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1047.1-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S/T 1047.1-2015
中文名称:铜磁铁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2,2′-联喹啉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pper magnetite—Part 1:Determination of copper content—2,2-biquinoly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and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5-04-30
实施日期:2015-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化学分析
方法
测定
喹啉
光度法
火焰
原子
吸收光谱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采矿和矿产品>>金属矿>>73.060.10铁矿
中标分类号:矿业>>黑色金属矿>>D31铁矿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2-29123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16.0
出版日期:2015-10-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李敏、范丽新、蒯丽君、孙宝莲、周恺、李波等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鲅鱼圈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
归口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3)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管部门: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3)
标准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铜磁铁矿中铜量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铜磁铁矿中铜量的测定。2,2′-联喹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范围(质量分数):0.10%~2.5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范围(质量分数): 0.10%~2.50%。
YS/T1047—2015《铜磁铁矿化学分析方法》分为以下11个部分: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2,2-联喹啉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2部分:全铁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滴定法;
———第3部分:铜量和铁量的测定 硫代硫酸钠滴定法;
———第4部分:硫量的测定 高频燃烧红外线吸收光谱法;
———第5部分:磷量的测定 滴定法;
———第6部分:铜、全铁、二氧化硅、三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锰和磷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第7部分:铜、锰、铝、钙、镁、钛和磷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8部分: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重量法;
———第9部分:金属铁量的测定 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第10部分:氧化亚铁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滴定法;
———第11部分:磁性铁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滴定法。
本部分为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鲅鱼圈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部分方法1起草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本部分方法2起草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本部分方法1参加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鲅鱼圈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本部分方法2参加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鲅鱼圈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大冶有色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本部分方法1起草人:李敏、范丽新、蒯丽君、褚宁、刘夏、吴墨泉、张殿凯、李卫刚、林友彬、李甜。
本部分方法2起草人:孙宝莲、周恺、李波、秦立俊、董歧、姜郁、范丽新、蒯丽君、王惠、王秀颖、王彩云、陈若梅、吴墨泉、林友彬、冯媛、胡军凯、万双、李先和、马丽君、王晓霞。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0322.1 铁矿石 取样和制样方法
标准内容
ICS 73.06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YS/T1047.1—2015
铜磁铁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2,2-联喹啉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pper magnetite-Part 1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content2,2-biquinoly spectrophotometricmethod and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2015-04-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15-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
行业标准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铜磁铁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2,2'-联啉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1047.1—2015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www.gb168.c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010-68522006
2015年12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2-29123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YS/T1047一2015《铜磁铁矿化学分析方法》分为以下11个部分: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2,2°-联喹啉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一第2部分:全铁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第3部分:铜量和铁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滴定法;第4部分:硫量的测定高频燃烧红外线吸收光谱法;第5部分:磷量的测定滴定法;
YS/T 1047.1—2015
一第6部分:铜、全铁、二氧化硅、三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锰和磷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7部分:铜、锰、铝、钙、镁、钛和磷量的测定第8部分:二氧化硅量的测定重量法;第9部分:金属铁量的测定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第10部分:氧化亚铁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第11部分:磁性铁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本部分为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鲮鱼圈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部分方法1起草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本部分方法2起草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本部分方法1参加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鲮鱼圈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本部分方法2参加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鲮鱼圈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大冶有色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分方法1起草人:李敏、范丽新、丽君、褚宁、刘夏、吴墨泉、张殿凯、李卫刚、林友彬、李甜。本部分方法2起草人:孙宝莲、周恺、李波、秦立俊、董歧、姜郁、范丽新、前丽君、王惠、王秀颖、王彩云、陈若梅、吴墨泉、林友彬、冯媛、胡军凯、万双、李先和、马丽君、王晓霞。1范围
铜磁铁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2,2'-联喹琳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1047的本部分规定了铜磁铁矿中铜量的测定方法。YS/T 1047.1—2015
本部分适用于铜磁铁矿中铜量的测定。2,2°-联喹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范围(质量分数)为0.10%~2.5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范围(质量分数)为0.10%~2.50%。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10322.1铁矿石取样和制样方法3方法12,2'-二联喹啉分光光度法3.1方法提要
试料经盐酸、硝酸、高氯酸、氢氟酸分解后,在适宜酸度下,用抗坏血酸还原铜(Ⅱ),在N,N-二甲基甲酰胺的存在下,铜(I)与2,2\-联喹琳络合形成紫红色铜(I)络合物,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48nm处测量其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计算铜含量。3.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3.2.1三氧化二铁(wFe203≥99.9%,wcu<0.0002%)。3.2.2盐酸(p=1.19g/mL)。
硝酸(p=1.42g/mL)。
高氯酸(p=1.67g/mL)。
氢氟酸(o=1.15g/mL)。
硝酸(1十1)。
抗坏血酸溶液(200g/L):用时配制。3.2.7
:N,N-二甲基甲酰胺[HCON(CH;)2]。3.2.92,2'-联喹啉(C18H12N2)溶液:称取0.15g22'-联喹啉溶于25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混匀。避光贮存于棕色瓶中。
3.2.10铜标准溶液:称取1.0000g金属铜(wcu≥99.99%)于250mL锥形烧杯中,加人100mL硝酸(3.2.6),低温溶解完全,冷却,移人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0ug铜。YS/T1047.1—2015
3.3仪器
3.3.1分光光度计。
3.3.2称量勺:由非磁性材料或消磁的不锈钢制成。3.4试样
3.4.1试样
按照GB/T10322.1规定进行取样和样品制备,其粒度应不大于160μm。3.4.2预干燥试样的制备
在干燥氮气流中,于105℃110℃下干燥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3.5
分析步骤
3.5.1试料
使用称量勺(3.3.2),按表1称取试样(3.4.2),精确至0.0001g。表1试料量
0.10~0.50
>0.50~1.00
>1.00~2.50
3.5.2测定次数
按照附录A至少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3.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3.5.4测定
3.5.4.1试液制备
试料质量/g
将试料(3.5.1)置于20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人10mL盐酸(3.2.2),在电热板上低温加热3min~5min,取下稍冷,加人5mL硝酸(3.2.3)、5mL高氯酸(3.2.4)和5mL氢氟酸(3.2.5),低温加热至溶液清亮,升温,继续加热至近干,取下冷却。加人5mL盐酸(3.2.2),用少量水吹洗杯壁,置于电热板上加热至沸,使盐类溶解,取下冷却至室温,移人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分取10.00mL试液于50mL容量瓶中。
加入5mL抗坏血酸溶液(3.2.7),25mL2,2'-联喹啉溶液(3.2.9),每加人一种试剂后充分混匀,置于温度低于20℃的水浴中5min以上使其冷却至室温,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冷却至室温(如有必要,重新调整其体积,混匀),放置10min后测量。2
3.5.4.3测量
YS/T1047.1—2015
将溶液移入1cm吸收皿中,以随同试料空白试液为参比,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48nm处,测量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铜量。3.5.4.4工作曲线绘制
移取0mL、0.25mL、0.50mL、1.00mL、2.00mL、3.00mL、4.00mL铜标准溶液(3.2.10)于一系列20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人0.5g三氧化二铁(3.2.1),以下操作步骤按3.5.4.1、3.5.4.2进行,以零浓度标准溶液为参比,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48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以铜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3.5.4.5验证试验
随同试料分析与试料同类型的未参加标准曲线制作的有证标准物质(CRM)或标准物质(RM)。3.6
分析结果的计算
铜含量以铜的质量分数wcu计,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WCu
式中: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m.V X1 000
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铜量,单位为毫克(mg);mi
试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V。
V———分取试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3.7精密度
重复性
.(1)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2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 2重复性限
3.7.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3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YS/T1047.1—2015
分析结果的验收
3.8.1准确度的检查
表3再现性限
采用有证标准物质(CRM)或标准物质(RM)检查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将CRM/RM的分析结果μc与证书值或标准值Ac进行比较。当luc一Ac|≤C时,分析结果与证书值/标准值无显著差异。当|uc一Ac|>C时,分析结果与证书值/标准值有显著差异。C为95%置信度下,1μc一Ac|的临界值,按式(2)计算:C
式中:
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
分析方法的再现性限;
独立测定CRM/RM的次数;
/R2_n=1
CRM证书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3.8.2分析结果的确定
按式(1)计算独立测定的重复试验结果,使用附录A规定的方法将其与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r进行比较,得出最终试验结果w。
4方法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本方法为仲裁分析方法4.1方法提要
用盐酸、硝酸和氢氟酸分解试料。在一定量的高氯酸介质中,采用空气-乙炔火焰,于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324.7nm处,测量铜的吸光度,计算铜量。4.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外,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金属铁粉:铜的质量分数<0.001%。4.2.1
盐酸(p=1.19g/mL)。
盐酸(1十2)。
硝酸(p=1.42g/mL)。
硝酸(1+1)。
高氯酸(p=1.67g/mL)。
氢氟酸(o=1.15g/mL)。
铁基体溶液:溶解1.5g金属铁粉(4.2.1)于15mL盐酸(4.2.3)中,冷却至室温,加入1mL硝酸(4.2.4),低温加热溶解完全,加入25mL高氯酸(4.2.6),蒸发溶液至冒烟,继续冒烟10min,取下4
冷却,移人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YS/T 1047.1—2015
4.2.9铜标准贮存溶液:称取0.5000g金属铜(wcu≥99.99%)于250mL烧杯中,加人50mL硝酸(4.2.5),盖上表皿,低温加热溶解,煮沸驱赶氮的氧化物,取下冷却至室温。移人5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mg铜。4.2.10铜标准溶液:移取10.00mL铜标准贮存溶液(4.2.9)于100mL容量瓶中,加人10mL硝酸(4.2.5),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铜。4.3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附铜空心阴极灯。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能达到下列指标者均可使用:特征浓度:在与测量溶液的基体相一致的溶液中,铜的特征质量浓度不大于0.05μg/mL;精密度:测量最高标准溶液10次,其吸光度的标准偏差应不超过平均吸光度的1.0%;用最低浓度的标准溶液(不是“零浓度”标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最高浓度标准溶液平均吸光度的0.5%;
工作曲线线性:将工作曲线按浓度等分为5段,最高段的吸光度差值与最低段的吸光度差值之比,应不小于0.8。
4.4试样
4.4.1试样
按照GB/T10322.1规定进行取样和样品制备,其粒度应不大于160um。4.4.2预干燥试样的制备
在干燥氮气流中,于105℃~110℃下干燥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4.5分析步骤
4.5.1试料
按表4称取试样(4.4.1),精确至0.0001g。表4试料量、分取试液体积及高氯酸补加量wcu/%
0.10~0.50
>0.50~2.50
4.5.2测定次数
试料质量/g
按照附录A至少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4.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4.5.4测定
分取试液体积/mL
补加高氯酸(4.2.6)/mL
4.5.4.1将试料置于15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用少量水润湿,加人15mL盐酸(4.2.2),盖上表面皿,YS/T1047.1—2015
低温加热,蒸至不发生反应为止。加入5mL硝酸(4.2.4),加热10min。取下,吹洗并取下表皿,加人3mL氢氟酸(4.2.7),继续加热10min。取下,用水冲洗杯壁,加人5mL高氯酸(4.2.6),缓缓加热蒸发至冒高氯酸白烟,再继续冒烟3min~5min。取下冷却,吹洗杯壁并加人20mL水,缓慢加热使可溶性盐溶解。
将溶液用致密滤纸过滤于100mL容量瓶中,用温水反复多次洗涤滤纸和残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注:如果分解过程中存在大量残渣或怀疑残渣中有一定量的铜,应用1g无水碳酸钠熔融残渣,然后将熔融物溶解于硝酸(1十50)中,单独测定其铜含量,同时做空白试验。不溶物中铜量应与主液铜量相加。4.5.4.2按表4分取试液并补加高氯酸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4.5.4.3于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324.7nm处,用空气-乙炔火焰,以水调零,测量试液及随同试料空白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铜的质量浓度。4.5.5工作曲线绘制
4.5.5.1分别移取0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铜标准溶液(4.2.10)于一系列100mL容量瓶中,依次加人与试液含铁量相当的铁基体溶液(4.2.8)并补加5mL高氯酸(4.2.6),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4.5.5.2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于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324.7nm处,以水调零,测量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以铜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4.5.6验证试验
随同试料分析与试料同类型的未参加标准曲线制作的有证标准物质(CRM)或标准物质(RM)。4.6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表述
铜含量以铜的质量分数wcu计,数值以%表示,按式(3)计算:(p-po) . V。· V2×10-
式中:
自工作曲线上查得分析试液中铜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空白溶液中铜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uμg/mL);V。
试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分取试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V
V2———测定试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m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两位。4.7精密度
4.7.1重复性
.(3)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5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5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
4.7.2再现性
表5重复性限
YS/T1047.1—2015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2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6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6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
表6再现性限
wcau/%
分析结果的验收
准确度的检查
采用有证标准物质(CRM)或标准物质(RM)检查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将CRM/RM的分析结果μc与证书值或标准值Ac进行比较
当uc一Ac|≤C时,分析结果与证书值/标准值无显著差异。当|uc-Ac>C时,分析结果与证书值/标准值有显著差异。C为95%置信度下,1uc一Ac|的临界值,按式(4)计算:1
式中:
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
分析方法的再现性限;
独立测定CRM/RM的次数;
CRM证书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4.8.2分析结果的确定
2+8ucRM
·(4)
按式(3)计算独立测定的重复试验结果,使用附录A规定的方法将其与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r进行比较,得出最终试验结果W。
5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内容: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试验报告签发人及签发日期;
试样及其必要的信息;
采用的标准,即YS/T1047.1—2015;分析结果及其表示;
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