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120.2-199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数据存储设备>>35.220.20磁存储设备综合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L64数据媒体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0页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1995-03-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4-07-16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邵坚、黄家英、王云生、刘钟、聂舒
起草单位:电子部电子标准化所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
发布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识别卡上磁条(包括任何保护涂层)的特性、编码技术和编码字符集。这种磁记录用于机器阅读。 GB/T 15120.2-1994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2部分:磁条 GB/T15120.2-1994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识别卡
记录技术
第2部分:磁条
Identification cards--Recording techniquePart 2:Magnetic stripe
GB/T 1512Q. 2--94
ISO 7811/2-1985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7811/2--1985《识别卡记录技术第2部分:磁条》。0引
本标准是描述下面第3章定义的识别卡的参数和国际交换中使用识别卡的一系列标准之一7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识别卡上磁条(包括任何保护涂层)的特性、编码技术和编码字符集。这种磁记录用于机器阅读。
2引用标准
GB/T14916识别卡物理特性
GB/T15120.4识别卡记录技术第4部分:只读磁道的第1磁道和第2磁道的位置GB/T15120.5识别卡记录技术第5部分:读写磁道的第3磁道的位置3术语
GB/T14916中给出的“识别卡”的术语和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3.1 主标准 primary standard
保存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存贮柜的NBS主标准磁带(计算机幅度基准)。注:与磁带起提供的NBS证书给出了主标准和基准磁带SRM3200之间的关系(校正系数)。3.2 基准卡”) reference card作为二级标准的基准卡,是-个由符合二级标准磁带(计算机幅度基准)SRM3200的磁条构成的识别卡。
注:首先用供货方提供的校正系数将二级基准卡校正到主标准,然后计算窗口的位置(见图5)。1)这些卡可以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定购。3.3磁通翻转flux transition
垂直于磁条表面最大磁通分量的位置。3.4基准电流 reference current(Ik)在给定的测试条件下,读出电压幅度等于密度为8ftpmm(磁通翻转每毫米)的最大幅度的80%时(见图5),基准卡上产生的最小记录电流幅度(方波)。3.5测试记录电流test recording currents应使用基准电流(1R)的350%和500%处的两个测试记录电流(方波)。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7-16批准1995-03-01实施
GB/T 15120.2-94
3.6平均信号幅度average signal amplitude当以规定的记录密度用测试记录电流记录时,在卡的全部记录区测出的读出电压峰-峰值的平均值。
3.7基准信号幅度refercncc signalamplitude校正到主标准的基准卡的最大平均信号幅度。3.8单个信号幅度individual signal amplitude单一读出电压信号的峰-峰值幅度。3.9测试密度test density
可用于测试的密度为8ftpmm及20ftpmm。注:当用基准卡测试时,可以使用的密度为6ftpmm及16.6「tpmm,该相关因数是:6 ftpmm 下的幅度、
×100=100%
8 ftpmm下的幅度
16. 6 ftpmm下的幅度×100-105%20 ftpmm下的幅度
4识别卡的物理特性
识别卡应符合GB/T14916中给出的规范注意:提请发卡方注意,保持在磁条上的信息可能由于污染而失效,这种污染是与污物以及与一-些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包括增塑剂)相接触而产生的。另外,卡暴露在强磁场中也易于毁坏已记录的数据5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
5.1厚度
用半径为0.38mm至2.54mm的探针在卡背面的读表面上沿轮廓探测时,读表面的高度最小应为omm,最大应为0.038mm。
5.2表面粗糙度
如果使用0.25mm或0.76mm的截止波长和最大半径为2.54μm的探针测量,磁表面的平均表面不规则度在纵向和横向上都不应超过0.404um中线平均值(CLA)。5.3表面轮廊
以0.38mm至2.54mm半径的探针平行于卡的高度测量时,最小磁条宽度的乎均轮廓(见图1和图2)表示为与连接最小磁条宽度的直线的垂直偏差,每2.54mm磁条宽度其值都不应超过3.8um(见图3)。
测量期间,应通过在测量区背面均匀地施加2.2N的力,使卡的背面(磁条面)与该表面保持半行。注:①在热贴压时由“喷出”物导致的轮廓中的尖峰不是磁条的-一部分,它不应超出预定磁条面(见图4)。②建议不要将磁性材料放置在印刷处的顶部。当出现边缘渗人时(墨水覆盖了涂层封印),该卡较易受损及变形。
③为了确保均匀性,有必要规定一种测定表面轮廓的方法。国前测试方法正在评定中,取得一致意见的规程将尽早补充到本标准中。
5.4磁条与识别卡的粘合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磁条不应与卡分离。20
GB/T15120.2-94
最近平行边
磁条区
图1仅用在ID-1型卡上第1和第2磁道的磁性材料的位置最近长行边
2.92mm:
图2用于ID-1型卡上第1、第2和第3磁道的磁性材料的位置注:这些尺寸描述了离最近平行边的最大和最小距离,但不排除磁性材料区域覆盖比指出区更大的区。21
图中:a≤3.8(254)
式中:a --垂直偏差,μm;
GB/T15120.2---94
磁性材料
图3表面轮廓
e最小磁条宽度,为6.35mm(对第1和第2磁道而言)或10.28mm(对第1.第2和第3磁道言)。充许的
6新制造的识别卡的磁性材料性能特性6.1总则
图4预定磁条面
不充许的
本方法采用经过鉴定的基准卡,其磁性材料依据主标准磁带。这种测试并不保证内在矫顽磁力(H。)的任何最小或最大值。这个参数的规格说明(如果需要)留给各个卡购买者规定。一般来说,较大的矫顽磁力对抹除提供了较大的抵抗力,因此要增加成本。6.2第1、第2和第3磁道(只读或读写)应使用相同的设备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所有的测量。6.2.1信号幅度
在8ftpmm下,用测试记录电流(见3.5条)对具有任何保护涂层的磁性材料的适当位置进行记录时,信号幅度应是基准信号幅幅度的80%至130%(见图5)。用IR的500%测试记录电流记录之后,在这种密度获得的信号幅度不应超过在同样密度下用1的350%记录电流记录时获得的信号幅度。在这两点间的磁性饱和曲线的斜率决不能是正值用同样的测试记录电流(见3.5条),在20ftpmm下且其他所有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记录时,信号幅度不应小于在8ftpmm下获得的信号幅度的70%。即:20 ftpmm下的幅度
×100%=70%
8 ftpmm下的幅度
注:如果分辨率如下规定,则读磁头子系统(磁头放大器)的分辨率应在90%至100%范围内:20ftpmm下的幅度
8ftpmm下的幅度
6.2.2抹除
X100%= 90%- 100%
GB/T15120.2--94
磁性材料应具有被直流(DC)写电流抹除的能力,该写电流等于IR的350%(其偏差为3%)或小于基信号幅度。
基准信号幅度
后自分数的记录电流
小例长
校止到标
准的基准曲线
图58ftpmm时基准卡的磁饱和曲线和容差区注:在上面描绘出的经校正过的基准曲线可以不满足6.2条中给出的规范。该曲线规定了主标准响应曲线(在卡上的)。规定窗口参数以便产生一个在机器可读环境中有功效的卡。6.3测试和操作环境
信号幅度测量的测试环境是23士3℃,相对湿度40%~60%。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测量时,在温度为-35~~~50℃,相对湿度为5%~95%(最大湿球温度为25C)的操作环境范围内,卡暴露5min后,来自磁条上的信号幅度不应偏离在上述测试环境下其值的15%以上。
6.4测试规范
使用的读磁头应有一条0.025mm或者更小的缝隙。当进行上述测量时,应在编码稳定后测量信号幅度。如果所有测量都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即磁头缝隙之前通过相同次数)宪成,则满足稳定标准。7编码技术
编码技术通称为双频相位相干记录。这种方法允许在每一磁道上对自定时数据进行串行记录(见图6)。
数据由数据位和定时位-起构成。在两个时钟之间产生的磁通翻转记为“1”,无磁通翻转记为0”,数据是按字符的同步序列记录,而不插入间隙。记录应在磁化方向与磁道平面上的一条直线相平行的磁饱和状态下进行。该方向由记录角确定。23
8编码规范总则
8.1记录角
GB/T15120.2-94
图6双频相位相干编码示例
t自定时时间间隙
记录角应与平行于磁条的卡最近边垂直,它可有下列偏差:位密度为8.3bpmm的只读磁道(第1磁道)为士20°;位密度为3bpmm的只读磁道(第2磁道)为土20°;位密度为8.3bpmm的读写磁道(第3磁道)为土20。当读信号幅度最大时,记录角(α)由测量磁头缝隙角度来确定(见图7)。1 200
卡预部
卡背面
图7记录角
8.2位的构成
在磁性区域内每个字符的位构成是最低有效位(b.)首先被编码,而奇偶校验位最后被编码。8.3记录方向
应面向磁条,从磁条的最右侧开始编码。8.4定时位
从输入第1个数据位开始应用定时位(0)记录,而且从最后-个数据位到记录结束的间隔也应用定时位记录(见注)。
注:应当认识到,当从卡的背面看,在距右边2.9mm至右边或距右边82.55mm至左边之间的\0\可能不满足此处2.4
GB/T 15120.2
给出的规范;可是,只有“0”会在这个区域被编码。9只读磁遵的编码规范
除第8章的有关部分外,下列规范也适用于只读磁道第1磁道
9.1字母数字磁道
9.1.1位密度
当沿着与磁道的纵向中心线平行的直线测量时.巴记录信号的标称位密度应为8.3位/mm土5%。相邻磁通翻转之间的间距,对“0”而言应为0.121士0.006mm(即土5%);对“1”而言应为0.06士0.004mm(即士7%)。对一串被记录的“1\而言,其密度相当于16.5ftpmm(标称)。9.1.2编码字符集
应使用下列字母数字代码,该代码是6位字符集并带有奇校验位,如表1所示。第1磁道的编码字符集
注:1)这些字符位置仅适用于硬件控制,不包含信息字符。2)这些字符位置保留给当需要时的附加国家字符,它们不被际普遍使用。3)这个字符位置保留给任选附加图形符号用。4)对本应用而言,这些字符应具有下列意义:位置0/5%表示“起始标记”。
表示“结束标记”。
1/15?
表示“分隔符”。
9.1.3ID-1型卡的最多字符数
GB/T15120.2.94
数据字符、控制字符和纵向允余校验字符加在一起不应超过79个字符,其中包括起始和结束标记。9.2数字磁道—第2磁道
9.2.1位密度
当沿着与磁道的纵向中心线平行的直线测量时,已记录信号的标称位密度应为3位/mm土3%。相邻磁通翻转之间的间距,对“0”而言应为0.339士0.010mm(即土3%);对“1”而言应为0.169土0.007mm(即士4%)。对一串被记录的1”而言,其密度相当于6.0ftpmm(标称)。9.2.2编码字符集
这种仅有数字的字符代码应是二-十进制(BCD)4位代码并带有奇校验位(P),如表2所示。表2第2磁道和第3磁道的编码字符集字符
注:1)这些字符位置仅适用于硬件控制,不包含信息字符(数据内容)。2)起始标记(起始字符)。
3)分隔符。
4)结束标记(结束字符)。
9.2.3ID-1型卡的最多字符数
数据字符、控制字符和纵向穴余校验字符加在-一起不应超过40个字符,其中包括起始和结束标记。10读写磁道第3磁道的编码规范
除第8章的有关部分外,下列规范也适用于读写磁道—一第3磁道。10.1位密度
当沿着与磁道的纵向中心线平行的直线测量时,已记录信号的标称位密度应为8.3位/mm士8%相邻磁通翻转之间的间距,对0”而言应为0.121±0.010mm(即±8%);对\1\而言应为0.0600.006mm(即士10%)。对一串被记录的\1”而言,其密度相当于16.5ftpmm(标称)。26
10.2编码字符集
GB/T 15120.2-94
应使用9.2.2条中的数字编码字符集。10.3ID-1型卡的最多字符数
数据字符、控制字符和纵向余校验字符加在一起不应超过107个字符,其中包括起始和结束标记。
11差错检测
如下所述的两种差错检测技术应被编码。在两种技术中,被记录的定时位用于同步,而且不应当成数据字符。
11.1奇偶校验
每个编码字符都应使用奇偶校验位。奇偶校验位的值定义为:一个字符所记录的“1的总数(包括奇偶校验位在内)应为奇数。
11.2纵向穴余校验(LRC)
每个数据消息都应有纵向几余校验(LRC)字符。I.RC字符应被编码,以便按起始标记、数据和结束标记的顺序方向读卡时,LRC字符紧跟在结束标记后面。IRC字符的位构成应与数据字符的位构成相同。
LRC字符应用下列步骤计算:
LRC字符中每-位(不包含奇偶校验位)的值规定为:它使数据消息所有字符的相应位位置上的编码为“1”位的总数(包括起始标记、数据、结束标记和LRC字符)为偶数。LRC字符的奇偶校验位不是对相应数据消息的各个奇偶校验位的那种奇偶校验位,而仪仅是按11.1条所描述的对被编码的LRC字符用的奇偶校验位。附加说明:bZxz.net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坚、黄家英、王云生、刘钟、轰舒。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部标准SJ/Z9026.2-87《识别卡---记录技
术——第二部分:磁条》废止。2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