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T 449-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C/T 449-2010
中文名称: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汽车行业标准(QC)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735KB
相关标签:
技术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QC/T 449-201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QC/T449-201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43.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4492010
代替QC/T449—2000、QC/T450—200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test methods of insulated and refrigerated vehicles2010-08-16发布
2010-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工科【2010年】第1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等19项汽车行业标准(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及起始实施日期见附件),现予公告。以上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以上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附件:19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
附件:
标准编号
QC/T560—2010
QC/T223-—2010
QC/T825--2010
QC/T460--2010
QC/T222—2010
QC/T826—2010
QC/T6672010
QC/T449-—2010
QC/T828—2010
QC/T468—2010
QC/T829--2010
QC/T830—2010
OC/T831-—2010
QC/T832—2010
QC/T666.1—2010
QC/T833-—2010
QC/T834—2010
QC/T835—2010
QC/T836--2010
19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标准名称
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自卸汽车试验方法
自卸汽车液压系统技术条件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桥梁检测车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
汽车散热器
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汽车高压气体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乘用车座椅用电动滑轨技术条件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
汽车空调(HFC-134a)用密封件第1部分:0形橡胶密封圈
汽车空调用压力安全阀技术条件汽车空调斜板式变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专用汽车类别及代码
全品伙伴网
被代替标准编号
QC/T560—1999
QC/T561—1999
QC/T223-1997
QC/T460—-1999
QC/T222—1997
QC/T667—2000
QC/T668—2000
QC/T449—2000
QC/T450—2000
QC/T468—1999
QC/T666—2000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bZxz.net
检验规则
标志、使用说明书
随车文件、运输、储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
保温车、冷藏车专用性能试验记录表品伙伴网
QC/T449—2010
QC/T449—2010
本标准代替QC/T449—2000《保温车、冷藏车性能试验方法》和QC/T450-200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
本标准部分采用ECE/TRANS/165《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条约》(ATP)和JISD4001一1995《冷藏·保温汽车的隔热车厢》中冷藏车分类、漏气倍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与QC/T449—2000、QC/T450—2000相比,主要修订如下:将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合并。
原标准中采用漏气量和总漏热率衡量车厢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现标准中采用漏气倍数和总传热系数,这与ATP和JIS要求相一致。增加了侧面防护要求和后下部防扩的要求。一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的要求。运输过程中货物温度具有可追溯性,保证货物运输安全。一增加了制冷机组的要求。
对厢内照明装置作了明确规定。-删除了车厢后门和侧门开启角度的要求。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上海开利运输冷气设备有限公司、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道彭、文琛、侯永华、梁仲文、周国防。Ⅱ
1范围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QC/T449--2010
本标准规定了保温车、冷藏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使用说明书及随车文件、运输、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保温车、冷藏车和保温半挂车、冷藏半挂车(以下统称保温车、冷藏车,本标准中的冷藏车系指机械制冷式冷藏车),其他型式的保温车、冷藏车亦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589道路车辆外廊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1567.1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扩要求GB11567.2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1495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T12677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
GB/T1841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GB/T21145—2007运输用制冷机组QC/T252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484汽车油漆涂层
5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QC/T625
JB/T5943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漏气倍数
漏气倍数用来衡量车厢的气密性能,由式(1)确定:合品伙伴网
QC/T449-2010
式中:
L-漏气倍数,h;
V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m/h;
Vx——车厢的容积,m。
总传热系数
总传热系数用来衡量车厢的隔热性能,由式(2)~式(4)确定:K=
S=s xs....
A8 =1 - 00 1
式中:
—总传热系数,W/(m2.K);
Q—-加热总功率,W;
S厢体的传热面积,m;
S,——车厢内表面积,m2;
S。车厢外表面投影面积,m2;
A9——车厢内外温差,K;
车厢内平均温度,K;
车厢外平均温度,K。
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以下简称制冷机组)(1)
用于控制运输途中货物温度的一种机械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压缩机、动力系统、风冷冷凝器组件、风冷蒸发器组件、制冷机管路及电气、控制系统等。3.4
行驶温度记录仪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测量及自动记录冷藏车厢内温度并保存数据的装置。4技术要求
4.1总则
4.1.1保温车、冷藏车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4.1.2自制件应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装配,所有外购件、外协件都应有制造厂的产品质量合格证,并须经保温车、冷藏车制造厂复查合格后方能装配。4.2工作条件
保温车、冷藏车在下列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2
httn
a)环境温度233K~313K;
b)工作湿度不大于95%(298K时);c)海拔高度不大于3000m;
d)行驶道路等级不低于四级。
4.3整车
QC/T449—2010
4.3.1所有外露黑色金属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电镀件应符合QC/T625的有关规定;油漆涂层应符合OC/T484的规定。
4.3.2焊接件应符合JB/T5943的规定。4.3.3备胎装置及其位置若有改动,应保证安装可靠,装卸方便、灵活。4.3.4铆接应牢固、可靠,铆钉应排列整齐,铆钉头部不允许有裂纹、偏斜、残缺现象;铆钉头与零件表面应贴合紧密,不得松动。
4.3.5工作梯应安装牢固。若工作梯可收、放,则应收、放灵活,行驶时不得自行滑出。各紧固件应联接牢固可靠,行驶时不得自行松动。4.3.6
应在易于取、放的位置设置灭火器装置,灭火器应安装牢固,取、放方便。车厢与车架连接应牢固可靠,车厢纵向对称面对于车架的纵向对称面的偏移量不大于5mm。4.3.83
4.3.9安装好制冷机组的冷藏车应进行调温试验。4.3.10当环境温度为303K时,按车厢内温度的可调范围,将冷藏汽车分为六级,见表1。表1冷藏汽车分级
调温范围,K
4.4安全要求
285~273
285~263
285~253
4.4.1保温车、冷藏车外廊尺寸及轴荷应符合GB1589的规定。4.4.2保温车、冷藏车制动性能应符合CB7258的规定。4.4.3保温车、冷藏车侧倾稳定角应符合GB7258的规定。E
4.4.4保温车、冷藏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要求应符合GB4785的规定。F
4.4.5保温车、冷藏车侧面防护装置应符合CB11567.1的规定,后下部防护装置应符合GB11567.2的规定。
4.4.6保温车、冷藏车粘贴的车身反光标识应符合CB7258的规定。4.5环保要求
4.5.1保温车、冷藏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应符合CB1495的规定。4.5.2保温车、冷藏车驾驶员耳旁噪声应符合GB7258的规定。4.6车厢
4.6.1车厢隔热层材料的基本要求:a)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抗腐蚀性好;b)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在283K~343K的使用温度范围内,不应降低其性能。4.6.2车厢结构:
全品伙伴网h
QC/T449-—2010
4.6.2.1车厢各部位隔热材料应填充严实。4.6.2.2车厢内、外壁应具有防水、不透气、阻燃、耐腐蚀、不吸湿等性能,内壁应易清洗,使用常用的清洗剂或清洗方法不应对其产生不良影响。4.6.2.3车厢应符合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容器的规定。4.6.2.4车厢应具有良好的防雨密封性。在进行淋雨试验时,车厢顶部、侧壁、门及制冷机与车厢联接处不应有渗漏现象。
4.6.2.5车厢内应安装采用LED或其他冷光源的照明装置。4.6.2.6车厢内应设置保证气密性能的排水孔。4.6.2.7车厢外部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其操作按钮应设置在车厢内靠近后门的侧壁上且标识明显。4.6.2.8冷藏车的车厢内部应留有充分的冷气循环空间,装载货物不应遮挡制冷机组的出风口。4.6.2.9冷藏车应配备行驶温度记录仪。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固定牢靠,不能随意拆卸;行驶温度记录仪应保证有一个感温元件安装在制冷机回风口处。4.6.3车性能:
4.6.3.1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
按气密性能将车厢分为「、Ⅱ、Ⅲ三级。在车厢内外压差为(100±10)Pa的条件下,其漏气倍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漏气倍数
传热面积,m
注:冷戴车不应采用Ⅲ级车厢。4.6.3.2隔热性能:
漏气倍数L,h-
当车厢平均壁温为293K~298K,按隔热性能将车厢分为A、B、C三级,其总传热系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总传热系数K
表3总传热系数
注1:平均壁温规定为车厢内、外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注2:冷藏车不应采用C级车厢。4.6.4制冷机组:
4.6.4.1制冷机组应符合GB/T21145—2007的要求。4.6.4.2处于工作状态的制冷机组,在车辆应急制动后,应能正常工作。4.7电气系统
W/(m2.k)
4.7.1整车电气系统应符合原底盘电气系统的规定。4.7.2制冷机组的电气系统应安全可靠、标示醒目、操作方便。5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QC/T449—2010
保温车、冷藏车的试验条件和试验准备应符合GB/T12534的规定。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按GB/T12677的要求进行。
5.2整车性能试验
5.2.1整车基本性能按QC/T252的规定进行。5.2.2强制性检验项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5.3专用性能试验
5.3.1淋雨试验:
5.3.1.1试验目的:
考核车厢及制冷机组电气控制箱的密封性能。5.3.1.2试验条件:
淋雨试验在专门设置的淋雨室内进行。车厢门、制冷机组电气控制箱门正常关闭。以汽油机或柴油机驱动的制冷机组必须将其排烟管封堵。5.3.1.3试验方法:
淋雨检验时,降雨强度为5mm/min~7mm/min,方向与铅垂成45°,对车厢及电气控制箱进行30min淋雨试验,试验后擦干车厢及控制箱外部水,打开门,检查各处,应无进水和渗漏现象。5.3.2气密性能试验:
5.3.2.1试验目的:
考核车厢的气密性能,漏气倍数的测量应安排在淋雨试验之后进行。5.3.2.2试验条件:
试验分两级,具体要求见表4的规定。表4试验具体要求
试验场所
车厢内外压力差
感温元件布置
车厢内外温度
可控制环境温度的人工气候室
遮阳和无其他热源影响的室内或同等条件的自然环境
空载,内部应清洁,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预先堵塞,门和通风装置处于正常关闭状态100Pa±10Pa
距车厢外顶部中央上方和车厢内地板中央上方0.1m处各设一个测温点在288K~298K范围内。每一感温元件稳定在±1.5K,感温元件间温差不大于3K
大于273K,每一感温元件稳定在+3K内5
QC/T449--2010
5.3.2.3试验仪器:
温度计、感温元件:
b)压差计;
c)流量计;
压力表。
试验仪器精度见表5的规定。
测量参数
表面积
空气压力
空气流量
空气温度,K
电功率
气流速度
5.3.2.4试验方法:
表5测量仪器的精度
允许最大测量误差
试验级别
用增压法利用气源对车厢内部加压,使车厢内外压力差达到规定要求,并保证供气稳定。试验条件建立并稳定后,进行空气流量的测量,每隔5min测量一次,连续测量次数不得少于6次。测试仪器设备布置如图1所示。
压差计
流量计
压力表温度计
流量调节阀
二气流
测试仪器设备布置
5.3.2.5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填入附录A的表A.1中。所测流量应换算成标准状况(273K,1.013×10°Pa)下流量,对容积式流量计采用式(5)加以修正。对其他流量计也应采用相应的修正方法,将测量结果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流量。P.e
式中:
合品伙伴网h
V一标准状态下每次测量的漏气量,m/h;V-流量计每次所测的漏气量,m/h一标准状态下绝对温度,273K:6—流量测量处每次测量的空气的绝对温度,K;p
一标准大气压力,1.013×10°Pa;一流量测量处每次测量的空气的绝对压力,Pa。把每次测得的结果用式(6)计算L值:V
式中:
L—漏气倍数,h-!
V一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m/h;Vx—车厢的容积,m;
漏气倍数L即为各次测得的L,的算术平均值。5.3.3隔热性能试验:
5.3.3.1试验目的:
考核车厢的隔热性能,应安排在气密性试验之后进行。5.3.3.2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分两级,具体要求见表6的规定。表6试验具体要求
试验场所
感温元件布置
平均壁温
车厢内外温差
车厢外温度
车厢内温度
电功率波动
可控制环境温度的人工气候室
QC/T449—2010
遮阳和无其他热源影响的室内或同等条件的自然环境
空载,内部清洁、干煤,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处丁正常使用状态,门和通风装置按正常方式关闭
设在距车厢内外表面0.1m处。在车厢8个顶角内外和4个纵向表面的中心内外各1个,内外各12个
293K~298K
不小于20K
设在距车厢内外表面0.1m处。在车厢6个面的中心内外各设1个,内外各6个
不高于308K
感温元件最大温差不大于2K,平均温差不大|感温元件间的温差不大于3K,平均温于1.5K
度稳定在±1.5K内
感温元件最大温差不大于3K,平均温差不大感温元件间的温差不大于3K,平均温于1.5K
度稳定在±1.5K内
最大加热功率与最小加热功率之差不大于最小加热功率的3%7
httn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