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行业标准(QC) > QC/T 564-2008 乘用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QC/T 564-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C/T 564-2008

中文名称:乘用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汽车行业标准(QC)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6-04

实施日期:2008-1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4049324

相关标签: 乘用车 制动器 性能 台架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道路车辆装置>>43.040.40制动系统

中标分类号:车辆>>汽车底盘与车身>>T24制动系统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QC/T 564-1999;QC/T 582-1999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页数:16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08-11-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重庆汽车研究所;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故城星月制动材料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行车制动器的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GB/T 15089规定的M1类车辆用行车制动器总成及摩擦衬片(衬块)总成。 QC/T 564-2008 乘用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QC/T564-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564—2008
代替QC/T564--1999,QC/T582——1999乘用车制动器
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bench test methodsfor passenger car brake
2008-06-04发布
2008-11-01实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08年第38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真空净油机》等296项行业标准(标准编号、名称及起始实施日期见附件),其中机械行业标准255项、电力行业标准31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2项、汽车行业标准8项,现予公布。以上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电力行业标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黑色冶金行业标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汽车行业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附件:8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八年六月四日
附件:
标准编号
QC/T79.1—2008
QC/T79.2—2008
QC/T311—2008
QC/T 564——2008
QC/T 800—2008
QC/T235—2008
QC/T 61-2008
QC/T 801—2008
8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及名称
标准名称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气制动连接用螺旋管总成第1部分:尺寸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气制动连接用螺旋管总成第2部分:性能要求
汽车液压制动主缸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乘用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台架试验方法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消声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强化试验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簧片阀式二次空气补给机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被代替标准编号
QC/T79—1993
QC/T 79—1993
QC/T311—1999
QC/T564—1999
QC/T582—1999
QC/T235—-1997
QC/T61—1993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性能要求…
5试验相关要求
6试验准备·
7试验方法及条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制动力矩取值方法
QC/T564—2008
QC/T564--2008
本标准是对QC/T564—1999《轿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和QC/T582—1999《轿车制动器性能要求》的修订,本次修订将QC/T564—1999和QC/T582---1999合二为—。本标准与QC/T564—1999和QC/T582-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修改了效能试验的制动初速度及性能要求;修改了衰退试验条件及评价方法;-增加了磨损试验;
增加了制动力矩取值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564—1999和QC/T582—1999。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重庆汽车研究所、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故城星月制动材料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大海、王敏、梅宗信、黄国兴、申坤瑞。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B3980—1985和JB4200—1986;QC/T564—1999和QC/T582—1999。I
1范围
乘用车制动器
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行车制动器的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QC/T564—2008
本标准适用于GB/T15089规定的M,类车辆用行车制动器总成及摩擦衬片(衬块)总成。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15089—2001,eqVITUECER.E.3)QC/T556汽车制动器,温度测量和热电偶安装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制动周期brakingperiod
在连续制动过程中,从本次制动开始到下一次制动开始所经过的时间。注:制动周期的单位用秒(s)表示。3.2
制动初温 initial braking temperature开始制动时制动鼓(盘)或摩擦衬片(衬块)的温度。注:制动初温的单位用摄氏度(℃)表示。3.3
平均制动力矩averagebrakingtorque一次制动过程中的有效制动时间内,制动力矩随制动时间变化曲线所覆盖区域的面积除以有效制动时间所得的纵坐标值,参见附录A。注:平均制动力矩的单位用牛顿米(N·m)表示。3.4
maximumbrakingtorque
最大制动力矩
一次制动过程中的有效制动时间内,制动力矩随制动时间变化曲线上纵坐标的最大值,参见附录A中的Mmax。
注:最大制动力矩的单位用牛顿米(N·m)表示。1
QC/T564—2008
最小制动力矩minimumbrakingtorque一次制动过程中的有效制动时间内,制动力矩随制动时间变化曲线上纵坐标的最小值,参见附录A中的Mmin。
注:制动力矩的单位用牛顿米(N·m)表示。3.6
averagebrakingpressure
平均制动管路压力
一次制动过程中的有效制动时间内,制动管路压力随制动时间变化曲线所覆盖区域的面积除以有效制动时间所得的纵坐标值,参见附录A。注:平均制动管路压力的单位用兆帕(MPa)表示。3.7
单位平均制动力矩averagebrakingtorqueoveraveragebrkaingpressure-次制动过程中的平均制动力矩与平均制动管路压力之比。3.8
制动终温brakingfinaltemperature一次制动过程中或制动结束后,制动鼓(盘)或摩擦衬片(衬块)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注:制动终温的单位用摄氏度(℃)表示。3.9
衰退率faderate
衰退试验中,制动力矩下降和升高的程度,用百分数计,按式(1)和式(2)计算。Fi:
式中:
(MBi/PBi)-(MBmin/PBmin)
(MB/PBi)
(Mg/PBi)-(MBmax/PBmax)
(MBi/PBi)
F—第i次衰退试验的衰退率,%;×100%
×100%
MBi——衰退试验中,第一次制动时的平均制动力矩值,N·m;PB:
衰退试验中,第一次制动时的平均制动管路压力值,MPa;.(1)
衰退试验中,第二次制动与最后一次制动间的单位平均制动力矩最小的一次制动所对应的平均制动力矩值,Nm;
-衰退试验中,与MBmin所对应的平均制动管路压力值,MPa;衰退试验中,第二次制动与最后一次制动间的单位平均制动力矩最大的一次制动所对应的平均制动力矩值,N·m;
衰退试验中,与MBmax所对应的平均制动管路压力值,MPa。恢复差率recoverrate
恢复试验中,最后一次制动时的制动力矩相对基准试验升高或降低的程度,用百分数计,按式2
(3)计算。
式中:免费标准bzxz.net
Re—恢复差率,%;
(Mg/Pe)-(MBend/PBend)
(MBg/PBj)
×100%
MBi衰退恢复试验中,三次基准试验的平均制动力矩的均值,N·m;一衰退恢复试验中,三次基准试验的平均制动管路压力的均值,MPa;PBj
一恢复试验中,最后一次制动时的平均制动力矩值,N·m;PBend
恢复试验中,最后次制动时的平均制动管路压力值,N·m。速度稳定性stabilityforspeed
QC/T564-—2008
(3)
效能试验中,不同制动初速度的制动力矩相对评价基准的差值,以百分数计,按式(4)计算。M。- Mm × 100%
式中:
Vstm一效能试验中,制动初速度m相对初速度n的速度稳定性,%;M。一效能试验中,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制动初速度为n时的平均制动力矩,N·m;一效能试验中,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制动初速度为m时的平均制动力矩,N·m。M.
制动力矩稳定系数:stabilityforbrakingtorque效能试验中,在同一次制动过程中,最小制动力矩与最大制动力矩之比,按式(5)计算。K=Mmin/Mma
式中:
K——制动力矩稳定系数;
Mmin同一次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矩最小值,N·m;Mmx同一次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矩最大值,N·m。性能要求
4.1制动器性能试验
4.1.1第一次效能试验:
(4)
按7.1.2试验,当制动初速度为30%Vmx(Vmax为汽车最高设计车速,km/h)时,其样品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应不低于设计下限值的80%(当无设计下限值要求时,应不低于设计值的70%)。制动初速度55%Vmx相对30%Vmax的速度稳定性的绝对值应不大于10%。制动力矩稳定系数应不低于表1的要求值。3
QC/T564—2008
制动初速度
30%Vmx≤80
55%Vmx≤100
4.1.2第二次效能试验:
制动力矩稳定系数K
前制动器
后制动器
4.1.2.1按7.1.4试验,当制动初速度为30%Vm时,其样品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应位于设计上、下限值范围内(当无设计上、下限值要求时,按设计值±15%要求),其制动力矩稳定系数应不低于0.80。
4.1.2.2其他制动初速度相对30%Vmx制动初速度的速度稳定性及相应的制动力矩稳定系数应满足表2的要求。
制动初速度
55%Vmar≤100
80%Vmx≤160
4.1.3第一次衰退恢复试验:
速度稳定性
-10≤Vst≤10
-20≤Vst≤20
制动力矩稳定系数K
前制动器
后制动器
按7.1.6试验,其样品的衰退率应在-20%~+40%范围内,恢复试验中第一次制动时的平均制动减速度应不小于1.5m/s2,恢复差率的绝对值应不大于20%。4.1.4第二次衰退恢复试验:
同4.1.3。
4.1.5第三次效能试验:
同4.1.2。
4.1.6在7.1试验过程中,其样品的制动噪声值应小于76dB(A)。4.1.7试后样品要求:
在完成7.1的试验后,制动器应工作正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制动鼓或制动盘工作表面应无刮伤;a)
制动底板(制动钳)应无影响制动性能的变形;摩擦衬片(衬块)表面应完整,不应有剥落、烧焦等缺陷,但允许有轻微裂纹;摩擦衬片(衬块)与制动蹄铁(背板)应无分离现象;制动轮缸(制动钳)应无渗漏现象。4.2制动器磨损试验
制动器摩擦衬片(衬块)和制动鼓(盘)磨损量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4
5试验相关要求
5.1试验设备要求
QC/T564—2008
5.1.1试验设备为惯性式制动器试验台(单、双轮均可),其性能指标应满足本标准各项试验要求。5.1.2试验设备的制动管路压力供给系统应满足各种制动工况对制动管路压力的要求,并保持稳定。制动管路压力升压、降压速率应控制在(25±5)MPa/s范围内。5.1.3试验设备的制动器冷却装置应使被试制动器处的风速达到11m/s,且覆盖整个制动器总成。5.1.4制动管路压力和试验台主轴转速的控制误差应为±3%。转动惯量(包括试验台旋转部分的惯量)的相对误差应为±5%。5.1.5记录制动力矩、制动管路压力、试验台主轴转速等参数的设备的系统误差应为±1%,记录制动鼓(盘)、制动摩擦衬片(衬块)温度的装置和热电偶应符合QC/T556中的有关规定,当温度低于300℃时,其测量系统误差应为±3℃,当温度高于300℃时,应为±1%。5.1.6指示各参数的仪器或仪表,其精度等级应不低于2.5级。5.2其他要求
所有试验车速均圆整到5的整数倍。5.2.2除衰退试验和另有规定外,试验冷却风速为11m/s,冷却空气的温度为室温。5.2.3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验的制动终速度均为零。5.2.4制动噪声测量时,应将声级计的拾音头置于被试制动器的旋转平面内距制动器旋转轴线正上方500mm处,拾音头应装在护风球内。5.2.5所有按减速度控制进行的试验,应按式(8)将制动减速度转化成试验台的制动力矩控制值。6试验准备
按QC/T556中的有关规定安装热电偶。6.1
6.2试验台主轴转速按式(6)进行换算。n=2.65V/r
式中:
n——试验台主轴转速,r/min;V-试验车速,km/h;
一车轮滚动半径,m。
6.3试验转动惯量按式(7)进行计算。I=G.?
式中:
I转动惯量计算值,kgm2;
(7)
Gm——汽车满载情况下,以4.41m/s2(0.45g)的制动减速度进行制动时,被试制动器所对应车轮承受的那部分质量,当同一制动器用于不同车型时,取最大值,kg。注:
前制动器的G.值按下式进行计算:5
QC/T564—2008
后制动器的G.值按下式进行计算:式中:
G.汽车满载总质量,kg;
-汽车轴距,m;
h.汽车满载时重心高度,m;;
b--重心至后轴距离,m;
-重心至前轴距离,m。
G = G.(b + 0.45h,)
Ga = C(a -0. 45h,)
6.4·试验要求的制动减速度按式(8)换算成试验台的制动力矩控制值。M.=J.I/r
式中:
M。试验台制动力矩控制值,N·m;J。试验要求的制动减速度,m/s?。7试验方法及条件
7.1制动器性能试验
磨合前检查:
制动初速度:50km/h。
平均制动减速度:3m/s2。
制动初温不大于100℃,但制动周期应不小于30s。制动次数:10次。
第一次效能试验:
制动初温[指摩擦衬片(衬块)上的温度,下同]:(80±2)℃。制动初速度:30%Vmax≤80km/h和55%Vmx≤100km/h。(8)
在规定的制动管路压力范围内取不少于5个点做试验,各试验点间的间隔尽量相等。与各制动初速度所对应的各制动管路压力分别进行一次试验。d)
记录每次试验的制动初速度、制动初温、制动终温、制动时间、制动管路压力和输出制动力矩。
第一次磨合试验:
制动初温:≤120℃。
制动初速度:
当Vmax≤140km/h时为65km/h;
当Vmx>140km/h时为80km/h。
c)制动减速度:3.5m/s。
注:试验时也可采用恒输人模式进行,但应根据制动力矩变化情况对制动管路压力进行调整,以保证其平均制动减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