磷渣粉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93.080.2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994—2015
公路工程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Highwayengineering-Roadbasecement2015-07-1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5-1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分类与型号
材料与组分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JT/T994—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路工程材料及仪器设备专业标准化工作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山西路路佳科技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内蒙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济南交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明凯、王稷良、杨志峰、陈潇、刘胜军、田波、张明欣、林宗寿、胡晋川、杜建奎、刘生超、韩晶。
1范围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公路工程
JT/T994—2015
本标准规定了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型号、材料与组分、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1345
GB/T1346
GB/T1596
GB/T2847
GB/T5483
GB/T12573
GB/T17671
GB/T18046
GB/T20491
GB/T21371
GB/T26751
JC/T313
3术语和定义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天然石膏
水泥取样方法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
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电炉磷渣粉膨胀水泥膨胀率试验方法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roadbasecement
由水泥熟料、混合材、适量石膏经磨细制成的具有凝结时间长和微膨胀性能的专用于路面基层稳定的水硬性胶凝材料,也可根据需要掺加适量的添加剂。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按照强度等级分为27.5级与32.5级。4.2型号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的型号由名称代号、强度等级组成。1
JT/T994-—2015
强度等级
名称代号,RBC
示例:强度等级为32.5级的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其产品型号为“RBC32.5”。5材料与组分
5.1混合材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中的混合材包括活性混合材和非活性混合材。5.1.1活性混合材
符合GB/T18046、CB/T1596、GB/T2847、CB/T26751和CB/T20491规定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粒化电炉磷渣以及钢渣粉。5.1.2非活性混合材
活性指标分别低于GB/T18046、GB/T1596、GB/T2847、CGB/T26751和GB/T20491规定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粒化电炉磷渣以及钢渣粉;石灰石和砂岩,其中石灰石中三氧化二铝(Al,0,)含量应不大于2.5%。5.2石膏
5.2.1天然石膏:应符合GB/T5483中规定的G类或A类二级(含)以上的石膏或硬石膏。5.2.2工业副产石膏:应符合CB/T21371中规定的工业副产石膏。5.3组分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中符合5.1规定的混合材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宜大于40%;添加剂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应小于1%。
6技术要求
6.1细度
80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10.0%。6.2凝结时间
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宜大于6h,且应小于10h。6.3强度等级与指标
强度等级与指标见表1。
强度等级
线膨胀率
强度等级与指标
抗压强度(MPa)
水泥净浆试件水中养护时各龄期线膨胀率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泥净浆试件7d线膨胀率应不小于0.1%;b)水泥净浆试件28d线膨胀率应不大于0.5%。6.5安定性
JT/T994—2015
抗折强度(MPa)
水泥安定性按照GB/T1346安定性测试方法(标准法)以及7.5.2浸水法检测应同时合格。7试验方法
7.1细度
按GB/T1345试验。
7.2凝结时间
按GB/T1346试验。
7.3强度
按GB/T17671试验。
7.4线膨胀率
按JC/T313试验,并符合如下规定:a)试件经24h湿养护,脱模后,测量初始长度,然后在水中养护至3d、7d、28d,测量各龄期的长度值;
当试件24h湿养护无法脱模时,则试件经48h湿养护后,脱模测量初始长度7.5安定性
沸煮法
按GB/T1346安定性测试方法(标准法)进行。7.5.2浸水法
浸水法测试步骤如下:
试件制作:按照GB/T1346中安定性测试方法(代用法)进行;a)
养护方式:在湿气养护箱(温度20℃±5℃)中养护24h±2h(当试件24h湿养护无法脱模时,b)
则经48h湿养护),然后浸水(水温45℃±5℃)144h,观察试件体积变化情况;3
JT/T994—2015
判定方法:按照GB/T1346中安定性测试方法(代用法)进行。检验规则
检验分类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应按表2的规定执行。表2检验项目
项目名称
凝结时间
抗压强度Www.bzxZ.net
抗折强度
线膨胀率
安定性
注:“+\为检验项目;“_”为非检项目。8.1.2
技术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新产品投产和老产品转产时;
正常生产时,每半年进行一次检验;当原材料或生产工艺变化时;
试验方法
产品连续停产6个月以上(含6个月),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供需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增加型式检验的项目、频率时;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组批规则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水泥出厂前按同强度等级编号和取样。袋装水泥和散装水泥应分别进行编号和取样。每一编号为一取样单位。水泥出厂编号按年生产能力规定,具体方式按GB175一2007中9.1执行。8.2.2取样及留样
按下列要求取样及留样:
取样方法按GB/T12573进行,取样应有代表性,可连续取,亦可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等量a)
样品,总量不少于12kg;
取得的试样应充分混合均勾,分为两等份。一份按本标准规定方法和项目进行试验;另一份封存90d,以备有疑问时交省级及省级以上国家认可的水泥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和仲裁。
8.3判定
JT/T994—2015
8.3.1检验(含复验)后,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本标准的相应规定时,该批产品可判为合格若有一项性能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应从同一批中加倍取样,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8.3.2
进行复验。复验后,仍然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批产品判为不合格8.4复验
复验样品应采用不吸湿密封方式封存。8.4.1
如果使用单位要求现场取样,应事先在供货合同中规定,并在生产和使用单位及第三方人员在8.4.2
场的情况下于现场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3复验按照型式检验项目进行。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应符合CB175—2007中第10章的规定。5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路面基层稳定用水泥
公路工程
JT/T994—2015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00011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3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80×1230
5印张:0.5
2015年11月第1版
字数:13千
2016年12月第3次印刷
统一书号:15114·2257
版权专有
定价:15.00元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8528515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