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169—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Y/T 6169—2021
中文名称:油藏分类
标准类别: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6004330
相关标签:
油藏
分类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Y/T 6169—2021.
1范围
SY/T 6169规定了国内油藏(含非常规石油)的分类原则、分类因素及命名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国内油藏分类,国外油藏分类可参考本文件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423.1——2018 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第1部分﹔勘探开发GB/T 34906—2017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
GB/T 35063—2018煤基伴生油页岩油
3术语和定义
GB/T 8423.1、GB/T 34906和GBT 3506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油藏oil reservoir
地壳上石油聚集的基本单元,石油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聚集。
「来源:GB/T 8423.1——2018,2.38]
3.2
特殊岩性special lithology
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外的其他类型岩性,包括火成岩、变质岩和黏土岩(泥岩)等。
3.3
非常规石油unconventional oil resources
用传统技术无法获得自然工业产能,需应用新技术改变储层渗透率或流体黏度等才能经济开采的石油资源。
注:有2个关键标志﹔a)石油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b)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流不明显。
3.4
覆压基质渗透率in-situ matrix permeability
采用不含裂缝岩心(基质)在净上覆岩压作用下测定的渗透率。[来源:GB/T 34906—2017,3.2]
标准内容
ICS75.020
CCSE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1692021
代替SY/T6169—1995
油藏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oil reservoir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1—11—16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202—16实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分类原则
油藏分类
4.2非常规石油分类
5分类因素
原油性质
储集岩岩性
储集岩渗透性
圈闭类型
油、气、水产状、
储集层形态
储集空间类型
地层压力
原油中气的饱和程度
埋藏深度
润湿性
天然驱动类型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命名原则
油藏命名原则
非常规石油命名原则
7分类结果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
低渗透砂岩油藏
砾岩油藏
碳酸盐岩油藏
特殊岩性油藏
稠油油藏
挥发油油藏
高凝油油藏
SY/T 61692021
SY/T6169--2021
致密油
7.10页岩油
7.11油页岩油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SY/T6169-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61691995《油藏分类》,与SY/T6169199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c)增加了“原油性质”分类因素中普通稠油I-3和特超稠油IV类别(见5.1.4、表1):d)增加了“储集岩渗透性”分类因素中超低渗透类别(见5.3.3.3);e)增加了“构造圈闭”分类因素中按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分类的条目(见5.4.1.2);f)增加了“储集层形态”分类因素中透镜体状类别(见5.6.3),g)增加了“储集空间类型”分类因素中溶洞型、缝洞型类别(见5.7.4、5.7.5);h)修改了“埋藏深度”分类因素中中深层和深层分界线的深度值(见5.10.2、5.10.3,SY/T61691995的3.10.2、3.10.3),
i)增加了“埋藏深度”分类因素中特深层类别(见5.10.4),置于深层与超深层类别之间,并补充、修改了相应的分界线深度值,j)增加了“埋藏深度”分类因素中针对热采稠油油藏的埋深划分界线(见5.10):k)增加了非常规石油定义、分类原则和命名原则的内容(见3.3、4.2、6.2);1)修改了油藏命名原则和流程(见6.1、图1,SY/T6169m)修改了分类结果和油藏综合分类表(见第7章、表2,1995的第4章、图1);
SY/T6169—1995的第5章、表2);Ⅱ)删除了分类结果中层状高渗透砂岩油藏、层状中渗透砂岩油藏、底水砂岩油藏、气顶砂岩油藏及断块油藏类型,增加了整装构造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和断块中高渗透砂岩油藏类型(见7.1.1、7.1.2,SY.F61691995的5.1、5.25.5、5.6、5.7)
o)增加了分类结果中超任参透砂岩油藏类型(见7.2.3),P)增加了分类结果中特殊岩性筛藏类型,包括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和黏土岩(泥岩)油藏(见7.5);
q)增加了分类结果中致密油类型(见79),r)增加了分类结果中页岩油类型(见7.10),s)增加了分类结果中油页岩油类型(见7.11);t)删除了分类结果中凝析油气藏类型(见SY/T6169-199等5.16)。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员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兴军、周新茂、田昌炳、王珏、凡哲元、侯春华、日琦、朱国金、赵庆飞、范洪军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5年首次发布为SY/T6169—1995;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SY/T61692021
SY/T61691995自1995年12月25日发布以来,已经实施了20多年,对于强化我国油田开发基础工作,推动油田开发水平和油藏管理水平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油田开发技术不断进步,技术经济界限也不断突破,SY/T61691995中部分内容已无法满足油田生产应用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SY/T6169—1995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根据国内外油田开发技术发展的现状,按照GB/T1.1一2020相关规则要求,新增、修改或删除了部分相关条目,兼顾了1995年以来各油公司油藏分类具体实践,同时也考虑了内容的延续性。修订后的内容能够更加满足现阶段油藏分类工作的现实需求。S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油藏分类
本文件规定了国内油藏(含非常规石油)的分类原则、分类因素及命名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国内油藏分类,国外油藏分类可参考本文件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SY/T61692021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423.1—2018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第1部分:勘探开发GB/T349062017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GB/T350632018煤基伴生油页岩油3术语和定义
GB/T8423.1、GB/T34906和GB/T3506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油藏oil reservoir
地壳上石油聚集的基本单元,石油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聚集。
[来源:GB/T8423.1—2018,2.33]3.2
特殊岩性special lithology
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外的其他类型者佳,包括火成岩、变质岩和黏土岩(泥岩)等。3.3
非常规石油
unconventionaloilresources
用传统技术无法获得自然工业产能,需应用新技术改变储层透率或流体黏度等才能经济开采的石油资源。
注:有2个关键标志:a)石油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b)无自然工业稳定量,达西渗流不明显。台
覆压基质渗透率in-situmatrixpermeability采用不含裂缝岩心(基质)在净上覆岩压作用下测定的渗透率。[来源:GB/T34906—2017,3.2]3.5
混积岩mixosedimentite
由多种成因的组分(陆源碎屑、碳酸盐组分、火山碎屑等)组成的岩石。1
SY/T 6169-2021
注:每一种组分含量均不大于50%。3.6
油页岩oil shale
油母质及少量沥青质分布于无机矿物质中的一种沉积岩[来源:GB/T35063—2018,3.1]4分类原则
4.1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应遵循下列原则:
a)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岩性、渗透性、储集空间、储集层形态、埋藏深度、原始地层压力等特征:
b)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特征;c)油藏的渗流物理特征:
d)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4.2非常规石油分类
分为致密油、页岩油、油页岩油等主要类型,细分时考虑储集岩岩性和有机质成熟度等因素。5分类因素
5.1原油性质
5.1.1低黏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不大于5mPa:s5.1.2中黏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5rPa·s,且不大于20mPa·s5.1.3高黏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20mPa·s,月不大于50nPa·s5.1.4稠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周细分为4大类6个级别,见表1。5.1.5凝析油
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开采时,当地层力降至露点压力后凝结析出轻质的液态油,一般相对密度小于0.8。5.1.6挥发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注:—般挥发油地面气油比大于210m/m2~1200m/m,相对密度小于0.825,体积系数大于1.75。2
普通稠油
特稠油
超稠油
特超稠油
稠油分类
表1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mPa·s
>50″150a
>150°~1000%
>1000°~10000
>10000~50000
>50000~100000
>100000
注:超稠油、特超稠油在油层原始条件下不能流动,通常称为天然沥青。指油层条件下黏度,其他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黏度。5.1.7高凝油
为凝固点大于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储集岩岩性
5.2.1砂岩
SY/T61692021
辅助指标
相对密度
粒度大于或等于0.0039mm~2mm(即不大于8~-1b)的碎屑物含量大于50%,同时粒度大于2mm(小于-1Φ)的碎屑物含量小于30%的碎屑岩。5.2.2砾岩
粒度大于2mm(小于-1Φ)的碎屑物含量占30%以上的碎屑岩。5.2.3
碳酸盐岩
维信息服务
以碳酸盐矿物为主要成分(含量力于50%)的沉积岩。其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5.2.4特殊岩性
5.2.4.1火成岩
5.2.4.1.1
火山碎屑岩
由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堆(沉)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君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凝灰岩、角砾岩、沉凝灰岩等。
5.2.4.1.2喷出岩
熔岩流冷凝结晶而形成的火成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3侵入岩
5.2.4.1.3
岩浆侵人地壳内冷凝而成的火成岩。3
SY/T6169-2021
5.2.4.2变质岩
由火成岩或沉积岩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5.2.4.3黏土岩(泥岩)
主要由黏土矿物(多属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及粒度小于0.0039mm(大于8Φ)的细粒碎屑(含量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裂缝发育时具有储集性。5.3储集岩渗透性
5.3.1高渗透
储集岩空气渗透率大于500×10-3um。5.3.2中渗透
储集岩空气渗透率大于50×10-umz,且不大于500×10-um2。5.3.3低渗透
一般低渗透
储集岩空气渗透率大于10×10-um2,且不大于50×10-um。5.3.3.2特低渗透
储集岩空气渗透率大于1×10-umz,且不大于10×10-um5.3.3.3
超低渗透
储集岩空气渗透率大于0.1×10-3um,且不大于1×10-umm。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圈闭类型
构造圈闭
按成因划分
5.4.1.1.1
背斜圈闭
地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弯曲而形成向四周倾伏的刺穿圈闭
5.4.1.1.2
由于岩体刺穿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5.4.1.1.3断层圈闭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4
5.4.1.2按构造复杂程度划分
5.4.1.2.1整装构造
形成后基本没有被后期的地质运动破坏,圈闭完整,规模较大。5.4.1.2.2断块圈闭
SY/T61692021
断块圈闭是断层圈闭类型之一,是若干断层将储集层从各个方向切割成孤立断块而形成的圈闭。5.4.2地层圈闭
地层圈闭是指储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圈闭、生物礁圈闭、潜山圈闭等类型。5.4.3岩性圈闭
由于储集层在横向上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包括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5.4.4水动力圈闭
以水动力作为遮挡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而形成的圈闭。5.4.5复合圈闭
储集层上倾方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5.5油、气、水产状
5.5.1边水
油藏中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叫做油层水。如果油层厚度不大,或构造较陡时石油充满圈闭的高部位,而且油层水环紫在油藏的周缘,这种水称为边水。5.5.2底水
油藏中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口做油层水。当油藏高度小于储层厚度时,油藏直接与水体接触,并从底下承托着石油的油层水,这种水称为底水5.5.3气顶
油气藏中有游离的天然气聚集在液态石油之上,占据圈闭部,气储量系数小于0.5(主要指务平台
标),含气面积系数小于1(辅助指标)。5.6储集层形态
5.6.1层状
5.6.1.1概述
储集层呈层状,其上下均被不渗透地层所封隔,受固定层位控制。根据其内部有无被不渗透地层所封隔及油藏水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单层状和多层状。根据其地层倾角的高低又可分为低倾角(地层倾5
SY/T6169-2021
角不大于10°)和高倾角(地层倾角大于10°)。5.6.1.2单层状
储层内没有被不渗透地层所封隔,其下为受固定层位控制的不渗透地层所限,油藏水为边水。5.6.1.3多层状
储集层被数层(或一层)不渗透地层封隔成多层状,油藏水为边水(储层受固定层位控制,其下亦为不渗透地层所限),或为底水但油水界面亦被不渗透岩层所分隔,实际上对每个单层来讲为边水。5.6.2块状
储集层厚度大,内部没有被不渗透岩层间隔而呈整体块状,顶部为不渗透岩层覆盖,下部为底水承托,不受岩层层面控制。
5.6.3透镜体状
在非均质储集层中,物性相对较好的局部地区,四周被物性相对较差的地层所包围,形成一种被岩性封闭的透镜体。
5.7储集空间类型
5.7.1孔隙型
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孔隙,占比大于90%。5.7.2裂缝型
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裂缝,占比大于90%。
5.7.3孔缝双重介质型
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石油的空间既有孔隙亦有裂缝(孔隙占比大于10%,同时裂缝占比大于10%)。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双孔单渗型,储集空间为孔隙和裂缝,而渗流通道是裂缝,第二类是双孔双渗型,储集空间为孔原和裂缝渗流空间也是孔隙和裂缝。准信
5.7.4溶洞型
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溶蚀成国的孔洞和洞穴,形状不规则,直径或宽度大于2mm。其中溶蚀孔洞的直径或宽度大于2mm~100mm,浴间穴的直径或宽度大于100mm。5.7.5缝洞型
以溶蚀孔洞和溶蚀洞穴为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兼具渗流性和储集性,主要起沟通的作用。根据洞的规模,可以细分为裂缝一孔洞型和裂缝一溶洞型。5.8地层压力
5.8.1正常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基本一致,压力系数大于0.9且不大于1.2。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